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说小米属于辛味
1. 五谷之首:小米
在古汉语中,小米被称作“稷”,江山社稷的“稷”,社指对祖先进行祭祀,社稷就是拿最好的粮食供奉祖先,可见小米的重要程度。
同是种子,数量越多则能量越大,滋补力就越强。故天生万物,独厚五谷,《黄帝内经》言食物开宗明义即说“五谷为养”,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谷物中又数小米的生命力最强,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结出丰硕营养的种子,正所谓“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它又是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全,为土气最厚,是脾之果,最养脾胃,所以小米又被誉为“五谷之首”。
一碗小米,撒在地上就能生根发芽长出一大片庄稼,它能将自己吸收的日月精华转换为生命的能量,而有能量的东西才能孕育新的生命(不信你撒把精米试一试?),我们吃食物,吃的就是这种能量,以它的生命力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力。
小米熬粥营养价值最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可增强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小米熬出的粥油乃是小米的精华,也是小米力量最足的地方,它最主要作用是养胃气,健脾胃,温肾阳。
真正好小米熬好以后,稍微凉一些,米油会在表面结成一层皮。米油越厚,小米的能量越足。米油,也是检验小米质量的最直观标准。
煮粥时千万别把那层粥油给熬洒了,不然粥就没什么作用了。
小孩子因为脾胃虚寒,消化能力弱导致的腹泻,喝几次带米油的小米粥就能好。因为孩子消化能力弱,脾胃的生发力量就减弱。小米本身就是温性的,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所以气往上提了,腹泻就会慢慢止了。
经常有胃灼热,反胃,呕吐的话,也适合喝小米粥油,润养脾胃。
如果大人是虚寒性的腹泻,煮小米粥的时候加一些生姜、红糖进去,驱寒的效果也很好,红糖能益气补血,小米健脾胃补虚损。
对于现在很多的肾阳虚(多表现精力不济,腰痛畏寒等)患者,日常多喝一些小米粥油也可以温补脾胃、肾阳双补。
2.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谷为什么没有小米
您说的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黄帝内经》中有多篇提到“稷”,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
3.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
面对每餐都大鱼大肉的现代人,平时多吃五谷类食物对于身体健康很有益处,吃五谷类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加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排毒效果好。此外,中医养生保健认为五谷可养五脏,中医养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滋补五脏。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吧。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是什么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小米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小米粥有安神之效。小米忌与杏仁同食。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大米润肺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黑豆补肾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黑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鸡肉、猪肉的两倍多,牛奶的12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好。中医养生黑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相似,其赖氨酸丰富并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因此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肉,当年少林寺武僧之所以体格强健与多食用豆类不无关系。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高粱养肝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会有食疗效果。对于小孩子消化不良可以用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g。温开水送服。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之小麦养心
小麦入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作用。
中医养生也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利小便。滋补吃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进食全麦还可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中医学当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剂就是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大麦10g,大枣30g。加水煎汤服。此方源于中医养生《金匮要略》。方中小麦养心阴而安心神;甘草和中缓急;大枣补益中气,并润脏躁。三药合用,甘润滋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用于思虑过度,心阴受损,脏阴不足所致的脏躁,症见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精神病,更年期综合症,或神经衰弱辨证属于心阴不足者也可应用。
4. 辛味是什么味
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辛味食物指的是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食物,常见的姜、葱、花椒、辣椒、薄荷、荆芥、川芎都属于辛味。辛不是辣,辣属于辛。
四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
(4)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说小米属于辛味扩展阅读:
四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5. 小米是五谷还是杂粮
五谷杂粮是一个统称,小米属于五谷杂粮。小米的营养比较均衡,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较多,含量也相对较高。小米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会给胃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有小米护胃的说法。小米不但可以用来煮粥,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小米还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及消化液分泌,可加强体内废物排出。
(5)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说小米属于辛味扩展阅读:
不宜食用五谷杂粮的人群
1、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2、肾脏病人
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
3、痛风病人
痛风病人吃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6. 请问,辛味,是什么意思
辛味,是指辛香味,也就是我们常说麻味、辣味。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味浓烈,刺激性强。辛味食物在三餐中以调料居多,如葱、姜、蒜、花椒、胡椒、辣椒、大料、陈皮、芥末等。除了调料,还有青萝卜等蔬菜。
辛味食物有刺激食欲、健脾开胃一面,也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如女子痛经服用胡椒红糖水,感冒喝碗葱姜茶,可以活血化瘀、驱寒祛湿,促进血液循环。平时做肉做鱼,用花椒、葱姜蒜炝锅,可以去腥提香,降低肥腻之感。
体虚人群不宜多食辛
《黄帝内经》曰:辛入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由此说明辛与肺、与气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体的气有多种,五脏六腑皆有气,如肝气、肾气、脾气、胃气、肺气等。辛味能散能行,能耗散正气,故气虚之人不要多食辛味之物,以免更伤正气。辛入肺,肺主气,故辛味对肺影响更大。
百病皆生于气。中医认为,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主发散,气虚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了。同时,过食辛味,辛入肺,属金,金克木,木属肝,肝主筋,所以筋脉败坏;辛散气,精神耗伤。
辛养肺,过辛伤肺。卫生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第一个是癌症,而癌症中肺癌居首。抽烟、环境污染是肺癌的患病因素,过多食辣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肺阴虚之人,比如肺结核,就不要多吃辛味;大便干燥之人不要吃太多麻辣东西;肾阴虚之人,也就是夜里盗汗、手心脚心发热的人,不要多吃辛味;患有痈肿疮疖、目赤内热、便秘或痔疮的患者,不宜食用辛味。
这里为大家从好坏两方面分析了吃辛的影响,希望对大家的饮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