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为什么不会使记忆风化
⑴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作文650字数
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
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着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着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寒冬的一天,西湖边的望湖宾馆前停下了一辆黑色的林肯车.一个穿着黑大衣的男人下了车,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仍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却是个瘸子.听说这个男人是某个跨国公司的大老板,来杭州西湖找一样什么菜.
一连几天,这个大老板几乎尝遍了杭城里所有的菜式,可是他似乎还是不满意.整日待在宾馆里也是烦闷,他就想绕着西湖走走.一出宾馆大门,就有人为他打开了车门.
车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西湖边驶着.那个老板说:“把空调关了,把窗子开开.”“老板,这天冷着呢.”“按我说的做,这车里的味道让人难受.”于是,窗子开了,寒风毫无阻力地闯进他这辆豪华的轿车.西湖上笼着一层寒气,正如岁月裹着曾经的回忆.他解开围巾,直直地迎着寒风,他望着窗外,慢慢伸出手去,像要抓住那一阵风,像要抓住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又似乎什么也抓不到.他收回了手,在嘴里念到:“都变了,这么多年了,这房房瓦瓦的,都变了.”
这里面是一个小面摊,一个男人正煮着面.他看了,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了,问:“有馄饨面吗?”“这面啊,我们好久没做了.不过我妈会,您等等.”老板等着,他的助理在旁站着.一位两鬓班白的老人娴熟地煮着,热气托着她被光阴揉出皱纹的脸.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面出锅了.他拿起筷子,大口吃着,又皱起了眉头,舌间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正当他想放下筷子,那位老人舀了一勺辣椒酱放进他的碗里,她的儿子说:“这是我家祖传的,您试试,也好热身子.”那个大老板用筷子在碗里搅,夹起一个馄饨,送进嘴里,他先是一惊,随即又夹了几个,塞满在嘴里,他使劲地嚼着,眼泪却流了满面:“是了,是了,就是这个味道.”声音颤抖而兴奋.他整整吃了一大碗.在旁的人只当他是辣出了眼泪,却不知这泪里是甜的滋味.吃完后,那个老板让他的助理放下一个箱子,便起身走了.老人的儿子打开箱子一看:“妈,这么多钱,他可真阔绰.”老人看了看钱,又跑出院门,看着那个快要消失的一瘸一拐的背影,不禁留出老泪,湿了眼角的红痣:三十年前的一个大冬天,一个瘸腿的乞丐倒在路边,一个眼角有颗红痣的女人给了他一碗加了辣椒酱的馄饨面.
因为时间走得太快,记忆总是会被风沙遮掩、封存,然而并不会风化,因为那些记忆,是用真心做了标记的.
⑵ 时间真的会使记忆风化吗
时间可以风化你的记忆?但是,方法正确,会延长这个风化的过程!所以,记忆任何东西时,应事先寻到适当的方法,从而加深自己的记忆效果。 法国一位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曾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分散是记忆的大敌,要使注意能稳定地集中在记忆对象上,那就能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为此我们要锻炼自己集中注意的能力。曾几何时,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曾在城门口读书,以锻炼注意集中的能力;据说李政道少年时就练就了在嘈杂的茶馆里能专心读书的本领;还有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曾就在莫斯科繁华街面旁编写创作作品。因为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为了要对某一事物加强注意,特别需要意志的努力,更需要这方面的一些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在记忆词汇时才能做到专心致志,才能更快的记住单词。【本文摘自《赢在单词》一书】 具体措施如下: 1.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因为这是两手同时进行的训练活动,所以大部分的人起初会感到比较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你肯定能应用自如的,提醒读者,不要放弃此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训练你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培养你的注意分配能力。你一旦拥有这种分配注意的能力,就能在同一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从事较多的学习活动。另外,此法还可以帮你训练你的右脑,使你左右脑得到一个联合互动、均衡发展的机会。 2.视听配合法 视听配合法:闭目凝神,凭想象在空中描绘出一个点,此刻心中唯存此点,而无任何声响出现。慢慢将此点延伸为一条直线,再将时间拉长,然后描绘出较为复杂的星形或涡形,并且每天将图形复杂化。应特别注意在凝想时,尽量避免外在声音的干扰,久而久之,视觉与听觉即可配合自如。在使用此法训练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每次训练的次数应逐渐增加;(2)每次训练时都应全神贯注;(3)一般人需要半月以上持续训练,才有可能养成专心专意的习惯。 3.许特尔图表训练法 许特尔图表训练法:就是用一张20×20厘米的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里无顺序地填上阿拉伯数字1—25,最少制作十张以上。要求训练者依照1—25顺序边读边指出它们的位置,要求集中注意力,以最快速度找出来。