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配合孩子的學習
㈠ 為什麼現在的小學生家庭作業,大多要求家長來配合
現代的中國社會,小學生家庭作業要求家長來配合已是一種普遍現象,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學校教育的互動性加強。隨著我國教育機構對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和教育內容靈活性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學校越來越提倡學校的課堂教育與課下的家庭教育相結合,尤其是小學教育。所以,小學老師想要通過布置需要家長配合的家庭作業來加強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形成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從而達到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目標。這樣的家庭作業中會包含許多實踐性極強的作業,例如母親節,會布置給媽媽洗一次腳,曬照片到班級群里的作業。不僅可以增強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能促進孩子們心靈的成長。
在小學生家庭作業要求家長配合成為常態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這個配合度,不要讓幫助孩子的成長的方式成為一種負擔,也不要讓孩子的依賴心理日益膨脹。
㈡ 作為家長,你是否有能力配合孩子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
作為家長,我們這個時候一定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找不到科學的學習方法,那麼小孩子在學習當中可能也是容易有一些問題的。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引導自己的孩子,而且家長這個時候也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些幫助。
所以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父母這個時候也一定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樣的話孩子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成績。
㈢ 為什麼一定要父母陪著孩子學習
除此之外,還有安神。在孩子休息時,父母把孩子抱到身邊,用手掌在孩子的後背撫摸,從頸部沿著脊柱一直到尾椎、屁股。身體的的撫摸對孩子來說很必要,有了豐富的觸覺刺激,孩子的情緒容易安靜下來。面對多動的孩子、剖腹產的孩子,父母更要經常撫摸他。孩子發脾氣時也是如此,父母把孩子摟抱在懷里。很快,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從生理上看,這些注意失調的孩子,其間腦出現神經傳導的問題,信息篩選不恰當,所以容易丟三落四,生活一片混亂。這樣的孩子在班裡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多動症的比例在5%左右,多動的孩子在普通班級里大約佔30%。要想改變孩子多動的現象,需要父母積極參與,我稱為「還債」,還自己不生(剖腹產)、自己不喂(人工喂養)、自己不帶著睡(交予老人或保姆)的債。
在多動和多動症的孩子當中,剖腹產的、媽媽未母乳喂養,幼時獨立睡覺的偏多。為什麼是「還債」呢?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每人每天需要11個擁抱,否則一定是情緒困擾。而且,需要觸覺刺激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吮吸的需要,吃媽媽的奶時,舌頭裹住媽媽的乳頭和乳暈。這就是給孩子一個豐富的口腔觸覺刺激。口腔刺激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逐步擴展到視覺的學習和動覺的學習。現在很多孩子過於好動,是因為媽媽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太少了。媽媽不願自然分娩,剖腹生產,孩子沒有經歷子宮的收縮和產道的擠壓,最原始的觸覺和本體覺的學習被剝奪了,還有醫生所說的呼吸學習,以致在後天發展時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一病就是呼吸道感染。所以,針對好動的孩子,要做大量的身體接觸,就被看作一種還債。
在整個人的發展當中,左腦的動力來自耳朵和嘴巴,叫耳口鏈,右腦的動力來自眼睛和手,我們叫眼手鏈。所以,聽得多,就會說得好,左腦得到開發。眼睛看得多,手動得多,操作得比較多,右腦得到開發。以上是大腦的情況。小腦主要靠什麼呢?爬、跳、鑽、跑、翻滾,這些都能促進小腦發達。孩子小腦發達,機體平衡性好,我們說他很靈活。還有一方面就是觸覺,整個觸覺是由網狀結構、間腦等負責。總之,左腦發達,是聰,右腦發達是明,小腦發達是靈,間腦發達是通。我們說一個孩子發展得好意思指他聰、明、靈、通。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看、多聽、多動、多經受觸覺刺激。
父母陪孩子睡覺也是一種有效的身體接觸。一般來說,孩子要和父母睡到三歲,剖腹產的孩子要睡到小學一年級以後。睡覺前,父母要和孩子有交流,邊和孩子說話,手邊在孩子後背撫摸。父母撫摸孩子時,避免撫摸頸部到會陰部之間的部位,背部和四肢都可以。還有一種很好的親子活動是,父母在孩子後背寫語文課學過的生字。要慢慢寫,寫快了孩子注意的時間就短了,筆劃由少到多,以此來訓練孩子注意的時間。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學習
弓:有的父母說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認為學習成績和態度之間有很大關系,是這樣嗎?
