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為什麼不能吃臘八面
1. 臘八的來歷
小孩小孩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故事傳說往往帶著獨特的神秘色彩,關於臘八節的身世也是眾說紛談。每逢這天,民間還有熬臘八粥、吃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臘八面、吃臘八冰等各種各樣的習俗。跟著文史君帶你探秘臘八節的「前世」傳說和「今生」習俗。
臘八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話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是過年的前奏曲。所以時序一進入臘月,街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也開始忙碌起來,注重傳統的中國人更是覺得只有在臘八節喝下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才是對上一年的完美收尾。那臘八粥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還有沒有其他節日食物?臘八節有什麼習俗?不要著急,下面文史君就帶你探秘臘八節的「前世」傳說和「今生」習俗。
一、臘八節的「前世」傳說
關於臘八節的來源,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了。梳理各種傳說,比較流行的大概有這么6個,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
1、釋迦牟尼
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日。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無收獲,靜思太過,餓暈在菩提樹下。一個牧羊女路過看到,便以雜糧和野果配以清泉煮一碗粥給他吃。釋迦牟尼吃完粥後氣力恢復,繼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後,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表達像佛祖那樣艱苦修行的決心,各地佛寺在臘月初八舉行浴佛會誦經,並用穀物果實等熬粥供佛,贈予門徒和信眾以紀念佛祖。
2、赤豆打鬼
據說上古時期,有惡鬼專門作祟,小孩子生病、人們品行不端等都是因為惡鬼的原因。而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畏懼赤(紅)豆,所以人們在臘月初八這天熬粥,借粥里的紅豆、赤小豆來打鬼,驅疫迎祥,這才有「赤豆打鬼」之說。
3、紀念修長城勞工
當年秦始皇下令修長城,民工們日夜趕工不能回家,管飽全靠家人送糧,難免有很多人家裡隔山隔水,路途遙遠,不少人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這天,民工們把自己殘存的雜糧放在一起煮了一鍋粥,每人一碗來抵禦寒冷。後來為了紀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煮臘八粥喝。
4、牢記祖先勤儉美德
西晉有個青年人,平日里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家裡人幾次相勸他都無動於衷,一直拖到了臘月初八那天,家裡斷炊了。小夥子搜刮完家裡的米缸糧倉也就幾捧雜糧而已,無奈之下他只好把這些雜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從這之後他痛改前非,辛勤勞作。而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煮粥喝,既表示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5、紀念岳飛
當年岳飛率將抗金於朱仙鎮,正直嚴冬臘月,數九寒天,岳家軍飽受飢寒交迫之苦,當地百姓端粥相贈,岳家軍飽餐百姓的「千家粥」之後渾身暖和,體力恢復,大勝而歸。這天恰是農歷臘月初八,人們後來為了紀念岳飛及岳家軍的英勇,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煮粥,漸成習俗。
6、朱元璋挖「老鼠洞」
沒錯,又是朱元璋,「流浪雞」、「珍珠翡翠白玉湯」、「鳳陽豆腐」、「御香水晶鍋」,中國很多民間美食似乎都與這位帝王有關,「臘八粥」跟朱元璋之間當然也有一段佳話為人們津津樂道。
據說朱元璋當年落難在監獄受苦,那天正是臘月初八,飢寒交迫的朱元璋意外發現牢房牆角有個老鼠洞。餓的奄奄一息的朱元璋正准備捉老鼠充飢時,竟在老鼠洞挖出了一些大米、紅豆等雜糧,於是把它們熬了一鍋粥美美飽餐了一頓。
後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吃慣了山珍海味竟無比懷念當年那碗粥的美味,同時也為了紀念坐牢的艱苦日子,朱元璋就下令把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把那天吃的雜糧粥命名為臘八粥。
二、臘八節的「今生」習俗
說完了臘八節的「前世」,咱們再來看看它的今生。如今的臘八節,依然是我國民間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各地都還比較流行,也保留了不少傳統的過節習俗,比較流行的有這么5個。