依照年龄的不同,做完一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不同:7—8岁一般使用 30—50秒,成年人需要25—30秒,个别人可能仅需11—12秒,或少到5—8秒。在情绪稳定、身体健康、恢复了疲劳的正常情况下,在每张图表上所用的时间几乎是相等的。如果时间延长了,说明你“注意”疲劳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且每张表所用的时间和完成的情况都有很大差别,那就是一种异常情况,说明你注意力不集中,应不断练习改变这种状态。如果你用这套图表坚持每天练习的话,那么你的注意力,包括速度、范围、辨别力、稳定性,以及视觉定向搜索运动的速度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三)速成综合技巧篇 1.回忆复习法 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记忆,提高记忆效率。那么,我们复习多少次进行一次尝试回忆好呢?这主要取决于记忆材料的性质、长度,以及自己对该材料记忆的大体熟悉程度等多方面原因综合结果。在记忆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过早进行尝试回忆带来的负面效应。 回忆复习法与连续复习法的效果比较 复习方式 最后测得回忆的意义单位数量 (%) 复习时间 1小时 24小时 10天后 连续复习法:4次 52.5 30 2.5 回忆复习法:复习2次回忆2次 75.5 72.5 57.5 2.复习时要不停改变方式 以背单词书为例,在复习时,一般人习惯在上一回重点的词汇后,以相同的笔道、相同的手法再划上一次。此做法一旦为头脑习惯,缺乏新鲜感后就再也无法对头脑产生刺激,进而大大降低复习效果。其中,电视中一再重复播放“脑白金”广告让你厌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只有不时地改变复习方式才能加深记忆印象。例如:以浏览的方式看第一遍单词书,第二次你可以仔细的阅读,第三次你可以参考一些相关书籍,第四次从后往前读,第五次则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后面的练习题…意思就是,使同样的内容每次都用不同的复习方式。我们常用的复习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①整体法;②纯粹部分法;③渐进分段法;④累进法;⑤综合法等。 3.一定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记忆 记忆是指信息被保持在神经纤维形成的神经回路系统中的过程。一个人,在3岁以前他的这种回路形成70%—80%,8—9岁形成90%,18—20岁全部形成,20—24岁,随神经细胞死亡,其回路也不断更新,24岁以后,这种神经回路随神经细胞的不断死亡,记忆信息量会逐渐减少。所以,我们读者朋友们,应趁着自己年轻,把必须记忆的东西,最好尽可能记下,否则,到24岁后,你记忆它,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当人们处在心理状态较佳的时期,识记的信息很容易被输入和储存,而处于不好和有干扰的心理状态时,信息就不容易被输入,甚至有时会抵触和破坏信息的输入。所以,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例如: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者享德森选择了十个人,要他们谈一生中发生的100件事情。结果这十个人所记住的100件事分类为:①55%是愉快的事;②33%是不愉快的事;③12%平凡的事。由此可见,在识记单词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我们迅速记住它是有很大帮助的。 4.半蹲绕行消除疲劳法 现代人已经习惯坐着吃饭、读书、学习或看电视。根据医学报道,坐姿是最容易使人疲劳的姿势。所以,在背单词时,要选择一种舒适而又不易疲劳的姿势。假如我们真的疲劳,不想在记单词时,你可以按照此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有利于缓解疲劳。具体做法如下: 半蹲绕行消除疲劳法:从椅子上站起来,先踮起脚尖再慢慢放下脚跟,后曲膝呈蹲姿缓缓绕椅而行。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呼吸从胸部自然转移到腹部,从而到达迅速消除疲劳,增进学习欲望的效果。 5.“魔力之七”记忆法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经对短时记忆广度进行过比较精到的测定,测定成年人记忆广度为7﹢或﹣2,并且得到了国际记忆学界的供认,后来它被称为“魔力之七”,也就是说,在识记材料时,每个分段所包含的数量最好在七左右,无论是单个识记内容,还是同类的集合 (集合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宜太大),都同样有效。根据实验得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段记忆效率达到最高。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电话号码,一般都为七位数,这样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⑶ 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素材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们忘不了昨天。
1840年英国军舰炮击广州,揭开了悲惨的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海战、中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屠城、武汉沦陷……所有这些,写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永难忘怀的昨天。