錢:主觀能動性對一個人來講非常重要。但是還有一個比它更重要的是先天的生理方面的素質。一些孩子學習不好,並不是他不用功,而是先天存在學習能力不足。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孩子總是想不明白,這就是學習能力不足。教育學上談學習能力可以分為聽、說、讀、寫、算、拼幾大部分。從心理學上看,前面所談的視知覺、聽知覺等幾方面綜合起來,就構成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剛才說的聽覺注意能力,就是聽知覺中的第一項能力。有時孩子不是態度不好,而是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很多父母認識不到這些。
弓:低年級的孩子學習不好,有的父母十分著急,有的認為無所謂,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到底怎麼客觀面對呢?
錢:我強調孩子一年級時,父母一定要陪著孩子學習。有的專家說陪孩子讀書容易讓孩子喪失獨立性,我覺得簡直是悲哀至極,說這些話的人太不負責了。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生活會發生很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人生使命的變化。幼兒園的任務是玩,上學的任務是學習。怎麼學?怎麼寫作業?孩子並不知道,需要父母的指導。尤其對於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天大的事情都沒有陪孩子寫作業重要。
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我概括為回家八部曲:一是放好書包換鞋衣,不能隨便亂扔書包沒收拾;二是講究衛生把手洗,你看孩子放學回來洗手的水都是黑的。三是一定喝水吃東西,強調喝水吃東西,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喝水很少,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很少主動喝水。為什麼吃東西呢?因為中午12點吃的東西,到下午三四點時已經在胃裡排空,孩子體內的血糖下降。這時補充食物,可以使血糖恢復,孩子寫作業才有精力。吃一點就夠,不要太多。四是趕緊坐定先復習。復習當天老師講的內容,像過電影一樣過一遍。五是再做作業心有底。聽了老師講授,作業是否會做,這叫知識的遷移。六是檢查對錯需仔細。孩子自己檢查,但是父母要告訴他怎麼檢查,要先檢查方法,然後再檢查細節。七是明天學啥先預習,這樣第二天聽講才能有針對性。八是收拾准備好歡喜。學習之後,准備好第二天的學慣用具。這樣一步步做下來,孩子會很有成就感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父母的參與。對於一個剛上學的孩子來說,放手不管意味著父母不負責任。我的口號是,升學的孩子不容易,父母必須為孩子付出一定的心血。不然,對孩子來說會很委屈冤枉的。試想,一個成年人新換一份工作時,內心都有惶恐不安的感覺,更何況一個6歲的孩子。他很無助,他哪裡知道怎麼辦呢?當父母的怎麼能甩手不管呢?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父母!
對孩子來說,6歲入學是一個重要階段,12歲時小學升中學,也特別關鍵。至於中考[微博]和高考[微博]時,孩子大了,會自己管理,而6歲和12歲時孩子比較弱小的,面對新的學習生活,最需要父母作為自己的支撐力量。有的父母是不懂得孩子的內心需要,以為給孩子送到好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物質和精神完全是兩回事。
離開扎實的知識基礎,空談能力是無知的表現。因此,做一些重復性的作業是有必要的。
弓:小學一二年級有很多重復性的作業,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都會了,重復那麼多遍沒有用。您如何看待?所謂「會」的標準是什麼呢?
錢:北京師范大學[微博]附屬實驗小學李靜老師的做法是:每周五默寫本周學過的生字詞。成績90分以上學生,下周教的生詞,一遍都不用寫。80分—90分的學生要寫一遍。70分— 80分的寫3遍。60分—70分的寫5遍。對於60分以下的同學,老師會設法告訴父母:你們家的孩子本周生字沒有過關,必須加強。至於寫多少遍,你們看著辦。這種做法提示孩子上課專心聽,用心寫一遍就掌握,而不必寫那麼多。每周都這樣,有的孩子很快樂,每天都不用寫語文作業。我們稱之為分層教學。老師很重要,我們很多老師不是把孩子教會的是訓練會的。
數學是熟能生巧的科目,老師規定多少題,孩子就老老實實做吧,尤其是口算。有一些中學生理科學業不良,原因就是小學數學中100以內的計算不過關。再深究下去,是小學一年級20以內的計算不過關。
弓:有些父母認為那麼簡單的加減法會了就可以,不必強調計算的速度,以後都用計算器了。這種想法有道理嗎?
