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信息 » 小米雷军为什么亲自开会

小米雷军为什么亲自开会

发布时间: 2023-01-24 23:02:39

Ⅰ 雷军3个小时的演讲,让我看到了传统企业更大的机会


导读


传统企业是线性思维,一级一级地去做市场;现代企业是发散思维,找准一个商业模式去嫁接到各个产业中,两种不同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两种模式的速度。


01

小米要做第一,不是说说而已



几天前,雷军在小米11周年做了年度演讲,亲自讲述小米手机10年的跌宕起伏。从2010年小米公司成立,到2021年,小米用了10年的时间成为全球销量第二的手机品牌。

第三方权威机构Canalys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占率排名中,小米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7%。

2014年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当雷军说出“5~10年小米要变成全球第一”宣言的时候,在场的人没有人觉得这会变成一个现实。苹果高级副总裁布鲁斯塞尔说 “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他这句话一讲,现场观众哄堂大笑。

然而仅仅7年后,今天小米在手机销量上就击败了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二,很多人甚至可能不相信这是一家中国企业能做到的事情。但实际上,今天中国的企业发展之快,远超大部分人的认知。

大疆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无人机份额,成立于2006年;拼多多2015年成立,2018年便成功上市了;瑞幸咖啡2017年10月成立,2019年5月实现IPO上市,仅用了17个月……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就从一家创业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巨头企业?

根源在于企业的顶层设计,或者说是品牌的打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给了企业叫板国外品牌的底气。

02

传统企业追求利润

现代企业追求效率


如果把企业的资源做一个归类,一产代表原料,二产代表加工制造,三产代表品牌。你就会发现一家传统企业要走到融资上市,要先找原材料找技术,做出一个产品来,然后才是做渠道,最后建立起一个品牌,才能走上融资的道路。这个过程当然很长,因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今天很多好的企业、跑得快的企业,他们的模式就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是被设计出来的!他们的起点不是传统企业所谓的一产,而是站在五产的层面,先做出一个好的商业设计,通过大数据做好盈利的模型、客户的画像,然后去找投资人拿钱,再去打品牌、建工厂、做产品。

所以今天的企业快就快在减少了传统企业发展时间里试错的时间成本,快就快在减少了传统企业建渠道、打品牌的资金成本。什么意思呢?

我们讲很多传统企业的市场是一点一点打下来的,因为他不知道进入一个新市场需要怎么做,不知道要找哪些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

今天的企业,这些市场目标是明确的,所以你能看到今天的企业可能是好几个市场一起在打,因为他有一套标准化的设计,不用像传统企业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时间成本就这样被挤出来了。

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成本,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都知道做品牌就是要花钱,就是要做宣传,但是一到投预算了,舍不得花钱了。为什么?

因为他花的是自己卖产品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多花一分,利润就少一分,企业的压力就大一分。

而今天的企业,打广告的钱都是花投资人的钱,花再多钱也不会对企业造成现金流的压力,只会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今天的企业和品牌才能在市场上进行快速扩张,因为这背后都是资本在加速的结果。

03

为什么是中国?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中国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类似的案例,只是中国最为明显,案例最多。为什么呢?我认为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总结来说就是中国同时出现几个利好:人口红利、消费红利、技术红利、资本红利。

首先是人口红利,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广阔的内需市场。即使你只做1%的国内市场,也一个千万级用户规模、百亿级体量的市场,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才能促生出新的商业机会。

其次是消费红利,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消费升级,其实和人口红利也有着很大的联系,中国的每一代婴儿潮都推动着中国 社会 的商业化演变。

在90后、00后当家的今天,品牌的颜值、 情感 需求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重视程度,一个新品牌,只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商业认识,是很容易在中国的巨大体量中圈出一部分人的。比如说一直支撑小米走到今天的“米粉”。

然后是技术红利,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是在5G主导权的竞争中,华为占据了5G技术核心应用的半壁江山,虽然我们的一些尖端技术还受到国外的制约,但很多新的技术和催生出的相关技术服务也能够支撑一大批中国企业快速成长。

最后是资本的红利,很多人对这一点感受可能不是很深。但确实中国的风投企业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外的投资机构也向中国的创业者打开了大门。滴滴、阿里、茅台、比亚迪……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让中国企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归根结底,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搭上了时代红利!今天的传统企业老板,其实更应该想清楚,原来的生意是不是还应该用原来的模式去做?在新的商业环境里,应该用什么样的商业架构去重塑自己的企业。

比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传统企业在这股风潮中其实占据着很大的机会,成熟的业务模式、市场验证过的用户群体、完善的渠道供应,这些都是战略上的领先。可不要因为认知上的落后,把自己的领先优势搞没了!

