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姬昌的孩子名字不一樣
⑴ 伯邑考和姬發同為姬昌的兒子,為何名字相差如此大
那是因為伯邑考這個名字並不是他的真正名字,而是有著身份代表的稱呼。在《封神榜》中伯邑考和姬發分別是西候伯姬昌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當時由於商紂王對四個侯爺很是猜疑,然後就使用計策把四個侯爺都騙到了朝歌城,想要殺掉他們,其中北伯侯因為很狡猾奸詐,然後很幸運的活了下來,而西伯侯姬昌因為很賢明,然後由於朝歌城的一些商紂王很看重的大臣們的全力擔保之下,西伯侯姬昌雖然保全了性命,但是卻被商紂王扣押了,而另外兩個侯爺則是都死了。
所以在後來想要贖回姬昌的時候是伯邑考帶著寶物去到朝歌城的,而並不是姬發帶著去的,那是因為在繼承的規矩裡面,只有繼承者才有資格去往朝歌城的,所以伯邑考的名字其實並不是他的真實名字,而是他是老大又是繼承者,是代表著他身份的名字。
⑵ 古代取名字有啥講究姬昌的兒子取名怎麼那麼奇怪
歷史上的周文王姬昌與他的正妃太姒有十個孩子,依次是:伯邑考,武王姬發,管叔鮮,周公旦,蔡淑渡,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和冉季載,但是看完這些,突然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么姬昌的孩子沒有一個跟他是一樣的姓氏。
姓氏的由來華夏子孫的都是以姓氏作為延續家族發展的標志,姓什麼均是出自祖先所傳,而氏,就是區別子孫的作用。這個姓氏的來源就要追溯至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了,所以古老的姓氏很多都帶有女字旁或女子底,在原始社會中,姓代表就是區分部落,一般就是表示部落的名字或者其首領的名字,我國古老的姓氏有八姓,分別是,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不過,歷史上對於伯邑考這個名字還有另一種解釋,因為史書中並沒有姬考這個名字,所以有人認為伯邑考不是名字,而是一種謚號,加之伯邑考悲慘的命運,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⑶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呢
很多小夥伴都看過封神榜,相信不少人會跟小編一樣有一個疑問,西伯侯姬昌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姬發,三兒子姬伯安,為什麼偏偏大兒子叫伯邑考這么個怪名字,小的時候我甚至以為他姓伯,而不是跟他的老爹兄弟們一樣姓姬。
綜上所述,伯邑考的名字應該就是叫姬邑!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說法,一說伯邑考的名字是封地加名而來,這在周時十分常見,但是伯邑考沒有封地,所以這一說法可能性較小。還有說古代有「殺首子」的習慣,伯邑考就是周文王自己殺掉的,因為還沒有名字,所以就用了邑,讀為冤,是冤死的意思,同樣是證據有些偏少。
小夥伴們是怎麼認為的呢,在下面寫下你們的想法吧。
⑷ 封神榜姬昌兩個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看過《封神榜》等系列小說和電視劇的朋友應該對商紂王、妲己、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間的恩怨多少有些了解,其實在這四個人之外,還有一個的出場不是很多,但是卻很令人難忘,他就是伯邑考。
通常的說法是,西伯侯認為長子被救回的希望渺茫,於是舍棄了他,直接立了他的弟弟為世子。後世對周文王這一做法說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周文王沒有立伯邑考,是遵循殷朝的禮節。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伯邑考早早的死了,並不是文王廢掉的,而是嫡長子死去之後,繼而立的次子。
伯邑考是伐紂之役的第一位犧牲者,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姜子牙帶玉虛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命為尊貴之神,代表尊貴、權力、帝皇;此為紫微斗數以紫微星為首來源。
⑸ 姬昌的嫡次子叫姬發,而嫡長子為何卻叫伯邑考為什麼不是一樣的姓氏
伯邑考的稱號見於《史記》,這個稱號符合當時的習俗。不知道姬發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至少在《史記》中沒有,但在《神農本草經》中更為人所知。當然,伯邑考也姓姬,在黃玉郎的《天子傳奇》動畫片中也被稱為 "姬考"。但 "姬考 "和 "姬發 "在當時都是錯誤的稱呼。
至於 "邑",也有很多可能性。在第一種情況下,"伯邑 "是一個詞,類似於 "仲尼";在第二種情況下,"伯 "是等級,而 "邑(考)"是名字。在第二種情況下,"伯 "是等級,"邑 "是名字;在第三種情況下,"邑 "是一個謚號或一個封地。總之,由於名稱結構的復雜性,我們很難知道 "邑考 "代表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姬,但他不能被稱為 "姬邑考 "或 "姬考"。
⑹ 為啥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呢
說到封神演義中的姬昌,那可算是一個風雲人物,在姬昌到了朝歌之後,就相當於身陷險境幾乎處處都是危險,稍不留神的話,就可能將自己的性命斷送在這里。當初他來朝歌之前,就早有預料會發生這一切,現在這些也都應驗了。紂王將姬昌關禁在朝歌之中,不讓他有回到西岐的機會。
在古代時期,其實名字也是代表了一個人的地位所在,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徵,但是並不代表他們不是兄弟,但是現代人起名字已經沒有像古代那樣的了,但還是都有一些含義在裡面,都是希望孩子能夠茁壯的成長。
⑺ 原本姓姬的姬昌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喜歡看封神榜的朋友就會知道,西伯侯姬昌有兩個著名的兒子,大兒子叫做伯邑考,而二兒子叫做姬發,小說上伯邑考的結局是不幸的,他從小就聰慧賢良,是一名優秀的儲君,但是為了營救父親進入商都朝哥,成為紂王的馬夫,卻不幸遭到了妲己的陷害,最終被殘忍的紂王做成了肉羹,讓姬昌喝下。
在正史當中,關於伯邑考的結局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被紂王所殺害,另外一個就是被周文王廢除,立了更有才華的姬發為繼承人,導致最終伯邑考鬱郁而終。
而伯邑考的邑,則是與其當時擔任的官職有關,伯邑考既是掌管城邑的官吏,同時又是西伯侯的世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姬昌大公子叫伯邑考的原因了。
⑻ 為什麼姬昌的長子叫伯邑考,次子卻叫姬發呢
周天子的家族是姬姓,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叫姬發,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長子名姬考,因其是長子稱為“伯”,“邑”是表明其世子地位,所以人稱“伯邑考”,並不是說他姓伯。
伯邑考和姬發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所生,傳說中太姒是大禹的後人,美貌絕倫,聰慧仁慈,素有賢名。時為西伯侯的姬昌在渭水之濱偶遇太姒,一見傾心,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妲己想要調戲伯邑考)
第二種,伯邑考沒有突出的才能和德行。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
意思是說,姬昌諸嫡子中,只有姬發和姬旦(也就是周公旦)賢明,可以輔佐姬昌,所以舍伯邑考而立姬發為太子。
但是伯邑考的“邑”字,在上古代表著封地、城市、諸侯國的國都等意思,如果他不是姬昌認可的繼承人,名字中不會帶有這個字。
所以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伯邑考就是姬昌選定的繼承人,只是因為他早死,姬發才能上位。我比較認同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