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确诊淋巴瘤时间长
⑴ 为啥“淋巴癌”越来越多
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其中前者一般预后较好。据统计,全球平均每两分钟就会确诊一名新发淋巴瘤患者,且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4岁左右,由于淋巴是人体全身性的重要免疫系统,因此淋巴瘤治疗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如此。
在发病因素方面,多认为淋巴瘤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因此家族史中有患有淋巴瘤的家庭成员,其亲属可以定期随访检查,积极预防淋巴瘤的发生。
其次,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环境与社会因素有关。例如含苯、甲苯类的化学试剂、物理辐射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淋巴瘤。此外,居住环境是否清新整洁也很重要,如果长期住在充斥二手烟的房间中,患病几率也会上升。
最后,部分高危病细菌感染(真菌源)对淋巴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⑵ 淋巴瘤是怎么得的
导致淋巴瘤的产生的因素
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淋巴瘤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体的免疫力强的话,就能够抵抗住各种病毒的侵袭,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身体就会比较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淋巴瘤的出现就是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证明。
物理因素:辐射等
淋巴瘤不仅仅与吸收的辐射有关系,并且与吸收辐射的年龄也具有非常大的关系,一般来说25岁以下受到辐射的话,出现淋巴瘤的机会会比其他年龄段受到辐射产生淋巴瘤的机会会更大。物理因素是淋巴癌的诱发因素,辐射是引起淋巴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辐射强度越大,危险就越高,25岁前受到大剂量辐射的人群其淋巴癌发病率要比其他人群高,因此应避免辐射。
病毒
一些病毒可能也与淋巴癌的发生有关,包括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人类嗜B淋巴细胞病毒等。
淋巴瘤的病毒学研究是现代比较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引起淋巴瘤的病毒可能有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人类嗜B淋巴细胞病毒。如果人感染力这些病毒就比较容易出现淋巴瘤,所以检查这些病毒的存在与否也是确诊淋巴瘤发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免疫缺陷
淋巴癌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宿主的免疫功能决定宿主对淋巴癌的易感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伴淋巴癌者较正常人多;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的恶性肿瘤中1/3为淋巴癌;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淋巴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在免疫缺陷下,反复感染、异体器官移植以及淋巴细胞对宿主的抗原刺激等均可引起淋巴组织的增殖反应,由于T抑制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机体缺少自动调节的反馈控制,淋巴组织无限增殖,最终导致淋巴癌的发生。
化学病因
某些化学物质也会导致淋巴瘤的产生,如果长期接触容易导致淋巴瘤的化学物质就比较容易产生淋巴瘤,所以为了避免淋巴瘤的发生,在接触化学物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⑶ 急询淋巴癌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包括何杰金氏病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两大类及特殊型的恶性淋巴瘤等。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所以淋巴瘤也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甚至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如肺、胃肠道、鼻咽、骨、睾丸等。
