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離婚的男孩子早晚會找爸爸

為什麼離婚的男孩子早晚會找爸爸

發布時間: 2025-05-21 15:18:20

⑴ 八歲父母離婚孩子總是找爸爸,爸爸不來怎麼跟孩子說

讓他看《爸爸去哪兒》

⑵ 在離異家庭中,家長的異常心理與教育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一、親子關系的失調
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重大的影響。所謂親子關系是指在兒童與父母親(和其他直接照料他們的人)之間進行的、並伴隨著情感關系的交往和互動。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指出: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和諧而穩定的親子關系。離異單親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異常主要表現在幾方面:首先,家庭的缺損意味著從此有一方要從家庭中退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上則會產生被雙親中的一方拋棄的擔心。很多離異家庭子女的監護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來懲罰他們,為了懲罰對方,不讓對方接觸孩子,謊稱對方「死了」 「出國了」,對孩子隱瞞情況,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其次,家庭的缺損容易導致他們的監護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於工作而無暇給孩子以溫暖和愛護,從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親子關系冷淡;而作為孩子,當他們看到父(母)情緒不好時,他們也不敢貿然地與父母交流,這勢必會影響親子交往的數量和融洽程度。更為極端的是,有的監護者根本就把孩子當作「累贅」「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來生活的絆腳石。在這樣的觀念下,他們輕則對孩子冷眼相對,重則對孩子拳腳相加,如學生孫某某,隨母,其母下崗,該生前去找爸爸要生活費,卻被趕了出來。此事對該生打擊很大,致使孩子離家出走3天。第三,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應付家庭困擾帶來的緊張,他們的心理調適受到家庭人際沖突的影響。另外,離異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孩子面前講配偶的壞話,相互詆毀,把孩子作為傳遞仇恨的工具。因此,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經驗,他們看到的是父母之間的討價還價和相互敵視,這種現象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的社會學習,他們也變得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不信任會擴展為對整個社會的不信任,伴隨著這種心理而長大的兒童,極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反社會行為。
親子關系的失常使兒童心理上產生「被遺棄感」,從而焦慮、感傷,變得孤獨;父母之間仇恨的傳遞使孩子產生「怨恨感」,他們不再相信人的熱情,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還有關心與愛,他們變得多疑、敏感;家庭缺損的挫折感壓抑在內心深處,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宣洩,因而部分學生沖動,有出走、甚至自殺的念頭,想以此來逃離挫折情境。他們孤僻、敏感,十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和評價,然而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因此,對於剛進入青春期而涉世又不深、生理和心理上發生巨變、自尊心迅速增強的孩子來說,家庭的破裂會給他們心理上造成較大創傷,從而引起對人的焦慮和恐懼心理。
二、監護者教養方式的失當
教養方式與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許多研究都表明: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是造成子女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前蘇聯、捷克等國家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後指出:「家庭教育方式對保持和鞏固心理健康有最為直接的關系,不正確的家教方式――這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學和教育學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醫學問題。因為由此而引起的一些個性品質(如易激動、情緒不穩定、內傾性格等)往往會導致病態的個性和神經官能症,而這正是引起許多其它神經――心理障礙的基本原因。」
盡管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於離婚已經能夠平靜地對待,但這畢竟是一種離散,它給人們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帶來痛苦和無奈。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在較大的生活、心理和經濟的壓力之下,單親子女的撫養者容易在撫養方式上走向偏頗。這種教養方式的偏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孩子要求很高,嚴教過度。有的家長總怕孩子因自己的離婚而開始「不學好」,而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對孩子賦予了極大的期望,相當多的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對孩子的期望值比雙親家庭還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撲在孩子身上,自己節衣縮食,忍辱負重,寄希望於孩子的明天,他們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進,對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一旦孩子的行為表現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 便會引起「嚴教過度」,出現責備、嘮叨甚至體罰等不良教育行為。另外,單身父(母)親長期的育兒疲勞無人分擔,就會使他們感到孤立無助,從而出現過度嚴教。這種過度的嚴教剝奪了兒童的尊嚴,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產生否定感:「我不能幹」「我很笨」,從而出現自卑、自責等問題。
單身母(父)親忙於生計或缺乏責任感,對孩子監管不力。離異後的單身父(母)親在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沒有時間、精力和物質條件撫養孩子,他們往往把孩子交給隔代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或者疏於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長沉湎於自己的傷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對孩子的關愛;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當作「皮球」那樣踢來踢去,把自己的煩惱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父母繼離婚大戰之後綿延冷戰中的犧牲品;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把孩子遺棄。筆者所輔導的學校,處於南岸區羅家壩,該校學生大多來自於周圍的企業。許多企業倒閉或處於半癱瘓狀態,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崗,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謀生 ,對於他們來說,能夠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費用就已經不錯,至於對孩子的照顧與監管,他們實在是缺乏心力。還有一部分家長缺乏責任感,或沉迷於賭博;或各自重組家庭,忽視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冷落孩子,因為害怕孩子影響自己新家的和諧,甚至有家長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門外,給學生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由於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體會不到自己的成長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不求上進;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變得焦慮、抑鬱,最終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監護者心懷內疚,對孩子過度溺愛。有的家長離婚後,對孩子常有一種負罪感,將一切問題都歸結在自己身上,無原則地一味滿足孩子、遷就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補償,傾向於溺愛型的撫養方式;有的父母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心,「收買」孩子,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出現自我控制能力差、沖動等問題。
監護者把孩子放在封閉的家庭中進行撫養,使孩子缺乏社會交往。離異後,很多單身父(母)親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依為命,老是把孩子關在家裡,以免受他人欺侮;他們按照自己給孩子設計的「理想」的人生航線來對孩子進行培養。在這種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由於缺乏與他人相處、交往的經驗,在與人交往時,必然會產生孤獨與焦慮。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跟隨母親和父親的孩子在心理問題上表現的側面不同――隨母的孩子在孤獨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上表現得較為明顯;隨父的孩子則在沖動傾向上表現得較為突出。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性別的監護者所採取的教養方式不同而造成。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女性在撫養孩子上,常常喜歡控制與干涉;而男性則不同,他們對孩子的控制與干涉較少,但因此也可能致使對孩子的放縱。過分的控制與干涉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出現自責、焦慮;缺乏管教、過度放縱則使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較為沖動,容易出現攻擊等問題行為。
三、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大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並在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關系中生活、成長和成熟,由此形成某種特定的內在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人對客觀現實中各種刺激的反應,取決於由人的社會文化關系決定的刺激物對人所具有的意義,也取決於人對特定社會關系的理解。因此,人的心理活動能否正常地進行,是與人的社會文化關系密切相關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根據社會關系的變化而作出適應性調整,那麼這種變化就會使人的內部產生一系列的矛盾沖突而難以調整,從而產生適應不良的情況。
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中,離婚雖然是可以理解,但畢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兒童,必然也會在內心深處習染上這種觀念;加之他們思想意識尚不成熟,不能正確地看待父母的離異,因此,家庭的缺損特別是父母離異這種人為因素的出現,對於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往往意味著突然的打擊與壓力,許多兒童難以承受,更無力調整和擺脫,這勢必會導致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異常。
家庭的破碎,可能導致其他人對離異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歧視,精神上會受到他人的歧視,這種壓力對孩子來講是很殘酷的。孩子在同學當中被認為是沒有爸爸(媽媽),心裡將是多麼難過!有的孩子為躲避這種壓力,遠離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離異家庭子女面前議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會使這些孩子觸景生情,引起感傷,他人無意的談話也會使這些敏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孩子怕別人提爸爸(媽媽),常常躲在角落裡偷偷地掉淚。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痛苦。當父母離異後,他們總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把父母的離婚當作見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諱談到或問到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懷疑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嘲笑自己,這種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使他們為了避免傷害而慢慢從人際交往中開始退縮。他們自己給自己築起一道心理的牆,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殼中,表面冷漠,實際上內心非常虛弱。另外,這種社會評價壓力還會使單親家庭的學生對人產生懷疑,對人缺乏信任,極易導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個體對家庭缺損這一挫折情境的適應困難
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父母離異、家庭破碎這些家庭生活的變故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巨大的、從未有過的沖擊與挫折。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地應對挫折,取決於個體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個體面對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產生,對於挫折容忍力較強的子女來說,一般尚能順利度過;而對於那些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學生,則會為挫折情境所困擾,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同樣面對家庭的缺損,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生活的閱歷還相當貧乏,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自我調節能力還較差,心靈更容易受到傷害。家庭的破裂對於孩子來講,意味著失去與父(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權利,甚至失去父(母)愛,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作用於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與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礙、對人焦慮。
綜上所述,離異並不必然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家庭結構的缺損也不一定就導致孩子的心理異常,離異對孩子心理的沖擊要通過一些中介因素產生作用,如父母之間的離婚大戰,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⑶ 父母離婚家庭的孩子,在戀愛中可能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從離異家庭中出來的孩子,會對愛情產生毀滅它的感覺,以此來保護自己。幸福家庭的孩子,當她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她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爬上平台看星星,永永遠遠在一起,一直一直幸福下去……而單親家庭的孩子,當她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她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爬上平台看星星,然後,在最最幸福的那一瞬間,提出分手。

