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現在孩子都不懂關心父母

為什麼現在孩子都不懂關心父母

發布時間: 2025-07-02 13:46:35

Ⅰ 孩子過於自私冷漠,不懂心疼父母,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引言:家長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懂得體諒自己,就要了解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如果一個父母總是不關心孩子,孩子也沒有辦法得到好的發展,孩子會覺得自己只是父母的一個學習機器,父母根本不愛自己。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孩子過於自私冷漠,不懂心疼父母,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Ⅱ 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怎麼辦

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一般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做好,雖然孩子是家長的心頭寶,但家長也不要對孩子過於溺愛,要不然孩子就只會變得沒心沒肺,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教育孩子學會關心父母。

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怎麼辦

父母愛子女是本性,但千萬不要過度寵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有什麼能力就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生活,不要將大人和孩子區別對待,一家人應在一起同甘共苦。

此外,家長面對孩子的需求應先考量篩選,然後跟孩子說明可以要或不要的理由,盡量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想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但不是全權包攬孩子所有的大小事宜。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家長應該放權讓孩子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承擔自己該擔的責任,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只偶爾在孩子需要時幫助孩子,孩子心裡將懷有感激之情;即使家長沒有去幫孩子做,孩子也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本來就應該是自己的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及深遠」。對孩子的好不在一時,讓要將目光放長遠,看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否給孩子帶來好處。

想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不是一味對孩子好就可以。而是要有原則地付出,不要過度溺愛,讓孩子獨立去做分內之事,不要全部包攬;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因為不懂感恩的父母也很難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很多寶媽對孩子的事情總是親力親為,不願讓孩子動手,這很容讓孩子產生「父母為我做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會變得不懂得關心父母。

家長是時候讓孩子己自己動手了,我們不要怕孩子做到不好,多做幾次,孩子自然就會做了。只有讓孩子嘗試了失敗,這樣才能感受父母的不容易。

我們要愛孩子,而不是溺愛孩子。寶媽在對待孩子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分寸,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要懂得拒絕,不能讓孩子養成「只要我想要就必須得到」的想法。

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家長在教育中也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看望家裡的老人,讓孩子從家長孝順老人、照顧老人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此外,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家長應適時對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謝,同時自己樂於幫助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也這樣去做。

Ⅲ 為什麼現在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完全不能體諒心疼父母

前幾天,去肯德基吃飯,旁邊桌是一位媽媽帶著8、9歲的兒子,媽媽點了很多東西,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她卻只是一臉欣慰地看著。過了一會,孩子好像吃飽了,把吃剩下的東西往媽媽那邊一推,媽媽很自然地吃了起來。我忽然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小時候,媽媽每次做了菜,總是先讓我吃,我吃完了,他們才吃。久而久之,我心安理得地習慣了這種待遇,以致於後來真的認為媽媽不愛吃菜。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是這樣的父母:下雨了,如果只有一把傘,你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孩子淋一點雨;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和鞋子;為了讓孩子安心備考,你包攬一切家務,精心准備每頓飯菜,生怕有一餐不合孩子胃口。但是孩子反而對你的付出視而不見,還經常責備、挑剔、抱怨。

其實現代 社會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少。他們習慣於父母的付出,只知道一味索取。到底為什麼呢?

1、缺少界限感,大包大攬

同時,孩子也會感到厭煩,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舉動,反抗這種狀態,更別說感恩父母。

其實,再優秀的父母也無法包辦孩子的人生、剝奪孩子的思想,應當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讓孩子學會承擔,這樣孩子不僅會感到被尊重和信任,而且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並且感激父母。

2、沒有原則的一味付出

盧梭在《愛彌爾》中提到:「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最容易滋生「白眼狼」孩子。 因為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僅催生了孩子強烈的慾望和攀比心理,而且使孩子認為從父母身上索取是理所應當的。

當有一天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將怨氣都撒在父母身上。因為母親拿不出高昂學費,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就是個例子。

還有的孩子會誤以為,父母是不需要關心的,就像我小時候認為媽媽不愛吃菜。久而久之,也就不會去心疼父母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理所應當的付出,父母不需要委屈自己,成全孩子, 這不是偉大,而是誤區。 真正的愛是與孩子共同進步、共享生活,讓孩子學會愛生活、愛自己、愛父母,溫暖而陽光。

3.父母自身缺乏感恩之心

不可否認,現代 社會 有不少「巨嬰」和「白眼狼」,這與父母自身的行為觀念也息息相關。

如今80後都三十而立,為人父母,但是有些年輕父母對長輩也缺乏應有的感恩之心,還在一味啃老和索取,這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百害而無一利,給自己的孩子進行了錯誤示範,潛移默化地誤導著孩子。

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尊重和孝敬長輩,常懷感恩之心,疼愛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表率,傳承敬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1.什麼是懂事?