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但以欧洲、北美、沙特阿拉伯及某些非洲国家为高。
恶性淋巴瘤的直接病因至今未明,但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发病机理研究表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细菌感染和营养不良、先后天免疫缺陷、物理和化学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
1. 组织学分类:据肿瘤的细胞成分与组成结构,可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病及特殊类型恶性淋巴瘤3种;以细胞排列方式可分为结节型淋巴肉瘤,过去称为巨滤性淋巴肉瘤与弥漫型淋巴肉瘤。
2. 免疫学分类:根据淋巴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其他特性,可分为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T细胞集中于淋巴结的中副皮质区和脾脏的血管周围区域;B细胞集中在淋巴结和脾脏的滤泡中心。
3. 病理分类:
(1) 何杰金病病理组学分类(Rye会议1966年)。
① 淋巴细胞为主型,占20%,预后较好。
② 结节硬化型,占35%~40%,预后也较好。
③ 混合细胞型,占25%~35%,预后一般。
④ 淋巴细胞消减型,占5%,预后较差。
(2) 非何杰金病病理组织学分类(国际工作分类,NCI 1982)。
① 低度恶性:
A 小淋巴细胞型;
B 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
C 滤泡性小裂与大细胞混合型。
② 中度恶性:
D 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
E 弥漫性小裂细胞型;
F 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
G 弥漫性大细胞型。
③ 高度恶性:
H 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
L 原淋巴细胞型;
I 扭曲细胞与非扭曲细胞;
J 小无裂细胞(Burkitt)型。
④ 杂类:复合型,蕈样霉菌病、组织细胞型、骨髓外浆细胞瘤,不能分类及其他。
【临床分期】1989年Cotswald会议分期 主要用于何杰金病,非何杰金病也可参考使用。
Ⅰ期 侵及单个淋巴结区或侵及一个淋巴组织(脾脏、胸腺、韦氏环)。
Ⅱ期 侵及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均位于横膈的一侧(如纵隔为一个部位,一侧肺门淋巴结是一个部位)。解剖部位的数目应详细标明,如写为Ⅱ2。
Ⅲ 期 淋巴结区域或淋巴组织的侵犯波及横膈的两侧。
Ⅲ1期 有或无脾门、腹腔或门脉区淋巴结受侵。
Ⅲ2期 有主动脉旁、髂部、肠系膜淋巴结受侵。
Ⅳ 期 淋巴结以外部位广泛受侵,(以S表示)。
另外,在上述分期基础上,再补充几种情况,并以英文字母代号说明。
①分期按症状又分为A、B两类:
A 无全身症状。
B 不明原因发热>38℃(连续3天以上)。盗汗,在半年内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10%。
②肿块范围及外侵情况的表示:
X 表示巨大肿块。由于CT、MRI的广泛应用,肿块体积,范围比较明确。把肿块等于或大于10cm定为巨大肿块,以“X”表示。
E 表示单一结外部位受侵犯。如病变由邻近淋巴结播散至邻近器官,属局限性结外侵犯或单一远处侵犯,此种情况,不诊断Ⅳ期,而定为“E”。
恶性淋巴瘤主要蔓延方式是沿淋巴道扩散,何杰金病尤其如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血行播散比何杰金氏淋巴瘤多见。因此非何杰金淋巴瘤常表现多发病灶,何杰金及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见到肿瘤侵犯淋巴结外周组织的现象。
【临床表现】
1.不同部位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1) 表浅淋巴结肿大:多数病人在早期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多见(也是何杰金病的好发部位),可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以后逐渐扩展到颔下、耳下、枕后等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蔓延腋下及腹股沟。少数病人早期即有多处淋巴结肿大,难于判断何处为首发。淋巴结可从黄豆大至枣大,一般无痛,中等硬、坚韧、均匀、丰满,早中期互不融合,与皮肤无粘连,可活动,晚期可融合如拳或合拳大并侵犯皮肤或破溃。淋巴结初期增大缓慢,随着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增长速度可时快时慢,起伏交替。某些何杰金淋巴瘤,未经治疗,可自行缩小。本病的病史长短不一。从淋巴结肿大到确诊时间有数周、数月、甚至达数年。
(2) 纵隔淋巴结肿大:恶性淋巴瘤也好发于纵隔,尤以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多见,何杰金病较少。受侵的淋巴结可单个增大,也可多个融合成巨块,外缘成波浪状,侵犯一侧或双侧纵隔,X线片上有中纵隔及前纵隔的分叶状阴影。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上腔静脉压迫征及气管、食管、膈神经受压征。
