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培养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1. 浅谈大学无用之用
那时候的大学,学生们打着火把去听一堂历史课,或者默默坐在角落里旁听一节小说史,他们从不计较一件事情是“有用”还是“无用”,唯有热爱,唯有坚持。有些事情也许当下没有用,甚至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那些东西会对我们的思想、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知识、思想的魅力。
今年暑假我出去旅行,有一个人问我,你在大学里教什么课?我说我教美学,那人笑了,说你教的课听起来很没用啊。
是啊,是挺没用的。
只听说过学挖掘机哪家强,没听说过学美学哪家强。
大学里还有很多听起来没用的课程。比如文献学、艺术哲学、模糊拓扑学、敦煌吐鲁番学、僵尸逃生学……美国一所大学真的开了这门课,这样的名字我可以开出来一串。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架飞机正在飞越太平洋,广播里说:“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现在顺风,风速300公里,飞行速度1200公里。坏消息是:导航设备全部失灵,我们不知道现在到了哪里,也不知道该飞向哪里。”
试想,如果我们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思想。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好像飞机失去了导航。因此,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开设各种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介入社会的能力以及担当责任的精神。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想起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国难当头,许多大学生不想读书了,他们说,我们同龄人都当兵了,我们也应该都去上战场,上大学没用。钱穆先生拦住他们,苦口婆心地说,战争总会过去的,我们这个民族要建设,要复兴,要强盛,要有未来,我们的读书一定不能中断,你们的学业一定不能中断。
那段日子里,为了激励学生向学,钱先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史大纲》这本名着,在这本书的扉页,赫然印着一行大字:谨以此书献给抗战的百万将士!
那时候,武汉大学邀请钱穆先生讲学。外面日本的飞机频繁轰炸,钱先生上课时间只能定在早晨六点到八点。当时电线全都被炸坏了,学生拿火把照路,摸黑去听钱先生的课。往往晨光初露,火把连连,所有的座位都被占满,晚来的进不去。那是求知之火,希望之火,更是大学的精神之火。
我真仰慕那时候的大学,学生们打着火把去听一堂历史课,或者默默坐在角落里旁听一节小说史,他们从不计较一件事情是“有用”还是“无用”,唯有热爱,唯有坚持。
有人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们今天所学的具体的课程,有一天,你们可能会忘了,还给了老师。但是有一种东西一定无法忘记、不能删除,因为它已经渗透了你的血液,深入了你的骨髓。奔跑时,它为你助力;成功时,它为你鼓呼;失败时,它为你托底,它就是大学带给你的胸襟、气质与勇气。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奥秘。
2. 为什么上大学不能学到知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但是,有一些人质疑大学教育的效果,认为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存在,反映了一些人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价值的担忧。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真的能学到东西。
首先,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在大学里,学生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等。大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不断改进的,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知识。
此外,大学还提供了各种实践机会,如实验室、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其次,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能力。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有用的人才。
第三,大学是一个拓展视野的场所。大学生活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还包括各种社团、活动和交流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开拓思路,增强个人素质。
然而,虽然大学教育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不够优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一些大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实用性,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最后,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里能否真的学到东西,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素质等等。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从大学里学到东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大学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大学应该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最后,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管理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大学是一个学习、培养和拓展视野的场所,大学生在大学里能否真正学到东西,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从大学里学到东西,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学习的不少东西都是过时的
大学教授的知识不是过时,而是经典,经典的东西当然没法跟潮流、当下发生的种种直接对话,进而产生效益,这种因为没法短时间内让你得到正向反馈的机制很容易让人产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误解。所以经典的知识也好,流行的门道也罢,如果不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耐心运用,就不可能让你获得任何正面反馈。有一句话是“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既然垃圾都可以在有些人眼中好似黄金。何况大学里的知识呢?知识永远都不会有保质期,不会过时。浮躁的是人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