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分家產為什麼只有一個人
⑴ 在農村,為什麼分家產只給兒子不給女兒
傳統村落注重宗族和住房。根據法律,子女有權享有老年人的繼承權,但許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即當老年人分割家庭財產時,一切都留給他們的兒子,而女兒一無所有。更開明的家庭可能會在女兒結婚時為她們准備嫁妝,愚蠢的家庭甚至會在女兒結婚時為她們的兒子索要嫁妝。然而,在農村地區,將家庭財產僅分配給兒子而不是女兒已成為所有人的共識。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在農村家庭財產只留給兒子?接下來,老農民揭示了真相,其中一些我們不能忽視。
總而言之,當然,我只是在談論一些情況,而不是全部。事實上,有些比我說的要好得多。許多家庭不僅為他們的兒子買房子,還根據家庭情況為他們的女兒分一份。簡而言之,無論如何,作為孩子,我們必須記住「孝道是一切美德中的第一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讓父母過上幸福的晚年是每個孩子的共同責任!
⑵ 在農村,分家為什麼都分給了兒子,沒有閨女的份
養兒防老,是農村人的一句老話,也是一種傳統。
在農村,兒子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明白,意味著傳宗接代,所以,生兒子的觀念更強一些,也有人說是重男輕女。
在我們老家,分家產的時候,房子和土地,還有一些值錢的東西,基本都是兒子的,閨女是沒有份的。因為兒子才是自己家的人,閨女嫁出去之後,就是人家的。
養兒子,不但是要養大,還要給他娶媳婦,要想給他娶媳婦,還要蓋房子,買車,要不然沒人願意嫁,但是,閨女基本是找個婆家就行了。所以還流行這樣一句話,生個閨女是福氣,生個兒子是名氣。
在我們老家,以前兄弟多的時候,分家的時候,主要是分房子,而且方式很原始很落後,就是抓鬮,弟兄們抓鬮,抓住哪個算哪個,願賭服輸,分家的時候,基本都有長輩見證。分了房子,鍋碗瓢盆再一分,就各過各的了。
為什麼沒有閨女的份?一是為了家庭和睦,大家都是這么分的,閨女要搶娘家的財產,是會被笑話的。二是閨女心疼父母,理解她們的難處,也不想讓家庭鬧矛盾,寧可自己吃一點虧。三是,你不分娘家的,小姑子也不分婆家的,父母老了,基本也是兒子出錢,閨女出力。
以前,閨女不分父母的財產,父母老了,生病的時候,兒子負責出錢,閨女和兒子一起輪流著伺候。但現在的情況基本是,閨女不分娘家的財產,但父母老了病了,依然要一起出錢,一起伺候。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時代進步了吧!至於財產,閨女一般也不眼饞!
在農村,父母年輕的時候,自然是要顧兒子的,賺錢幫兒子,看孫子也是主要的任務,全心全意的放在兒子身上,要不然兒媳婦會提意見,日子也過不好。至於閨女,能幫多少是多少,閨女一般也不願意麻煩娘家人。父母老了,干不動了,還是閨女照顧的多一些。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房子這個東西,基本是不會給閨女的。農民賺錢不易,一輩子能蓋多少房子?有的人,幹了一輩子也就蓋了一座樓,還是兒子的媳婦本。有的別說給閨女了,還要指望閨女補貼兒子,這個也是少數個別的!
除非是兒子特別不孝順,不養父母了,有些閨女為了賭氣,才會要求分娘家的財產,甚至鬧上法庭,但這種事在農村基本都是鬧劇,會被人笑話的。
公平嗎?家庭從來不是講理的地方,只要父母過的好,何必在意那麼多呢?所以,閨女一般也不要父母的財產!