(3) 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早期诊断较难,晚期有局限疼痛及压迫症状或触及肿块。
(4) 淋巴结以外器官原发瘤或受侵:本病约有30%侵犯结外器官,其中3/5是网状细胞肉瘤,2/5是淋巴肉瘤,何杰金病则很少见。结外侵犯部位以小肠及胃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及腹泻、便血及梗阻压迫所引起的症状。此外,鼻咽部、扁桃体、舌根部、肝、脾、肺部、骨骼、神经、泌尿生殖系统、骨髓、内分泌腺体、眼球等都可受侵而出现相应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于皮肤的恶性淋巴瘤,如蕈样霉菌病,开始多为湿疹样,边界清楚的红斑,直至形成不规则的斑块,最后呈现圆形或分叶状隆起于皮肤,暗红色,表面可形成溃疡,晚期可侵犯内脏。西萨瑞氏综合征的特点是全身性皮痒,以后出现多处的红斑,面部、腹部及下肢浮肿,血液中有不典型的组织细胞,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
2.全身症状:早期多数无症状,皮痒、发热、消瘦、盗汗、疲乏、贫血是晚期病人常有的症状,但也有10%的病人,在早中期即以上述症状而就诊,20%病人表现原因不明的不规则发热,有时可达数月,甚至1~2年才确诊。持续高热、盗汗、尤其是头发因汗渍而湿,且有特殊汗臭味,体重急剧下降,伴有巨大肿块,表明疾病呈恶性进展,预后不佳。
淋巴肉瘤可并发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网状细胞肉瘤,易并发单核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并发白血病者很少。
【诊断】
1.病史:凡出现上述的临床表现,有表浅及深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或伴有发热及消瘦者,经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首先应考虑本病。
2.病理检查:本病的明确诊断,需要作淋巴结组织学检查,对可疑淋巴结应作整个切除活检,但肿瘤淋巴结和炎症淋巴结往往同时存在,活检摘除时,应挑选相对较大、丰满、有韧性、完整的淋巴结2个以上,如一次活检阴性,应作第2~3次。针吸活检简便易行,虽有一定价值,但吸取组织小,病理分类也较难。如肺部有病灶及胸腹水,可从痰及胸膜腔积液中找瘤细胞。
3.X线检查:有很重要诊断价值,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受侵部位分别对纵隔、肺、骨等部位作X线摄片或对食管、胃肠道、泌尿系统的造影检查。下肢的淋巴管造影,对确定腹膜后及淋巴结受侵有一定价值。
4.CT、MRI检查:对纵隔、肺、肝、脾、腹部、腹膜后、盆腔等器官的占位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5. B超检查:对腹部肿块的定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颇有助益。
6.骨髓像检查:晚期恶性淋巴瘤常并发白血病。Ⅲ期以后的病人应作常规骨髓穿刺检查。
7.内窥镜检查:对食管、胃肠道、泌尿系统直接窥视和病理活检,有重要意义。
8.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对腹腔肿瘤诊断不明确者有帮助。
9.诊断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但因病人不愿意接受病理检查,或解剖部位较深,活检有困难者,通过全面分析慎重考虑,可试行诊断性治疗,由于本病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治后症状及体征能迅速缓解者,恶性淋巴结瘤的诊断即可成立。
【鉴别诊断】
1.慢性淋巴结炎:常伴有感染灶的存在,肿大淋巴结较局限,直径不超过3cm,肿物局部有疼痛及压痛,抗感染治疗可缩小,肿大的淋巴结常随感染、发热的出现和消失而起伏,尤以儿童较常见,一般病史较长。
2.淋巴结核:结核性淋巴结炎,常软硬相兼,有的质地坚硬、有的发炎、红肿或波动。病程迁延较长,常伴有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灶。抗痨治疗有效,常需作活检才能鉴别。
3.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癌的淋巴结质较硬,可找到原发灶,波及全身淋巴结者较少。
4.巨大淋巴结增生:常是因感染引起的反应性炎症,个别发生在纵隔、颈部、腹膜后、盆腔及腋下,并常引起相应器官的压迫症状。全身症状较轻。
5.嗜酸性肉芽肿:本病可发生于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随发热的出现与消退而起伏,由于嗜酸性肉芽肿对放化疗也有效,临床上很难同恶性淋巴鉴别,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病理检查可以鉴别。
6.假性淋巴瘤:由炎症引起反应性增生,大都发生在淋巴结以外的眼眶,胃肠道的假性淋巴瘤,全身症状轻,病理活检可鉴别。
