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
Ⅰ 水稻撒播为什么要提前播种
因为撒播稻没有经过育秧阶段,直接把稻种播在大田里,其生长条件、管理措施都比秧田差,为保证稻田的禾苗质量,所以应提前播种。
Ⅱ 春耕每年什么时候开始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的春耕时间也不一样。南方春耕的时间比较早,往北依次顺延,越往北,春耕的时节越晚。
大体来说,南方气温回升的快,每年的2月下旬就开始春耕,3月就开始播种早稻。华北地区的春耕时间一般在3月上旬到4月间。东北地区的春耕普遍在4月末。
从节气上来说,到了惊蛰,全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春耕的大忙季节。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童书《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Ⅲ 春耕每年什么时候开始
各地区春耕时间需要根据实际的气温来决定,由江南(3月上旬)向北依次往后顺延至5月。越往北春耕时节越晚。且每年的具体时间,受当时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
春耕是几月
具体时间:
1、华北地区:一般是在3月上旬到4月之间。
2、东北地区:春耕的普遍时间在4月末和5月初进行。
3、南方地区:如江南气温回升快,每年的3月上旬来说春耕,大多是在2月下旬左右的时候才开始春耕。
4、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春耕的普遍时间应该在4月末和5月初进行。
春耕是几月
春耕需要注意的事项:
1、种子准备
建议提前购买好自家农田所需要的种子。
2、农机选购与安全隐患排查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看是否需要购买农机,比如插秧机。另外需要对已有的农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保障自身安全及春耕质量。
Ⅳ 谈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我们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渣和固体废弃物;汽车的尾气,人类滥砍乱伐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早就警告,海平面大幅升高,不仅给许多小的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威胁其他国家的沿海地区。北极熊等众多生物将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灭绝。 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高温、热浪、台风、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秦大河告诉记者,去年中国发生的几次强台风、重庆遭遇的伏旱、长江水位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和全球气候变化有联系。 偏暖的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十分明显。30年来,法国苹果树的开花期已经提前了10天,玉米的播种季节提前了1个月。今年12月份以来,江苏省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引发植物反季节开花,南京市一些区域的桂花在严冬开放。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不久前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一些专家认为,如不考虑改良品种等技术因素,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牧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界限可能扩大,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 偏暖的天气正在改变人们的冬季活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连续三个月气温同比明显偏高,令滑雪场上的积雪正逐渐减少,游客减少九成。 暖冬使得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蚊子、跳蚤、老鼠等有害动物被冻死的几率降低,这些传染病载体的数量大增,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认为,森林等植被横遭毁坏和温室气体排放逐日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长期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开发利用核能、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过去20多年,中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中国森林累计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
球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部分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系统自身动力学和外部强迫作用下(如火山爆发、太阳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气候系统不断地随时间演变(渐变与突变),而且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变率(月、季节、年际、年代际、百年尺度等气候变率与振荡)。 气候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主要部分之一。地球系统还包括人类与生命系统,社会—经济方面等。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具有复杂的代谢和自身调节机制的系统。它的生物过程与物理和化学过程强烈的相互作用,以此构成复杂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自然因素与气候变率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着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着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Ⅳ 气候变暖 二十四节气适应吗
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天文位置为区分。然而,每个节气对于人类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内涵主要在于其相应的气候特征。那么,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变化的?
