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为什么老吃东西
① 和尚为什么不能吃晚饭
南普陀寺---药石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运世,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
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钜,所以一日用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
另外,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么时候得到食物,就什么时候吃,不旁橘肢过,当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么规定:“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即行。”
中国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大师所着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伍此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
② 佛教禅宗的饮食起居习惯,如何学习禅宗
禅宗修行方法主要是参话头,先找一个话头,然后努力参究不懈,直到万念皆空,身心具忘,疑情脱落,彻见真如本性。达摩大师说:见性即是佛。
饮食起居示同常人,尽量素食清淡,吃的素净,身心也相对素净些。行为上尽量减少贪欲,内心时刻在参一个话头不停。简单说是一念代万念,当这一念纯净的时候,所有烦恼妄想都熄灭了。参禅所用的话头,就是这个作用。
最好自己多了解了解禅宗的行持,看看参禅的相关书籍:
《参禅路头见闻录》
《来果老和尚开示录》
《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六祖坛经》
《金刚经》
其中《来果老和尚开示录》,是当今最完善的禅宗入门引导,也是唯一的学参禅的资料,来果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着名的开悟见性的人,所以所说的不会有丝毫错误。
先多看,然后再去禅宗道场实际体验,国内依旧保持宗风的禅堂我知道的有“高旻寺”“真如禅寺”“弘法寺”,你可以去看看,定有收获。
现在有禅堂并且坚持坐禅的寺院,我知道的有:
扬州高旻寺,是近代禅宗大德来果老和尚重修的古寺院,现在方丈是当代禅宗大德德林老和尚。高旻寺斋堂是虚云老和尚开悟的地方。自从寺院恢复建设以后,始终坚持丛林制度,拥有来果老和尚制定的禅宗最严谨的参禅制度。每年的禅七非常着名。海内外禅和子来参禅的前后有上千人,德林老和尚97高龄依然亲自开示。高旻寺禅堂也是国内最大的禅堂吧。
江西永修县真如禅寺,是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修建的寺院,有两个禅堂,禅堂不很大,但是感觉氛围很好衡纤,禅七期间感觉像是回到了古时候,寺院四面环山,环境也极其优美。
深圳弘法寺,这是当代禅宗大德本焕老和尚的寺院,本焕老和尚今年105岁了吧,每年禅七期间都还亲自开示,弘法寺禅堂我没去过,只是在网上看过视频。
五台山清凉寺、普寿寺,普寿寺是中国最大的尼众道场,据说98岁的梦参老和尚在那里讲《华严经》,我没去过,梦参老和尚也是当代禅宗大德,不过那里有没有禅堂不了解。
高旻寺、弘法寺都有网站,网上有禅堂视频,可以先了解了解。这几个寺院,都有一位有修有证的禅宗大德住持,都是非常殊胜难得的道场。
还有好漏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交流,我也是参学的。
另外还有江咐袜仿西吉安青元寺,是近代禅宗大德体光老和尚的寺院,现在是哪位住持不清楚了,也不知有没有禅七了,体光老和尚也是开悟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很赞叹他。
QQ群就不要去了,人员混杂,说的多是乱七八糟,错的无数,对的极少,只怕对你是很大的误导。我有过一些禅宗QQ群,后来全都退了,错误言论太多,百害无一利。
③ 佛七期间,守六斋日,不吃,饿得发慌,这时没力气念佛,吃了是否犯戒
不犯戒。在必要的时候,我们暂时开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我就持午,晚上这餐饭不吃,很多年了。我去受戒的时候做虚晌,我就开了,我晚上要吃。为什麽?受戒很辛苦,工作纯锋量很大,晚上要拜佛,要拜忏,也是怕没有体力,所以我受戒的那一个月,我每天晚上都吃。有很多人平常他不干,他到持戒的时候装模作样,搞两、三天不行了,体力不够,那何苦?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体力,现前修学的时间、分量有多少,必须要有好的体力,我们才能成就。所以念佛堂、禅堂,禅堂一天有八、九顿,他不是吃三餐。我们现在在新加坡的念佛堂,因为日夜不间断,夜晚都有点心,二十四小时的供誉羡应。修行人要守这一个原则,不饥不饱。饥饿了,发慌,你念佛念不下去了;饱了就昏沈,要睡觉了,都不行。所以一定要不饥不饱,觉得自己饿了,就吃一点点心,决定不能够吃饱。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五分饱,七分都不行,五分。保持这种状况就很好,不饥不饱,这是古人几千年的经验。
④ 佛教禅宗修行,全天除了睡觉吃饭,几乎都在禅堂打坐,不像道教修行除了静的修行,还有身体的锻炼,还动一
是的,佛教与道教修行方式不同。佛道视身体为臭皮囊,视人间为五浊恶世,奉持戒律以早求出离回归极乐为宗旨返中。故舍弃身体运动锻炼。而道教不掘扒同,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以求人世间的长生不老,并追判世昌求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对身体病患医治和运动锻炼尤为重视。各派之间大同小异。
⑤ 星云大师《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我分四点来说明:
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穿红色的呢?还是黄色、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并帆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的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杨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绝掘雹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散携物,就称“托钵乞食”。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镜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台湾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那里要打三下?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不是太残忍了吗?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三.丛林的制度与清规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样,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安排其职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月潭禅师曾云,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师也说出家分--