在回答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懂事,完全不能體諒和心疼父母前,我們先來看下什麼是懂事。

懂事,也就是說,孩子要完全或者說大部分時間,滿足父母的需求。比如,如果父母累了,孩子就不要把家裡整得亂七八糟的。如果父母渴了,孩子最好還能端杯水到面前。

2.要求孩子懂事,合理嗎?

那既然懂事,就是讓孩子無條件滿足父母的需求,配合父母,那這個要求合理嗎?說實話,即便是愛人,伴侶,都不一定能做到這些。那孩子們也只是一個小孩子呀。大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孩子就能做到嗎?

3.總要求孩子懂事,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我從小就是那個被要求懂事的孩子。這個弊端就是,首先,我沒辦法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心裡有一個模式,就是一定要讓自己過得不好,才敢用抱怨的方式去表達需求。

比如說,小時候我不想轉學,父母一定要我去轉學,當然,我知道這也是為了我好。我太小了,我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明確表示我不想去。我只好去了,但是去了之後,因為沒辦法適應,哭鬧了好幾天,最後沒辦法,我爸媽又幫我轉回去。

其實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去,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不敢,因為我總是被要求要懂事,我沒有正常說話的權利。

這種模式伴隨了我挺久,比如說,想讓男朋友陪一下,就只能用吵架的方式,說狠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個弊端,被要求懂事的孩子,容易丟失自我。當一個孩子總是被要求懂事時,也就是說,他需要總是配合別人來生活。

他的思想里有一個信念:我只有配合別人,我才是存在的。

沒有存在感的人,很痛苦。

4.父母為什麼總是希望孩子懂事?

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懂事,首先是他們有一個這樣的成長環境。其次,他們太累了,他們對生活很無力,或者說掌控感弱,所以只能掌控孩子,讓孩子別給自己添麻煩了。

5.有懂事的孩子嗎?

當然有。懂事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在受到了無條件的愛之後,愛滿則溢,自發去做的。

還有一種就是,他沒有受過無條件的愛,還經常被自己的家人道德綁架。這種,長年累月懂事下來,其實並不能很好地接納自我,也處理不好和自己還有別人的關系。

6.父母應該怎麼辦?

人本主義心理學里,有一句話叫作:誰不舒服誰改變。

既然孩子不懂事,讓父母不舒服。那應該改變的是父母。看看是不是自己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夠?是不是什麼都不讓孩子做,以為是為了孩子好?是不是親子之間沒辦法溝通?

當孩子擁有一份正常的愛時,他自然會懂事,不需要父母每天嘮叨。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也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此疑問,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懂事的,但是不懂事的我覺得佔多數。

可能跟時代有關系,原來的家庭哪家沒有3、5個的孩子啊,那時候的生活水平也有限,孩子能吃飽都不錯了,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很容易滿足,也沒那麼多事,而且都挺聽話的。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一個小孩,都是嬌生慣養的,給他們慣得一身的毛病,讓他們多吃點苦,體諒一下大人的不易 ,可能會好一點。

我們大人也要檢討一下,是不是我們自身也有問題呢?

孩子不懂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家長對孩子三歲前的行為沒有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即便孩子說了不對話,做了不對的事,家長也不正面的引導和糾正,故使小孩從小的是非觀點不明確。

二,學校和家長更偏重、更注重教學質量,只講學習成績、分數、忽略了孩子在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同時老師也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三,教育方法問題:學校的教育方法:簡單、陳舊、死板,部份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又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普遍教師、學生都不重視思想品德課,即便學了也是馬馬乎乎學、走走過場,每到期末大家可以注意觀察,普遍學生的《思想教育課本》都還是比較新的,可以這樣講:基本沒怎麼翻看和認真學習。