錢: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人的思維就是大腦的工作能力,包括三個方面:速度、正確率和持續工作的能力。要想讓孩子數學好,不僅要腦子轉得快,算得准,而且要能連續計算很多題目。如果別人能連續算100道題,你算到50題就累了,或者錯誤很多,只能說明你思維能力差。通過做數學題提升孩子大腦思維的速度和正確率是非常必要的。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口算必須過關。那種做知識簡單重復的作業對孩子不利的想法,在學習數學角度看,是講不通的。其實,語文老師讓孩子寫的遍數多,孩子手的精細肌肉運動會比較好,而且孩子的字也會好看一些。
外語對好多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來說, 最容易忽視的是背單詞。好多聰明的孩子外語不好,就是因為不肯下功夫背單詞。沒磚怎麼建樓呀?外語不積累是不行的。很多父母認為,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很簡單,沒必要細究,以後主要看能力。可是能力從哪裡來呢?就是扎實的知識基礎,廣博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知識素養。這才是一個人的能力。有些人離開基礎,空談能力和素質,無知難道是一種素質嗎?因此,孩子很多基礎性的學習,父母是千萬不能小看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父母把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開發創造力對立起來,這也是不對的。子曰:溫故而知新。你都沒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麼能看得高、看得遠呢?離開了積累談創新是開玩笑,你還沒有走到知識的前沿,怎麼談創新!當然,我們不能責怪這些父母,畢竟他們不是學教育的。要怪某些「專家」——專門騙人家,說什麼:孩子要那麼累干什麼,玩一玩吧!難道玩就能把一個孩子玩出成就來?難道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他沒聽說過?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英國有句諺語:不砸破核桃殼就吃不到核桃,不能忍受學習的痛苦就不會有幸福。孩子連這點苦都受不了,談什麼成功?正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有的父母覺得現在生活很好,何必讓孩子再受苦呢?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父母能把自己大腦的知識和經驗都給孩子,孩子就不必受苦了,可惜不能。人類所有的知識積累都是從零開始,一座知識的大廈都是小小的知識點積累起來的。
弓:這樣說來,那種分數和能力那個更重要的爭論實際沒有什麼意義。只要孩子認真學,分數也是反映了他的能力的。
錢:高分是指智力方面開發的比較好,低能是社會適應能力差一些,成為書獃子了。但不能否認孩子高分與學習能力無關,但又不成正相關。分數高≠能力強,能力強≠分數高!比如語文成績與語文能力的相關,語文教學一定是四大塊八個部分;聽(聽的態度;聽的結果);說(說的內容;說的形式);讀(閱讀;朗讀);寫(書寫;寫作)。現在的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只考閱讀和寫作而不是全部!以偏概全!用歪尺子量人呢!害人不淺吶!
小學階段的學習要抑長補短,就是抑制好的方面,彌補差的方面
弓:馬虎是低年級孩子的常見現象,您如何看待馬虎?
