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一膩歪家長就火大
A. 家長對孩子為何總是發火,怎樣做回好脾氣的爸媽呢
家有神獸的寶爸寶媽們,經常會因為孩子的不聽話發脾氣,不要怪你家神獸淘氣,是你沒有學會情緒管理。通過三步法教你學會情緒管理,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B. 孩子叛逆期把大人氣得幾乎瘋掉,這是為什麼呢
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而叛逆期的孩子把大人氣得基本瘋掉,這並不是徒添的空談,蘭媽的小姨是一個性子狂躁的媽媽,講話也直來直去不懂得講究方式,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高考落榜後就出去上了一所職業學校,二兒子鑫鑫前年上了高一後也沉迷上游戲,剛開始的情況下還偷偷摸摸地玩,到之後鑫鑫這孩子直接當父母的面玩游戲,甚至還寢不寐地不能自克。
再到初級中學的情況下,小姨盡管改了麻將的習慣性,可是卻迷戀上k歌這個軟體,平常還一直指引鑫鑫刷碗、打掃等家務,從教育的方面而言小姨是鍛練孩子獨立,可是在鑫鑫的眼中,小姨則是為了看手機而去指導他做家務。之後,當鑫鑫也迷戀打游戲的情況下,小姨常常指責絮叨,可是鑫鑫一句「你不是也玩的放不下手機」,把小姨懟的啞口無言。那個時候孩子便是在模仿成年人,而父母的不良習慣也在干擾著孩子,只不過父母們沒有認真罷了,以致於讓親子關系的惡勢苗頭越長越高了。
C. 孩子為什麼故意挑釁家長
這種現象一般有三種可能。第一,孩子叛逆。
第二,孩子覺得挑釁家長很有趣,想看家長的反應。第三,家長平時陪孩子太少了,孩子想接這種方式引起家長的注意。
D. 為什麼孩子對家長叛逆心理比較強烈
親子關系經歷三個階段:首先,父母控制階段(6歲以前),吃喝拉撒睡一天24小時,孩子是丫環拿鑰匙――當家不作主,乖乖地聽話,靜靜地跟著大人的感覺走;其次,共同控制階段(6-12歲),孩子慣性交出部分「主權」,讓家長適當指揮,哪怕瞎指揮。雙方關系或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或是你難受我難受大家都難受;最後,兒童控制時期(12歲以後),倘若這時家長「不懂事」,還硬擺「老大」的譜。嘿嘿,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厭學」、「上網成癮」、「離家出走」是孩子們的常規武器,常常把家長們殺得丟盔棄甲節節敗退,一聲嘆息兩行熱淚、三生不幸四面楚歌。
明白了發展規律,家長就宜自我調整。調整什麼呢?一是思想,當孩子從用尿片、到穿開襠褲、再到穿長褲配內褲,孩子的身心在一天天健康成長,家長的思想也需要成正比「與時俱進」,勿用孩子的尿床思想代替其遺精或月經思想;二是行為,當孩子的「領土」從懷抱、搖籃擴大到房間、小區,再擴大到幼兒園、小學,家長的護犢行為亦應隨之升級換代,勿用喂孩子吃奶的行為取代其上肯德基挑雞腿的行為,要讓孩子自行選擇承擔責任。選擇對了,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選擇錯了,讓孩子承受失敗的痛苦與壓力。選擇是一項重要生活內容,自行選擇證明你的地盤你作主。要不像下圍棋一樣,旁邊站著棋聖聶衛平,他總是指揮你下這走那,你贏了又有多大趣味可言?
人的成長與成熟需要成本,不懂得支付成本就沒有好的收益。人的情感體驗也正是因為有落差有比較,幸福快樂才在比較中產生,否則任何單一的情感體驗,都會令人生乏味。有經驗的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生活的觀眾,永遠給孩子以掌聲鼓勵;而不是當孩子人生的導演,幕後主宰孩子的每一處細節。
根據以上的分析,你知道你「辛苦」的原因吧?一個9歲的人,你常常給他穿5歲的衣服,不但對方不幹,跟你抗議,而且你自己也會覺得累,費力不討好。倘若,你換上適合他現狀的衣服呢?會不會皆大歡喜?
換一句話說,從孩子出生到幼兒園再到小學一、二年級,可能你的思想與行為習慣停留在父母控制階段,希望孩子長期乖乖地,希望自己長期輕松點,當然孩子一旦出現與你內心不重疊的希望影像時,你就感受到了壓力與委屈――這是你自我設「套」的結果,與孩子無甚關系,孩子並不知道也不會理解你的苦衷,只會按照客觀規律成長。
站在孩子角度講,對父母的反抗行為是其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如果孩子沒有「造反」,多是教育過於嚴厲,抑制了孩子的自主慾望;或者父母過於溺愛,一切慾望大大的滿足,也會剝奪孩子的自我發展機會。有反抗經驗的孩子,長大以後自主性強,否則就受影響。
所以,你希望自己教育孩子輕鬆些,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與需求,就需要讓自己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甚至有時需要跑在孩子的前面引導他(她),而不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當你意識孩子叛逆的時候,是需要你加強學習的時候了。
幫達(珠海)心理機構首席心理咨詢師曹澤能
E.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外面表現乖巧,一回家就脾氣暴躁
有些孩子在外面表現乖巧,一回家就脾氣暴躁,有可能是在外面受到了委屈,回到家就在一個安全感比較充足的環境當中爆發出來。因此家長要調查一下孩子是不是被別人欺負而不敢說。另外,有可能是由於家庭的原因,家庭不和諧不幸福,讓孩子感覺到了壓力和焦慮。
作為家長應該在各方面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如果真的是家庭原因,家長也應該著力解決這方面原因給孩子帶來的焦慮感。這種因素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以上大致就是孩子在外乖巧聽話,回到家之後發脾氣的可能原因,僅僅作為一種參考,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復雜的,也不排除可能會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F. 為何「孩子一犯錯,父母就上火」的一點心得
今天談一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也是所有父母最關心,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情。為何孩子一旦犯錯,父母就容易火上心頭?
