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阿富汗難民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去

阿富汗難民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去

發布時間: 2022-05-23 13:47:08

『壹』 為什麼美軍在阿富汗不允許士兵巡邏時給小孩子發糖

相信大家在一些有關於阿富汗美軍的照片和視頻中都能看到一些美軍士兵在巡邏的時候,把身上的糖果給一些阿富汗的小孩的照片吧!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都會誇贊美軍這種行為。

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真實的阿富汗美軍是不允許士兵在巡邏的時候給小孩子發糖的!這就究竟是為什麼呢?

綜上所述,美軍下令不允許士兵再私自給這些小孩子糖果了,畢竟你給他們糖果很容易,他們反過來往你的包裡面放炸彈或者他們把你身上的手雷或者其他一些東西觸發也不是什麼難事呢!不過,估計大多數犯這種錯誤的都是新兵,老兵不會犯這種錯誤。

『貳』 為什麼阿富汗的難民去歐洲而不來中國

從1979年蘇聯入侵到2021年8月美國撤軍,阿富汗經歷了42年的戰爭。42年戰爭給阿富汗帶來了數百萬難民。那麼,這些難民都到哪裡去了呢?其實最主要的難民集中地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地區。

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後,大量的難民還是繼續湧入巴基斯坦。2003年3月17日巴基斯坦、聯合國難民署、阿富汗三方簽署了阿富汗難民自願遣返協定。

『叄』 阿富汗人民為什麼要逃離本國

前兩天我們看到新聞,有大批阿富汗民眾逃離阿富汗,這些人甚至不顧危險攀爬美軍的運輸機,導致從高空掉落。

其實這些逃離的阿富汗人,根本就不是普通的阿富汗民眾。

他們的身份是:一群替美國人工作的人。

這類人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勢力都是不討好的。或許他們有自己的無奈,但他們從開始為敵對勢力工作的那一刻起,就得背負起叛徒的名聲與罪責。

所以,這就是一群將會被塔利班清算的人。

他們的生命生活已經與美軍息息相關。美軍撤離,他們就無法再得到保障。可悲的是,在美國眼裡,他們只是一個個可以隨時丟棄的棋子。

所以,逃離是必須的。



當然,也不乏有不滿塔利班而想逃離的,這里就不是簡單能一言論之了。中東地區形勢復雜,宗教、各種勢力等等。太多不穩定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民眾逃離的原因。

『肆』 為什麼目前阿富汗平民要大量逃離阿富汗

目前敘利亞局勢非常不穩定,因為政府軍和塔利班武裝兩者發生嚴重的戰爭沖突,導致很多平民生活被打亂,甚至有一些家庭在戰爭中變得瀕臨破碎,自己的親人也在戰爭中去世。

總結:戰爭對我們而言可能非常遙遠,但是在阿富汗這個國家卻又非常熟悉,因為經歷了20年戰爭的阿富汗,想要迎來和平發展的機會是非常困難的。務必要付出沉重的壓力,才能走上這條路。

『伍』 中國人可以領養阿富汗小孩嗎

如果你是想通過政府機構、民間組織或國際組織來收養小難民,那就麻煩得多,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一,難民接收和孤兒收養不是一個概念,千萬別弄混了。對於絕大多數小難民來說,他們並不是孤兒,往往是有父有母,有兄弟姐妹的,要接收就不可能只接受一個人,造成人家骨肉分離。其次,即便是孤兒,小難民和我國漢族家庭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語言文字都完全不一樣,你收養之後如何教育培養人家?准備讓她學習漢語么?准備讓她變成無神論者么?甚至讓她改姓你家姓么?你知不知道這是很嚴重、很敏感的問題,如果規模很大,有沒有可能被國際人權組織認定為種族滅絕行為?當初澳大利亞政府剝奪了原住民的孩子,送交白人收養,從而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這一問題決不能重演。當然如果是民間的、個別的行為,還未必這么上綱上線。

