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孩子參與捐贈
⑴ 教體局通報號召學生捐壓歲錢,學校的行為是否是一種道德綁架
壓歲錢是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的,因為壓歲錢是光明正大得到的錢,如果不是很多的話,可以任由自己隨意支配,也不受父母的約束。但是就這樣壓歲錢就安全了嗎,也許並不能。最近河南省林州市教育體育局聯合林州慈善總會竟然呼籲全市范圍內中小學生,幼兒園學生捐獻自己的壓歲錢。感覺這也是非常奇怪,捐錢竟然找到孩子了嗎都。
關於此次事件林州市教育體育局也發布通報,此次的捐款文件未經過嚴格的審批,內容也有些不妥,所以決定終止該項活動。並且林州市教育體育局也進行了公開道歉。其實學雷鋒獻愛心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能夠讓孩子在其中得到很大的成長,但是也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方法,在合適的場景。
⑵ 廣西支教老師讓學生用勞動換捐贈物,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何意義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盡可能學習科學的教育方式,放孩子在更加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更是會對孩子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孩子能夠有能力和勇氣,去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覺得楊老師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廣,現在很多孩子都在家裡被嬌生慣養,根本不懂得勞動的珍貴。楊老師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勞動中去,在體驗勞動的同時,也明白了所有東西來之不易,都是通過勞動獲得的,這樣孩子才會更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打開思路,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的同時,也能更健康的成長。
⑶ 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有必要嗎
現在的獨生子女,有享受不完的愛,而奉獻卻很少,甚至沒有。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要了解是什麼給孩子帶來了快樂,僅僅是年長的人給了他什麼東西,還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給別人做了什麼事。如果享受父母創造的幸福是他快樂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將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矗是呀,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獻,那將足十分危險的。所以,我們要十分注意向孩子進行奉獻教育。如今,公益活動已經成為令社會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都熱心參與的事業,父母可以通過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最終走向社會,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就需要父母們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接觸社會的機會,帶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便不失為一條佳徑。
所謂公益活動指的是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的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是一種直接服務於社會和公眾的義務活動。足從小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國」精沖的良好途徑,也是培養孩f文明行為和奉獻精神的皋礎。
公益活動一般包括環境保護,社區服務,公共福利、知識傳播,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公益精神就是願意為改善「公域』部分而努力奉獻的精神,是一份愛心,—份幫助別人的希望。
當今社會,公益活動已經成為全社會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公民都熱心參與的事業。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的愛心奉獻觀念,可以讓幼小,純潔的心靈自然流露出真善美。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帶孩子共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長孩子的社會經驗,還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溝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以及對公益事業的責任感,甚至對促進社會進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有積極的作用。
2008年5月12閂,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後,許多小學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倡議孩子們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盡一份綿薄之力。第一項是捐款,一大早孩子們就紛紛捧來了自己心愛的存錢罐,有的還不止帶了—個,裡面都是他們平時積攢下採的零錢。很多父母也趕到了現場,支持孩子,幫助孩子用他們稚嫩的雙手把自己存錢罐里的零錢投入捐款箱。捐款現場安靜,嚴肅,秩序井然,孩子們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彷彿一下子長大了很多。
