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麼對孩子講道理無效
❶ 家長講道理孩子不聽,其中的根源在誰的身上呢
閨蜜家的寶貝3歲了,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小朋友,有樂意吃的食物,有想要穿的衣服。閨蜜還是很高興看到孩子有直接的想法的,認為這是寶貝有思想的表現。但是慢慢的感覺到,孩子對於自己說的話常常是滿不在乎的,比如說,閨蜜讓寶寶早點睡覺,明天還有事情做,而孩子還仍然沉浸在玩具的快樂之中,完全不配合。閨蜜和他講道理說「如果今天不早睡,明天就會沒精神,寶寶可不可以聽話一點呢!」結果孩子直接回懟:「媽媽,我不聽!」
2.缺乏控制力,聽懂了道理,但是不會做
在家長講明道理後,孩子表示理解,但是當做真實的情景中時,孩子還是做不到。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方面的控制力還是沒有完全形成,對於自己行為的控制很有限。
3.家長把自己的想法認為是絕對正確的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道理是對的,而孩子的不同想法就是錯的。平時的溝通就是說教,自己的身份更加偏向於行為糾正的老師。這樣氣氛下說出的理論讓孩子很難接受。
家長對於孩子行為的起因有所察覺,就會發現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有了方向,有針對性的進行道理的講解,取得的效果更佳。
❷ 懂得那麼多家庭教育的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這是為什麼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面對孩子做事拖拉、調皮搗蛋時,家長束手無策,不少家長抓著育兒書籍當靈丹妙葯,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書上說:要靜待花開,對孩子不急不燥,於是你想著少管點孩子,不要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就好,然後放棄了給孩子報興趣班的計劃,一心想著孩子快樂長大。結果呢?別人家的孩子小學前就會認字會寫字了,不僅如此,還有了畫畫、跳舞的興趣愛好。而自己家的孩子從來沒讓他上興趣班,沒接觸過寫字,這些他都不會。上學後,孩子面對學業的壓力,心情煩躁不安。老師拿他和其他同學對比,因此批評孩子時,孩子委屈大哭。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懂得那麼多家庭教育的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這是為什麼?
3.要警惕錯誤的育兒知識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的農村老太太,都沒上過幾天學,一輩子生養了很多子女,還要下地幹活,只能保證孩子餓不死就行,還哪有時間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結果人家的孩子各個優秀,吃苦耐勞,心態積極陽光,孝順父母,有責任有擔當,誰也沒嚷嚷著缺愛。而現在很多孩子,一出生6個大人圍著,從胎教到早教,尊重欣賞,各種要求無不滿足。結果孩子還是生病了,接受了心理咨詢之後,診斷結果是因為缺愛!家長簡直欲哭無淚,我們還得怎麼愛才能不缺?
