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取悦症为什么会有一段时间低落

取悦症为什么会有一段时间低落

发布时间: 2022-07-18 15:04:03

㈠ 怎样做有原则的父母

要做就做温柔、有原则的父母
在人情社会中,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所以温柔成为这几年最看重的词汇,就算身为已父母,也希望成为父母是个温柔的人。

人们觉得性格温柔的人相处起来,比较舒服。因为这样的人,情商比较高,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的处理事情。

温柔的人就算你错了事情,他不会去严厉地责骂你,一般心平气和的提醒你,无论你是怎样的人,他都能对身边的人有很强的包容心。

你是个温柔的人?

最近看到了一本书,《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让我对温柔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温柔?比起温柔,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哪个更为重要?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是由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本博明的着作,书中作者通过各种案例,让我们认识到没有表达原则对我们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使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原则与立场,不再一味的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牺牲自己。

本博明是日本着名的心理学家,专业大学教育心理学,任大学讲师、大学特邀研究员、大学副教授、人类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发表过多部着作,包括《透视性格》,《内向所以成功》,《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的讨厌你》等。

说起温柔,温柔也包括各种形态,会有真心的与虚伪的温柔。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说什么都听从,这样的父母是温柔的父母吗?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有些溺爱纵容的父母,是真的温柔吗?

父母认为这样是重视孩子,育儿学家也提倡要进行“赞美式教育”,“不吼不叫地正面管教”,不提倡父母对孩子严厉责骂地教养方式,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灵创伤,使得身为父母,尽量扮演着温柔的父母。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和北风比较威力,看谁先把行人的衣服先脱掉,北风把风刮得很大很冷,行人为了保暖把衣服裹得很紧。南风刮的风很温暖,行人走路渐渐觉得暖和,开始脱掉大衣,结果显而易见南风取得了胜利。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应用到心理学,俗称为“南风效应”,与人相处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心平气和,更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即使面对孩子在态度问题上,也希望父母能够温柔平静,不轻易对孩子动怒。与其对孩子大吼大叫,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教导。

父母为了孩子,不想和孩子关系闹僵,害怕责骂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小心翼翼的注意自己的言辞,甚至一味的纵容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写过一本名叫《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的书,她说:“做老好人是不断取悦别人的一种瘾,害怕和任何人发生对抗或者冲突,结果却让所有人不满意。”

父母便成了“讨好型人格”。为了孩子开心,不断得去迎合孩子的言行。非常在意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评价,希望成为孩子眼中温柔可亲的父母,和孩子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懂得拒绝,逐渐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最终结局会怎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安家》这部电视剧中的一幕:一对老夫妻辛苦经营早餐铺,用半生攒下来的积蓄给儿子全款买了一套房子,媳妇希望房产证能加她的名字,最后得偿所愿,两人住在新房里。

老两口打算与儿子,儿媳同住,用板车拉着全部家当去找他们,却被亲生儿子从新房赶了出来,300多万的房款最后又回到了那个包子铺,在简陋的床铺两人合衣而眠,看过不禁让人又气愤又心酸。

父母一味的娇惯迎合子女,让孩子只会不懂得感恩,变得冷血又贪婪。这不只是电视剧才有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辛苦挣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生活的轻松些,可孩子并不以为意,付出再多也没落个好。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作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可对于孩子却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做错了事情,因为是孩子所以无条件原谅。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明是非,没有原则性。

筱懿在她的《生活课》一书中提到“没有分寸的爱会变成纵容和打扰,所以,对于妈妈,或者说对于女人吧,温暖特别重要,她是有尺度的善良,有节制的奉献,恰到好处的“度”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

身为父母也要有分寸感,有原则,给孩子设置边界。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会不高兴,也要懂得拒绝。而不是一味的的讨好孩子,到最后孩子却觉得父母没有威信,缺乏安全感,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依靠。

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拒绝孩子要跟孩子阐明理由。要让孩子知道对与错,无论何时要自己的边界,不能因为对象是孩子,就放弃原则,可是就算这样,换来的却是不被孩子尊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人有着一颗容易受伤的“玻璃心”。年轻人变得经不起被严厉的对待,但凡被眼泪批评指责几句,内心就会觉得特别受伤,情绪特别低落。

