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远古时期的东西都很大
㈠ 为什么远古时期的动物长得那么大
远古时代,地球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标准,而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标本得知远古时代的昆虫体积普遍大于现代。科学家猜测这有可能与当时的大气含氧量有关,昆虫是通过它们身体上的气孔系统来“呼吸”的。气孔连着气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着更多层的越来越小的气孔,由此把氧气送到全身。
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石炭纪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高达35%,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等人发表的一项古气候研究肯定了这个猜测。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今的21%要高很多。
高浓度氧气环境中,大个头的昆虫就有进化上的优势,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对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发现,在更冷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体中,那里的生物体积也更大。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有的果蝇在高氧环境中体型增大,有的并没有。但在氧气含量高、气压也高的环境下,接受试验的果蝇生活到第五代,身体尺寸增长了20%。这是因为较高的大气压会使氧气更多地进入昆虫体内。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卫-比尔顿博士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史前时期,更高水平的氧气通过对它们的幼虫产生影响,可能助长了巨型昆虫的进化,很多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都要经历水栖幼虫阶段,这可能并非偶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比尔顿及其联合论文作者威尔克-威尔伯克在文章中指出,水栖昆虫幼虫对氧气水平的起伏波动,比在空中呼吸的陆栖成虫更敏感。
该研究主要于石蝇,它称,蜻蜓、石蝇和蜉蝣等水栖幼虫直接从水里获得氧气,而水体里的氧气远比空气里的少。而且幼虫从水里获取氧气的效率也远比在空中呼吸的成虫更低。科学家称,因此它们可能对可用氧气的变化更敏感,氧气塑造昆虫体型大小的作用,或许对水栖幼虫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昆虫身体生长的上限。
㈡ 为什么远古的生物,都是巨大无比的
远古的生物(一般叫做史前生物)不一定都是巨大无比的。
远古的生物型态包括了海洋中类似细菌的细胞生物,到藻类与原生生物,以及较为复杂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如真菌、植物、软体动物、昆虫与脊椎动物等。这些生物的形态就是很小的。
有少数的史前生物至今依然存在于地球上,例如腔棘鱼一类被称作活化石的生物。史前生物(远古生物)是指许多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体,年代范围大约是从38亿年前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人类开始保留文字纪录以前。
另外如鲨鱼,也是经过数亿年而没有太大改变的生物。不过大多数曾经出现的生物,有99%已经灭绝,只留下遗骸、脚印或其他化石。
侏罗纪时,恐龙主宰大地。在超过5500万年的时间内,它们发展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龙,小的像鸡那么大,大的像座高楼。
同时,地球上单一的大陆分解为两个大陆,植物和气候变得更加多样。但地球上仍然很温暖,而且没有草或开花植物。鸟臀类耻骨指向后方。鸟臀类恐龙包括了从小型的棱齿龙类到大家熟悉的大型植食性恐龙,例如剑龙。
(2)为什么远古时期的东西都很大扩展阅读:
化石是古代生命的遗体或遗迹,它能告诉我们古代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什么时候、在哪儿生活;从化石的分布和保存它们的岩石里,我们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化石可以揭示一个动物或整个一类动物是如何被杀死的、古时候的环境、大的绝灭事件是何时发生的,有时甚至可以推测出是怎样发生的。
只有少数死亡生物能够有幸成为化石。一块骨头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或遗迹——例如脚印——要想被保存下来,就必须被沉积物迅速覆盖。暴露在空气中它们只能化为尘土。
通常是水体底部的淤泥或沙,有时也有风吹起的沙,覆盖了动物的骨架,骨头的空隙填充了矿物质。在化石内部和上面的矿物质变硬成为岩石。几百万年以后,地壳变迁,气候变化,风雨将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化石暴露在我们面前。
㈢ 为什么史前动物都长这么大是环境原因还是什么原因
史前的动物之所以长得很大,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环境所致,史前的环境恶劣,没有好的身体,根本不可能保护自己。
第三,繁殖方式不同。
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不同,一个是胎生,另外一个是卵生。在中生代,由于环境较好、资源充足,所以卵生的繁殖效率就更高。而新生代时期,环境变差了,资源没有以前多,胎生的存活率更高,所以,越到后期,胎生的动物占据着主导地位。
㈣ 为什么远古时代的生物体型都非常大呢
说起这些远古生物,相信不少朋友都有了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远古生物体型都非常庞大,白垩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等时期,生物的体型都异常大,恐龙我们都知道,那绝对是体型巨大的生物,行走间都能引得大地震动,除了恐龙,其它的生物体型也不小,比如现在常见的蚊子,远古时期的蚊子可比现在的蚊子至少大3倍,还有几亿年前的蜻蜓,能够生长到一米多长,人们都可以把它当坐骑了。
还有其它的像蜜蜂,蜘蛛等都是庞然大物,远古时期的生物很少见到像现在的家猫大小的,大部分的生物都要比家猫大,就是一个蜜蜂体型都要超过家猫。那么远古时期的生物体型为什么那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科学家经过深入分析,终于找到答案,等你听完科学家的解释,就会恍然大悟。
宇宙浩瀚无边,行星无数,生命星球也会有很多,外星文明的智慧生命的体型也会不一样,有的可能和人类差不多,有的可能会非常矮小,也有的可能会异常高大,在我们的眼里就是巨人,当然巨人外星文明的星球,必然也会比地球大很多,否则星球上的资源是不可能支持到他们走出本星球。未来人类会走出太阳系,去探索太阳系外的星系,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就会遇到其它的外星文明,也会发现他们形态各异,可能会有在我们眼里巨人般的外星生命。
㈤ 为什么远古的生物那么巨大呢
为什么远古生物特别大?