1、熬臘八粥
宋代煮臘八粥的配料為胡桃(核桃)、松子、乳蕈(蘑菇)、柿餅、板栗,加上米和豆,共七樣,象徵佛家「七寶」,蘊含著酸辣苦甜咸人生五味,故稱「七寶五味粥」。後人不明其義,多稱臘八粥為「八寶粥」,有時還一定要湊夠八種米豆果子來熬粥。事實上各朝各代的臘八粥配料都各不相同,老舍先生還笑稱臘八食材是「小型農業展覽會」。所以說只要是多種食材熬制即可,不必糾結於八種配料。
同樣我國地大物博,地域特色顯著,臘八粥也有「甜黨」、「咸黨」之分,形式雖然多樣,但在這個節日里,不變的是大家隨粥喝下的那一份熱騰騰的情懷。中國人總是喜歡把美好願望與誘人食材通過舌尖上的味蕾聯結起來,那些食材自然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希冀,桂圓代表「團圓」,核桃象徵「和和美美」,百合意味著「萬事和睦」……
2、泡臘八蒜
泡臘八蒜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臘八蒜用醋腌制而成,成品色如翡翠,口味偏酸微辣。老北京吃臘八蒜還有小故事源自於「蒜」與「算」諧音。舊京時各家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一般從臘八日起查算,正如俗語「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事辦」,所以臘八節也稱「臘八算」。
自臘八這天起,放債人帶一小罐臘八泡蒜送給欠債人,欠債人一看就明白是幾個意思了。一些借債的窮苦人無力還債,為了迴避算賬索債的人「算賬」,就做「臘八蒜」吃,以消除「晦氣」,歡歡喜喜過個吉祥年。
3、曬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黃山市黟(yī)縣的民間風味特產,臘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經傳統手工藝精製而成,有「素火腿」之稱。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咸中帶甜,又香又鮮。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造一道菜,明清時期,徽商外出經商,一般的食物不易保存,一家商戶的妻子運用腌制的辦法給她丈夫做了豆腐作為外出經商跋涉的食物,味美且乾燥容易攜帶,後來收到大家好評,紛紛效仿,那位商人為了感謝自己的妻子就之為「老婆豆腐」,黟縣的「老婆」字音發聲很像「臘八」,久而久之這豆腐也被稱作臘八豆腐。
4、煮臘八面
臘八面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北方一些地區不產或少產大米,人們不吃臘八粥而吃臘八面。前一天把面條擀好,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到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這種習俗至今依然沿襲。
5、吃臘八冰
俗語說「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臘八這天一大早,人們要到河邊砸冰背回家,謂之「臘八冰」。誰起得早,第一個打上冰,誰就更有好運氣。還有說臘八前一天,用盆子舀水結冰,到了臘八節就把冰從盆子里取出敲碎吃。據說吃了這天的冰,以後一年都不會肚子疼,當然這只是一種「據說」。
三、臘八那些事兒
在過去,老北京人多選臘八這天聘閨女、娶媳婦。有句歌謠:「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當時老百姓認為臘月是大喜臨門的季節,俗稱為吉臘月,而臘月初八又是最喜慶吉祥的好日子,所以多選這天辦喜事以示吉慶。
北方有些地方還有讓樹木花草「喝」臘八粥的習俗。凡是前庭後院,樹木花叢,亂干柔根都要澆上一勺濃嘟嘟的臘八粥,據說這樣做,春回大地時,不但蔥翠茁壯而且花繁葉茂,果木也不歇枝。
有的地方,臘八吃粥之前,老人們還是保留著先盛出一碗放櫃子里的習慣以圖個「年年有餘」的吉利;「臘八吃了娘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還有說在臘八這天,外嫁的閨女不能回娘家吃飯,否則會對婆家人不利,會把娘家人吃窮;還有的臘八忌食蔬菜,否則農田多長雜草;有些地方流行在臘八爭相理發,因為「正月理發死舅舅」;還有的在臘八舉行擊鼓驅疫的巫術活動等。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很多富有神秘色彩的美麗傳說,有的甚至缺乏邏輯,但這並不影響民眾過節,更不影響過節的喜慶氣氛。臘八節是中國的重要節日之一,不管各地過節的方式差別多大,也不管熬粥出自何種緣由、用什麼配料、甜粥還是鹹粥,過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延續了上千年,至今都未改變,節日里傳遞的溫暖情懷也從未間斷。對於節日來說,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2. 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
臘八節剛剛過去沒有幾天,很多的小夥伴們就會問我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臘八節的故事吧!