1.能够经得起犍锤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种种苦难,都很坚强,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实峨山禅师的论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众,我们的社会、国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是上等根性?还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对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们可以用此种方式来测试我们身边的人,来欣赏众生的百相。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请大家吃饭,叫“普请”。
堂主老师要说法开示了,叫“普说”。
客堂下令要工作劳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劳大众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禅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繁琐,它的规矩很简单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之规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亵渎三宝。
3.不破坏禅堂团体。
4.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婬、掳)。
5.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上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四.禅门的生活与修持
一个禅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间,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时候,如风一样的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要如钟一样的平稳、庄严;站立时,如松树般的笔直;睡觉时,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个弓。有偈语描述禅师们之风范,深得其趣--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愧佛门作禅僧”
念佛的音声如流水一样,慢慢的诵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队,整齐划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时,头上好像顶着一盘油,精神饱满。昔时中国宫中的嫔妃,乃至现在的世界小姐、中国小姐,也是头上顶着东西来训练其丰姿、仪表,禅者们的威仪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说到禅者的走路,都必须瞻前顾后,轻轻移步,看东西时绝不东张西望,只是左右回视的半展眸,其威仪动静经常保持庄重。
当然也有些不修边幅的禅者,不为人间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禅师,经常是衣衫褴褛、鼻涕挂在嘴边,提醒他鼻涕要流下来,快擦掉,他还回答:
‘我才没有时间为那个俗汉拭鼻涕哪里!’
有一次,皇帝请他入朝相见,法融禅师拒绝了,并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他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情难以预料,不像我们禅者山林水边、卧藤底下、树下,拿个石头当枕头仍睡得安闲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还羡慕什么王侯呢?生死对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还有什么值得我挂虑、忧愁的呢?
禅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来形容--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者们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才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惜福,吃饭前,要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吃饭时,要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些都是禅者法身慧命、办道修业而接受供养、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平常我们吃饭,不但要美味可口,还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不喜欢吃的就极端挑剔拣择。而禅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欢而不吃,只为了疗养色身好用功办道。在他们心中,纵使“终日吃饭也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自在无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归纳禅门生活的要点,不外乎--
1.忍辱(从忍辱中去除无明)
2.作务(从作务中来培福报)
3.修福(从修福中增长智能)
4.感恩(从感恩中获得快乐)
5.参禅(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天逢人都告诉对方:‘快乐啊!快乐啊!我好快乐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里,几乎要灭顶,他仍无惧的微笑着。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时,每天却喊着:‘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听到后,就对他说道:
‘你不能老是这样的喊痛苦呀!想当年你掉到水里,几乎灭顶,都不怕,怎么现在老了、病了,却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里去了?’