就在那风雨如磐的昨天,有一个青年人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笔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岁觅群科济世穷”的浩浩诗句,毅然远涉重洋,留学法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终于救中国于水火,领导中国人民奋起革命,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这个青年人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就在昨天那贫穷而多难的旧中国,有一个年轻人科学救国,坚信“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克服了家贫、多病、腿残疾等重重困难,在清华边做清扫工边读书,他的晶莹汗水化作了科学巨着《堆垒素数论》。这个人是华罗庚。他的优选法和统筹法,为新中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在昨天那黑暗而悲壮的记忆里,还有一个年轻人——他追求光明,无所畏惧的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埋头苦读,在黑暗统治最浓重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仅用了不足两年读完了博士学位。获得学位仅9天,他就毅然回国,在死亡之海罗布泊上艰苦奋斗、刻苦攻关,用了不足10年奇迹般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这个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发展。我们无法忘记风雨峥嵘的昨天,是为了立足今天、展望明天。
我们今天的祖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GDP列世界第五位。我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现代工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1世纪是计算机的世纪。计算机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模拟人工智能,使计算机科学领域内最重大、最先进的课题之一。如果能让计算机像人那样自动学习和自动思考,可以想象——将给工业自动化和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一场何等剧烈的革命!
生物工程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和基因图谱的谱写,给人们改造生命提供了巨大的希望。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崛起及迅猛发展,使人类有可能在细胞和基因的水平上干预和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设计出新的生物基因蓝图,然后据此制造出新的生命体。这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呵!
……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去奋斗、去献身。昨天影响着今日。我们为曾有的辉煌而骄傲,为曾有的耻辱而悲痛,也为先辈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而振奋。有一首歌唱着“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要像周总理、像华罗庚、像邓稼先那样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崭新的技术成果献给明天。
祖国的明天将会无限美好。为了明天,请想想昨天。时间不能使记忆风化。忘记了昨天,就会失去今天,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岁月不会使历史蒸发。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我们是成长在新世纪的一代热血青年,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和责任,应该自立于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勇敢地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我们是祖国风华正茂的参天大树,应该昂扬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为祖国的蒸蒸日上付出汗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时间会冲淡一切,但不会风化一切。历史被一页页掀了过去,但记忆的年轮在我们的脑海,从未模糊。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那永远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民族同样有百年的屈辱,那是我们彻骨的梦魇。不会忘记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把我们母亲的肌肤侵占;不会忘记一张张不平等的条约,让我们的国格丧失尊严。远去的中国海的硝烟,定格成国人亘古不散的记忆,让我们的心流血,让我们的心沸腾!我们的崛起,就在镰刀斧头雕刻的图案下,逐渐变成现实。一九二一年的秋天,嘉兴南湖,燃起星星之火,并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迅速燎原!中国共产党,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世界的最东方,点燃光明,震撼黑暗!新中国从屈辱和压迫中走来,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茁壮成人人景仰的东方巨人,仅仅短暂的几十年。历经了彷徨,历经了饥饿,历经了文化风暴,我们没有沉沦和颓废,相反,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神州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们更加怀念——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时间不会停滞,时间更不会风化记忆。我们徜徉在祖国温暖的怀抱,感受着一届届中央政府,体恤民生的恩泽和福祉,我们欣慰,我们满足。但我们更加的清醒,世界依然复杂多变,要屹立于世界之巅,路还很远。发展才是是硬道理,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盲目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发展,是万万要不得的!