希望新的一年裡面,我可以擺脫我身上所有的霉運,越來越好運,更希望自己可以變得越來越強,生活和和美美。
3. 臘八面的來歷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地方傳統麵食,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原料
寬面:麵粉250g、雞蛋1個、鹽1g、溫水適量。
臊子:豬肉100g、豆腐乾4塊、胡蘿卜1根、白蘿卜1截、干香菇5朵、壓縮乾燥黑木耳1/4塊、干黃花菜1小把、黃豆1/2杯。
辣椒醬2大勺、醬油少許。
操作
一、寬面做法:
1、麵粉中加入鹽,攪勻後打入雞蛋。
2、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小心攪拌麵粉。
3、攪拌至麵粉呈大塊雪片狀。
4、用手揉成面團,此時面團粗糙一些沒有關系。
5、蓋上面盆,餳15分鍾,重新揉面團,如此反復2到3次。
6、揉過3次的面團,已經變得非常光滑。
7、最後餳好的面團擀成0.5厘米厚的面片。
8、撒足量麵粉,切成10厘米寬,疊在一起。
9、切成菱形塊。
10、用雙手拉住菱形塊的兩端,慢慢抻長、抻薄。
二、臊子的做法:
1、所有干貨提前用溫水泡發,全部臊子材料切成丁。
2、鍋燒熱,放少許油,加入一大勺辣椒醬,炒勻後放入肉丁。
3、待肉丁變色後,放入浸泡後的黃豆。
4、加入木耳碎、黃花菜碎、香菇丁。
5、加入豆腐乾,再加入少許醬油,少許水。
6、全部材料翻炒均勻,炒至收汁,盛出待用。
7、鍋中加水,放入一大勺辣椒醬,加入胡蘿卜丁和白蘿卜丁。
8、水開後下入寬面,水再次燒開後繼續煮3分鍾,撈出面,拌上臊子即可。
三:注意事項:
1、反復揉面團,不僅使面團變得光滑,且做出的面條更加筋道。
2、面片一定要撒足量麵粉,才能重疊起來,麵粉量不夠的話,容易粘連。
3、菱形塊切好後及時散開,以防粘連。
4、寬面下鍋前要抻長、抻薄,這樣煮出的面口感更好。
5、黃豆及各種干貨需要提前泡軟、泡發。
6、煮麵的水不能太少,否則面容易粘連。
4. 臘八節為什麼吃臘八面
有的地方吃的是臘八粥,臘八面沒聽說過,是一種習俗吧
5. 到底什麼臘八粥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這里不吃臘八粥!!
臘八節起源
【臘八節的由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傳說一: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習俗
習俗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習俗二:吃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葷臘八粥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搗碎後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調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絲25千克 青椒絲15千克 雞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適量清水和調味品:味精、鹽、黃酒、花椒等然後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氣停火幾分鍾,然後再文火相煮,反復三次左右即可出
習俗三: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近年來市場上紫皮蒜不多見。用一般的蒜,泡出來,別看瓣大但口感不脆,發紫。種蒜的又怎麼說呢?紫皮蒜低產,比一般的蒜少收兩成,誰還種?紫皮蒜在市場上偶有所見,麥收後就上市了,價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這道理不是一樣嗎?收成少,可能賣個好價呀!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其實這只是習慣罷了,好吃不如愛吃嘛!
臘八粥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6. 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我國有哪些風俗
臘八節為什麼要喝臘八粥?我國有哪些風俗?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臘八前一天,大家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凍,直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渣。聽說這一天的冰很奇妙,吃它在之後一年不容易肚子痛。
7. 臘八節,為什麼不是臘七和臘九等別的數字呢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十二月古稱該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因此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的由來,而不是臘七和臘九等別的數字。
(1)相傳,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
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2)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8. 除了食粥,臘八節還有些什麼別的習俗
引言:大家對於臘八節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臘八節本身就是最終之夜,但是很多的古詩都有描寫臘八節當時的景象,所以能夠發現古代還是非常喜歡傳統節日的。新舊交替的能量自此開始悄然的萌動,所以能夠發現大家還是比較注重於過節日的。那麼除了始終臘八節還有其他什麼習俗呢,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能夠了解到,在臘八節當天古人還會進行年終大典的,俗稱臘祭,那麼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發現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是非常隆重的。
臘八面
在有的地方也是吃臘八面的,人們可以將胡蘿卜和白蘿卜和白菜梆子切得又勻又薄,然後加入一些調料放在一起煮,等面熟之後就能夠把菜直接倒入鍋中,然後再加入幾滴油潑辣子。從色澤上來看是非常不錯的,而且吃起來也特別的香,所以大家都比較喜歡吃臘八面,因為這屬於當地的風俗。而且裡面有大蔥,蒜苗,豆腐以及粉條,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放一些其他的醬料,因為每一個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
9. 臘八節有什麼意義啊為什麼要過呢不吃臘八面可以嗎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的傳說】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米、櫃里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