当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也很少会给反省改正,更多的感到内心不快,想要为自己辩驳,或者是干脆选择不直接面对。孩子复原力越来越低,遇到逆境容易一蹶不振。

东方人原本“棍棒教育”,因为借鉴欧美的方式养育孩子,通常用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爱意,善意,所以常会赞美孩子,可是东方人效仿之后常会变成溺爱。

要知道西方人自婴儿期孩子就独立睡婴儿房,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通过语言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他们还是孩子,还是学生,要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其实西方的父母以法国为例,他们以严格管教孩子为傲,他们认为父母必须对孩子有着绝对的掌控权,让孩子明白世界并非围绕自己打转,要能够忍受人生的失意,可以坚强的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人生。

曾有位法国网友分享他自己儿时的经历,在法国孩子做错事会受到戒尺打手指的惩罚。这种惩罚手段,在我国古代一直都存在。孩子做错事,伸出手掌,用戒尺打在手心里,以此来教育孩子。

可如今,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想因为自己的严厉教育造成孩子心灵创伤,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所谓的心灵创伤,指的是遇到虐待等极端的事情而造成的伤害,而斥责造成的心情低落,一般都能马上恢复,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意心灵创伤不易修复的理论。”

真正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才是真心的温柔。无论是想讨好对方称赞,还是不想被对方讨厌而不说重话,都是有所求的态度,不能称作是温柔。这种态度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为了对方着想。

温柔不等于纵容,真正的温柔往往伴随着严苛。想着为了对方好,能够有勇气说真话,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赞美,即使他人是刻意的吹捧也会很开心。

可是温柔也分“虚伪的温柔”和真正的温柔,身为父母的我们更要做个有分寸,有自己的原则,做真正温柔的人。若你对孩子没有原则,孩子对你就会没有底线。

《你的原则要有分寸的说出来》主旨讨论什么是温柔,温柔所带来的沉重压力。通过友情、爱情、亲情、同事情等各方面进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温柔,什么是“虚伪的温柔”。这本书给我带来些许启发。

东方人重视人情,可是当今社会就算是父母都充斥表面化的温柔,不得不让人反思。温柔不是简单对孩子的称赞,一味的顺从,那样只会培养出任性冷漠的人,明知道孩子会受伤,做错事还是要严厉教育。

为了孩子好,即使孩子暂时感受不到父母的心意,还是要让孩子能够遵守规则,这才是身为父母的职责

㈡ 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是什么意思沟通还有什么技巧

1.封闭式提问:在一定范围中提问或者在题目中有预设答案。

例如:“咱们晚上去吃火锅还是烧烤?”、“你想来我们公司做保洁还是保安?”

如上所示,封闭式提问的话中就带有答案,一般结构为“你想要+(动作)+(A或者B)”,并且第一个例子中把范围固定在“晚上”,不是中午也不是早上。

第二个例子中则把范围固定在了“我们公司”,不是A公司也不是B公司。

2.开放式提问:答案不限范围,完全放开。

例如:“咱们去吃什么?”、“你想做什么工作?”

如上所示,问题问的很宽泛,可回答空间非常的大,问题中没有表明范围,也没说出答案。

3.沟通技巧列举:

(1)补偿称赞法:夸赞型沟通技巧。避其锋芒、避其锐气,意思是不要去夸赞别人人尽皆知的地方,而去夸赞他一些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例如A很有钱,我们就不可以夸赞其富裕,我们可以夸赞其善良。

(2)包装坏消息:对即将告诉别人的坏事进行包装。通常可用铺垫和反差两种方式。铺垫法是将一件坏消息,分段成多段更小的坏消息。而反差法则是先编出一个更大的坏消息,再告诉他坏消息。

例如你期末考试考了80分,你可以先告诉父母你考了不及格,正当他们有点烦恼的时候再告诉他们你考了65分,那时候他们会觉得还不错了已经,总比不及格好多了。

(3)不“抢功”:心理学发现,当人们发现领袖出现一点个人主义的苗头,就会变得冷漠,甚至出现敌对的情绪。相反,藏身幕后、不那么抛头露面的领导更会受到普遍的尊重。

(2)取悦症为什么会有一段时间低落扩展阅读:

