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什麼喜歡培養孩子的演講
㈠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那些區別
前言:在中國,孩子摔一跤,家長都會很擔心。而在國外,孩子摔一跤,家長就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讓孩子覺得成長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由此可以看出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中國是不一樣的。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那些區別:
一.幼兒時期教育
中國人:把愛用在沒有原則性的過度的誇獎
美國人:把愛用在合理范圍內的誇張的鼓勵
主要表現:
中國人很多人養了「熊孩子」,還引以為豪
中國家長喜歡用的一個詞」小大人兒」指那些年齡還非常小卻情商高到爆表的孩子。這些孩子說話辦事懂中國人的那些人情事理,出口成章的全是套路。家長們喜歡誇聰明的孩子為「小大人兒」。這個就是我所指的過度的誇。這類的小聰明,連智慧都算不上的東西很多時候是家庭里孩子所得到的耳濡目染。童心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不說,心機倒是在很小的時候被挖掘出來了。這類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走路碰到桌子椅子了,家長會拍被孩子撞到的桌子椅子說:壞桌子,壞椅子,奶奶幫你打他。再比如說,親戚過年回家,孩子在親戚未知的前提下把親戚的手提電腦或者手機拿出來玩兒,很多家長不會鄭重的嚴肅的批評孩子,反而會開玩笑的把這個事情說的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哎呀,孩子不懂事。甚至會加上一句:你看這么小就能在你的手機上打字了。
美國人自信心的最好培養方式是學會體驗失敗
美國的家長很有意思。首先,不會送孩子去上那些提早開發智力的補習班。其次,會誇張的鼓勵孩子。美國電影里經常會看到的橋段就是孩子畫了一幅在成年人眼裡看起來很抽象,很一般的畫,但是美國的家長總會把自己對畫的愛不釋手誇張的表達到淋漓盡致。這些大人在表達時候所用的語言(單詞),語氣,語調,甚至他們誇張的眉毛,額頭上的抬頭紋都是那麼飽滿,這些細節給孩子的內心給予一種帶有震撼力的肯定!而美國家長同時會讓孩子去體驗的,是挫敗感。他們會鼓勵孩子去參加競技類的比賽,尤其是團體類的競技性比賽。眾所周知,勝敗乃兵家常事,所以失敗是美國孩子從小就體會到的滋味。以上兩類案例,給孩子早期灌輸自己在做事情上的自信心,幫助拓展激情。
二.九年義務教育
中國人:學生被吩咐做事
美國人:學生被啟發引導創造做事
主要表現:
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讓一代又一代的人潛移默化的適應了被動關系。進老師辦公室老師坐著,學生站著;日記要交給老師們批閱。百家爭鳴的盛世中國不是沒有過,現在的網路平台同樣給了年輕人們發聲的機會,然而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搞的就是考試培訓,也不給學生們在上學期間一個百家爭鳴的機會。當然了,有些人選擇不好好學習,出去當混混。有混成樣兒的,但是更多的人混到最後不是匪氣過重就是痞氣太濃。
我們又有多少人被啟發過,想去做一場激情澎湃的演講?