我友友,這個問答題,不至是在農村存在,在當今小城市也還存在。分家,財產只分給兒子,不分給閨女,基本上是涉及到財產的繼承和父母的養老.後事等問題。閨女是要出嫁從夫的,女兒既然沒有財產繼承,也就對父母的養老,老後善事也同時免去了責任或義務。至於女兒給父母在生的物質生活的關心,或父母死後給與的財物,只能說是女兒對父母的孝道,同時也是為家裡的兄弟的幫襯。這件事(分家財產分配)是祖祖輩輩傳留下來的產物。夾含著姓氏父系部落的封建傳統,認為女嫁後是外氏中人,只能享受夫家應有待遇。女子出嫁後現在還有一個連法律都沒有幫助解決的事一一墳山,女人死後只能葬在夫家姓氏的墳山裡呀。不過(回答中)我提到:「在農村,分家為什麼都分給了兒子,沒有閨女的份』中提到,分家指的是將兒子分戶,對兒子的財產的置配,再是這個為什麼?兩個問題,分家之事前邊講了,還有個為什麼的事不明白或需討論。本來按當今的法律制度,兒子、閨女都屬第一繼承人,完屬父母的財產都是同等分配,父母養老,老後善事共同同等供養,且有部分人家(農村子女)這樣(養老)做了。而父母的財沒有按現行法律來做,只能說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肚量大以及父母的財產不多了。自然裡面還存在一個因素,姓氏中的親房只幫兒子按封建倫理說話,不顧全女兒考慮呀。
這是與習俗大大相關吧,因為在農村,一般女兒都是嫁出去的,兒子會給父母養老,而女兒頂多就是逢年過節,來娘家住幾天,孝敬孝敬父母,很少有養父母的,其實如果都是這樣,也沒有什麼爭的,畢竟在女方的婆家,公婆分家時,也不給姑子,所以這樣還是公平的,沒必要計較那麼多。
以前農村人窮,沒啥家產。分到的財產大都不夠給老人養老的費用,女兒自然不參與分家產,因為分到家產要負責養老,得到比付出少,沒東西好掙的,所以70年代成家的很少出現女兒跟兄弟掙分家財的事。現在窮富差距大,農村有些地方也有點小家產了,分到財產比給老人養老成本多的多,自然就有女兒同兄弟掙家財,矛盾也越來越多。說到底就是得到和付出之間的選擇。久病床前無孝子,老人有病沒錢需要用大錢治病時,試問幾個女兒敢搶著分家財負責老人養老,基本能怎麼避就怎麼避。男女都一樣選擇趨利避禍,吃虧的事沒幾人搶著做。只不過男的如果避不養老,會被村民,宗親,叔伯至親指責,當面或上門問責的,加上傳統思想,男的沒理由的推託。女的倒可以以外嫁,重男輕女,不分財產等推託。
就拿我家來說吧。我老婆家小縣城效區。兄妹倆人。丈母娘家有點重男輕男。二老人有退休工資,不多,加起來四千多點,有次談話中無意說起,他們大概存了十萬左右,准備以後全給兒子,他們也知道,我不會眼紅那些錢,畢竟,我有個不太會賺錢的舅子。我的態度,錢及家產可全給兒子。但生老病死,,全是小舅子的責任,女兒只能表示孝心,可出錢,可照顧。全憑自己良心,想分攤,門都沒有,我這做女婿的第一個反對。
現在人們思想不一樣了,當然也得看具體情況,在我的概念里,老人把家產分給兒子是准備讓兒子來養老,畢竟很多女兒出嫁了以後生活的重心就會由娘家轉換到婆家,就會有太多的力不從心。
前幾天我媽偶然說了一句,他們老了就得靠我跟我弟弟養了,雖然這看似是一個很普通的話,但是我聽出了我媽在對待我跟我弟弟的態度上是一樣的。我很開心,不是因為他們或許以後會給我分家產,而是即便是我出嫁了也不拿我當外人看,在我看來父母生養我二十多年,操勞了半輩子,能贍養他們也是我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我弟弟比我小十歲,還在上初中,不知道以後我會不會成為網友們口中說的伏弟魔,雖然有時候爸媽會開玩笑似的說我是外人了,但是我能感覺到他們的愛沒有隨著我的出嫁而減少!
知道中國為什麼重男輕女嗎?改革開放前因為農村佔了絕大部分,那時候農村需要大量的體力活,扛打稻機、用牛翻地、挑稻穀等等這些體力農活。
那時候誰家男人多、家裡的活會更快,家庭致富會更好,完全取決於勞動力。女人外家,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都在潛移默化進行著這種規律。
加上,兒子生的娃跟自己姓,感覺延續了自己祖宗的血脈。女兒生的跟別家姓,總歸是外人。三代過後,嫁出去的女兒幾乎不太被娘家記住,也慢慢的成了外人。這是幾千年留下來的現實。
只要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會有規矩。這樣才可以讓 社會 比較正常的運行。每家都是這樣想法的時候,大家也就沒有什麼異議了。
我自己是女人,我為娘家爸媽、哥嫂付出是哥嫂的幾倍,我也想深思過這個問題,總歸女人,娘家的侄兒不一定能記住姑姑的名字,嫁去婆家以後,自己以後的孫子估計不會知道我姓什麼。