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1、去别人家做客,当主人的话可多可少,甚至经常劝你喝茶或提建议看看电视时,你就该告辞了。人总是在感到无话可说时,才提醒别人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再待下去,你可能就不受欢迎了。

2、正在对上司汇报工作,他的眼睛没有专注地看着你,或者他的手指不经意的在桌子上扣几下,很可能他已对你的汇报不满意了。如果你进去时,他脚正在桌子下无聊地晃动,你说话间,他的脚忽然间停止了晃动,那他已经对你的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和一个新认识的人谈话时,他的双手总是在不经意间抱在胸前,那表明他还是对你有所防备的,所以,在让他相信你以前,最好还是谨慎为之。

4、在酒桌上,一个向你频频敬酒的人,不是有求于你,或者是很感激你,就是对你有敌意,所以你还是尽快的分析一下,究竟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前者就赶快把话题引过去答应他,后者你就要装醉了。

5、一个人向你发出了邀请,你兴致勃勃的落实邀请时,他忽然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他的邀请不过是顺口一来的说法,你就不要追究下去了,除非你想让他讨厌。

6、发现你的失误没有告诉你,比告诉你要可怕得多,特别是两个人处于竞争的工作状态时。

7、一个面对你总是夸夸其谈的人并不是骄傲,他的内心恰好与他夸夸其谈的外表相反,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他的夸夸其谈不过是用来掩饰内心的自卑罢了。

8、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9、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10、大方一点。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11、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12、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会夸奖人。好的夸奖,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13、有礼貌。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㈢ 拒绝别人该不该有负罪感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特别好说话,总是在答应着别人期待的需求,哪怕是他人一些无理的要求,他都答应。

出现一次拒绝别人后,自己还会陷入愧疚的情绪,害怕对方会伤心。

其实你很清楚自己并不想帮别人这个忙,又或者说不想帮他处理某项工作。但不管发生什么,最后从你口中说出去的只会是:好的,没问题,交给我吧。

  1. 为什么我们在需要说“NO”的时候,却说出了“OK”?

  2. 为什么我们在需要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却又说不出口了?

  3. 如果停止了这种情况,明确了自己的需求,会不会让别人不开心?会不会显得自己特别自私?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

  • 以自己感受为主

当拒绝别人后,认同自己的选择,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

  • 拒绝他人后产生积极情绪,拒绝消极情绪

当拒绝他人要求的时候,可以强化这类积极的情绪,但不要有消极情绪的出现。

  • 调整好自己的认知

告诉自己“拒绝并不是自私,而是自己内心的真实选择。”、“拒绝是有礼了的表现”。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写道:“当你培养人际关系时,你的原则和别人的原则将决定你们如何互动。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才会相处融洽。没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之间将不断产生误解和冲突。”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帮助了别人什么,而在于拒绝了别人什么。你的拒绝,只不过是尊重了自己的底线,也是帮助别人的一个门槛。所以,想拒绝就大胆sayno,希望我们都有拒绝他人的能力。


欢迎关注心师,一家集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学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心理学教育企业。

㈣ 学会对别人说不的方法

对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说“不”并非易事。因为在今天这个时刻在线的网络世界,变化更快,压力也与日俱增,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承担得更多。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截止期限。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该如何有效地拒绝别人。如何说“不”,我认为说“不”的诀窍在于温和却又坚定。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操作方法
01
分清轻重缓急。说“不”的第一步是搞清楚在你的生活中到底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你越执着于生活中的重点,说“不”就会越简单。

02
要心存感激。通常别人来向你求助是因为他们信任你并且相信你有帮助他们的能力。和颜悦色地拒绝别人将显示出你并不是在拒绝这个人,而只是针对这件事。

03
要简明扼要。我自己就经常犯这个错误──一个劲儿地为说“不”而向别人道歉,以至于最终会说服自己答应别人的要求。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绝不需要为自己该做的事情而道歉。在解释什么对你而言至关重要而使你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时,一句话足矣。

04
肯定-否定-肯定式拒绝法。在拒绝他人时,采用一种新颍的肯定-否定-肯定式拒绝方法。首先,告诉对方你自己的理由。接着,表达你的拒绝。最后以一个肯定性的新替代方案结尾。

