卖豆腐的为什么要敲东西
㈠ 卖香油的为什么要敲棍
卖香油敲梆子是一种习俗,以前小手工业者多是卖(做)什么吆喝什么。 你看看这个故事:
卖油何必敲梆子
从前,卖油郎走村串户做生意都要敲梆子,这一习俗又是咋回事呢??
早先,晋阳城外有个叫游有志的小伙子,家里原先还算富裕,幼时还念过几年书,人也怪聪明的,就是有点不好多说话,见了生人就脸红。后来,父亲被朝廷问了死罪以后,本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幸好他那天去走亲戚,才算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杀身之祸。从此以后,他也就无家可归了,为了不连累亲戚朋友,他只好远走他乡,乞讨为生。?
后来,碰巧有个油坊顾人去卖油,就把他找去了。基于生活所迫,他便应承了。可是,担着油篓子走到街巷里,“卖油”这二个字却说啥也喊不出去,多少次走过人家的大门,还没叫,这心就嘣嘣地跳开了。再说,自家本姓游(油),爹死了就够难受了,还能连祖宗的姓儿都卖了??
好在有个大户人家的管家出外买油碰上了他,就把他领回那家大院,把油全要了。还嘱咐他隔七天就来送一趟。?
人混熟了,他也会说会笑了,后来,就被这家员外的女儿给看中了。有一回,他正在院子里等着管家出来送空油篓,楼顶上飞下来一个纸蛋蛋儿,他展开一看,是员外的女儿向他表示爱慕,还问他卖油为啥不叫唤?他抬头一看,小姐正凭窗向他看着。他指了指嘴巴,又摆了摆手,意思是“喊不出口”。正在这当儿,管家从里院儿出来了。?
小姐怕管家看见卖油郎朝她使点子,急忙取下一根撑窗扇的棒棒子,捂住口,在窗框上“邦邦邦”地敲了三下,意思是要卖油郎“既不要说话,也不要再使点子,以免让管家瞧见”。好在管家出里院门儿就叫了一声“游有志”,使他一惊觉,马上就转过身去接油篓。管家也根本没注意到他刚才那些行为。小姐在楼上听说他叫“油油子”,还躲在窗户里面偷笑哩。游有志回去以后,由不得又看那个纸条,心里不由感到热乎乎的,只是想不通,小姐为何捂住嘴敲窗框?后来,他终于想出来了,误解为小姐是告诉他:“喊不出口,就不用喊(捂住嘴),只像她敲窗子那样敲梆子就行了。”?
所以,从此后卖油,他就开始敲梆子了。由于他的小磨香油是正宗货色,很受用户欢迎,人们就替他作“广告”,说“要买香油,还是找敲梆子的那个小伙子吧,他的油纯净,色香味儿俱佳。”所以,人们只要一听见梆子响,都抢着买他的油。他们那个油坊的生意也就越来越红。其他卖油郎见人家敲梆子卖得快,也都效仿他敲开了梆子。这样,卖油敲梆子的习俗就在民间逐渐形成。?
有一回,游有志卖完油路过那个小姐家门口,想见小姐一面,就又敲起了梆子,小姐听见梆子响,知道是他来了,于是就掀开窗帘看他。二人便眉来眼去的打开了点子。附近有个邻居听见他的梆子响,就出来买油,他只好说:“没油啦。”于是那人边回身边说:“哼!这才是光敲梆子不卖油。”这句俗语据说是这么来的。?
传说这家小姐终于嫁给了这位“油油子”,“油油子”毕竟是游有志,后来居然也考上官了。
㈡ 卖豆腐为什么要敲梆子
从关云长卖豆腐说起,想当初美髯公当兵不遂,干起了卖豆腐(后来也卖别的)的生意,本来生意很好,一富家小姐看上了关公,但因关公贫寒,富家女的家里不同意,关公也是对小姐一见钟情,偷偷的与小姐定下了约会信号,就是准备了一个木槌,当小姐听到梆梆声时就下来与关云长幽会,但事与愿违,富家女的老爸知道了此事,每当屋外响起梆梆声,就吩咐家奴出去缠住卖豆腐的,将关公的豆腐全部买尽,使得关公没有呆在屋外的理由了,也就断绝了小姐的念头,但关公的豆腐却是一天比一天卖得快,后来,当关羽弃商从戎时,(出了名后)后来做豆腐的人为纪念关云长卖豆腐,就兴起了使用敲木头来招揽生意。
发展都现在有用哨子的,有用拨浪鼓的,也有用木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