第二,千萬不要對難民有所誤解。很多難民並不是衣食無著的,而是有一定資產、技術、知識和勞動能力的,還有不少是受過良好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在他們的國家曾經是精英,只是因為戰爭、政治等原因逃難出來的,他們需要的是工作機會和寬容的政治環境,最多需要一些臨時救濟,而不是收養他們的孩子。——這是完全、完全、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還更嚴重,你收養人家孩子,在你看起來是做慈善,在難民看起來這是趁人之危、奪人子女。真正的赤貧階層反而未必會逃難,一是因為政治壓迫影響不到他們,二是他們根本沒有那個財力。赤貧階層逃難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戰爭,二是飢荒,這種情況下他們更願意去本國的大城市,而不是國外。

『陸』 一家6口被處決,嬰兒都不放過,塔利班為何這么狠毒

一家6口被處決,嬰兒都不放過,塔利班組織如此殘暴的處決普通民眾已經不是第一次

一、事情經過

事情發生在2021年1月,阿富汗北部的一個偏遠村莊有一戶村民遭到了塔利班組織私自處決,事件共造成該家庭6名成員的死亡,其中還包括一名嗷嗷待哺的女嬰

據在這場事故中倖存下來的女嬰母親回憶稱,當時他們一家人正在家裡做著各自的事情,突然有一夥塔利班組織的人員沖入了自己家,然後扣動了扳機朝著她的家人開火。

女嬰母親和她的妹妹因為當時距離塔利班組織開火的房間比較遠,所以得以逃脫。

還有一位孩子在被塔利班組織開槍打傷了下肢後被趕來的阿富汗安全部隊的人員救下,雖然性命得以保全,但是仍然需要截肢

五、為什麼塔利班組織如此滅絕人性

1.宗教文化影響

塔利班組織成員基本都信仰伊斯蘭教,都是絕對的宗教人士

這種宗教人士深受宗教文化影響,不僅自己嚴格遵守教令,對於他人也是如此要求,因為他們一旦發現有人不遵守教令就會瘋狂的、滅絕人性的處決對方。

2.恐怖軍事組織

塔利班組織不僅是一個宗教組織更加是一個恐怖的軍事組織,他們很多人都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

經歷了各種非人的軍事訓練,見識了戰爭之下的各種骯臟交易,感受了權利帶給自己主宰他人命運的快感,所以他們已經足夠冷血、殘忍,即使面對嗷嗷待哺的嬰兒也毫不留情。

相比較生活在阿富汗地區的普通人們每天過著水生火熱的日子,生活在中國的我們無疑是幸福的!轉發讓更多崇洋媚外之輩認識到我天朝子民的幸福

如果你還有其他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

『柒』 令人感動的戰爭故事

1《偷書賊》 文字在這個時代似乎失去了力量。故做幽默輕松的文字很多,把歷史拿來戲說,卻使人看過就忘。炫耀技巧的文字很多,結構復雜,故弄玄虛,卻使人昏昏欲睡。賣弄情緒的文字更多,看起來很酷,卻一無是處。真正能撫慰人心的,使人心覺得妥帖的文字,其實,絕不需要雕琢,只要從靈魂深處淌出,由此心,及彼心,便好。

其實,本書的情節很簡單,簡單到蒼白,像一幅飛過一隻孤雁的雨前的天空。故事的背景是二戰時期的德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失去了父親、母親和弟弟,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在路上,莉賽爾意外得到她人生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在戰時,盡管生活艱苦,莉賽爾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也正是因為有了陸續偷來的14本書的安慰,莉賽爾在戰亂的德國努力地生存著,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而小說中,故事的敘述者,竟然是死神。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預言了所有人的結局,並且帶領中故事中的角色們和每一位讀者,一步步緩慢而憂傷地走向那個結局。生活是條殘酷的路,盡頭已現,趕路的人卻心存希望與感激,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多次,淚水紅了眼眶,我們卻不自覺。

「與大多數災難相同,這個故事有個歡樂的開頭」。即使莉賽爾身世悲慘,卻有著不錯的運氣,她有一位寬厚而善良的養父和粗暴卻親切的養母,更有一位童年的好夥伴魯迪。在小說的前半部分,戰爭陰影下的德國小鎮,生活雖然艱苦,卻也溫馨而動人,莉賽爾與小夥伴們一起,踢球、撒野、偷蘋果,有好些章節,甚至能讓人笑出聲來。但那些歡樂,卻是在陰影籠罩下的,歡笑尚未停止,憂傷卻早已襲來。莉賽爾和她身邊的人們,正是用他們心靈的力量,抵抗著現實的險惡,那一種堅強、樂觀與善良,幾乎是噴薄而出的陽光,使我們覺得目眩,但遠遠的天邊,烏雲卻正在累積。