四, 社會 宣傳方面,過多的宣傳文娛名星人物,學生接收正能量少,小孩從小就羨慕、追捧名星,並成為 時尚 ,造成了小孩從小就視金錢名利為第一。

五,受 社會 風氣影響。好事難做,做好人難,即便有人做了好事,也總會被好些人認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另外家長也會灌輸給孩子:別去隨便做好事哈!小心遇見"碰瓷″的人。

六,教育系統教師隊伍中有少數教師綜合素質差。教師體罰學生的事情常有出現,甚至還出現了老師打死校長、老師打死學生的現象,這種垃圾老師還怎麼能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綜上所述,僅屬個人觀點!我認為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懂事的主要原因。期待 社會 相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基礎正能量的教育,真正做到少年強,國有望、國興旺!

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第一位老師。很多父母都感覺自己做好准備等著孩子到來,可是如何做孩子的人生第一導師是我們大多數父母沒有做好准備的。

如果稀里糊塗地當了爸爸媽媽,面對孩子帶來的種種問題一定會束手無策。

憑借本能,我們可能會發脾氣,可能會縱容,可能會不理他。但從專業的角度講,這都是錯誤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孩子大了,我們希望他們能懂事,即便不能像我們的父母疼愛他們一樣,但是至少他們得理解我們做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吧,難道爸爸媽媽為你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好?更多時候我們會產生自責心理,可是就在我們尋求孩子的一點理解體諒心時,可曾想過,他小時候或者更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去體諒感受他們的小小心裡的?

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一。當孩子在屋裡亂跑不聽勸時。

第一種父母父母大喊:你給我停下來!不許亂跑!再亂跑就不給你看電視了!這是我們父母很明顯表現出命令和威脅的控制欲。這樣的孩子以後不會有責任感,長大以後更容易放縱自己!第二種父母乾脆不理他,我沒有辦法,小孩子鬧一鬧沒關系的。這樣的孩子學不會應有的 社會 規則。- 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群體歸屬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網路成癮。因為他們需要極強的團隊依賴。

二。做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正玩著的時候突然喊餓。你會不會說你怎麼會餓?你不是剛吃完飯嗎?再比如當孩子摔倒大哭時,你是否會說摔一下沒什麼大不了吧,你到底是不是男子漢?-

當很多父母炫耀說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來了的時候, 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痛苦,只是學會裝出一副堅強的模樣。孩子並不知道如何面對痛苦,更不會關懷別人的痛苦。相反我們應該這樣做:- - 孩子摔倒後正確的做法是:立即趕到現場,確認孩子的狀況,並詢問:嘿,寶貝,你沒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驚嚇,要告訴他:媽媽看到了,你盪鞦韆盪得很高,掉下來確實嚇人,要不要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好比 ,你摔了一跤,你老公跑來說:快起來,根本就不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當我們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徵,卻又

- 希望孩子超越年齡的懂事

- 希望孩子和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一樣。那你是否對孩子做到正確的 情感 引導呢?

---什麼是 情感 引導?

情感 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 情感 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 情感 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個人解讀。 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 情感 ,可能父母也不會。 情感 引導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准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作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問自己幾個問題吧

當你管教孩子的時候,請自問:

- 我有沒有否定、忽視或者輕視孩子的感受?

- 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懲罰或者教訓他們?

- 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去驅動他們?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請思考你的替代方案。

下面舉個例子如何和孩子做 情感 引導。

有這么一位家長,今晚要帶孩子去參加家庭聚餐。而這個孩子才三歲多又是很調皮,飯桌上很難做住。於是在打算帶孩子去參加聚餐時,媽媽這樣說,今天晚上咱們要一起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包廂里安安靜靜地吃飯,不可以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孩子很高興的點頭拍手叫好。這位媽媽在出發前跟孩子說了一次,在路上說了一次,進飯店之前又問了一次孩子做餐桌旁該怎麼做。於是這個孩子整個用餐期間做的出乎意料的好。這位家長做到對孩子的 情感 引導。第一,她首先播下種子,讓孩子清楚將發生的事情。第二,她兩次跟孩子討論用餐期間該如何做,並讓孩子自己回答。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感,並且知道要在用餐時做好。

- 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和孩子的溝通;

-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聽話?