Ⅱ 为什么小米开发布会老板雷军上台,为什么oppo开发布会时。oppo老总从来不上台,就是几个负责人

因为雷军是做手机的,他会参与到手机设计到成品的一系列工作,对产品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他会上台发布产品
而oppo老总只负责公司的运行与管理,不参与产品的制造,因此不能上台发布产品

Ⅲ 雷军亲自挂帅,6000亿小米出手,挑战特斯拉

“造车,小米是认真的!”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药糖

造车,小米是认真的!

经过多年布局,小米造车终于“靴子落地”。

雷军声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

造车领域再添一员猛将。

3月30日盘后,小米集团正式官宣造车。最新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

对于智能电动 汽车 项目的资金投入, 小米集团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约650亿人民币)。

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雷军亲自带队指挥,足见小米集团对造车业务的重视程度,无形中也为小米造车做足了信用背书。

请注意,小米集团为造车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全资”意味着小米造车完全靠自己,不依赖任何外部投资。那么,小米是否有这个底气?

上周,小米集团刚刚发布了2020年财报,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其中,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705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经调整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36.7%。小米集团业绩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后劲十足。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智能手机销量爆发,是小米集团业绩大增的主要原因。2020年,小米集团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7.5%,达到1.46亿台。

根据Canalys的统计, 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超过2400万台,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净增最多的智能手机厂商。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第3名,在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市占率为12.1%。

受手机销量提升的推动,小米集团2020年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达到1522亿元,同比增长24.6%。

更重要的是, 创业十年后,小米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些都给了小米造车试错的底气。

有钱有人,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不得不说,在创业这件事上,雷军确实是个“狠人”。无论是小米集团赖以起家的手机业务,还是如今的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雷军都表现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

3月30日傍晚,雷军转发小米集团关于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正式立项的公告。并表示:关于造车,今晚发布会上我会跟大家说说我们的想法。

原来,3月29日,是小米举办春季新品发布会的日子,当天原定长达4个小时的发布会被迫中止在2小时之内。

当时,小米方面给出的说法是,雷军感冒了,中午一度不能发声,小米新品发布会改为分两天举行,3月30日晚19:30举行第二场。 如今看来,这样安排或是为小米官宣造车做准备。

3月30日晚21:27,小米公司官方微博发声:这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

更有网友回复称:对的,换普通人估计三十多岁口袋有个一千万就已经躺着喝茶看日出日落了,雷总身家千亿还在奔跑还在拼。

公开报道显示,雷军在40岁就实现财富自由了,完全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了,但雷军至今仍在创业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惧 探索 新领域,支撑他的正是对创业所保持的那份热忱。

对于小米造车的举动,米粉们直接沸腾了,纷纷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在雷军微博下方,有米粉感叹: 来了来了!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以后吃穿住行都有小米啦。

在小米第二场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动情表示, 小米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最终结果是米粉们希望小米造车,只要造出来就能卖出去,这给了他信心和动力。

对于造车一事,小米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谋定而后动。

雷军表示,在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实际上,早在2013年,雷军曾两次奔赴美国,拜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对智能电动 汽车 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15年,雷军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 汽车 ,与国内智能电动 汽车 公司产生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 汽车 的A 轮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 汽车 的C 轮融资,投资5000万美元。

忙于对外投资造车新势力的同时,小米并非彻底放弃自己造车的想法,而是在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

2018年,小米内部启动了名为“micar”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时任小米参谋长王川,曾多次与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

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再次提出造车想法,王川拿出 汽车 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 认为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

据报道,今年2月,雷军曾会见蔚来 汽车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斌,就 汽车 制造问题进行了切磋。

