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为什么有间歇时间
A. 工程造价专业资料:强夯工程具体概念是什么
强夯工程具体概念是什么?
强夯工程,是用起重机将大吨位夯锤(一般不小于80t)起吊到很高处(一般不小于6m)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其作用机理,主要是用很大的冲击能(一般为50~300tm)使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应力,迫使土中的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夯击点周围产生间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使土体迅速固结。适用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的深层加固。夯后地基强度可提高2~5倍,压缩性可降低2~10倍。
夯击点布置,可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网格排列。每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按所布置的形式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当各点均夯完后,再低锤满夯一遍,且使夯印互压1∕2或1∕3,以加固前几遍夯点之间的松土和被振松的表土层。
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是土质颗粒细、含水量高、粘土层厚的,间歇时间宜加长,一般间歇1~4周;对于粘土或冲积土为3周左右;对于地下水位较低、含水量较少的碎石类填土和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可采用连续夯击而不需要间歇,前一遍夯完后,将土推平,即可进行下一遍。
B. 强夯夯击点间距是否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探讨
6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6.1 一般规定
6.1.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6.1.2 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6.1.3 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6.2 设计
(Ⅰ)强夯法
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6.2.2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6.2.4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6.2.7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确定。
6.2.9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Ⅱ)强夯置换法
6.2.10 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7m。
6.2.11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6.2.12 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6.2.13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6.2.2条的规定值。
6.2.14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6.2.15 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
6.2.16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6.2.17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范第6.2.6条执行。
6.2.18 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
6.2.19 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6.2.20 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6.2.7条的规定。检测项目除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尚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6.2.21 确定软粘性土中强夯置换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6.2.22 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9条的规定。
6.3 施工
6.3.1 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6.3.2 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6.3.3 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6.3.4 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6.3.5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6.3.6 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 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 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6.3.7 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6.3.8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6.3.9 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4 质量检验
6.4.1 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6.4.2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
6.4.3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6.4.4 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方案: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C. 强夯有什么工作内容
强夯法冬期施工除常规施工应做的工作内容外,施工需先清除地表的冻土层再强夯,故有条件的强夯区域可采用覆盖防冻;冬期施工要适当增加夯击次数,如有硬壳层可增加夯击次数或提高夯击功能。强夯法指利用起吊设备,将10~25吨的重锤提升至10~25米高处使其自由下落,依靠强大的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夯实土层。强夯法主要用于砂性土、非饱和粘性土与杂填土地基。对非饱和的粘性土地基,一般采用连续夯击或分遍间歇夯击的方法;并根据工程需要通过现场试验以确定夯实次数和有效夯实深度。现有经验表明:在100~200吨米夯实能量下,一般可获得3~6米的有效夯实深度。
D. 对于用建筑垃圾回填起来的地基,强夯第一遍与第二遍的间隙时间为多久
强夯的时间是根据图纸情况确定的,各遍夯击间的间歇时间根据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而定。对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约2-4min,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当夯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也相应的叠加,一般为1--6周。如对粘性土地基埋设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加速了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可缩短间歇时间。
E. 强夯施工时应注意的质量问题有哪些
1、土层中有软弱土: 尽量避免在软弱夹层地区采用强夯加固地基,如果必须用,应加大夯击能量。 2、夯击效果差: 若基础埋置较深时,可采取先挖除表层土的办法,对荷载较大的部位,可适当增加夯击点。 土层发生液化应停止夯击,此时的击数为该遍确定的夯击数或视夯坑周围隆起情况,确定最佳夯击数。目前常用夯击数在5-20击范围内。间歇时间是保证夯击效果的关键,主要根据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来确定。 3、地面隆起及翻浆: 调整夯点间距、落距、夯击数等,使之不出现地面隆起和翻浆为准(视不同的土层、不同机具等确定)。 在易翻浆的饱和粘性土上,可在夯点下铺填碎石垫层,以利孔隙水压的消散,可一次铺成或分层铺填。 尽量避免雨期施工,必须雨期施工时,要挖排水沟,设集水井,地面不得有积水,减少夯击数,增加孔隙水的消散时间。
F. 强夯法的常遇问题及处理方法
强夯最后二击的下沉量超过规定下沉量指标
原因:
1、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和粉砂土中强夯,产生液化流动;
2、地下水位过高或地基土含水量过大,强夯时产生侧向挤出现象。
处理方法:
在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含水量过大的土层上强夯,宜铺0.5~2m厚的砂石,再进行强夯;
适当降低夯击能量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后再强夯。 强夯后,实际加固深度局部或大部分未达到要求的影响深度,加固后的地基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原因:
1、土质不均,下部存在砂卵石夹层,部分夯击能被吸收;
2、遇地下障碍物孤石或不成片的砂砾石;
3、选用锤重、落距或夯击遍数、击数不够,夯击能过小;或选用夯击能过大,地基土产生流动,隆起量增大,造成土体破坏,下部没有压密;
4、夯击点过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
5、两遍之间间隔时间不够,或未间隔,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未消散,影响夯实强度的提高。
处理方法:
强夯前,探明地质情况,对存在砂卵石石夹层适当提高夯击能量,遇障碍物应清除;锤重、落距、夯击遍数、击数、间距等强夯参数,在强夯前应通过试夯、测试确定:两遍强夯间应间隔一定时间,对粘土或冲积土,一般为三周,地质条件良好,无地下水的土层可只间隔1~2d。
影响深度不够,可采取增加夯击遍数,或调节锤击功的大小,一般增大锤击功(如提高落距),可以使土的密度大增。 强夯后表层土松散不密实,浸水后产生下陷现象。
原因:
1、强夯后未平整,未经低能夯拍实一遍;
2、被机械行驶扰动;
3、强夯时,冻土层未清除掉,天暖融化形成松土。
处理方法:
强夯完成应填平凹坑,用落距6m低能量夯锤满夯一遍,使夹层土密实;
强夯处避免重型机械行驶扰动;
冬期强夯应将冻土融化或清除后再强夯。
G. 强夯地基的间歇时间该怎么理解啊
间歇期中有利于土体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H. 地基强夯有什么注意的
1、若场区部分填土区比较松软,对重型机械的行走造成一定影响。在大面积施工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场地的平整,这样既可以保证强夯的施工速度,又可以保证强夯机械的安全,避免倾覆事故。
2、若试夯阶段处于雨季,施工难度大幅增加,施工效果受到影响,大面积施工应避免雨季。
3、本次强夯施工面积大,所需工期较长,建议分块施工、交叉作业,合理统筹施工计划。
4、每遍强夯应注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保证孔隙水压力能够有时间消散。各能级的强夯前三遍,每遍间隔时间不小于两天。
【以上为恒通基础强夯公司提供】
I. 如何减少强夯的时间间隔
1.没有较好的办法降低间隔时间,除非改变土的性质。
2.间隔时间与夯击能关系不大。
3.间隔时间应根据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而定,也与夯点间距有关。主要是与土的性质有关,若土的透水性好则间隔时间短。若是粘性土间隔不少于3~4周。
这几天正好写强夯法的职称论文。一点粗浅的意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