當然,專家們都強烈建議父母不要打罵孩子。且很多父母也知道打罵行為對孩子是不利的,但在實際處理孩子問題時,就是剋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怒火很自然的就爆發了出來。
甚至,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為。很多父母還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合理的理由,並說服自己或其他父母,「孩子有時實在不聽話就是應該打罵,不然還真管不住「。這么一說很多父母都會產生共鳴,因為將自己的暴力行為合理化,心裡就很舒坦啦,原來其他家長也這么教育孩子的,我的暴力就是正常的。這種思維一旦得到加強,那孩子還怎麼辦。
你看,這一事實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常見。正是因為它具有普遍性,才讓我感受到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首先,必須聲明,打罵孩子等行為絕對是不正確的。那父母為什麼會想要打罵孩子呢?是因為孩子實在不聽話,導致父母的憤怒情緒?這么解釋顯得很蒼白。因為這解決不了問題。
根本原因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無知。是無知導致了自己的憤怒。雖然很直白,但不可否認,這就是事實。
首先我們講點理論知識。在心理學有個ABC理論。A是外部環境或條件,C是產生的情緒,而中間的B就是你的心智模式。對於A是固定的情況下。我們要產生什麼樣的情緒C,就看我們的心智模式B是什麼樣的。
心智模式B是你所有感性和理性認知能力的綜合。它決定了你在某一情況下產生的情緒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當你的理性認知較低時,或者說越無知時,你更多的會調用感性的思維方式。相反,你會調用更多的理性思維方式。
感性,比如憤怒,是我們人類還是叢林中的動物時,就慢慢進化出來的趨利避害思維。所以它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在做決策時,感性思維往往會優先於理性思維。在現代社會,感性思維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人類的缺點。你看,很多營銷都是利用用戶的感性沖動思維來銷售產品的。
ABC理論可以用在很多場合去解釋人們的心理問題,這里我們還是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當孩子犯錯誤或屢教不改時,父母的大腦內如果沒有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的理性方式,父母就會自然調用感性的方式,即憤怒情緒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因為沒有理性的辦法,而暴力的辦法成本低,效果立竿見影,所以受到家長的青睞。但是暴力行為從長期來看,對孩子的心理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都有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專家們說的很多了,本文就不復述了。
其實,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家長因在教育孩子上的無知而採取的憤怒暴力行為,和孩子因無知而發脾氣哭鬧的錯誤行為,都是一回事。都是理性認知有限,調動感性思維的現象。即無知導致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也存在著無知。孩子因無知犯錯會受到暴力對待,那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因無知受到暴力對待呢?
顯然都不對嘛。教育是傳授和學習,而不是暴力制止。且需要有德有識之人來傳授德識給他人。如果傳授的人都是無知的,又如何能教育好他人呢?
父母如果沒有理性的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同樣會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也用發脾氣的感性方法處理。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後,也會重復自己父母的不理性行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惡性輪回效應。這顯然對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健康度有很大影響。
所以,孩子因為無知需要接受教育,而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是不是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好好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呢?只有當家長學會了如何處理好孩子的各種A問題,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B,才能讓情緒C理性化,最終杜絕暴力行為。
最後,本文要強調的是,學習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門重要且長期的修煉課程。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不應只是用金錢給孩子在外報多少補習班和藝術班。你也需要自己提升自己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知識。和孩子正確友好的互動,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內外兼修的優秀孩子。雖然學習和實踐成本高,但當你的孩子長大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這些付出不是成本,而是投資,是有價值的。
各位父母,從今天開始,請別再讓暴力行為繼續膨脹了。你們需要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一起加油吧!
G.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犯錯父母就上火
為何有的孩子一犯錯,父母就上火?
孩子犯錯,父母就上火,是因為父母內心本就虛弱,承載了太多的焦慮、不安,加上對孩子的種種不合理期待,當孩子的行為不滿足父母的期待時,他們內心的那些焦慮不安的感覺就會被激活,最終升級為憤怒和火氣。
越想要在教育中「有為」的父母,在生活中上火的幾率就越高,因為「期望越高、失望越高」,何況這里還有很多「不合理的期望」,超出孩子年齡階段、心理特點、能力特點所能達到的期望。
當孩子跟父母期望偏差,父母內心的挫敗感就會被激活,從而頻頻上火。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順手點個贊哦~我是精讀300本育兒好書的思思。公眾號:思思說育兒)
H. 為什麼家長有火都往孩子們身上發
不知道是孩子提的,還是成年人提的問題。
簡單的說,在一個家庭里,孩子處於弱勢的位置,而家長們不但要承受外部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的壓力,在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是在不斷比較的,這種比較既可以說是動力,也可以稱為壓力,家長們自己有很多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處理壓力的方式也不合理,就會出現有火都往孩子們身上發的情況了。
I. 明知孩子越罵越叛逆,為何有些家長就是忍不住呢
理解自己為什麼要減少大喊大叫,我們的感情對孩子有什麼作用,可以成為我們減少大喊大叫的動力。(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真的)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誠實地對待自己,對自己說:「這一切都會慢慢過去的。我會沒事的。」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誠實地對待自己,對自己說:「這一切都會慢慢過去的。我會沒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