父母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參與公益活動:
(1)要讓孩-廠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可以讓孩子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差距,知道有許多人需要獲得別人的幫助,有許多事要得到大家的支持。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看些有關的電視新聞,書籍,報刊,如果有機會,也可以帶孩子到貧困地區走走看看,讓孩子從中受到啟迪,懂得奉獻自己的愛心和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為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更應帶頭廖加各種公益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比如,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孩子一起清掃樓道或居住區的公共場所,撿拾草地,公共場所的垃圾,或在支貧活動中和孩子一起整理多餘的衣物,並和他們一起把這些物品送到捐贈站。
(3)可以經常向孩子介紹,宣傳社會上助人為樂,熱心公益活動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先進的事跡左.感染教育孩子。
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不支持孩子參加公益活動,甚至對學生做義工、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異常反感,因為他們覺得孩子被耽誤了,浪費了奉采可以學習的寶貴時間。
事實上,孩子的愛心奉獻和向善心理,光靠書本教化足遠遠不夠的,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學校建立了學生義工制度,規定學生每學期為社會服務,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要達到多少小時,並作為學期考核的重要方面,如果達不到一定的時限,就拿不到學分。
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將大大利於孩子的成K,對於這一點,做父母的要有清醒的認識。孩戶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做義工,不是主辦者把孩子當成廉價勞動力使用,也不足在浪費孩子的時間,這是一種實踐教育過程,是培育學生心智、體能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為孩子以後走向社會,立足於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的來說,作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多參加公益活動,讓其從小擁有一顆奉獻友愛之心。我們教孩子奉獻,而且是很快樂的奉獻,完全是對硅子有益的。每個人都喜歡當一名奉獻者。想想看,你願意和一個只索取不奉獻的人交朋友呢,還是願意和一個樂於奉獻的人交往呢?如果我們把孩子教育成索取無度的人,只會惡化他日後的生活環境。我們讓孩子奉獻,是一種投資,而且它的回報比任何投資都大。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為樂於奉獻的人。
⑷ 幼兒幫助別人的意義
給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寶寶的受益一生,參與慈善行為不僅可以讓孩子對社會有更多的關注,同時有助於發展孩子獨立決策的能力。實際上,慈善行為並非只是通常意義上與錢有關的事,更多的意義在於表達愛心。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把用過的玩具和書籍捐給孤殘兒童等。
父母還可以時刻提醒孩子日常做一些慈善小事,例如看到樓底有一大堆垃圾,可以提醒孩子為社區捐贈一個垃圾桶;當看到無家可歸的人睡在城市的地下通道里,可以提醒孩子為他們捐贈點食物。
另外,還可以提醒孩子用零花錢來表達愛心,例如建議孩子把零花錢分別存在三個存錢罐里:一個用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個是為了儲蓄,一個是為了捐贈,讓孩子逐漸培養起良好的理財習慣。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把零用錢的10%存起來,專門用於日常捐贈,例如買一些食物給街上看見的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帶孩子去孤兒院,買些衣物和食物捐贈給孤兒,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切實感受。
⑸ 愛心捐款的意義
一、增加幸福感與快樂感
人之初,性本善。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幸福感。這是我們平時所感覺不到的,只有真正的去參與進去了,當我們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看到他們臉上幸福的笑容的時候,心底會自然而然的感覺到喜悅與興奮吧!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抵就是這樣說的。
二、對保證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社會的發展需要正確處理效益與公平的關系,經濟增長、技術進步以及社會現代化等等固然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他們最終只是手段,人的發展和人類福利才是目的。慈善事業兼顧效率與公平問題,有效地促進社會成員共同進步,從而對社會的穩定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