大寒特征天气很少出现
大暑特征天气显着增多
研究显示,从全国日平均气温资料揭示的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特征来看,最冷的节气是大寒(-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23.59℃),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这两个季节性极端阶段,在当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随着近代气候变暖,二十四节气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全国平均气温季节循环中最冷的时段(0℃以下)呈现整体逐步抬升的趋势。如果以1961至1990年气候标准时段的阈值作为参照(常年情况),则1987年以后小寒、大寒特征的天气几乎很少出现了。与此同时,气温季节循环中最热的时段(日平均气温22℃以上)在1997年以后呈现明显的整体抬升趋势,连续11年都出现达到大暑特征的天气。
对全国平均而言,1998年至2007年平均的大寒天数(14.0天/年)比20世纪60年代(32.4天/年)减少56.8%, 2007年甚至没有1天低于常年大寒阈值温度;大暑天数趋于增多,1998年至2007年的大暑天数(36.1天/年)比20世纪60年代(20.0天/年)增加81.4%。
雨水气候提前大约15 天
立秋气候推迟约5至6天
研究表明,气温上升阶段的气候节气除了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有趋于显着提前的系统性趋势,而且在1961至2007年的47年间总的提前趋势都在6天以上。其中,雨水、惊蛰和夏至是提前趋势相对较大的,分别提前14.6 天(相当于近年到达雨水节气平均气温的日期比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了近半个月)、11.0和9.7天,雨水节气提前天数最多。
如果以日平均气温5℃(此温度是国内外很多文献普遍采用的中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开始的阈值温度)表示气候入春的阈值,那么在1961至2007年的47年间,入春提前9.5天。
与此同时,气温下降阶段的气候节气如立秋、冬至等,除了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有趋于显着推迟的系统性趋势,基本上推迟5至6天左右,而小寒、大寒气候在趋于消失。
雨水节气增温最大
秋季增温相对较小
气候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趋势给我们的一个直观感觉是,全国平均气温的季节循环呈现一个整体抬升的趋势,仔细计算每个节气的气温变化趋势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1961至2007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增温在0.53℃至2.43℃之间,其中大暑节气的增温最小,雨水的增温最大,这与前面提到的雨水节气提前的天数最多是一致的。立春、雨水、惊蛰这3个节气的增温都在2℃以上,在1961至2007年间分别增暖了2.37℃、2.43℃和2.21℃,比大寒的增温(1.39℃)要大很多。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气温上升阶段的增温要普遍比下降阶段的增温大,这与上升阶段的节气提前日数普遍比下降阶段的推迟日数多也是一致的。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更显着
四川盆地春季增温不明显
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四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在全国各地普遍趋于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着提前,分别达12至16天、4至8天、4至8天和8至12天。
其中,惊蛰的提前趋势最明显。惊蛰节气在农事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就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具体地说,各地的气候惊蛰都趋于提前,最大趋势(1961至2007年间提前16至20天)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及邻近站点,以及云南的西部。在北纬33度以北的站点几乎都是显着提前。
值得注意的是,惊蛰节气提前在东部(东经105度以东)比西部显着。钱诚等人认为,东、西部虽然都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但是东部更直接地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因而近50年东亚冬季风的减弱趋势引起东部早春提前趋势比西部显着。
北纬33度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盆地附近和云南东部的站点,气候惊蛰的提前趋势几乎都不显着、提前趋势的天数也几乎是全国最少的。近50年中这个地区的春季平均温度增暖不显着,甚至个别站点是降温趋势。
Ⅵ 为什么全球变暖植物生长期变长
1、先弄清什么是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着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就成为生长期。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2、美国气候学家发现,受全球变暖趋势的影响,北半球植物生长期变长,有的年份植物甚至提前1个星期开始生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查尔斯·基林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在天气极其炎热的1980年和1991年,北半球春季植物生长期提前7天开始;在一些相对凉爽的年份,植物生长期提前的天数不足7天。由于全球变暖,近20年来北半球植物生长期变长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基林等人的结论来自于对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自1958年开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仔细测定以来,近40年来二氧化碳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
基林等人发现这一上升曲线是呈锯齿形的,即每年春夏植物生长期间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北半球针叶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下降;而秋天植物基本停止生长后,二氧化碳含量又开始回升到比头一年峰值略高的水平。