❸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講道理不管用,該如何正確溝通才能使效果事半功倍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講道理不管用,可以通過先禮後兵、循序漸進,等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再慢慢溝通,有一些家長最喜歡用大道理照搬在孩子身上。這些話孩子不一定能夠聽懂,而且說多了家長只是自我感動而已,這並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他們處在還孩童階段,沒有嘗試過任何挫折。家長反反復復講道理,在孩子看來只是顯得特別嘮叨,這種完全屬於無效溝通。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不說,孩子也會越來越生氣,那麼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孩子不發脾氣時還是特別可愛。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找機會好好的和孩子說說道理。
❹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沒用,孩子不聽話是因為父母脾氣太好嗎
家長教育孩子不僅需要技術,更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有的時候對孩子太嚴厲了,怕對他們會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但是對他們脾氣太好了,就會導致孩子不服從管教。
誰都不希望把教育變成一場戰爭,但有的時候嚴厲的命令短時間就是比溫和的說道理見效,家長忙於工作,忙於生活,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等著孩子慢慢改變,就失去了耐心。
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喜歡和自己對著干,怎麼說都不聽,已經盡最大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盡可能的和孩子好好說話,可這樣做反而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耐心講道理一句也聽不進去,反而大吼大叫的發脾氣。
有的時候父母想要通過語言來引導孩子的行為,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但發現溫和的語言和態度對孩子似乎無效的時候,就又開始了曾經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家長自認為態度已經很溫和了,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依然很抗拒,其實問題並非全部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長表達的方式很可能出現了問題,態度和語氣是對的,然而說的內容有可能是錯的。
吼叫在當下的環境確實能夠立竿見影,因為家長的權威有一定的震懾性,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種震懾總用就不管用了。而且孩子可能根本就記不住這次「教訓」,因為抱怨,訓斥和命令性的語言語氣更多的是傷害到孩子自尊,他們為了自我保護也會很快的就忘記這場談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尊重,不管正確的教導,他們都很難能夠正常的接受。
暴力的恐嚇只會暫時阻止孩子的壞行為,但並非永久的,親子溝通陷入不良循環之後,只會讓孩子不好的行為做的更隱蔽了,卻不能改變或者不做。
父母的語言在無形中會塑造孩子的思維,同樣的一件事情,同一個要求和做法,父母有不同的情緒和思路就會給孩子勾畫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情緒。
如果家長多使用正面語言和積極情緒,就能夠幫助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現實,如果家長使用的是負面的語言和情緒,只會給孩子一個悲觀的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都喜歡用負面語言來教育孩子,認為這樣力度會比正面管教要見效,很多時候家長甚至喜歡說反話來教育,然而孩子並不能聽懂家長的一語雙關,甚至理解他們話語背後的含義。導致他們不明白這個時候的家長到底是在指責還是在表揚。
這樣的溝通不僅無效,而且有可能造成詞不達意的溝通障礙,想要改善這個問題,首先家長要做到改變語言習慣,多從正面積極的方面進行引導,少說套話,反話或者是用威脅和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
家長的出發點並不是傷害孩子,但是說出來的話卻像一把把刀子插進了他們的心,從而讓溝通變得緊張。家長有的時候無法分清哪些是正面語言,哪些是負面語言。
比如孩子正在端著一杯水走路,家長說:「當心,別弄撒了」這就是負面語言,而說:「慢慢走,端的真穩。」這就是正面語言。
又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負面教導方式是:「別拖拖拉拉的,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了覺了。」正面教導方式則是:「今天寫作業稍微提高一點效率,就能在十點之前結束,早點睡了。」
希望孩子怎麼做,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用「不行,不要」做開頭,用批評或者指責的方式很難讓孩子接受家長的意見,他們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從而導致行為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反而更深了。
教育孩子說到他們心坎上,無非就是換一個說法,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巧,但是得到的教育效果卻是天差地別的。
多用一些積極的表達希望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並不是發火才能讓孩子改正行為,好好說話一樣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不同的則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能夠越來越和諧,一起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走。
❺ 為什麼家長在教育時越講道理,孩子越聽不進去呢
叛逆期的孩子的特點是,大人越讓我去做的事情,我就偏不去做,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反而是想方設法去嘗試。大人應該少說多做,把孩子當成朋友,消去家長的威嚴,換一種方式去溝通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理很簡單,沒有人願意服輸,誰都希望自己是對的,孩子也一樣,雖然他小,暫時還不太懂事,但畢竟他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怎會輕易服輸。什麼叫叛逆,叛逆就是明知道你是對的,但孩子就是不聽,你說的越對,孩子越不聽。
❻ 跟孩子講道理,真的是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嗎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家長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一番好意告訴孩子,希望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但是,細心的家長會發現,講道理並非一種有效的方法,不僅效果甚微,還直接影響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
既然講道理無效,家長為什麼會習慣於給孩子講道理呢?