7.其他: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血清病,都可发生淋巴结肿大,可根据症状、体征、病理、骨髓像加以鉴别。
何杰金淋巴瘤与非何杰金淋巴瘤的鉴别(见表9)。
表9. 两类淋巴瘤的比较
鉴别特点 何杰金淋巴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病理学特点
疾病单元 单一疾病 一组疾病
瘤细胞 Reed-Sternberg 各类、各阶段的淋巴细胞,
组织细胞
反应性成分在瘤
组织中所占比例 较大 小
临床特点
(续)
鉴别特点 何杰金淋巴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首发表现 常为淋巴结肿大 常有结外病变的表现
发展速度 较慢 除低度恶性外均较快
扩散方式 主要通过淋巴道向 通过淋巴道及/或血循环
邻近淋巴结扩散 向邻近或远处组织扩散
侵犯范围 常局限于淋巴结 很少局限于某一淋巴区,
侵犯较广
B症状 30%~35% 10%~15%
全身衰弱 少见 多见
受侵部位
咽淋巴环 很少 多见
滑车上淋巴结 很少 多见
纵隔 较多(约50%) 较少(约20%,淋巴母细
胞型除外)
结外病变 较少,发生较晚 较多,发生较早
肝 较少 较多
脾 较多 较少
肠系膜淋巴结 少见 多
胃肠道 很少 常见
腹部肿块 少见 多见
中枢神经系统 很少 有时
皮肤 很少 有时
对治疗反应 比较恒定 差异大,随恶性程度而异
放疗后失败 多由于邻近区域再发 多由于远处播散
预后 较好 视恶性程度和类型而定
注:本表录自肿瘤学。
【治疗】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治疗应根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全身症状及放疗、化疗、手术、中医中药等各种治疗手段的特点制订局部与全身,扶正与祛邪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放、化疗是治疗本病重要的手段,但由于其副反应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在灭癌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中医的扶正培本、辨证施治,在增强免疫功能的同时,又能减轻副反应,并有增敏增效的作用。对手术前后的调理,也有独到之功。
1.治疗原则:
(1) 何杰金病治疗原则:
ⅠA、ⅡA期 病变位于膈上,放射斗蓬野加锄形野,病变位于膈下,侵犯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应放射至主动脉淋巴结,如侵犯盆腔至主动脉旁淋巴结,应用全淋巴结放射。ⅠA、ⅡA期病例,如有大的纵隔肿块,应采用化疗与放疗综合,病理为淋巴细胞削减型,应用全淋巴结放射。
ⅡB期 一般采用全淋巴结放射也可单用化疗。
Ⅲ1A期 单纯放射治疗。
Ⅲ2A期 放射与化疗综合治疗。
ⅢB期 单用化疗或放疗加化疗。
Ⅳ期 单用化疗
以上各期无论是放疗及化疗都应配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或扶正治疗。
(2) 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①低度恶性:
Ⅰ、Ⅱ期 大多采用放疗,不一定要用扩大野放射,仅用累及野放射。
Ⅲ、Ⅳ期 大多采用化疗。
②中度恶性:病理分期,Ⅰ期病人可单用放疗。Ⅱ期以上采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
③高度恶性: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采用白血病样治疗方案。免疫母细胞,小无裂细胞,一般均用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获得完全缓解后再用2个疗程。
无论恶性程度的高低,采用放、化疗期间或及其前后均应配合中医辨证施治。
2.化疗方案:
(1) 何杰金病化疗方案:
①MOPP方案:
氮芥6mg/㎡ 静注,第1、8天;
长春新碱 1.4 mg/㎡ 静注,第1、8天;
甲基苄肼 80mg/㎡ 口服,第1~14天或用VP16 60mg/㎡ 静滴,1次/天×4~5天;
强的松30~40 mg/㎡ 口服,第1~14天。
每14天为1周期,休息14天再给第2周期,6周期为1疗程,强的松在1、3、5周期给予。本方案为治疗何杰金淋巴瘤经典疗法,完全缓解达81%,部分缓解14%,完全缓解者4年无病生存达50%以上。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完全缓解43%,部分缓解21%。
②ABVD方案:
表阿霉素25 mg/㎡ 静冲,第1、8天;
平阳霉素5 mg/㎡ 肌注,第2、9天;
长春花碱6 mg/㎡ 静冲,第1、8天;
氮烯咪胺120~200 mg/㎡ 静滴1次/天×4~5天。
21天为1周期
本方案适用于MOPP方案耐药的及对生育能力有影响的情况下互换使用。有人主张对未成年人及儿童患者,应首选ABVD方案。
对何杰金病治疗达完全缓解后,约1/3患者将出现复发,如初治使用放疗达完全缓解后,在全身或局部复发者,使用联合化疗可获得初治的疗效,对化疗后完全缓解超过一年复发者,再用原方案化疗亦可取得较高的有效率,如完全缓解不足一年复发者,再用同一方案化疗,仅可取得20%完全缓解率。可更换其化疗方案,选择足叶乙甙、环己亚硝脲、长春花碱酰胺、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组成联合化疗方案。