可是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沒有途徑去建立這種強大的信念。在他們最需要建立安全感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家散了,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遮風擋雨的屋檐突然被人抽掉了一樣,令人非常恐懼,非常絕望。為了應對這份絕望,孩子就會本能地發展出一套自我心理防禦機制:既然愛情總歸是要消逝的,那我從一開始就把愛情掐滅在萌芽里,這樣我就可以不受傷害了。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一吃完東西就感覺小腹賬氣 發布:2025-05-22 00:31:26 瀏覽:511
為什麼准備考研的時間是大三 發布:2025-05-22 00:25:40 瀏覽:775
為什麼微信信息不顯示啊 發布:2025-05-22 00:24:54 瀏覽:253
女生問為什麼不主動理我 發布:2025-05-22 00:03:14 瀏覽:547
電表為什麼換地方不好用了 發布:2025-05-21 23:54:42 瀏覽:560
為什麼蘋果手機隔空投送搜不到對方 發布:2025-05-21 23:48:04 瀏覽:294
火電發電機為什麼時間同步 發布:2025-05-21 23:47:50 瀏覽:401
蘋果資源機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5-21 23:41:13 瀏覽:925
小愛同學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呢 發布:2025-05-21 23:41:03 瀏覽:314
文件夾減壓後為什麼順序不一樣 發布:2025-05-21 23:24:15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