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整天說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㈠ 總對孩子說這也不準那也危險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
引言:總對孩子說這也不準,那也不準,會束縛孩子的成長,破壞孩子的人生,而且也會讓孩子喪失天性。後期孩子會變得特別的叛逆,所以希望家長都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㈡ 我媽媽總是說我那也不好這也不好。別人的孩子什麼都懂。自己什麼都不懂。聰明怎麼樣啊。還說我什麼都不會
多正常的事啊,在每個父母眼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也是恨鐵不成鋼唄,但是你要相信,每一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
㈢ 孩子現在上幼兒園大班,但是孩子什麼都不會,這是為什麼
孩子現在上幼兒園大班,但是孩子什麼都不會,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家長並不需要過多的擔心。現在幼兒園並不會給孩子講授相應的知識,與以往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玩耍,在這個過程中會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孩子在這個時期,各個方面都不怎麼成熟,而且總是一副懵懂的樣子,對很多事情並不理解,給孩子講述一些道理,孩子也並不能夠明白。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也在教育上花費了過多的功夫,但是卻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狀態,這就適得其反,而且也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降低。家長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和孩子一起進行游戲,不僅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夠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家長可以在孩子睡前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也能夠讓孩子慢慢的明辨是非。
㈣ 總對孩子說這也不準那也不行,長時間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哪些危險
引言:家長要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肯定讓孩子的自信得到提升。不要總是對孩子否定,總是對孩子否定,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自卑。小編今天就要跟大家說一說,總對孩子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長時間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哪些危險?
㈤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是一個勁的嘲諷自己孩子這不如那不是的,有打有罵,沒完沒了。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㈥ 幼兒家長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 而我的孩子什麼都不會老師該怎麼辦
你該教的都教了,都是一起教的,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而他家的孩子不會?因為他家孩子壓根就沒聽
㈦ 家長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不行,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很可惜事與願違,家長們慢慢發現好,像優秀的孩子永遠都是別人家裡面的孩子一樣,期待總是與現實存在著一些差距。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家長還會經常打擊孩子,覺得孩子好像干什麼事情都不行。孰不知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不僅會讓孩子變得越發的自卑,而且讓孩子沒有自信心,以後真的就像如父母說的那樣,干什麼事情都不行。
如果較為嚴重的話,心裡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沒有任何價值。對於什麼事情都提不起來信心,甚至在父母與別人孩子做比較的時候,還會對其他的小朋友們抱有敵意。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去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如果經常說孩子不行,反而會讓孩子在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㈧ 總對孩子說這也不準那也危險會對孩子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不」「不」「不」,你是不是以為,你「不"掉的是孩子的不良習慣,」不「掉的是麻煩和危險。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整天不計數量地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許是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危害的?
會令孩子壓抑失去勇氣和信心並消磨孩子探索的慾望,會讓孩子失去創造力,會使孩子失去自我。蒙氏教育說,0-6歲是孩子發展精神且能,把精神且能實體化的過程。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里他的行為受到太多人為阻斷將對其一生造成影響。所以如果總是對0-6歲的孩說太多「不」,可能會帶來難以逆轉的危害。
1.總對孩子說「不」會令孩子失去勇氣和信心
有一句老話叫做「初生牛犢不怕虎」,小孩子因為沒有經驗,他們生來都是勇敢的,看到什麼都想去碰一下摸一下,高的地方想爬上去看看,有不一樣的平面想跳上去試試。《窗邊的小豆豆》里小豆豆看到報紙要跳上去,結果跳進了糞坑,看到高高堆起以為是沙子也要跳上去,結果跳進了灰泥里出不來。小孩子就是這樣因為覺得新奇他們會一往無前。
看吧,就是這樣,孩子也許不是完全沒有自我,可是在某些大人經常嚴格管制的事情上,他做的不是他真心想做的,他做的是別人說應該做的!
為什麼人們那麼喜歡不斷地對孩子發出各種「不」的指令呢首先是因為成人的焦慮,其次是因為成人怕麻煩,還有就是成人的精力不足。
成人總是懷著焦慮在陪孩子,孩子做什麼,首先想到是可能會有的危機危險。其實我們真的不必要那麼焦慮。
有一次帶孩子在一個廣場玩,我家小朋友遇到了她很喜歡的另外一個小姑娘,她們玩得很忘我開心,那個小姑娘的奶奶一直很擔心兩個人,就一直在旁邊對孩子們說「不要靠那麼近,會撞到的,不要跑那麼快,不要… 」我就在旁邊很焦急,其實孩子們不需要我們的提醒,真正玩起來他們可能聽不到了,或者有的小孩聽多了就會麻木掉。最終我家小朋友自己不小心磕了牙齒,流血了,雖然心疼得不得了,但是我覺得這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哪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經歷小傷小痛呢?完全沒有磕碰地長大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危害吧,有一天遇點什麼事情他要怎麼辦呢?而適當的遭遇這些磕碰挫折,其實更有利於成長。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就像摔倒這件事,摔幾次他就會想著怎樣減少摔倒了,磕碰幾次他就知道哪些事情可能不太安全,需要學會自我保護了。所謂的知道分寸其實不是靠我們成人耳提面命教會的,是靠他們不斷探索中摸透的。
有的家長帶孩子的時候很怕麻煩,怕孩子把衣服弄臟,怕孩子因為太自由了玩得家裡亂七八糟,不想老是幫孩子換洗衣服,搞衛生。所以一旦孩子有製造這些麻煩的傾向,不僅」不「字訣會跑出來, 棍棒同上也是有可能的。
我們小區有一位老阿姨帶她的孫女,好幾次都看見她把小女孩兒打得哭個不停,原因是孩子總不記得說自己要尿尿,很多次都尿褲子上了。看到我們疑惑的眼神,那個阿姨就對我們解釋說:「很快就要冬天了,還不會說要尿,冬天的時候衣服多,不好換,老換衣服還容易感冒,得讓她知道說,跟她說多少次不能尿褲子上了,還是不長記性,就要打得她記住。」其實那個小女孩還不到兩歲,上廁所訓練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大人就因為怕麻煩,用這樣的方式想要加快孩子的學習進度!