有一戶人家,五個女兒都嫁人了,每月還要付娘家人的生活費學費,家裡有人生個病都是找女兒出錢,兒子好吃懶做,煙錢都要姐姐們出,家裡蓋房子自己沒有一分錢,姐姐們出錢,他倒是力都沒出,一蓋他人就出去了。脾氣又不好,家裡有個媳婦,生了個兒子,家裡整理的乾乾靜靜,飯菜做好,然後叫公婆老公吃飯,可他到好嫌飯菜難吃,老太太就在旁邊起鬨,背地裡叫兒子打兒媳,還看不起別人,第一任媳婦離婚了,姐姐們給他介紹一個媳婦,這個就更懶,飯菜不會煮,家務不會干,只會打牌,一家老小吃飯都要等老太太煮。可是老太太和他對她就特別好,生個兒子,然後的然後第二任也走了……現在都沒人給他做媒,媒婆都說免得禍害姑娘了。老太太啥都只為兒子想,有的女兒嫁的好,她就啥好吃的都可以拿出來給女婿吃,有的女兒嫁的不好,女兒女婿回娘家飯都沒得吃。
很顯然是絕對不公平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麼要有這樣歧視女兒的分家規矩呢?這是民間一個很惡劣的風俗習慣,一個綿延千年的不公正的風氣。所以現在在鄉鎮乃至城市,都有一些很尷尬!很可悲!很可憐!可嘆又令人深思的事情出現了,那就是父母把家產都給兒子了,一心想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讓兒子養老送終!但是往往是被兒子兒媳攆了出來,這中間兒媳絕對是個關健人物!她發淫威,這一家就不會安生!所以,老人沒有了房子,財產只好投奔女兒!那女兒也是一肚子怨氣!當初你們把家產都給了兒子,沒我什麼事兒!現在倒好你們被兒子和兒媳趕了出來,一文也沒有上我這來!養你們可以,可是我心裡委屈不得勁!憑什麼有人得了家產不養老人,憑什麼我一分錢未得到反而要養你們?所以,民間這樣的家庭糾紛真的好多好多!所以奉勸那些有兒女的老人想開一些,分家一家要公平,否則你們很可能走投無路的!!!
在農村從實質上說,這不是個什麼重男輕女問題。這是婚嫁遺留下來的一個傳統問題。女兒出嫁了,家裡留下了兒子,兒子要娶媳婦娶的是人家閨女重新組成家庭,父母要和兒子一塊生活(父母沒有跟著出嫁女去的,也不可能跟著出嫁女去。財產是父母的,父母留在那財產就在那。丨)家產自然就留給了兒子,分家那隻能是二個和二個以上兒子才發生的事。閨女不能算一份那她在人家繼承了別人家財產。假設婚嫁留下來的傳統是出嫁兒子,留女兒娶女婿,那麼財產就由女兒多少來分,就沒有兒子的份。沒有兒子的招了女婿的,那財產就是女兒和女婿的。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傳統,在經濟勢力雄厚的家庭,兒子和女兒都能得到父母的財產,就是所佔有的多少不同罷了。我想父母都是想有財產給兒子和女兒是他們富裕幸福,可是有限度的財產無法滿足各方的需求,雖然盡了最大努力還是不得不走傳統的老路,落的個重男輕女。其實兒子女兒都是父母心頭肉,一樣的愛,一樣的呵護精心養活大的。愛這個不愛那個是滿足不了自已的自私心理所產生的心理誤差,父母心裡一直還是盡力奉行「兒一角的女一份。」還有老話說的「養兒為防老」,把老了的一切都寄託在兒子身上,女兒終究是嫁到了人家的人,一切都隨著人家的家庭轉,受人家家庭的經濟狀況約束,自然就以為成了「門縫的太陽"能曬上了就曬曬,曬不上就陰著。所以將財產首先下傳的是兒子。至於嫁女娶兒媳這個傳統是怎麼留傳下來有能考證到的網友說說看。
⑶ 在農村,為什麼分家產只給兒子不給女兒,你知道都是什麼原因嗎
在農村家產只給兒子不給女兒這是農村普遍的現象。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剛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跟爸爸姓的,而且很多農村人認為,有兒子多兒子就是一種福氣。這是自古以來的封建思想。受以前封建王朝的影響,很多農民覺得男人比女人的能力等各方面都強,認為男人的社會地位比女人高。
⑷ 分家產怎麼分的,是不是女人沒有
1,通常情況大家會說法律上每個子女享有平等的繼承權,財產均分給子女就行啦。這么做真的很省事,不操心,還有法律依據
2,有些家庭把財產全部給兒子,女兒一分也沒有,甚至要求女兒出錢出力支持娘家。對女兒也很不公平,她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啊。
3,要是你有萬貫家產,財產資源集中在優秀的繼承人身上,財產不會被稀釋。縱觀古今中外的大家族,無一例外需要培養並挑選優秀的繼承人
一般來說,只要對老人盡了贍養的義,都得分到相應的家產,這才合情合理。對老人沒有盡孝和贍養義務的,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不能繼承其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