昙照:‘你看我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还是喊快乐好呢?’
其实昙照禅师他觉悟的境界,不是喊快乐或喊痛苦来代表,他之所以喊“快乐!快乐!”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无常的可怕!
最后,禅师怎样修行?我举一位禅师悟道的经过作一个结束。
有一位非常护持佛法的老婆婆,供养一位禅师参禅修道,一供养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这个禅师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长得非常漂亮的孙女送饭去给禅师,并吩咐孙女,当饭菜送到时,就一把抱住禅师,看禅师说了什么话,回去告诉她。
孙女到禅师的住处,依照祖母的吩咐,将饭菜放下后,就抱住禅师,那位禅师则一动也不动的,冷冷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意思是说,像我这个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样,在寒崖的地方,经过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间的是非、美色、酒色财气......都影响不了我,我热不起来了。
孙女回来把这两句话告诉了祖母。
老婆婆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道:‘没想到我二十年来竟供养了一个自了汉!’一气之下就把禅师赶走,并烧掉了禅师修行的茅屋。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汉,故在修持上,我们要--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2.自我更新,不断进化,
3.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4.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⑥ 寺庙里的出家人是什么样的生活,每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
1、起床
清晨五点钟,巡照僧敲响寺院第一次起床讯号枣照板。他边走边敲。围绕寺内一周,然后停在大雄宝殿的左前方、右前方和后方各敲一阵,把讯号传给禅堂的报钟。报钟响过三阵,又把讯号传给钟楼的大钟。
大钟也是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表示断除人生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头边敲钟,边唱偶,表示僧人对国家和对众生的良好祝愿: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肘。上机当今国王,大统干坤;下资罕土长官,高增禄位。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五风十雨,免遭饥谨之年;南亩东郊,俱获仓箱之庆。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永享康宁;远近檀那,增延福寿。山门清净,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洪钟三叩毕,鼓楼鼓声起。一阵鼓结束,僧值师开始围绕寺内巡签。二阵鼓结束,僧值师巡签完毕。三阵鼓声起,僧值师进入大殿礼佛。鼓声将讯号又传给弹堂的报钟,报钟又传给斋堂的云板。云板敲三阵,每阵七下,第三阵云板又把讯号传给大殿的引碧。
从不同方位发出的这七种讯号。前后相扣,快慢相续,音响各别,韵味各殊,真给人一种音乐享受。而这些悠扬激越之声,都分别在呼唤着僧众们起床、折被、刷牙、洗脸、搭衣、上殿……第三阵云板结束,僧众已齐集于大雄宝殿,朝森告桥时课诵开始了。
2、早殿
大雄宝殿香烟缭绕,灯烛辉煌,住持僧带领寺院两序大众上殿课诵。僧众们都按自己的位置排班站立,住持站在进门左边,僧值站在进门右边,首座、后堂站在佛像左边,西堂、堂主站在佛像右边,维那站在后堂旁边。
维那敲响大碧,率众唱诵。站在他旁边的当值悦众及其他打犍椎的僧人,手持引磬、鱼槌、铰子、铛子等,组成一支梵唱乐队。
大殿中,僧众分列两边,序职愈高者愈站前面。禅堂僧众位于念佛堂僧众的前面,最后一排则为云水僧,云水僧后为居士的行列。早殿开始,若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大殿。早殿有两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绕佛、归位。《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很长,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是佛陀诵出以救其阿难受惑于魔女的。念此咒,将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的诱惑。