錢:馬虎是孩子的視知覺能力發展不足,有些隨年齡增長就好了,有些是好不了的。8+9口算是17,寫下來就是71,孩子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有的孩子在草稿紙上算對了,可是抄寫到試卷上卻錯了。有的孩子自己考試時出錯,而再做時又能做對。有的父母就是認為孩子是粗心,態度不好,實際是能力問題,孩子也不願意錯。
小學階段的學習一定要抑長補短,抑制好的方面,加強不好的方面,這叫均衡發展,全面發展。根據經濟學上的木桶理論,最短的板塊決定容水量。小學都是基礎的知識,父母要想辦法把基礎的知識給孩子補上來。到了高中以後,父母可以引導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長項。教育是分兩個階段的,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是最基本的教育,縮小差異。高中之後則揚長避短,差異發展。到大學時孩子就由面寬的「拖拉機」轉變為專一的「鑽探機」了。所以,父母不要輕視小學階段的任何方面的學習,聽、說、都、寫、算、拼都要好。
弓: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分化,原因何在?是學習內容增加了,孩子能力不夠,還是知識漏洞太多,到一定程度就彌補不了。父母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錢:這兩種情況都有。小學三年級以後,學習內容變了,由觀察學習慢慢過渡到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抽象邏輯思維的學習,所以三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關坎。從孩子智力發展來看,也是一個重要轉折。如果一二年級,習慣沒有養好,基礎又不夠扎實,到三年級會淘汰一部分孩子。如果父母抓得緊,盯得死,孩子還能勉強上來。三年級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總的提升,這一關過去後,孩子的問題就不會太大。
現實情況是,孩子三年級往往是父母鬆懈的時候,覺得孩子適應小學學習了,該放手了。而這時從孩子社會性發展來看,正趕上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就是人們常說七八歲遭狗嫌的階段。孩子想挑戰權威,學著對付成人,在學校里拿父母騙老師,在家裡,用老師壓父母。孩子反抗調皮,心思不在學習上,撒謊、偷拿、亂班、游戲迷戀、粗口等行為問題出現。如果這個孩子知識基礎不扎實,再加上心理的反抗,一下就容易落後了。父母要有足夠的重視。
弓:人們常說,男生和女生在學習上是有差異的,男孩子有後勁,小學低年級學習不好沒關系,是這樣的嗎?
錢:過去,幼兒園和小學的課程是形成和發展兒童的語言。女孩的優勢就是語言,男孩是抽象思維和空間思維。所以,低年級時肯定是女孩有優勢,到了初中,男孩才趕上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小學不僅要形成和發展語言,也注意發展孩子的空間關系,比如增加了幾何的內容,有設未知數的習題。由於學習內容發生了變化,男孩的優勢在小學也能體現出來。一二年級時,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女孩的優勢還在。三年級以後,涉及這些內容後,男生往往能比較輕松地學習。客觀的講,這對女孩是不利的,這也是我對今天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材的不同意見所在,把一些本該是中學抽象思維的知識提前到小學,違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這種改革雖然使一些男孩找到了自信,但是也使一些孩子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現在男女生之間的差異縮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關。更多的父親認識到在學業成功的女孩背後必須有一個偉大的男人,於是父親在女兒身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男性的看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影響著女孩的思維。所以女孩在初中之後,不一定就落後於男生。與此同時,男孩的媽媽也看到一個學業有成的男孩背後必須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所以從小就和男孩有很多語言交流。這樣,彌補了男孩本來語言方面的劣勢。因此,男女的差異越來越小。
具體到一二年級的孩子學習指導上,男女生的差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父母不能覺得男孩有後勁就放鬆,必須是一樣的要求。
弓:感謝您為讀者朋友提供這么細致到位的指導。
㈣ 家長為什麼要配合老師的教學,學校共育最主要的環是什麼
因為其關繫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最主要是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於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繫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學齡前兒童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培養孩子健康體魄、良好生活習慣和品德行為,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小學生家長要督促孩子堅持體育鍛煉,增長自我保護知識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勵參與勞動,養成良好生活自理習慣和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誠實為人、誠實做事。
(4)為什麼要配合孩子的學習擴展閱讀:
家庭教育工作的相關要求規定:
1、全省80%以上中小學聘請了法治副校長,協助學校對廣大師生開展教育。加強與文明辦、共青團、婦聯的合作,開展「美德少年」「優秀少先隊員」評選和「鄉村少年秀親情」徵文等活動。
2、加強校外教育,推進德育資源建設。全省累計投入近20億元,建成124個縣級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25個中小學實踐教育基地、3000餘個鄉村學校少年宮。