雖然美國的教育系統也有著自己的不足,但是美國的教育系統說到底不是做考試培訓的,人家是做教育的。至少在這個文化里:成績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准。學生的作業是各種天馬行空,且需要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不比中國學生需要投入到作業中的要少。學生的特長會被學校得到認可,合理的去張揚個性是整個整個美國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國家長一直所說的中國孩子數理化比同年齡的美國孩子優秀。
三.競技體育
中國人:屬於班主任老師的體育課
美國人:再小的學校,也要有自己的球隊
主要表現:
中國學校不鼓勵競技體育,家長不鼓勵競技體育,怕受傷,怕耽誤學習。學校有個籃球場,但是不讓學生打球是常有的事情。好不容易可以打球了,時間又被班主任老師霸佔了。學生們也不出聲,不抗議。
美國的體育文化之所以那麼濃厚,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國家有一個非常大的體育產業鏈。而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意識到體育不僅僅可以讓人強身健體,更可以讓人更好的做人。美國電影史上有數不清的體育電影經典橋段。而這些經典的橋段並不是捕捉運動員在某一個瞬間的英姿颯爽,而是那些關於人性的,團隊的,反敗為勝前的對話,煽動人心的台詞。
以下內容為延伸閱讀:除了美國外,中國與別的國家的教育又有什麼區別?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日本
在日本,家長覺得只有讓孩子穿少一點才能增強孩子皮膚溫度的調節能力,從而達到禦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鍛煉不是很重視,在大部分父母心裡,只要給孩子良好的照顧,讓孩子吃飽了,穿暖了,就可以了。這也讓兒童醫院總是人滿為患,其實孩子的體弱多病,都是父母「輕鍛煉」引起的。而在日本,家長對孩子的身體鍛煉特別重視,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機率很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韓國
在韓國,家長讓孩子單獨睡覺。他們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單獨睡覺。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如果苦惱,他們會安慰孩子,告訴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睡覺了,這樣他們就會安心抱著玩具自己睡覺。而在中國,家長不放心孩子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或者晚上蹬被子著涼生病。其實,從衛生角度來說,讓孩子單獨睡覺是最科學的,因為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睡覺,呼出的濁氣會讓孩子吸入,對孩子的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法國
在法國,家長會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和自由的時間。他們覺得給孩子安排一系列的補課,學習,會讓孩子失去生活的樂趣,體驗到的只是學習的壓力,這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法國,有很多孩子娛樂的場所,例如旱冰場,自行車練習場,鞦韆,蹺蹺板等,孩子可以通過這些娛樂體驗到生活的樂趣,並能夠很好的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學習。所以中國的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因為只要考試成績不好,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在這方面,很多孩子長的很瘦小,並不是營養不夠,是因為缺少鍛煉。中國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方面比國外的孩子還要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可以借鑒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㈡ 為什麼外國人十分看重演講能力,把演講水平看成領導能力,辦事能力中極為重要的指標呢
從小培養的,老外通常相信溝通是人際關系的橋梁,沒有演講水平,如何讓溝通大眾呢。
外教給我們上課是在省教育學院,印象中最深的是外教對「講」的重視,上課設定討論主題,人人都得講,課課都要講,要是你堅持蚌口不開,你就沒有可能得到所需要的學分,為了講得像個樣子,大家課後只得老老實實地去擴大詞彙量、增加閱讀量,如此這般練習數月,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講得有模有式了。
美藉教師是把他們自幼熏陶的那一套教育方式搬到我們中國來了。美國人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講」,一節課人人概莫能外地上去講幾分鍾,教師上課不用大包大攬,而是退到一旁,對學生所講的做一些記錄。美國人甚至於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練習到台上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想法,或者向別人展示和講解自己的玩具或物品,還會煞有其事地要求大家提問,小朋友也不客氣,五花八門的問題都會提出來,教師在旁邊佐以各種誇張的表情與手勢為孩子打氣鼓勁,小孩子因此獲得了極大的信心和勇氣。及至升入小學、中學,門門功課還得講,更有演講必修課,但是到了這一境,大家對於演講不再陌生害怕,都習以為常且有了一種駕輕就熟之感。
一開始不少教育界人士還多少懷疑美國人的這種教學方式,認定是沒有效果的胡鬧,在教學改革探索了這么些年後,終於發現這種教學方式的獨特價值,因為它顯然使學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當我們因為學生學習不夠主動、積極而大傷腦筋的時候,我們發現美國教育中對演講的重視卻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無論是當堂的議論,還是事先布置的討論,學生完全沉浸在主題任務當中,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他們毫無意識的情況下體現於他們熱烈的討論與演講過程,給學生印象之深刻顯然比硬性要求他們做多少作業都強。
其實,把話說清楚不是一件容易事,你得知道討論的要點何在,為了講清楚,你要積極思考,動用你的常識與知識儲備,你得調查,你得閱讀,還要組織好語言邏輯。這種過程有時也是自學的過程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表述一個問題,還透露出學生對於問題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信息,教學的成效也容易為教師所把握。
講話的技能無疑也是伴人一生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由中學或大學畢業了,卻十分懼怕在公共場合講話,看似信心缺乏所致,其實緣於演講方面的訓練太少,歸根結底,是學校教育並未教會學生實用的技能,而耗了許多時間做過的大量習題,畢業後早已忘得一干二凈。學會講話,有益於學生的社會適應,學習演講之術,還有利於自我展示,且有利於就業。