- 真正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你不會忽略父母這份最重要的工作,願意為之學習和改變;

-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一歲,三歲,十四歲,還是二十歲。

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把這幾點做好,一定會看到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孩子,是年代不同了,大多數都是被父母寵壞了,自己也慣著自己,所以不懂事的孩子是越來越多了,根本就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勞累,我們做父母為了孩子,在累也心甘情願的。這就我的分享真實觀點。

就您提出的問題:

1.我想問您,您對孩子是怎麼教育的呢?

(1)快樂教育方式?

(2)順其自然方式?

(3)嚴厲方式?

很多年以來,我們推存「快樂教育」,一切隨孩子的高興而教育。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是指出他(她)的錯誤進行批評,更不會打,而是用嬌縱,放縱的方式來教育,一句話,以他(她)高興為「主導」,結果呢?就如一顆小樹,不修剪造成最後的沒樹形……很難理解么?不難!

2.我想問您,當孩子在學校不聽話,不做作業,受了老師的批評,甚至於挨了打,您是怎麼面對的?指責老師了嗎?罵老師了嗎?與老師吵架了嗎?

如今多少人偏向於「打罵孩子」傷孩子的自尊……結果讓老師為難:管不對;不管也不對……

3.小的時候,我們受的教育是「鞭打出快牛」,「棍棒底下出孝子」……雖老話,但時至今日還是實用的。只是當下的家長卻不這樣認識!

……

如此的教育,讓一個「從白紙一樣的孩子接受了畸形的認識」,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稍不滿意就哭,就鬧,長大點了,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包括父母……

這一切該怨誰呢?我們誰該反省呢?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老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還是我們越來越懂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我們也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人,認真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會心疼父母么?會知道賺錢養家的辛苦么?有人會說,我心疼父母,我知道養家的辛苦,那你在想一想,從小學到大學,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又有多少像你一樣呢?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時候的一些事情,簡單的說兩個事吧。

第一個事是上大學的時候,2001年正式的走進大學的校門,那時候父母一個月給我800元的生活費,人生第一次有這么大一筆錢可進行個人支配,心情可想而知,大學還沒上幾天,就花費了400多元錢買了一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穿著新鞋走路都感覺不一祥,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第一雙超過200元的運動鞋了,可是興奮了沒幾天就發現了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沒有錢吃飯了,萬幸當年還沒有校園貸這么一個坑死無數人的東西。

沒錢吃飯了怎麼辦?找父母要唄,於是一個電話打回家,張嘴就要400元吃飯,具體的對話記不住了,只記得母親一下子就從接電話的喜悅變成了沉默,第二天,父親真的給我往銀行卡中打了400元,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說的必要了,後來我才知道,1200元已經是父母一半兒的工資了,父母還要每個月給4位老人一些錢,那個月,父母是吃饅頭,鹹菜過來的。

第二件事是我工作之後,結婚之前的事,印象特別深,那是去超市買東西,我特別想吃7元一斤的荔枝,於是就挑選了半袋子,記得有3斤多,母親說太多了,吃不了,少買幾個吧,我當時就生氣了,感覺在售貨員面前丟了面子,情緒特別激動,大聲和母親說我一個月5000多的工資都交家裡了,買點荔枝都不行?又不是買不起,甩手就自己走了,母親在後面喊了我幾聲,我也沒理母親,自己一個人就先回家了,等母親回家的時候買了不到一斤,為這事生了好長時間的氣。

後來等結婚的時候,家裡一下子拿出去了20多萬元,說實話,那時候我也沒有什麼感覺,還抱怨父母我就結這一次婚,也不說給我買點好的家電,後來無意中看到了一張5萬元的借條,才知道父母是借錢才讓我結婚的。

現在我的孩子也有6歲了,想想當初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現在我月工資1萬6千多,在我們這個三線城市屬於絕對的高工資,可是每個月也就能攢下3千多點,一雙皮鞋還是結婚時買的,不捨得買新的,二套襯衣換著穿了4年多,10塊錢買了10雙襪子也穿了2年了,還有2雙沒拆開,所有的錢幾乎都花在孩子身上了,各種補習班,各種衣服,鞋子。現在想想當初,有時候偷偷的掉眼淚,為自己當初的任性,也為當初父母為我的付出。

所以,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么?還是我們長大了,懂事了?我想當我們的孩子長到和我們現在一樣的時候,也許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吧」。

作為一名寶媽以及心理專業學習者,我根據生活經驗和專業所學,從以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不懂事。

父母評判孩子不懂事的標準是什麼呢? 孩子是真的不懂事,還是因為沒有聽父母的話、沒有受父母的控制、沒有達成父母的期待,所以被說成不懂事呢?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該講的道理都講了,孩子就是一條道走到黑,根本不拿父母的話當回事,讓人忍不住慨嘆:這孩子怎麼這么不懂事,非得和我對著干!