這可能是因為,第一,講道理是最簡單、最快捷、最容易操作的教育方式。家長不需要動太多腦子,也不需要學習,即可非常容易地運用這種方法。第二,家長在童年時期經常被父輩用講道理的方式進行教育,因此家長也在無意識中模仿和延續著父輩的教育方式。
❼ 孩子總是「太不當回事」,為什麼講道理的方法沒用
家長們經常喜歡開這句玩笑,「孩子們總是有恃無恐的」,不少孩子在明面對父母的大道理時,總是「左耳進右耳出」,要不然就是乾脆假裝聽到了,這樣「太不當回事」的態度,怎麼能讓那個家長們放心呢?
而這個不放心的結果就是家長們叮囑的更多,更是喋喋不休,孩子們豈不是更煩了。
5、以身作則
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點,一些父母在口頭上教育孩子,但其實自己都沒有做到,這樣的大道理在孩子看來不過是一個笑話罷了。畢竟父母自身都沒有做到,那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呢?這並不是雙重標准嗎?
因此,如果家長們真的想教育孩子,那麼從自身開始改變起,否則父母自身永遠都不具有說服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打擊。
❽ 給孩子講道理不管用是你走入誤區了。給孩子講道理,要這樣做
生活中,孩子應該明白的道理實在太多了,小到太陽的顏色、昆蟲有幾條腿,大到做事的原則、做人的禮貌,作為家長都有責任告訴孩子的。於是在生活中,常常免不了看見這樣一個場景:父母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具備正確的認知。
可是,我們家長給孩子講的這些正確的道理,孩子真的聽進去了嗎?做的這些事情真的有用嗎?估計有不少的家長會生出這樣的苦惱:「我家孩子太不講理了,怎麼跟他說都不管用。明明我說的都是正確的啊,他怎麼就不聽呢?」
在給孩子講道理上,有些家長走進了一些誤區。
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 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為什麼呢?這其實是和孩子的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第一,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而理論卻是枯燥乏味、沒有趣味的事情。
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說是這樣,對我們成人來說,理論都是枯燥的。孩子帶著新奇的雙眼來到這個世界,很願意讓世界符合他自己的認知。對於活潑好動、感情充沛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充滿了想像力。
如果家長非要讓孩子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變成黑白兩色,孩子自然會抗拒。盡管家長說的都是正確的,但卻並不適合孩子的認知。
例如,男孩子都會很喜歡恐龍,在他們的腦海中,恐龍世界是一個神秘而充滿冒險的王國。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告訴他,恐龍都已經滅絕了,電視里的那些都是假的。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觀點,還會大哭大鬧。
第二,孩子感受世界是直覺感受,就是通過最直接的感官來體驗。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經驗的形成,全都來自於自己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成人總覺得孩子「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原因。明明已經告訴孩子有危險了,他就是不聽。
例如,孩子玩開水,讓孩子被燙一次的效果比整天告訴孩子「別碰開水,危險」要好得多。
既然經常給孩子講道理有這樣的害處,難道我們就放任孩子不管了嗎?當然不是的。只是,我們在告訴孩子一些道理的時候,要認真辨別一下,該怎麼講、時候講比較好。
首先,要分辨這個道理該什麼時候講。
例如,如果孩子只有兩歲,你就告訴他關於分享的道理,他肯定是不聽的,因為這個時候正是他的物權形成時期。
又如,關於年的故事,七歲之前的孩子都會相信年這個怪獸的存在。家長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故事拋給孩子,每年准備好好過年,放鞭炮、貼對子等。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家長告訴他年是不存在的,隨著時間推移,他自己就能通過其他途徑明白了。
所以,想要分清楚什麼時候給孩子講道理管用,就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 育兒 知識。 現在互聯網十分方便,想得到某方面的知識還是很容易的。無論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一些文章,還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 育兒 心理,基本每個家長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的。
如果您碰巧看到了這篇文章,那就說明你是一個愛學習的家長,正在通過網路學習 育兒 知識。如果這篇文章恰好能幫助到您,那我就實在太榮幸了。
其次,道理該怎麼講?