(2) 非何杰金淋巴瘤化疗方案:
①低度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早期多主张用放疗,属Ⅰ期病人放疗后,无病生存率达88%,Ⅱ期为60%以上,如采用联合化疗加受侵部位放疗,可望提高疗效减低复发率。低度恶性的晚期病例采用局部放疗加温和的联合化疗,不必采用积极的强攻,否则将出现反面的效果。
温和联合化疗方案:
环磷酰胺 400 mg/㎡/天,口服×5天;
长春新碱 1.4 mg/㎡静注,第1天;
强的松 100 mg/㎡/天,口服×5天;
每21天为1疗程,可连用6个周期。
另一办法可用MOPP方案,也可配合全身放疗,10cGy/天,总剂量150~300cGy。
②中度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全身联合化疗,受侵部位视情况加或不加放疗,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
环磷酰胺 750 mg/㎡ 静脉注射,第1天;
阿霉素 40 mg/㎡(或表阿霉素50 mg/㎡) 静脉冲入,第1天;
长春新碱 1.4 mg/㎡ 静脉冲入,第1、8天;
强的松 100 mg/㎡ 口服,第1~5天。
③高度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本病因发展迅猛,应采取积极,及时,高强度,短间歇的化疗方案:
博莱霉素 10 mg(或平阳霉素8~10mg)/㎡肌注,第15、22天;
阿霉 25mg(或表阿霉素40 mg)/㎡ 静脉冲入,第1、8天;
环磷酰胺 650 mg/㎡ 静脉注射,第1、8天;
长春新碱 1.4 mg/㎡ 静脉冲入,第1、8天;
强的松 60 mg/㎡ 顿服,第15~18天。
28天为1周期。
亦可选用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配合上述方案加减治疗。
总之,无论是何杰金病或非何杰金病淋巴瘤施行放化疗,其剂量及疗程应视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同时应积极配合中西医支持疗法。
3.化疗与中医中药的配合:化疗易损元气,造成阴阳失衡,运用中医扶正养元,平衡阴阳有助提高疗效,减低副反应,保证化疗的延续。常用方剂
黄芪30g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甘草4g 枸杞子15g 熟地黄15g 天冬30g 白花蛇舌草30g 太子参20g 山药15g 芡实15g 随症加减。
本方在化疗期间服用,化疗后同样可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脾胃虚寒,可将天冬及白花蛇舌草减少剂量或不用。
4.放疗与中医中药的配合:
(1) 何杰金病放疗:本病照射部位较多,若分成许多小野照射,除了次数多,疗程长外,还会损伤正常组织且易复发,如采用大面积不规则放射,可避免此缺点。
①斗篷式照射:主要照射膈以上淋巴结区,包括颈部、肱骨头、肺、脊髓等重要器官,最大照射野40cm×40cm,每次剂量200cGy,总剂量3 500~4 500 cGy/4~5周。
②倒丫式照射:主要照射膈以下淋巴结区,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脾脏,双侧髂动脉周和腹股沟淋巴结,总剂量3 500~4 500cGy/4~5周。
(2) 非何杰金淋巴瘤放疗:一般照射肿瘤所在区及淋巴引流区上下各1站。原发于鼻咽部及扁桃体者,应包括颅底,照射剂量为4 500~5 500 cGy/5~6周。原发于骨骼,胃肠、脾、神经系统及纵隔者,都可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剂量在3 500~4 000 cGy之间。
(3) 放射期间中医中药的配合:放疗常会导致皮肤、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色素沉着、胃肠道粘膜损伤、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心包炎、脊髓炎及免疫功能降低。如配合中医扶正养阴,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化淤及改善微循环的中药治疗,可减轻副反应,提高疗效。常用方剂:
丹参15g 牡丹皮9g 防风6g 麦冬9g 天冬15g 白茅根10g 猪苓12g 茯苓12g 生黄芪30g 白花蛇舌草20g 白术12g 太子参20g 黄精10g 甘草3g 绞股蓝15g 随症加减。
5.手术与中医中药配合:恶性淋巴瘤手术治疗虽然不如放化疗重要,但若出现梗阻和压迫或消化道穿孔、出血和套叠,应行手术治疗。发生于胃的恶性淋巴瘤,姑息切除后再行放化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如能在术前术后进行中医中药调理,可扩大手术适应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常用的中药方剂:
茯苓15g 白术12g 北沙参10g 枳壳9g 麦芽15g 干瓜蒌18g 黄芩9g 生黄芪30g 木香6g 太子参15g 猪苓15g 厚朴9g 党参10g 随症加减。