基林等人发现,二氧化碳含量曲线呈下降段的中点所对应时间最多比以前的平均值提前7天,且每年二氧化碳含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因该年度的气温不同而有差异,这意味着北半球气候变暖已经使植物生长期提前开始。
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为什么说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之后,小满节气来到气温明显增高,雨水增多是春耕和播种的大好时间,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Ⅷ 春耕生产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农户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1、种子消毒。在选好种植品种之后,要注意对种子进行消毒,因为我们都无法保证种子的安全健康性,做好消毒工作可加强保障,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首先要将种子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提高种子的活力。晒种后将种子放在咪鲜胺等药液中做消毒处理。首先要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0小时左右,然后将其捞出风干,将咪鲜胺与水充分混合,放入种子。浸泡一天后即可捞出做催芽播种工作。
2、种子催芽。在种植前要注意根据种植品种、种子发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做催芽工作。如果对其进行了消毒工作,那么可不用做催芽处理,也可将种子放在适温环境内等待露白发芽。催芽时要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其步骤及时间与消毒时类似,可一起进行,催芽温度要保持在25度左右。在催芽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播种,如果种子已通过包衣处理,那么可直接播种。
3、秧田管理。在种植前,我们还需要做好秧田的整理工作,加强整地,将其深翻30厘米左右。根据种植品种确定好种植方法,控制好种植密度,挖好种植沟或者穴。播种后要注意覆盖地膜进行保温,促进种子发芽。如果在幼苗成功齐苗后遇到高温炎热的天气时,要及时揭开地膜进行散热降温。避免膜内的温度过高,导致幼苗灼伤。不过在温度较低的时候也要注意及时回盖薄膜,为幼苗进行保温,防止产生冻害。
4、合理施肥。春耕种植的肥料要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复合肥。具体的肥料施用要通过种植作物而定,例如、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一般以全部农家肥为基肥。而水果蔬菜等则要将复合肥与农家肥混合作为基肥。要注意的是在施入基肥的时候不可使用尿素,因为尿素在挥发的时候,会产生缩二脲,缩二脲的含量超标会导致作物种子幼苗中毒,影响其正常生长。
Ⅸ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对农业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全球变暖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破坏生物链、食物链的自然规律,使得原本生态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荡然无存。如:农村动物冬眠的时间会缩短及延长。全球变暖会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等零度线向高纬度地区移动。这使得作物的生长区域扩大,使得一些在冬季无法成获得作物如今可以生长。有此地方农村本该到了往年可以进行播种的时间,然而因天气的影响冻土或干旱时间变长了,温度底或高。无法做到及时进行耕地,使得农民有地无法种植的窘迫。高温还有可能引起病害虫害,影响产量。
从近几日的新闻可知,南极气温超过二十摄氏度,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同时其中的大量的“冰川病毒”也会释放出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由此也间接给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虽说有利有弊,但弊永远大于利,如果气候温度逐渐上升,农业所承担的风险就更大,全球粮食就会减产。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实际上措施都很简单,不要破坏现有森林的同时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有了更多的植物光合作用自然可以处理更多的温室气体。
Ⅹ 2022年,春耕生产什么时候开始,农户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春耕一般于过后开始,但由于各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春耕生产时间也会有所不同。而2022年立春是2月4日,所以从2月5号开始就可以搞春耕生产了,但农村一般会等到过完元宵,也就是2月15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搞春耕。而2月16日,农业农村部部署了2022年春耕春管工作,明确扩种大豆油料等作物种植,提出保夏粮夺丰收举措,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农户应该有以下准备:
1.庄稼地除草进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同时,各种野草杂草就会返青,尤其是庄稼地里,各种杂草始终是农民朋友头疼的问题。尽管每年都在除草,但是一到春天,地里又是绿油油的一片,各种野草,开始疯狂地生长,想要庄稼地春耕后杂草减少,3月除草也是一次关键期。
2.翻地经过一年的耕种,冬季土壤沉积,变得板结,播种前翻地,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还能使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透气。
3.农作物育苗包括西瓜、红薯等育苗工作。而红薯育苗时间,通常在2月底至3月中旬,从育苗到移栽,需要30天左右。需要根据自家种植规模进行育苗准备,翻土前施农家腐熟厩肥或复合肥,然后进行深翻。覆土后盖膜提温,一周后,根据当期的气候变化进行管理,当白天温度高于25°时,需揭开地膜两端,通风降温。
4.辣椒苗床准备辣椒育苗时间在2月中旬进行,村里合作社有专门负责育苗的人员,农户直接从合作社拿苗。总得来说,春耕生产一般于2022年2月4日以后开始,但不同地区由于温度气候不一样,春耕生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