根据国家专利局网站上公布的文件, 自2015年以来,小米已经提交了一系列专利申请,包括巡航控制、导航、辅助驾驶和其他面向 汽车 的技术。

此外,小米还在2020年6月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小米入局造车,搅动了国内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的一池春水。

眼下来看,特斯拉还是全球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的领头羊, 而小米造车或将对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形成挑战。

近日,特斯拉负面缠身,马斯克炒比特币被指“不务正业”,特斯拉降价同时玩减配让不少忠实粉丝失望透顶,“刹车失灵”事件更是将特斯拉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个节骨眼上,小米造车犹如给消费者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在雷军介绍小米造车项目时,满屏的弹幕都在高喊“干翻特斯拉”,足见网友们对特斯拉的反感,以及对小米造车的支持。

对于米粉们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小米 汽车 的价格。目前,小米官网并未公布具体目标,但机构已经做出预测。

平安证券分析称,过去雷军率领的小米在手机和智能家居行业已获得成功的经验,有望复制到造车之中。 他们认为,小米 汽车 将主要针对2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区间,推出极具性价比的车型。

20万元以下的价格带区间,正是特斯拉当前的主战场,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们的必争之地,小米 汽车 压力不小。

不过,按照小米的调性,同等价位里质量最好的,或者是同等质量里价格最低的。 小米 汽车 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价格杀手,与特斯拉正面交锋。

至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考虑到顺为资本已经参与到蔚来、小鹏的融资活动当中,小米 汽车 或将与它们形成合作关系。

眼下,小米 汽车 刚刚立项,达到量产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未来的市场状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外界对小米造车相当看好。

这在港股上市的小米集团股价走势上有所体现。最近两个交易日,小米集团都是大幅高开,盘中最大涨幅接近6%,公司总市值逼近6500亿港元。

特斯拉曾被外界称为“鲶鱼”,它进入中国市场激活了国内车企的竞争欲,倒逼国内车企改革创新,而小米 汽车 的加入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Ⅳ 小米造车,背后的组织能力够吗

年初,雷军高调的宣布小米造车,小米手机已经成全球第三,接下来,小米 汽车 会成吗?

我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只能梳理过去小米手机为什么能成,给大家一些思考。我们也不框定什么是组织能力,听听大佬怎么说。

一、雷军谈小米的成功

去年4月份,雷军有一个小米十周年的讲话,他总结小米的成功,简单可归纳4条:

1、聚人才

雷军说,创立小米干的第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么?是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汇聚了在各个领域里面超一流的人才。

雷军说,很多人说我们找不到人。我只问一句,你们每天有多少时间在找人?至少在小米创办初期,我每天都跟大家谈到凌晨两点,从早上九、十点钟开始,我百分之百的精力在招人。

我把所有可能的人列成名单,我是一个一个亲自给每一个工程师打电话,约他出来一起聊一聊。其实刚开始很难,他们不相信我能做得成。所以,我们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招人。

2、抓风口

雷军说,我觉得小米做到今天,除了我们找了一帮优秀的人,觉得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我们站在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时间点,就是我讲的台风口。这个成功99%的原因是因为台风口。

雷军强调说,找准时间点很重要,小米创办的时间点刚刚好。我们内部也反复商量说要是再早个半年、一年可能更好,但是我认为我们已经是95分的时间点,如果你比小米再晚一两年进入这个市场,其实机会也不大了,成功的困难会提高很多。

换个说法,就是“小米抓住机会的能力”太强,这次雷军果断的造 汽车 ,感觉“台风口”又来了。

3、拼资源

雷军说,小米成长得到了 社会 各界的支持非常重要,包括股东。因为没有这些资源你是做不起来的,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拼资源的过程,哪怕它帮了你,之后贡献不大了,但是你不能说第六个馒头吃饱了,前五个馒头就不重要。

雷军还强调,在小米在成长过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扶持和帮助。大家能看到的,雷军每年年初参加两会都跟劳模一样。