6.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寒痰凝滞型:多见于侵犯膈上的何杰金病。
主证:颈项、耳下淋巴结肿大,质地坚韧,大小不等,不痛不热,偶有全身低热,面色稍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化寒凝,化痰软坚。
方药:黄芪15g 熟地黄15g 鹿角胶15g 夏枯草15g 天南星10g 莪术10g 桂枝9g 甘草3g 茯苓12g 随症加减。
(2) 气郁痰结型:相当于恶性淋巴瘤侵犯膈上及膈下。
主证:胸闷不舒,肋胁作痛,有时面部浮肿,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集簇或成串肿大,皮色不变,有时有压痛,腹部结块,或出现肝脾肿大及皮下硬结,消瘦或见低热,舌质淡红,或见淤斑,苔白或黄,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法:夏枯草15g 白芍10g 青皮9g 柴胡9g 山慈姑12g 当归8g 莪术12g 白花蛇舌草30g 白术15g 生黄芪30g 穿山甲15g 僵蚕10g 茯苓12g 山药15g 随症加减。
志苓胶囊3粒,1天3次,饭后服。
(3) 血热淤毒型:相当于Ⅲ~Ⅳ期的恶性淋巴瘤,体内多脏器受侵犯。
主证:发热不解,时有盗汗,肿物不断增大,有时皮肤瘙痒,出现硬结或红斑,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大便干或燥结,舌质红或暗紫,苔黄腻或光绛无苔,脉细而数或细弦。
治法:凉血化淤,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10g 白花蛇舌草30g 天冬30g 白毛藤30g 山药12g 牡丹皮10g 麦冬10g 石斛12g 黄芩9g 绞股蓝15g 山药15g 黄芪15g 干瓜蒌25g 生地黄10g 太子参15g 随症加减。
志苓胶囊3粒,1天3次,饭后服。
(4) 肝肾阴虚型:相当于经受放化疗之后出现的副反应,或缓解后再发,或病至晚期所出现的症候。
主证:周身或局部深浅淋巴结不断增大,或曾缩小、消失又复发,发热不退或午后潮热,虚汗时冒,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纳食减少,大便干结或正常,口干喜饮或不喜饮,舌质淡红或红绛,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弱。
治法:扶正生津,滋补肝肾。
方药:天冬30g 白花蛇舌草30g 生黄芪30 北沙参12g 生地黄12g 麦冬12g 茯苓12 黄精12g 枸杞子10g 太子参20g 白术10g 白参或西洋参6g 绞股蓝15g 山药15g 随症加减。
志苓胶囊3粒,1天3次,饭后服。
7.单方验方:
(1)志苓胶囊。应于何杰金病与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各期或中医的血热瘀毒,肝肾阴亏型,特别是出现发热、疼痛、咳嗽、气喘、食欲低下、睡眠不佳等症状效果更好。每天3次,每次3粒,饭后服。糖尿病、Ⅲ期高血压、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不用。
(2) 岩舒注射液(苦参提取物)20ml+5%葡萄糖液250ml;黄芪注射液60ml+5%葡萄糖200ml。
以上两组按序先后静滴,1天1次,1疗程20~30天,具有抗癌扶正,减少副反应的作用。
(3) 天冬250g 白花蛇舌草250g,每次加水700ml,浓煎3次,每次得药汤200ml,1天内多次饮服。每天1剂,连服10~20剂。如脾胃虚寒,服后不舒,方中可加大枣6枚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甘草3g。
(4) 小金丹(由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墨炭等制成),早晚各服1丸。
(5) 犀黄丸(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等制成),每天2次,每次3g,有退热、消肿、镇痛、抗感染作用。
8.免疫治疗:白介素、胸腺素、沙培林、香菇多糖等配合使用。
9.中西医结合对症处理:参阅总论的第七~十章。
【预后】恶性淋巴瘤,不经治疗,自然生存期6~18个月之间,也有达数年之久,治疗得法,Ⅰ、Ⅱ期及Ⅲ期病人5年生存率分别为86%及68%,平均78%。何杰金病比非何杰金淋巴瘤预后好,恶性淋巴瘤滤泡型比弥漫型好,何杰金病淋巴细胞为主型及结节硬化型比淋巴细胞消减型为佳,非何杰金淋巴瘤,低度恶性者,生存期以年计算,中度恶性生存期以月计算,高度恶性生存期以周计算。病期较早、女性病人,没有发热、盗汗及皮痒等全身症状,没有合并白血病,如能及时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且坚持较长的巩固治疗,预后较佳,反之则较差。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中西结合肿瘤临床治疗“准”字号专利新药——“志苓胶囊”近日在陕西上市029-87561113。该药是由16味中药辅以5种西药的中西药结合大复方制剂,是由我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国际医学界誉为“克癌圣斗士”的着明肿瘤专家潘明继教授在研发了抗癌药物“三尖衫酯碱”之后的又一个科研成果。