关键是那个时代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比现在要高的多,为大型生物的生 存提供了基础。
远古时代,地球 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标准,而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标本得知远古时代的昆虫体积普遍大于现代。那么,是不是当时的高氧大气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虫?
3亿年前石炭纪地球上生活着巨型昆虫,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巨型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鹰那么大,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在它们的兴亡中起了关键作用。现在,古生物学家开始探究这些大小与现在的老鹰相当的远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虫的兴亡是否与超高的氧含量有关。
正方:高氧浓度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虫
石炭纪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高达35%,不久前,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等人发表的一项古气候研究肯定了这个猜测。
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很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这些认识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航空工程师罗伊·贝克迈尔指出:“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其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翅来上升和前进的。
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虫,就算是缓慢的飞行也会因肌肉运动而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热量的途径,不然它们会被自己的体温烤死。这一点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昆虫学家迈克尔·梅最先指出的。
科学家发现,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
尽管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梅认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类似的机制,使它们能长时间飞行而不至于过热。之所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是因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为弄清楚高氧气含量是否推动了古代超大蜻蜓等节肢动物的进化,研究者对现代蜻蜓进行了研究。原来,昆虫是通过它们身体上的气孔系统来“呼吸”的。气孔连着气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着更多层的越来越小的气孔,由此把氧气送到全身。在目前的氧气水平下,气孔系统的总长度已经达到极限;超过这个限度,氧气的水平就会变得不够。因此,根据这一该构造,可以有效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
也就是说,在高浓度氧气环境中,大个头的昆虫就有进化上的优势,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对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发现,在更冷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体中,那里的生物的体积也更大。
诚然,石炭纪时代的大气气压确实比现在高。这就基本可以推断那些远古庞然大物的一个决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较高。但这究竟是怎样导致它们体积变大的,目前科学家还很难回答。
反方:体型与氧气含量也许并没有必然联系
昆虫通过各种技能适应氧气浓度的变化
虽然贝尔纳等人的分析很精彩,但一些科学家还是心存疑虑,甚至有的还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为探究昆虫体型大小变化的根源,亚利桑那大学的昆虫研究员乔恩·哈里森和他的同事在不同的含氧量环境中喂养了蝗虫、米虫、果蝇以及其他昆虫,并对它们的大小进行测量,以解答远古地球的高氧大气是否与古代巨型昆虫的进化有关。
哈里森他们起先认为个体较大的昆虫在含氧量较低的环境中生存更困难,然而结果却不是如此。例如,小蝗虫在低含氧量环境中尤其是氧气浓度低于15%的环境中就无法生存,而成年蝗虫则可以在2%的氧气含量环境中生存下来。
哈里森在美国地质协会与加拿大地质联合大会上表示,在初步实验中,他们将一些与自己祖先一样都没有呼吸器的现代昆虫放在富氧环境中,结果发现较高的氧气含量并不必然产生较大的个体,而较低的氧气含量也并没必然会产生较小的个体。
哈里森解释说,昆虫通过各种各样的技能来适应氧气浓度的变化。这些技能包括增大气孔和增加进入身体的新鲜空气量等。而在这些昆虫中,有的更善于增加吸入的新鲜空气量,有的则更善于扩大气孔的大小。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不同的答案。
哈里森说:“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现代昆虫的个体都如此小?”过去,研究人员猜想,与现在大气含氧量为21%相比,石炭纪时期大气含氧量达到35%,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大型昆虫。而哈里森的研究却发现,体型与氧含量也许并没有必然联系。
昆虫体型大小是否与气压高低有关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古生物研究生约翰·凡登·布鲁克斯也在鳄鱼身上进行了相同的实验。试图找到在二叠纪时期高达30%的氧气含量环境是否会在生活其中的动物骨骼中留下任何线索。结果发现,在一定的高氧含量环境中生活的鳄鱼个头更大。但氧含量超过27%或28%时,这种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布鲁克斯还打算在下一步实验中,将虹鳉放在不同氧含量的环境中喂养,并观察在数代之后有什么变化。
此外,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有的果蝇在高氧环境中体型增大,有的并没有。但在氧气含量高、气压也高的环境下,接受试验的果蝇生活到第五代,身体尺寸增长了20%。难道气压的高低也与昆虫大小有关?
这些实验结果的不一致不能不让人对先前的猜想产生疑问:氧气是否真的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虫?远古时代的巨型昆虫的灭亡果真是大气中氧气浓度减小导致的吗?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看来还得有更加充分的证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