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想一想, 如果孩子每句話都聽父母的,做父母的真能感到滿足嗎?

我們都知道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孩子的反叛不也是獨立思考的一種表現形式嗎?如果父母說什麼孩子就聽什麼,我想父母又該擔心孩子沒主見了。

我們需要首先撕掉貼在孩子身上的「不懂事」標簽,看看矛盾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父母對孩子總是有一套權威的教育規則,當孩子違背規則行事,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那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到底為什麼要對著干?

例如,媽媽對孩子說不許踩水坑,孩子偏要去水坑裡面踩一踩。孩子看起來很不聽話,但是仔細觀察,不是那麼回事。孩子每次都試探性地踩很淺的小水坑,從來不碰看起來水就很深的大水坑,他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看起來只是不想聽媽媽的話。

父母常常因為孩子的反叛苦惱不已,但是反叛恰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 隨著孩子的成長,TA會越來越不滿足於只按家長的指揮行事,因為那會讓TA失去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想試試看這個世界是不是像父母說的那樣,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TA需要通過親身體驗,去摸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挑戰權威的背後,其實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正當需求。

這個題目中用到了一個詞「現在」,言外之意是:我們做孩子的時候,比這一屆孩子懂事多了。

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和教育理念升級,現在的孩子確實比我們活得自在多了,個個都有自己的主意,比我們難纏多了。

回望我們的成長歷程,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在父母的「苦難教育」熏陶下長成。 下面這句話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詳?

「爸媽每天這么辛苦可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懂事、聽話、長志氣......」

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孩子的確懂事,但是你知道後果是什麼嗎?很可能長期被愧疚感控制,從而壓抑內心真實需求,永遠活不出自由灑脫的樣子。

太過懂事的人,背後一定藏著辛酸的故事。如果你的孩子沒那麼懂事,至少說明TA在勇於活成真實的自己。

雖說孩子不懂事確實讓人不爽,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行其是的權利。

如果父母 不再困在「自己的權威不容挑戰」的原則當中 ,對孩子的不滿足和焦慮感也會隨之降低。

到時你會發現, 自己想要的,不是孩子唯命是從,而是孩子可以明辨是非、溝通道理。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平等對話的時候,雙方的關系也就能夠變得輕松自如起來。

同時,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清晰合理。如果孩子提出異議,雙方可以對此進行商議調整,那麼很多矛盾也就不復存在了。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說過這么一句話:

所以,那些想要孩子聽話懂事的家長,不妨改變一下說教指責的教育方式,多尊重和理解孩子自我 探索 和發展的需求,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力去等待TA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在孩子都生活在蜜罐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庭教育缺失。

我們小時候,大人從地里幹活回來,子女給大人讓座,給他們倒水洗手,吃飯時要先給長輩盛飯,學校老師,和家長就是這樣教育的,沒規據不成方圓。

現在 教育注重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缺位。一些正能量,生活中一些好的榜樣,模範事跡沒有很好宣傳。

再就是做為家長,言傳身教,沒有做好。孩子出門求學離開父母,那種想思之痛,那種望眼欲穿的感覺,我想每位父母都身有感觸吧?

做為老人,他們從崗位上退下來,那位不願有兒女陪伴,享受晚年天倫之樂。

可兒女會有多種理由,甩開生養自己的父母。要有自己空間,距離產生美,要有一碗湯距離。

試想我們所做的,盡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了嗎?我們對孩子要求心裡沒愧嗎?正人先正己。

Ⅳ 為什麼孩子大了與父母疏遠了

家長常常覺得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什麼都願意和自己說;現在卻變得沉默寡言,對家長的話漠不關心。你問十句話,他可能只回一句,甚至更加反感家長的詢問。這些情況在很多家庭中都很普遍。家長期盼孩子成長,卻沒想到孩子長大後反而與家長疏遠了。這是否意味著孩子和家長之間沒有共同話題了呢?其實,這只是家長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反映。