3、與環保、國土、質監等部門共建綠色環保教育、國土資源教育、質量意識教育等各種主題校外教育基地200多個。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每年免費接待未成年人1000萬人次以上。
㈤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的學習,需要怎樣配合
答案:家長幫助孩子學習,需要全力配合,以孩子學習為主,以孩子學習為中心,全力配合孩子學習。
例如:當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安排孩子做其他事情,更不能打擾他。不能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在旁邊看手機,看電視,更不能爭吵。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可以看看書,看看孩子的作業,也可以一起寫寫字,營造家庭學習氛圍。
同時,家長也可以和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達到家庭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目的。(答案僅供參考)
㈥ 家長為什麼要配合老師的教學,家校共育最主要的一環最佳答案是什麼
因為其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最主要的是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於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繫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繫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6)為什麼要配合孩子的學習擴展閱讀:
家校共育的相關要求規定:
1、各中小學(幼兒園)要以家長讀書指導和親子共讀為重點,深入研究「讀書無邊界」的內涵,依據「四步、一策」 的工作思路。
2、做好宣傳發動、過程引領、評價反饋和典型推廣四步驟,向每個家庭徵集 「家庭讀書策略」,進一步推動家庭讀書活動向縱深發展,向全社會普及。
3、區教體局將探索建立區級統籌、社區參與、學校(幼兒園)主導、家庭主體的家庭教育工作機制。局屬各中小學(幼兒園)、各街道教委辦及街道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及時分析研究家庭教育新情況,協調解決新問題,對家校共育工作進行指導。
㈦ 家長為什麼一定要好好配合幼兒園工作
我們平時不定期線上或線下會和園長、老師開會,幼兒園接下去的工作安排以及家長們對幼兒園的建議等互相做個交流。有時候,有的家長可能會對幼兒園或某位老師(或保育員)的工作方式有意見,但為了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不好意思直接提出來,他就告訴我們家委會成員,由我們出面反饋給老師,幼兒園再做協調工作。有時候,家長與家長之間因為孩子有了些誤會,也可以通過我們家委會進行調解。
㈧ 家長為何一定要好好配合幼兒園工作
幼兒一旦入園,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一定是家園配合,家園攜手共同培養寶寶從而使其全面發展!如每學期都有半日或者全天家長日開放接待活動,你可近距離的了解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見證寶寶的成長。選擇在開學的時候開家長會,一般老師會告訴家長新學期的教學安排,學校會有哪些變化,老師有哪些變化等等,去開會,你可以及時掌握這些信息。跟進孩子在新學期的狀況。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園的家長會不重要,就不去,其實也是對老師的一種不尊重。即使你無法出席,也應該安排一個家人出席。如果你是老師,開家長會,發現出席的人寥寥無幾,是什麼心情。作為家長不能只把孩子丟在幼兒園就不管了,對於老師的工作該尊重就尊重。
你要知道如何家園共育?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活技能的培養需要家園目標一致,絕不能幼兒在園表現的特別棒,回家回原樣什麼都是家長包辦,那孩子的生活技能與良好習慣永遠培養不出來的。
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怎樣更好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學習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變「全過程陪讀」為「站點陪讀」無須全過程守候,不能陪她陪到離不了父母的水平。教小孩學習就如教小孩學走路一樣,一直抱將孩子在懷里小孩是沒法學會獨立走動的。陪考時,提議父母只在小孩尤其必須具體指導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必不可少的協助,小孩可以自行處理的問題,一定要安心地交到小孩。與此同時,也需要留機遇讓寶寶接納考驗,接納挫敗。 那樣小孩才不會離開父母就不知所措。
㈩ 父母一定要好好配合幼兒園工作,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得上幼兒園,一般是三歲左右,這時候寶寶面臨人生中第一次與親近的家人長時間的分別,基本上全天都在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作為爸爸媽媽的一定特別擔心寶寶在幼兒園的各種情況,即使孩子已經適應上幼兒園了,到了中班大班,孩子幼兒園的一切都牽動著做父母的心。
二、理解老師的付出,促進師生與家長之間的友好互動關系
老師都是辛勤的園丁,幼兒園老師更是付出得多,不僅要上課還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非常不容易。家長能認真配合老師,就是尊重老師,理解老師,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通過完成老師給家長布置的任務,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也能建立得比較穩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都是為了孩子好,這一點應該大家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