05
在答复前三思而后行。这是另一个我自己也经常犯的错误。每当别人有求于我的时候,我的本能反应就是“当然,这件事交给我没问题”。要避免迫于压力仓促同意,或是对他人的请求感情用事,应在答复请求前花几个小时或是一天的时间考虑一下。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你真正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同意这个请求是否合情合理。

06
坚持己见。在你说“不”后,即使对方勃然大怒或者情绪冲动,你都不能妥协。相反,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然后冷静地重述自己拒绝的立场。做到态度坚定,不要退缩。

07
先发制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永无止境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对付这些人,你得先发制人地直陈你当前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个人是你的老板,首先应该与他或她就你的工作范围达成共识,如果你的老板提出更多要求,要提醒他或她你们之前的共识。

㈤ 为什么总是爱而不得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们非常执着于做一个好人。因为他们有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我必须让每一个人都喜欢我。
萨拉,是朋友圈中公认的好女人。可是这个好女人的每一段恋情都不长久。为什么呢?
原来,萨拉每次遇到自己喜欢的男人,就会变得低声下气,把自己放到惟命是从的位置上。
她可以不断地迎合对方。
对方喜欢看什么电影,她就喜欢看什么电影;
对方喜欢吃什么,她就喜欢吃什么;
如果对方喜欢健身,她就去健身;
如果对方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
她就每天跟着宅在家里看电视。
总之,只要对方喜欢,她做什么都行。
这样的女人,在恋情刚开始的时候,男人会很喜欢。因为他们会感到特别受关注、特别受崇拜。
然而,随着恋情的发展,关系的深入,很多男人就会受不了这样的女人了。
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在跟一个女人谈恋爱,而是在跟一个没有思想,只会模仿自己的机器人在交往。
所以,萨拉的每一任男朋友总是在恋爱的新鲜劲过后,就把她给甩了,并且对她是避之唯恐不及。
其实,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女人为了获得男人的认可,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毫无原则的去迎合对方,使自己在男女关系中失去自尊和自我。
那么,一旦男人感到无法跟这个女人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动,甚至是无法在人生阅历和认知上获得更多的成长时,他们就会对这个女人失去兴趣。
男人的这种心理其实很容易理解。
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总是在模仿自己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新鲜、有趣。
然而时间长了,你就会因为总是被模仿而感到厌烦,甚至恨不得远离这个总是模仿自己的家伙。
所以说,没有底线的牺牲自己,并不能为一个女人收获爱情,更不可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
那么,对于有这种认知型取悦症的女人来说,要如何做,才能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呢?
有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警惕自己的有害思维
要意识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女人”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
拥有这样的想法,不仅会让你长期处于高要求的焦虑和不安中,也会让你的朋友们感到无所适从,最终,他们会因为无法满足你的高期待而疏远你。
第二点,要明白人无完人,有时候不当好人也没有关系。
请注意,这条建议不是要劝你去做一个坏女人。
而是提醒你,你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和期待。
所以做自己比做一个好女人更重要。
在小说《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觉得,好女人应该把这句话当成余生的座右铭。
第三点,好女人也有说“不”的权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力,在电视剧《三十而已》里,有一句台词值得好女人引以为戒:
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你所有的接受都是廉价的。
好女人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因为你用隐忍换来的认可,其实一文不值

㈥ 如何看待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企图通过讨好他人来得到关爱,却忽略了爱自己的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热点内容
为什么身高太高的男生找不到对象 发布:2025-05-19 22:58:41 浏览:470
口罩颜色为什么会变黄 发布:2025-05-19 22:50:06 浏览:368
6天时间为什么会胖4公斤 发布:2025-05-19 22:45:34 浏览:7
电脑qq来消息为什么显示忽略 发布:2025-05-19 22:36:10 浏览:640
为什么gal手机内存小 发布:2025-05-19 22:10:34 浏览:204
为什么我总怕别人怀疑我偷东西 发布:2025-05-19 22:00:47 浏览:994
为什么常用软件耗电快 发布:2025-05-19 21:16:44 浏览:888
我的小米3代手机为什么没有键盘 发布:2025-05-19 21:12:13 浏览:762
金庸口才不好为什么写的那么好 发布:2025-05-19 21:11:36 浏览:340
为什么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就想睡 发布:2025-05-19 20:50:41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