绕佛,是一面排班行走,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其次序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都监、监院、维那、掌犍惟的悦众、知客等主要执事、技戒腊长短排列的清众、僧值,住持走在最后。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三扳皈依》、《大悲咒》、“十小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韦驮赞》。“十小咒”,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大吉祥天”女咒》。
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此猛功德,回向给的天龙八部等众鬼神,祈愿寺院中安静无事。回向也称施向,如把所修功得施向众生,称为“众友嫌生回向”。
有的寺院,在佛教节日和佛菩萨圣诞日念两堂功课,平时去掉一些内容,归并为一堂功课。在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诵戒,不绕佛。早殿结束,各自回堂稍息,等待过堂。
3、过堂
过堂,就是进斋堂吃饭的意思。僧入早粥、午斋必须过堂,由于佛教有“过午不食”的古制,故有些僧人晚斋时是不过堂的。
当早粥难备就绪,斋厨的火磐先敲响,随后斋堂前的梆也敲响。敲梆时,僧值巡签,僧众陆续进入斋堂。三阵梆后,又敲响斋堂前的云板,僧众基本到齐,僧值在堂内巡视一圈,归位。三阵云板结束,悦众的引磬声起,僧值带领僧众一齐念《供养咒》。
早粥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在斋堂里,也和大殿里一样,每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正中是住持的座位,面向斋堂大门。东西序相对,都是一排排狭长的桌凳,序职越高,越靠近正中。东序第一排依次是都监、监院、维那、悦众……侍者的座位,西序第一排依次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知客等的座位。
《供养咒》念毕,若今天是施主设斋,维那便念道:“佛制比丘,食诚五观,善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磐声,各正念。”然后由知客师念斋条:“某某设上堂斋一起,上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供养本堂方丈大和尚及班首大众,念佛请斋。”
念毕,开始早斋;食时,僧众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还要集中思想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付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五观的意思是,僧人用斋时应该思考:施主供应这碗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没有?应把这些饭菜看作是医治饥渴的药物,吃“药”不能贪图口福,只要能达到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
把碗中的饭或菜吃完,需要添加时,僧众则把饭碗或菜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若只需要一半,则用筷子指示广下。用斋必须严守规则,特别是肃静的规则,任何人不得发出异常声音。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僧人吃完斋后,僧值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合掌。
引磐响,僧众亦起身合掌。先念咒语“萨哆喃……”再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也,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表示对布施设斋者的谢意。最后诵《结斋偈》:“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没有吃完斋的僧人,念毕后可继续吃。
早斋和午斋过堂,在念《供养咒》结束后,还要向寒林饿鬼施食。施食一般由东序距斋堂大门最近的侍者,或敲梆和云板的僧人担任。他用饭勺盛着几粒饭走出斋堂,向左侧的寒林台位上撒去。
早斋时默念:“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吨,度利益莎诃!”午斋时默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
4、坐禅
坐禅又叫坐香,因为坐禅时需燃香,并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早粥后的禅僧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便袍,即准备坐禅了。坐禅是行香与坐香交替进行。行香是坐香前后的肢体活动,行香时;禅僧们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右行,形成几道椭圆形的圈子。行香起初稍慢,维那叫一声“快!”