現在在我國,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政府一直致力堅決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化。而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當中來,是實現縮小貧富差距的非常有效地途徑。
四、有效解決弱勢群體生活現狀
在我國,需要救助的人士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每年有數千萬的災民需要救濟,有數千萬城市低收入人口需要參與低保,此外,還有數千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以及殘疾人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各種形式的救助,面臨這樣的情況,大力發展公共愛心捐款真的非常有必要。
愛心捐款事業是我國的一場大革命,對於我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對愛心捐款行業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才能逐漸進入「人人慈善」的全民公益時代,推進我國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
⑹ 抗疫捐款對孩子來說有何教育意義
答:培養孩子忠誠擔當、情深義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道德示範價值、理想教育價值。
運用抗疫精神的鮮活案例來教育當代青年,運用其文化精髓來武裝當代青年頭腦,是當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抗疫精神的本質內涵就是忠誠擔當、情深義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科學求真精神;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實干奮斗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開放創新精神;無怨無悔、大公無私的無我奉獻精神。
抗疫精神具有道德示範價值、理想教育價值、思想統領價值,它是當代青年志存高遠、增強「四個正確認識」的有效載體,是高校立德樹人、踐行「四個堅持不懈」的現實需求,也是社會凝心聚力、築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支撐,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⑺ 濰坊95後女孩給家鄉小學捐贈5000瓶牛奶,女孩這么做的初衷是什麼
女孩這么做的初衷就是希望給孩子們一個新年禮物,讓他們也粘粘喜氣可以在期末拿到一個好成績,原來這位濰坊95後女孩 抽獎中了10000瓶牛奶,女孩抽中這個獎後感到無比興奮,這是女孩這輩子中過最大的獎項,所以她決定給家鄉小學捐贈5000瓶牛奶,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回饋社會,另外一方面也想把這個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孩子們,女孩的善良也感動了很多網友,相信這些孩子喝到這些牛奶後一定可以考一個好成績。
女孩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們可以考個好成績
女孩說希望家鄉的孩子們可以粘粘喜氣,畢竟這樣的好運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大家對於女孩的這份善心都很感激,也希望女孩今後可以更加幸運,善良的人運氣總是很好。
⑻ 適合幼兒園的公益活動有哪些
大到積極參與附近公益機構、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小到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分享、給予,都是讓孩子學會安撫和幫助弱勢群體,培養孩子的公益之心。
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同情心和愛心。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3歲的孩子注意到別的寶寶在哭時,會遞給他一個玩具,並摸摸他;你也會發現,4歲的孩子可能正在安慰因為爸爸媽媽暫時離開而哭泣的弟弟;你甚至會留意到,5歲的孩子主動上前幫助正在受欺負的朋友,即使他也面臨被欺負的風險。
3歲以下的孩子往往還不知道別人有自己的感情、想法和情感,但從3歲開始,他們開始理解到自己和別人的想法、認知是不同的。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開始向他們介紹「公益」的概念,培養並澆灌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讓他們更加了解世界。
帶小朋友從事公益活動,不僅僅是塑造他們「好人」的形象,更是讓他們學會感恩,並鼓勵他們與他人產生更多的共鳴。
帶小朋友從事公益活動,積極培養他們的公益意識,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強大的自尊,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可以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幫助別人,也正在幫助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時,這能讓他們充滿自信。
那麼,如何選擇適合孩子參加的公益活動呢?
原則上,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能力和興趣來選擇合適他們的公益活動。例如,太小的孩子並不適合參加長達幾個小時的體力勞動等公益活動,6歲以下的孩子也不適宜從事給孤兒院孩子分發熱湯這一可能會被燙傷的工作。如果孩子喜歡戶外活動,可以考慮帶他一起去公園撿垃圾等。