帶孩子的人精力不夠這種情況在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出現。像那個老阿姨打孫女這一類的事情也很常見,除了怕麻煩,也是因為精力不夠了,他們沒有那麼多心神和力氣去處理孩子類似老是尿褲子啊的狀況。其實通常老人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去陪孩子帶孩子,但是一個孩子的一天當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實在太多了,有時候是連青狀年都會覺得有些難消受的,何況是上年經的老人!所以就會出現孩子要做一些事情總會被阻止或拒絕的情況,因為在他們無法跟上節奏的時候,只有限制一下孩子才是最穩妥的。
就是在這些因素下造就了成人在帶孩子的時候吐」不「不斷,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成人並不容易發現自己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怎麼樣能減少我們對孩子的「不」式教養呢?對於一些家長覺得一定不能讓孩子做的事情,其實不一定總是要用對孩子說「不」來達到目的。比如有的家長不希望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所以經常會對孩子說「不要玩游戲,不要看電視了。」其實家長可以自查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如果家長自己總是守著電視,抱著手機,那麼你總是對孩子說「不要看」「不要玩」只會讓孩子感到不滿並且增加他對看電視玩游戲的沖動。所以像這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時候,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有的時候一些很小的事情,我們可以養成不急於說的習慣。看到孩子想做什麼就先觀察一下,如果覺得需要阻止,我們可以用另外一件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別急吼吼地喊「不…」。我家小朋友鼻子有時候癢她會拿手去摳,一開始我也總是喊她「不要摳」,並伸手拿開她的手指,但是這樣使得她非常執著地想繼續摳,我非常苦惱。後來我又看見的時候,我就舉起我的手指對她說:「來,我們比一下看看誰的手指長?」然後她很快就忘記了剛剛的事情。所以轉移注意力是很不錯的法子。
特別注意的是,我們有時候就算需要對孩子說「不」,也不能連續地說,因為如果你連續說了三個以上「不」,孩子的情緒可能會變得很糟糕。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一下,既然這個環境很多事物不能觸碰,那麼有哪幾樣是可以的,找到可以觸碰的事物把他帶過去和孩子說:「你可以玩這個」。如果是實在無法讓孩子放鬆下來的環境盡量不要帶孩子去比較好。
也許關於什麼時候需要和不需要說」不「這件事很多人都會有困惑。我曾經也是很難把握,直到有一次和朋友討論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朋友給的標准讓我茅塞頓開,她說就用三點來衡量:孩子在做的事情會不會危害到他人,會不會危害到環境,會不會危害到自己。如果三點都不挨,那麼就可以讓他自由發揮,這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㈨ 父母為什麼總是說孩子學習不好、在日常生活里也不聽話,還老是拿自己小時候來比較,而且有時說的話也很傷人
我先回答一些(可能和問題有些偏離了):在我們90後、00後這個時代,科技如此發達,周邊的會引誘孩子的因素很多,比如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動漫……而在父母的那個時代,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就算有,也沒有現在的那麼多功能,自然不會吸引他們。而這些誘因少了,學習自然也認真了。在他們那個時候,大多都不是獨生子女,身上背負的東西也沒有現在的獨生子女那麼多,就算自己達不到還有兄弟姐妹。現在的獨子獨女要背負著家長的希望,考大學,找工作……2個甚至更多的長輩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感到很多壓力。父母小時候因為生活條件沒那麼好,所以得幫他們的父母做好多事情。而現在的獨子獨女被父母寵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有多少父母會捨得讓孩子做事呢?當他們覺得孩子年齡已經蠻大的了,想讓他們幫忙著做些事,可是孩子早已被慣壞,就不幫父母做事,這時父母就會抱怨,經常會說:「爸爸媽媽小時候多麼辛苦,要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事是多麼多麼累,你現在幫忙做一點事也不行……」而我想說,如果你們的孩子生在你們那個年代,也會像你們一樣做事的。是你們把孩子慣壞了,就不要總是怨孩子,應該從自己和孩子兩個角度共同看問題,與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找到辦法。可是有的家長說與孩子不好溝通,那麼看下一條。不好溝通有時並不去全是孩子的錯,家長有時突發奇想想與孩子談心,可那麼多年了,你都沒有這么跟孩子溝通,孩子自然會迴避你的一些問題,比如「你對爸爸(媽媽)有什麼意見,提出來,我們改。」而孩子大多是不會說真話的,因為你平時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那種不懂孩子心靈、還喜歡給孩子雪上加霜的父母,導致孩子也不願意和你交談,而你也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最懂孩子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的思想就和小時候比起來發生了很多變化,而這時父母就不該以以前的眼光看孩子,要重新審視孩子,認識孩子。而不是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原來的那個小孩。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