禅僧们急走如小跑,放行香又叫跑香。散香师在圈子外沿着周围的椿凳行走,他直举着一根五尺长的竹片,每行几步即用竹片叩地,提醒僧众注意,不要在跑香时思想散乱。他走到佛像前和维摩龛前竹片不叩地,表示对佛和方丈的敬意。
悦众打钟板三阵,禅僧们各依椿凳次序坐定。禅堂后壁正中的维摩龛是方丈的座位,与之相对的禅堂大门两边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的座位;座位东西侧是禅堂维那、悦众、当职、兼职、监香、香灯、司水、僧值等的座位。
禅堂东序座位以都监为首,西序座位以参头为首,均依序职和戒腊排定,两尾与维摩龛相接。禅僧们都背禅堂内壁而坐,成为一个方框形。
坐禅时,禅僧们好像忘却了自身而受命于钟板。他们直端端地趺坐在椿凳上,两目注视在铺地砖的某个固定位置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为了保持禅堂的肃静,绝对禁止讲话,若有犯规者以香板惩戒。东边的由维那执行,西边的由班首执行。用香板也有规定:不能用尖端打人,也不能打面部。
禅堂的监香师负有巡香的职责。巡香按一支香燃烧时间的长短,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巡完一支香即可归座,将巡香的权力交给另一位监香师。坐香完毕,禅僧们放下腿,穿上鞋子,可以喝水润喉或掩口而咳。
然后,又随着维那发出的讯号开始行香。接近中午时,一位悦众便点燃一支香送进斋厨,这是在告诉厨房人员,当这支香燃完,即是用午斋的时候了。
午斋后的坐禅,与此相同。
5、晚殿
晚殿共有三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阿弥陀经》、绕佛、归位,这是为了表达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拜八十八佛、念《礼佛大仟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婆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仟悔主,因此,人们可以向他们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礼佛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
忏悔,为常用的佛教名词,仟是梵文忏摩之略,悔是仟摩的意译,即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忏悔也可解释为消除以往的宿业,不造未来的新想。法古时规定,念《大忏悔文》须行一百零八礼,现代则多跪诵而不礼拜了。
第三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仪》,并在每日中午的斋食取出少许饭粒施给饿鬼,在讽诵和忏悔之后惠及幽冥。施食多由大殿的殿主执行,方法与午斋施食相同,寒林饿鬼受食之位在大殿门外右边。念《蒙出施食文仪》时间较长,要占整个晚殿的一半时间,故称为“半堂食”。
晚殿的三堂功课,蒙山施食是必须举行的,其它内容可稍作调整。有的寺院实行的是“单日弥陀双日佛”,即每逢阴历的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的名号,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礼佛大仟悔文》。
还有的寺院晚殿除蒙山施食外,只念《心经》、《回向文》、转佛、归位,再念《普贤十大愿文》;《大皈依》、《大悲咒》、《伽蓝赞》等。
6、止静
晚上九时,静温的寺院相继发出“止静”的讯号,各堂口的僧众们准备倒单睡觉了。首先,是鼓楼的鼓声敲响,敲了鼓边(称为“醒鼓”)再敲鼓心。鼓头高声唱道:“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唱一句,敲一槌。接着又念《大悲咒》,念一字,敲一槌。
鼓声未歇,钟声又起;钟声刚落,照板又响。这时,僧值开始巡签,查看还有没有僧人窜寮的、高声喧哗的,有则禁止。巡寮完毕,照板结束音声。寺院沉浸在深深的夜色中。
僧人每天除了按以上行仪规范生活以外,在当今的大多数寺院,还设立了不少为游人和香客服务的其它机构及项目。例如素菜餐厅、法物流通处、医疗所,以及殿堂管理、导游工作等。因此,僧人的生活也是很辛苦的。
(6)禅堂为什么老吃东西扩展阅读
按佛制讲,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给的。为了有利于修定,也为了减少居士的负担,僧人实行过午不食,目前(2013年)只有一些老僧还遵守着这种习惯。在寺院中,僧人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
佛教戒律中,有不饮酒之戒,也有不杀生之戒。汉族僧人信奉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五台山汉族僧人,是坚持不饮酒和不食肉的,但蒙族和藏族僧人仍有食肉的习惯。
过去僧人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定有手不提持银钱的戒条。外出旅行,僧人要有俗人随从,替其管理钱物。后来由于种种不便就不那么严格实行了,现在(2013年)五台山僧人外出,一般没有俗人跟随。
僧人礼节中最普通的是双手合十,即两只手举于胸前,十指相合,向对方表示敬意。僧人与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分大小,而以戒龄论长幼。俗人同僧人见面和交谈,没有固定的礼仪可循,往往随着俗人社会职业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许多俗人,出于对僧人的尊重,在见僧人时,亦仿效僧人,双手合十,举于胸前。需要注意的是,游客在饮酒之后不要去见僧人,把酒味带到僧人面前是不礼貌的。在与僧人的谈话过程中,游客不要吸烟,也不要问尊姓大名。因为出家人只有法名和法号,而不用俗姓和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