4、赢口碑

雷军形容小米与用户的关系是“鱼水情”关系,强调“坚持和用户交朋友, 做产品的时候做到用户能够尖叫,让用户发自内心深处觉得你的产品好”,这的确是小米的特长。

雷军说,赢得口碑背后要超过用户预期。

怎样才超预期呢?雷军说,

大家留意一下,雷军谈小米的成功,绕开咨询公司或其他大厂通常会说——战略、文化、价值观、更侧重的是:产品,用户,市场,创新。

二、梁宁谈小米的成功

产品思维大咖梁宁认为,小米的成功核心是——拼效率,这个“效率”有三个含义:

1、创新效率——小米的护城河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全球的硬件企业中,这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成长速度。

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小米挺困难的,但是在2017年奇迹般地逆转了。

梁宁认为,小米崛起的背后是在进行一场“效率革命”——小米用1亿人民币来研发一款手机,单款小米手机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同行业的10倍,但是总研发成本,小米却是其他品牌的1/10。

2、智能效率——小米的逆袭

2015年和2016年两年是小米的负向周期,小米前途堪忧。

梁宁说,这个时间段,因为oppo、vivo快速做了渠道下沉,开 60万家专卖店。而小米一心一意专注在线上,错过了县、乡市场的线下换机潮,这是小米掉队的本质原因。

后来,小米开始重视线下,迅速把渠道扩张成了一张立体的网。线下零售做到了27万的坪效(全球第二),并计划开1000个小米之家,最有突破性是,小米利用个人流量一年的时间开了20万家小米小店,小米计划是开到100万家。

梁宁总结,小米这次逆袭靠 “智能效率”——背后是小米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网络数据。

3、管理效率——成果数字化

梁宁说,小米打造了一个全员面对用户的组织结构,接受来自用户的压力。你让员工修改一个东西,两个人是要相互说服的。

如果你要拿领导的权威去压他,他可能就会说那我改吧,但心里不服气。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用户,这个员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讲:互联网把人数字化了,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数字化了。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数字,数字自然会对人产生压力。

总结,小米成功是不是靠“效率革命”不好下结论,可以下结论的是,梁宁重新定义

了“效率”。

三、刘润谈小米的成功

刘润前段发了一篇文章,重点提到他专访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王川分享小米创新管理方式:超级扁平化、网状组织。

文章写得比较细,有很多工具,推荐HR去读。

1、超级扁平化

小米3万人,按管理幅度6算的话,得5000多基层经理,怎么可能还“扁平化管理”呢?

王川提到,解决问题靠用新方法、新工具,比如开会,小米就采用不说话只打字的“飞阅会”。

常规的开会是用声音开会的,而且声音有独占性,“飞阅会”就鼓励用文字在线上开会,打破声音的独占性,而且开会的文档不用PPT,开会的时候,汇报人不说话;

要求与会者自己看文档,有问题可以文字提出,汇报人跟进。这就相当于开会的有人举手提问。

2、网状组织

传统的树状组织(科层组织)容易遇到一个问题,比较依赖单颗中央处理器(CPU)的算力来决策,如何改进这个bug?

一是进化到矩阵组织,但矩阵组织还是有天花板,二是直接进化到网状组织。

谈到网状组织的时候,王川举例,小米用到“飞书”的两个功能,一是“@”(集结号),@重点是提醒、召集,瓦解了传统汇报关系,以“事”把大家串联。二是“ ”(解散号),事情完了,大家就地解散。

“用@集结,用 解散”之后核心逻辑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一张网上,守候着各自的节点。以前是“事儿围着人转,现在是人围着事儿转”,一旦有“事”,聚是一团火;一旦完成“事”,散是满天星。

当然,靠一个方法、一个工具就试图解决“科层组织”的bug,显然是不科学的。不过,小米在管理创新上的 探索 ,依然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学习。

四、晚点团队谈小米的短板

晚点团队今天最新的文章《进攻与防守,小米造车后的双重组织架构》,上来就点出小米的软肋——小米的组织能力尚未经过大考。

前面我们提到小米有很多优点,也适当了解小米的短板,看看晚点的观点:

1、雷军管得太细

雷军过于追求对执行细节的掌控。据《 财经 》杂志报道,发布会前,雷军会仔细研究 PPT、文稿,看每一个条目、用词,他不希望有任何差错。

小米前硬件产品负责人说,只要做产品,“最终面对的那个人绝对是雷总”。产品开发过程中,雷军会直接向负责人提出不少要求,不论对方是否直接向他汇报。

小米的一位投资人曾评价,雷军作为管理者,缺点是 “太勤奋了”。这挤压了雷军本人做战略思考的时间和下面管理团队的成长空间。

2、高管培养不足

2018 年小米上市后不久,启动了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四块业务被重组为十个一级部门,由一批以 80 后为主的年轻高管分别负责,直接向雷军汇报。

雷军曾说,小米要 “着手培养、提拔一大批年轻管理干部”。但三年过去,那批一级部门总经理中,只有当时负责小米有品电商的高自光晋升为集团副总裁,并进入了手机核心业务。

去年,原本由这些年轻后备干部领导的一级部门又被重新整合。总得说来,上一轮小米对内部青年高管的 提拔和培养计划“难说成功”。

3、组织能力需补课

小米今年大规模招聘了 5000 名应届毕业生,直接推动员工数量从今年 3 月底的 2.3 万人增至目前的约 3 万人。雷军此前一直谨慎对待公司扩张,上一次增长 7000 人,小米用了 39 个月。如此多新人会不会将给小米的管理带来新的冲击?

雷军名言:“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随着小米原有主业,手机业整体增长见顶,小米到了要回答 “没有风口怎么办” 的阶段。

小米目前的应对之法,一是造车业务去寻找新的增长,从 0 到 1 进入一个新领域,雷军已有成功经验。

而提升小米原有业务的组织管理水平,这项任务也许更难。关键是雷军准备all in 造车去了,成立 11 年的小米,组织能力面临着大考。

晚点这次文章着力点不是小米造车的能力,而是小米手机原有的组织能力。

五、小米 汽车 能成吗?

如果小米 汽车 要赢,靠什么?在年初雷军宣布造车的长文上,他强调3点:

1、抗造能力——跟友商比,我们有钱

雷军说,“目前小米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未来十年,我们将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不用说, 汽车 肯定比手机要费钱,雷军说到,小米造车要担当的行业风险——百亿级的投资,三五年才能见效。

2、用户预期——跟友商比,我粉丝多

雷军说,发布会前,我们在微博上做了个调查,结果有超过95%的网友支持小米造车。

他还提到一个帮小米粉丝改造一辆智能房车和一个买了35万小米产品粉丝故事,情怀满满。

跟其他造车企业比,小米比较善于“捕捉”用户期待,也可以理解小米造车有“人味儿的”的初心。

雷军说:“我期待,在全球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智能电动车驰骋的身影;我相信,小米能让我们的每一位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沉浸在 科技 带来的幸福生活中。”

3、亲自领路——跟友商比,我身体强

跟马云、刘强东退居二线、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退居二线,这次小米造车,雷军又一次亲自上阵。

雷军说“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 汽车 而战!”

读雷军这篇文章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他几段“心路历程”: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都是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巨大翻新。这几次重大的蜕变都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抗巨大痛苦的韧性。”

“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敢不敢干?在困难面前敢不敢亮剑?我反复问自己,我还能有十年前一样的勇气,十年前一样的决心,甚至十年前一样的体力吗?”

刚一开始读这个,会有鸡汤感,多读几篇就上头了。文章最后,献上我们的祝愿,希望小米 汽车 能成吧。

热点内容
为什么苹果在天猫卖的不好 发布:2025-07-27 22:31:03 浏览:890
为什么晒斑时间长不掉 发布:2025-07-27 22:25:29 浏览:334
蒸馍为什么老不好 发布:2025-07-27 22:23:50 浏览:897
甲状腺发炎为什么总是晚上发烧 发布:2025-07-27 22:23:37 浏览:866
为什么有些人找不到对象呢 发布:2025-07-27 21:57:24 浏览:382
为什么茅台味道不好 发布:2025-07-27 21:54:41 浏览:543
便宜的圆珠笔为什么不好写 发布:2025-07-27 21:52:51 浏览:298
为什么前端时间白带多了 发布:2025-07-27 21:52:45 浏览:813
华为什么软件可以检测电池 发布:2025-07-27 21:39:53 浏览:279
手机莫名没网是为什么 发布:2025-07-27 21:38:21 浏览: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