美國人看重這種方式的學習,還在於他們明智地意識到,個人的發言往往不能全面地闡述清楚問題,把每個學生從不同側面得出的結論匯總起來,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而全面的認識,這種發散性思維訓練與教育,遠比追求唯一答案的教育模式更具優勢。
以演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對今天的課改同樣有借鑒意義,課改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並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美國人以演講為主旨的教學方法淋漓盡致地發揮出學生主觀能動性並實質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的課改應該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精髓。
㈢ 怎麼培養孩子的演講能力
先鼓勵孩子學會在陌生人甚至是很多陌生人面前大聲講話,培養其膽量 讓孩子學會自己說話,而不是家長教其說話,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多多閱讀書籍,增長見識的書籍,擴大其知識面 多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經常帶孩子出去參觀游覽,培養孩子的興趣 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寶貝肯定能出類拔萃了! 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多多與其溝通交談,如果孩子不愛說話,可能是比較內向,那就帶孩子多多參加戶外活動吧,肯定會有幫助的,不要讓孩子長期沉浸在自己設想的世界裡,讓他多多和同齡的小朋友們玩耍
㈣ 為什麼美國人熱愛演講
美國的政治活動需要人民的選票,如果人民不投票,就不能執行。為了宣傳,獲得人民的支持,就愛演講。
㈤ 美國總統的演講能力為什麼那麼強
美國人的教育從小久重視演講,口才。
能到總統這一級就更不用說了
美國總統 一般之前都是 國會議員
在國會要推動法案要靠極好的口才打動別人!
更何況到了總統競選時,幾千場的講演 幾十場的辯論,有堅實的基礎
不過 根本還是美國人本身較重視演講!
㈥ 美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引言 : 現在社會中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其溺愛,寵的無法無天,以致孩子長大的時候變得蠻不講理,不懂禮貌,在社會上吃虧等,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所以孩子們只能受罪,教育孩子這方面美國屬實做的不錯。
三、結語
中國的環境跟美國的環境不同,從而在教育方法上也是不一樣的,美國孩子的競爭沒有那麼強,而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孩子們的競爭力非常的強,所以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比較高,如果孩子不努力的話就會被淘汰,所以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中國父母可以借鑒一下美國的教育方式,當我們在教育孩子出現了一定出現了問題時,不妨嘗試換一種方式。
㈦ 為什麼西方人無紙演講能力強
因為西方更注重培養人才的演講能力。
美國是演講教育做得比較出色的國家,他們的演講教育始於小學階段。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場合,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㈧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丈夫說:「我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想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的責任,自己為它付出。」他一直覺得,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責任。
這可能有一點苛刻,但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都認同這種教育理念。
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是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03
我認識的一個老美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同時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應付學業,因為我知道無法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後,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美國的家長認為,父母應該只在適當的時間為孩子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負上責任,孩子要做兼職的工作,為自己作出貢獻,家長支持他的努力。這是對他好,也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好處。
04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幹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比如我的博文:一個6歲美國孩子賺錢的生意經 里就講過,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孩子,才13歲,很成熟老練。那次他參加我們的聚會,在位置上座定後,跟每個人打招呼,然後拿出資料,介紹他發明的飛機燃料之內的東東,講話時很得體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講一樣。原來他從6歲開始,就開始自己的生意,還有俱樂部,經常搞活動,賺了不少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離開時和我們每個人握手道別,連坐角落裡的都沒有漏掉,繞道過去。
05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於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06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後,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於「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歸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
07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的心甘情願,犧牲非常大。
08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狠心」,其實卻是讓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的最佳辦法。而且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攢錢上大學,恐怕連逃課都捨不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