如今的孩子越來越早熟,知道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個性也更加鮮明。而家長常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待孩子,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好像永遠長不大。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對我照顧無微不至,什麼都不讓我做,但我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他們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只讓我好好讀書,除了讀書什麼也不讓我做。」家長的過度保護和干涉,很容易傷害到孩子渴望獨立和成熟的內心。

此外,一些家長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對很多新鮮事物和網路語言一知半解,導致與孩子的溝通出現了障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往往源於這種知識和信息的不對等。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們留出足夠的心理空間,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新事物。孩子放學回家後,不要過分干涉他們的自由時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外活動,與朋友交流,參與社會活動,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的意見進行壓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即使他們有時顯得幼稚。通過討論和爭論,孩子會逐漸成熟。家長也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孩子形成獨立的思維和判斷時,家長應該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驕傲。

再者,家長應該養成定期家庭聊天的習慣,學會傾聽,同時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即便對孩子的某些問題不感興趣,也要耐心聽他們說完,引導他們說出心裡話,藉此了解他們的心態。如孩子談論娛樂新聞時,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出反應;孩子邀請家長一起玩時,家長也應該欣然前往。

無論多忙,家長都應該想辦法每天抽出一定時間與孩子共處。通過增加共處時間,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捷徑,從而更有效地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能與家長真正產生交流,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健康成長。

Ⅳ 為什麼孩子冷漠不懂關心別人 孩子冷漠不懂關心別的原因

1、性格原因。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冷漠也許是性格使然,性格內向的孩子多會出現冷漠,不會主動表現出對人對事的關心。
2、溝通障礙。孩子的冷漠,也可能說明孩子不懂得交往,出現溝通障礙,不知道如何去關心人。
3、家長不合理的「愛」。孩子的冷漠也說明了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合理,可能是百依百順的,可能又是嚴厲苛刻的,太滿太淺的愛都會讓孩子不懂怎麼關心。
4、家庭關系不協調。孩子的冷漠也可以說明了家庭關系的不協調,也許是父母關系緊張,讓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溫馨與有愛,這樣如此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不會關心人。

Ⅵ 為什麼孩子不心疼父母

在當今的社會,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社會的節奏也越來越快,許多人在忙碌的時候,卻忘記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如今許許多多的孩子們都不再心疼自己的父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復雜。下面小編帶領大家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並且提出一些解改變此現象的好辦法。

原因其一:父母對孩子的寵愛

父母對孩子的寵愛是先天的,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家長過分寵愛自己的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點打擊和委屈,把自己最好的都要給自己的孩子,不能讓孩子們受到自己曾經受到的痛苦所以,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的意思,這就造成了孩子為我獨尊的狀態,不會為父母著想,更不會為父母擔憂,久而久之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不能體會父母的感受,也不去主動了解父母的心酸,所以更不會心疼自己的父母,也不會孝順自己的父母,這種情況實在是一種悲哀。

第二:給孩子成熟的時間

等到青春期過後,隨著孩子們的經歷和閱歷逐漸增加,自己的心智也會逐漸成熟起來,等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們也會體會到社會的陰暗,生活的不易,想起之前家庭的溫馨和父母對自己的好,孩子定會感激父母,也會發憤圖強起來,想要去回報自己的父母,心疼自己的父母,我相信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會有這樣的信念,而且這一天終究會到來!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不能在晚上剪衣服 發布:2025-07-03 11:47:45 瀏覽:325
微信為什麼是一個人 發布:2025-07-03 11:26:45 瀏覽:200
為什麼電腦打開文件就白屏 發布:2025-07-03 11:14:33 瀏覽:37
為什麼男生在約會後肚子痛 發布:2025-07-03 11:06:09 瀏覽:938
為什麼網上的天氣丹這么便宜 發布:2025-07-03 11:01:54 瀏覽:955
為什麼吃小米粥一直放屁 發布:2025-07-03 10:54:34 瀏覽:339
為什麼微信約女生女生不回消息了 發布:2025-07-03 10:37:00 瀏覽:73
為什麼小孩晚上哭鬧不好 發布:2025-07-03 10:28:10 瀏覽:32
男人跑步為什麼要加入跑團 發布:2025-07-03 10:03:57 瀏覽:97
眼睛裡為什麼會出現黃綠色液體 發布:2025-07-03 09:42:39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