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教养的东西
㈠ 教养二字的来历
三字经中就已经提起。
“教养”二字应与人品高尚,受过教育、有涵养,有文化、讲文明搭界。其间互为关联。“教养”一般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我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是饱读诗书的,绝对不会出口出“脏”,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并且谈吐优雅,举止得体,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是为人凶悍而恶毒的,而应该有“三心”——善心、诚心、爱心;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去搬弄是非“吹牛拍马,而应该有正气和骨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一个有教养的人,绝对不会干卖淫嫖娼,偷鸡摸狗的勾当,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思想纯洁、行为端正的人。有教养的人应该是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修养。一是一般的知识修养,即至少接受过全民初等基础教育,懂得一般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过专门的普及法律培训。
㈡ 什么叫教养
教养是文明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石。得体的教养,有助于人们获得社会认可和幸福的生活,有助于人们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表现良好的公共形象。教养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不防碍他人。教养是良好的社会规范的表现,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惟我独尊,比方乘坐公车,大部分城市都制订了赤膊、赤脚、衣着污秽、患传染病者,以及醉酒者和精神病患者无人护送的,不准乘车的规定。教养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善待了自己。真正的教养源自一颗热爱自己和热爱他人的心灵,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要做到有教养,应该从培养良好的习性开始。
教养并不一定取决于文化高低、出身贵贱,而教养又的确说明人的素质优劣。所以,当美国总统杰佛逊和孙子面对一个奴隶向他们脱帽鞠躬,总统当即提帽还礼,而不懂事的孙子不愿理睬黑人奴隶时,总统先生就会非常严肃地告诫下一代:“你怎么能够让一个奴隶都比你有教养得多呢?”看来,教养也是不能灌输的,只能潜移默化,一个人要富有教养只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恐怕还不够。
能约束好自己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教养正是超越人性本能的一种控制力、约束力。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约束是一种美德,能锻炼一个人的恒心。有教养的人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就在于他们不会纵容自己,他们总是不断的反省自己,永远地自律,让约束这把剪刀不断修整着自己不完美的曲线,在世人面前彰显谦谦君子风度和树立窈窕淑女形象。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㈢ 我们经常评论别人没教养,教养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教养是指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教养不是天生的,是受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品德。这种品德刻入骨髓,不能通过伪装来展示。有教养的人自身一定是优秀的,他们有底气而不炫耀,既不关注别人的家长里短,也不听信别人的搬弄是非,更不在乎别人的目光。这样的人有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不会献媚讨好卑躬屈膝,也不会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㈣ 什么是教养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 家庭 教育 、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教养,希望大家喜欢!
教养的释义
“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教养”,在西方 文化 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王太后曾说:“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
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
教养与礼貌的区别
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 人际交往 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教养的核心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
人际交往有一条基本规则:你怎样待人,别人也怎样待你。你关怀别人,对别人体贴、周到、真诚、正派、尊重、得体,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久而久之,你就会具有人际吸引力,你的社会交往、社会赞许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你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际环境。
如此,你便具备了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养中的关怀是一种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的对人、对己的大关怀。
有教养的特征
一、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谈吐:有节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三、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四、语气中肯: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五、注意交谈技巧: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六、不自傲: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七、信守诺言: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谈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八、关怀他人: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 儿童 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九、大度: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十、富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