时间在书写着历史。
岁月在凝结着记忆。
坎坷的道路,已被远远抛弃在身后,留下的脚印,却在我们的脑海愈加清晰。我们不会忘记,也不会背叛!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将肩负起新的使命,创造更加美丽辉煌的明天!
⑷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你见过,石头是怎么风化的吗?没有。那请你低头,低头看脚下臣服的泥土,它们曾经是坚硬的石,凌厉,以刺破天空的姿态站立。
如果,你活得足够久,你会看到它在时间这个不可抗拒面前,怎样,怎样萧索、沉闷、软弱、妥协。从表面,到内心,轻轻地,簌簌地,先是小小地,终于臣服下来,直至臣服到连一阵小小的风儿,也可以带它飘落,臣服,臣服——尘伏,落石为尘。
时间,只要它足够长,会使所有的石,风化。是的,所有的。被时间风化的,还有人类的所有物质的辉煌,如建筑。
你比石头还硬吗?不,你是柔软的,鲜活的,你是地球上最最脆弱的东西——生命。你的记忆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当然想对你的记忆有说法。但是我的想法不是真理。因为我活得不够久,我知道的不够多。那些据说是发布真理的人,专门研究记忆的生理和心理学家们,至今,也还不能对人类的记忆拿出一个统一的、确凿的、公认的、无懈可击的说法。
但是,我却知道,记忆,是不能被时间风化的。
人啊,你,活,不过百年;走,不过这个小小寰球。宇宙,听说是无边,时间,尚且只是一种物质。怎么想象时间象个东西,可以被延长,缩短,提前,或者放后?我不知道。在时间之外,什么称得上恒久?我不知道。
但记忆,它是一缕魂,寄在你软软的,软到勉强成形状的“脑”中,它由坚固远不如石,久长亦远不如石的颅骨保护着。这软软的记忆,却如风一般,绵长,悠远。
你记住了儿时古院里那棵老杏树在蝉声里啪嗒一声掉落一颗月亮一般橙黄的熟香的杏,你记住了冬天里土炕上烟熏火燎味的温暖,奶奶把古旧的陶制小尿罐从你的热被窝中撤出,啪的一声搁到冰凉的新砌的红水泥窗台上,你还记得在草垛上遥望如血的夕阳,夕阳下归家的排成一溜的摇摆的鸭群,村屋上袅袅的炊烟招摇着,呼唤你。你记得他第一次见你,电一样的眼神,你记得分手时那漫天扯絮的大雪,你跳上公车,虚飘飘忘了下车空洞洞没了心肺的虚无,冰凉彻骨。
你的记忆,何曾风化?
你的记忆是一个仓库,无人知道它有多大。某个人,某些事,你以为已经被时间悄悄抹掉,却突然在大家闲谈时,它猛地跳出来,把你都吓了一跳——别奇怪,科学家说了,你的大部分记忆,还存在库里,没有合适的检索,没有打开。它存在,它静待,即使你从不开启。人的潜意识有多少,潜在的记忆有多少?没人能回答。但据说,表面的意识,只相当于冰山浮出海面的那一角。你听说过心理医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追溯到无记忆的婴儿时期,找到成年人心理问题的症结吗?你看到过一个大男人,叱咤风云的,在很劳累紧张时,下意识地咬住自己的大拇指?那是他无记忆时的记忆柔柔地泛起来,儿时的吮吸儿时的安慰,来填他如今的心灵中那个无助的洞。
你的记忆,何曾风化?