志苓胶囊是潘明继50年临床经验与他首创的“扶正培本”治癌理论相结合的结晶,该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攻补兼施、经济方便、疗程短见效快,适合于早、中、晚期各类型恶性肿瘤的各个阶段治疗,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癌症诸多痛苦,只要服用1~2天即可见效,一周内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看得见,部分患者服用可延寿多年甚至奇迹般治愈。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亲自题词“书赠潘明继教授:融汇中西医,造福全人类”
⑷ 颈部淋巴结好几年了,怎么回事啊。
考虑淋巴结炎。
淋巴结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炎肿大,都是它附近的炎症(如发炎、伤口等)引起的。附近存在这个炎症的话,那这淋巴结的病症就是普通的淋巴结炎。熬夜劳累焦虑上火也可引起。
再就是,用手指捏着推动它,它的活动性好的话,并且这个淋巴结与周围的皮肤、肌肉不相粘连的话,也是淋巴结炎。不是淋巴结核,更不是所担心的癌啊瘤啊那种大的疾病,也不必做这样那样的仪器检查。分辨普通淋巴疾病与淋巴瘤,还可以从时间长度上来分别:淋巴结炎与淋巴结核可以存在好多年,但淋巴瘤的支撑时间不会长(可敬可亲的罗京,全国顶尖的专家会诊治疗,从发病到去世才是10个月。)
淋巴结规律: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了炎症,邻近的淋巴结进行防御杀菌时均会肿大。这个做为病因的炎症好了之后,但淋巴结不一定随之好。做为免疫系统的淋巴结的病治起来难度大,有的慢性淋巴结炎能持续几年十几年。
淋巴结肿大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或是吃一些普通意义上的消炎药,打些消炎针,就会好。这不算个什么问题。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那就需要中药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淋巴方面的疾病,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医院中及药厂生产的药物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块、炎症的中药丸来治。找得对了则会者不难。笔者因工作关系,深知中药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结炎与淋巴结核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
⑸ 淋巴结是怎么引起的
通常来说,人的身体里都是有淋巴结的,所以一般的淋巴结我们不需要担心。另外,人体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细菌感染而引起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治疗,第一、药物控制;第二、手术治疗。
其次再来说说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下,患者必须要及时到专业的医院找专业的来做手术,因为肿瘤是不能完全靠着药物来治疗的,手术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但是即便如此,患者依然不必过于忧心,因为这种情况只是听起来很严重,实际上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而且几乎不会留下后遗症。
⑹ 淋巴长年不退是怎么回事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慢性淋巴结炎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肿块。一般认为属反应性的增生,由炎症引起。
淋巴结转移瘤
淋巴结常较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也常有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儿童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上发病急,常伴有发热、出血、肝和脾肿大、胸骨压痛等,血液学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诊鉴别。
结节病
在我国较少见,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与青壮年男性,为EB病毒所致,但病人常一般情况良好,可有发热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也可有脾脏轻度肿大。外周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嗜异凝集实验阳性可以确诊。