枯燥的理論不但不能讓孩子接受,還容易給孩子帶來那麼多的危害,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將一些正確地、孩子必須知道的道理講給孩子聽呢?並能讓孩子愉快地接受,內化為行為的一種動力呢?
第一個方法,利用繪本。
繪本是一個不錯的 育兒 工具,相信很多家長都使用過。這個工具不僅僅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幫助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呢!
例如,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非常不喜歡吃青菜,嚴重挑食。我就給孩子買了《肚子里的火車站》,通過繪本,孩子明白了哪些食物是小精靈們最喜歡的,哪些食物會導致小精靈們受到傷害,從而讓自己受罪。
每次孩子吃青菜的時候,都會問我:「媽媽,肚子里的小精靈們在做什麼呢?」我都會高興地告訴他,小精靈們正在開心地搬運青菜呢!
一些科普性的知識,也可以通過繪本來告訴孩子。尤其不建議孩子正在做事情的興頭上的時候,告訴孩子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例如,孩子正在畫藍色的樹葉,這個時候家長干涉,說樹葉多是綠色的,這樣就不好了。
可以多讓孩子看繪本,看現實生活中樹葉等等,讓孩子自己明白,綠色的樹葉是什麼樣子的。很多孩子都是要到大班才能明白這個道理的呢。
第二個方法,利用榜樣的力量。
阿德勒曾在《洞察人性》中說到, 所有的孩子都會對權利充滿幻想,孩子天性中就帶著對力量的羨慕,對權利的渴望。 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
利用孩子的崇拜對象,告訴孩子一些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例如,很多小女孩都喜歡公主,但卻脾氣暴躁。如果在她生氣大喊大叫的時候,媽媽恰當地告訴她:公主可不會大聲說話,公主可是一個淑女哦!相信小女孩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第三個方法,利用同伴作用。
皮亞傑認為,兒童有兩種類型的關系: 和同伴的關系與和成人的關系。兒童和他的同伴產生共同的興趣,可以很自然地減少自我中心化,並指導著同伴間的協作關系。
也就是說,孩子在與同伴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會逐漸改變「一切從自我出發」的觀念,開始試著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就意味著,孩子能夠接受同伴的影響,從而獲得一些正確的經驗和道理。
例如,之前我說到的「年」的故事,我家孩子就是通過他的小朋友得知,年是一種怪獸,但只存在於傳說中,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今年春節回家,他還給妹妹科普呢。
又如,一個小男孩總是虐待家裡的狗狗,父母怎麼教育都不管用。後來,家裡來了一個大哥哥,帶著這個孩子和狗狗玩了一天,這孩子就再也不虐待狗狗了。這就是同伴的力量,父母說的不一定管用,但小孩子之間的溝通和教育,反而很有效果。
第四個方法,利用實踐。
實踐出真知,實踐更有說服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少說多做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就因為道理和行動之間有差距。
所以,作為家長,與其告訴孩子一些空洞的道理,不如用實踐來讓孩子體會。有些苦,看著是白吃了,但肯定對孩子有好處。
就如我家孩子撞玻璃一樣,那一下,絕對能讓他記憶一輩子。
第五個方法,言傳身教。
我記得《兒行千里》有一集,講的是一對沒有文化的農村父母,如何培養出哈佛大學博士生的。這個孩子名字叫何江,曾是哈佛大學 歷史 上第一個代表數萬畢業生演講的中國大陸學生。
何江的父母文化不高,媽媽甚至不認識字,卻能堅持在家裡舉行「家庭閱讀比賽」。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然後不懂的就問孩子。
這樣的一種言傳身教,比那些整天拿著手機卻要求孩子學習的家長實在不知道強多少倍了!
教育孩子是一件充滿智慧的事情,也是和孩子「鬥智斗勇」的過程,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 育兒 的過程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