你记了你所见的所感的,你也记了你的前人——那肉身已风化成烟成尘,那在你之前行走在这世上的人所见所思所感的。你听到苏格拉底虔诚地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你记得柏拉图领悟到:世上只有两种东西,痛苦的人和快乐的猪。他讲了泰勒斯专注于观察星象不慎跌入坑里被仆人嘲笑的故事,而几百年后,黑格尔接着他的话说道“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你也知道,当时间把人们带到了中世纪的宗教黑暗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先驱们想起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明发达的典范,他们翻出那些依然在人类记忆里闪耀的经典,犹如翻开他昨天刚写就的日记,那些古老的记忆,成就了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成就了以“和谐、人本”为主旨的西方文明。
文明不曾风化,文明就站在记忆里。
历史不曾风化,历史就站在记忆里。
布热金卡人流如川,而记者罗森塔而沉痛地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的,奥斯威辛拨云见日,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美丽明耀,那里不需要新闻,只有记忆,只需要记忆!永远的记忆!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日本人忘记了慰安妇的眼泪,忘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河与尸山,就是一个民族的有意识的背叛,背叛人类的记忆,背叛人类的良知、人类的公德。
记忆何曾风化,何曾臣服如土?
在记忆的长河中,事实,往往渐渐浮出;真相,总会最终明了;真理,从来不会撒落如尘,随风而逝。
“Down,with the wind ”, 玛格丽特-米切尔写道,她用笔记下了南北战争中的细微记忆,那记忆被译成各种文字,写进各种肤色的人的心里,到现在也没有真的——随风而去。
“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但是,逝者不逝,孔子的语录在千年长河中成儒成家,统治了亿万中国人的灵魂,构建了东方古国的政治体系和思维逻辑,成就了泱泱中华独特的文明。
老子叹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人啊,你坚硬不如石,寿长不如山,但是,石可风化山可甭,你的记忆,跨越时空,恒古亘今。
作为个体的生命,都总会有那样的一天,气如游丝,命在阴阳两界间悬,多少荣华富贵,都成身后事,惟有记忆,伴你飘飘摇摇,直上云天。所以,我多么希望有灵魂,我多么希望有信靠。
我希望在生命的尽头,没有尽头,柳暗花明处,又见新天地。当肉身风化,当灵魂脱颖而出,飞升,那里,便是天堂。
在那里,翻检我所有的,所有的记忆——苦难见了光,飞霞流彩,燕舞轻盈。隐痛,受抚慰,如乳儿贴在母亲的胸,终所归,终所属。
我希望。
⑸ 时间真的能将记忆风化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不断被时间风化的过程。我们什么时候刮刮坠地哭喊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什么时候开始艰苦的求学生涯的,什么时候开始自食其力与啃老一族挥手拜拜的,什么时候成家立业为人父母的,什么时候把自己的亲人送到九泉之下安息的,这些人生的大关节至少在我们头脑还算清晰的时候是不会忘记的,但人总有老眼昏花思维混沌的那一天。当此时也,休说漫长岁月里发生的琐琐碎碎的一切,吃喝拉撒,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能一一如数家珍,就连那曾经刻骨铭心的诸多记忆也大都随风而逝,能抓住过往岁月里的一鳞半爪就堪称敏捷了。我们嫌老人爱唠叨,一天到晚就那点破事,反反复复,颠来倒去,新意全无。老人谁愿意这样讨嫌呀?但不愿意又能怎么样?一辈子发生的那么多事到头来就记住这几样,他不唠叨谁唠叨?至于有的老到整天在医院病床上靠输液鼻饲维持生命的程度,话都不会说了,眼都挣不开了,脑组织都高度萎缩了,你说还有什么记忆可言?他们的记忆跑哪去啦?还不是被时间给风化了?再说啦,人的大脑固然是个超级存储器,但如果屁大一点事都往里装,不堪重负的结果是迟早会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得精神病,好歹还算正常人,诀窍之一就是让时间不断风化他们的记忆。不让时间风化记忆?
⑹ 时间或许会让曾经蒙上尘埃,但却不会风化那些鲜活的记忆。。。是什么意思
时间会让人遗忘一些事情,但是时间带不走你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