血清病 为病人使用血清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后发生的一种疾病。少数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最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但多为注射处及滑车上淋巴结首先肿大。根据注射史及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诊断。
淋巴结肿大很常见,列举的以上10种疾病原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及时就诊、确诊及鉴别,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平时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脚长疖肿或受伤后发炎,腹股沟处也会觉得疼痛。仔细一摸,会在皮肤下触到一个或几个如蚕豆大小的“小疙瘩”,又硬又痛,那就是淋巴结。当细菌从受伤处进入你的血管内时,淋巴结这个“御敌哨兵”首先对细菌进行还击,以防止“敌人”深入。随着每一个淋巴细胞“吃掉”大量细菌后,它的“肚子”便越来越大,整个淋巴结会肿大疼痛。所以说,淋巴结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结还是人体内的一个报警装置,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
细菌感染:如口腔、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常引起下颌淋巴结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
病毒感染: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风疹,常引起枕后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结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有的会破溃,有的不破溃,在临床上有时与淋巴瘤难于鉴别。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淋巴结转移癌:这种淋巴结很硬,无压痛、不活动,特别是胃癌、食道癌患者,可触摸到锁骨上的小淋巴结肿大。乳腺癌患者要经常触摸腋下淋巴结,以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白血病:该病的淋巴结肿大是全身性的,但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明显。除淋巴结肿大外,病人还有贫血、持续发热,血液、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幼稚细胞等表现。
淋巴瘤: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肿瘤,同时有一些淋巴结以外的病变,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脏等处的损害。
淋巴结的肿大还可出现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再如过敏反应性疾病及毒虫蜇伤等。所以,对淋巴结肿大不容忽视,特别是发现淋巴结持续肿大时更应及早请医生诊治。
淋巴结肿大可分为疼痛性及无疼痛性两种。疼痛性肿大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时,感染处得到正确处理后即可消除。引起无痛性肿大的疾病往往较顽固且难以发现,危害较大。一般多见于结核菌感染、淋巴瘤、肿瘤转移至淋巴结、血液病(如白血病)等。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在比较表浅的特殊部位才可触及。如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最易摸到。女性患乳腺癌时在乳房周围及腋窝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正确的触摸方法是:将食指及中指并拢,在上述部位上下左右触摸,若感觉到皮下有圆的、椭圆的、或条索状,有鸡蛋大小甚至更大的淋巴结节时,应立即去正规的医院请医生诊断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这一部位,带孩子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
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
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性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疹断。
⑺ 淋巴癌能活几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淋巴癌患者一般可以存活五年至数十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存活时间会受到病情变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患有疾病时尽早去医院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