家長並不需要抽出特定的時間,專門和孩子談論「給予」「付出」的重要性和快樂。相反,抓住時機、順其自然的教育,效果往往更好。例如,探望一個病人時,家長可以抓住時機,和孩子討論如何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遇到殘疾人時,家長可以與孩子談談,有的人天生就有缺陷,生活可能會比較困難。談論這些,並非為了讓孩子對別人的痛苦感興趣,而是最終讓他相信,他有能力幫助別人、幫助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常說,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家長的親自示範——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家長不必跟孩子講述自己是怎麼做公益的、其他人是如何做公益的,也不必讓他參與到你所做的一切公益活動中去——畢竟,並非所有公益活動都適合孩子,尤其是3~6歲的孩子。但是,如果家長有善舉,也不要刻意對孩子隱瞞。如果你去探望生病的朋友,給他帶去果籃和牛奶,你可以大方地告訴孩子,你對朋友的關心;如果你去獻血了,那麼你可以讓孩子看獻血證,告訴他這對於其他人的重要性;如果你因為地震、台風、洪災等原因,在單位舉辦的活動或者自發參與的活動中,捐錢給公益機構,也可以告訴孩子,你為什麼這么做,以及這么做為什麼很重要。
如果家長平時非常忙碌,那麼可能會發現自己很難把時間花在除日常工作和家庭之外的其他地方。但是,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參與一些適合的公益活動,回饋社會,家長和孩子都能獲得付出和關心他人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10種適合參與的公益活動
捐 款
為某個人或者某個事件捐款,是最常見的公益活動之一。但是,如果這些錢是孩子自己辛苦攢下來的,那麼要求他們就此捐出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解甚至抵觸。因此,可以提前教孩子學會理財,例如將他的錢分別放在儲蓄、消費、分享三個存錢罐里,作為不同的用途。等他願意捐款時,就可以鼓勵他從自己的分享罐里取出錢,捐給正規的公益組織。
愛護動物
可以帶孩子去參觀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小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救助站等公益機構,讓孩子了解救助和保護知識,並鼓勵他們將來以成為志願者等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孩子對動物的愛護、珍惜和善意,有助於幫助他們成長為有愛心、善良的人。
給有需要的孩子一份禮物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醫院看望病人,陪孩子去探望生病的小夥伴等。看望之前,讓孩子自己挑選或製作一份禮物,給病人鼓勵,並且讓孩子了解到付出努力,以及自己的努力被別人珍視的快樂。
舉辦或參與生日或節日公益活動
孩子生日聚會通常會花費不菲,但是將其舉辦成一個公益派對,讓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為養老院做裝飾品、為孤兒院小朋友製作一些折紙等,或者讓每個小朋友都帶來一個可以捐贈的玩具等物品,不論是全新還是二手的,共同送給相關的公益機構。
社區公益活動
如果小區里有對孩子友善的獨居鄰居,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和自己共同烤些餅乾等,再帶孩子一起去看望鄰居。有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如果能持之以恆,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此外,如果有簡單的社區服務活動,也可以鼓勵孩子共同參與,例如社區勞動、義務講解員等。
去敬老院
可以鼓勵孩子做一些卡片或點心,送到當地的養老院。或者,只是帶孩子去訪問敬老院,看看老人們。在那裡,可以鼓勵孩子們講講故事,和老人聊聊天,做一些簡單的游戲等,共度快樂的時光。
⑼ 給小學獻愛心的目地及意義有哪些
活動意義:根據上級指示要求,我校將積極投入到「獻愛心」活動中來,為社會獻上我校少先隊員、同學們的一份愛心,從而提高我校少先隊員的思想素質。同時也通過實踐來養成小學生關愛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促進其相應的健康人格的發展,為其進一步成長奠定基礎;為班級管理及少先隊教育開拓新的觀念、新的思路;為如何通過少先隊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一些符合時代特點的工作途徑和方法。
目的: 為我縣孤兒學校的孩子們捐款捐物,從關愛同情心的建立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望採納
⑽ 幼兒捐贈圖書意義
幼兒捐贈圖書的意義: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讓我們用凝聚的愛心,為貧窮鄉村的孩子架起起一道了解外面世界的橋梁;為貧窮鄉村的孩子,建立起愛心書社。讓我們用愛心傳出一份情,送出一本書,成就一個夢。
因此,通過引導小朋友自覺參與公益活動,喚起整個社會的愛心,共同把愛心傳遞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活動背景:
在貧困的鄉村,孩子們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書籍。相比而言,農村的孩子比城市孩子就少了一些同知識「親密接觸」的渠道。農村師資一般較弱,學校不可能為學生提供許多課外讀物,甚至,連課本的購買也捉襟見肘。
也許,只需要我們將平時擱臵在箱底的那些健康讀物捐出來;也許,只需要我們將案頭堆放的部分有益讀物輕輕撣去塵土;也許,只需要我們將求學時曾經用過的教輔書籍整理歸類。這些,於我們而言,都僅僅是舉手之勞!但是,對於那些農村的孩子而言,無疑於又為他們開啟了一扇求知的窗!
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課余飯後,欣喜地選看自己喜愛的書籍,他們就會有更多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對於他們而言,書籍就是改變自身命運的一個有力武器。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動手整理愛心書籍,捐獻出我們一顆火熱的愛心!愛心書籍將被送往需要幫助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