這便是小說的張力所在了,一方面,平靜的小鎮生活使我們迷醉,另一方面,卻明知災難即將來臨,心慢慢地揪得緊了。戰爭很快就開始了,越是艱難的時刻,人性的光芒就越是難以抑制。小說的敘述到此時反而更加嫻靜了,戰爭幾乎成了遙遠的背景,在躲避轟炸的日子裡,莉賽爾捧著她的14本,在防空洞里,為大家朗讀,外面是連天的炮火,洞里,卻滿是令人感動的善良,人性,其實比任何防空洞都要堅強。難得的是,作者從來就沒有提及到這一點,而每一位讀者,讀到這里,卻自然會明白。

如果單以故事的震撼做標准,本書或者遠沒有《安妮日記》和《辛德勒的名單》那麼令人動容,但本書的力量,卻深藏在文字之下,像一場綿綿的春雨,不用打傘,不覺傾盆,待發現時,連睫毛都已被淋濕。好的小說,就是如此地不動聲色,緩慢、平靜、憂傷,卻使人,即使多年後,依然不能忘懷。
2《燦爛千陽》一本描寫阿富汗近30年來的小說。書里涉及了太多足夠震撼心靈的事,把我嚇到了,看完剛好是在夜裡.第一次看完一本書,合上,全身冰冷。對戰亂,伊斯蘭教,塔利班,婦女的地位,飢餓,炮彈,難民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只是個概念,我知道的只是,那裡正在戰爭,那裡很動盪,那裡很落後。直到看完這一本,我才知道我對那些地方的概念性認識是多淺薄,我才知道世界的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以我想像不到的方式生存,她們每天為了戰火而提心吊膽,她們為親人的離世而悲痛萬分,她們為了生存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孤兒院,他們為了不遭受丈夫的毒打兒小心翼翼並且選擇忍氣吞聲,她們不能單獨走到大街上,不能上學,不能工作,不能放風箏,不能看電視,不能化裝,不能塗指甲,不可以摘掉布卡,不可以隨便和男人說話……所有的這些,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也是我想不到的。我生活在這里,這個和平的國家,一切都在步入正軌的社會,我為我的不知足和暴躁而感到羞愧,因為世界的另一些地方,一些人過著我難以想像的悲慘生活,並且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她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她們頭頂上的天空永遠是陰霾的.
這是一本能震撼心靈的書,它讓我知道了,原來有那麼多的人,他們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慈悲上。也許永遠沒有慈悲,永遠沒有希望。
我真心地為他們祈禱,祈禱所有,都會越來越好。
就像那個詩裡面寫到的: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它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我會永遠記得這個書名,因為,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更是一種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3《巴別塔之犬》 他們很相愛,無庸置疑。可是,直到她死去,他都沒有真正懂她。或許,他對她的了解,甚至不如那隻叫「羅麗」的大狗。
巴別塔,取自《聖經》第十一章,意為「變亂」,它象徵著人與人之間因溝通不暢而產生的種種問題。
婚姻中,愛情決不會代表全部,有愛卻不幸福的婚姻,見得還少了么?!溝通~!溝通~!這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你去問一個心理學家,你們適不適合結婚的話,他不會問你們是不是很相愛,而是會問你們是不是可以順暢的溝通,包括在吵架的時候。so。
他們的幸福生活如此表面,他根本無法理解那個精靈古怪的妻子內心深處的悲傷。某種程度上,他們像兩個世界的人,可以給彼此驚喜,給彼此快樂,給彼此很多的愛,卻永遠走不進對方的心。
看到她戴著那個女孩的面具和他做愛,看到羅麗因為那塊牛排而失去了自己最親的她,我無比悲傷。
但看書過程中,從沒有同情過他。一個讓妻子自殺的丈夫,我可以諒解,卻不會同情。娶她,不該只是因為她給你的種種驚喜,而應該是想要用一生去了解她,守護她。
豆瓣上有人說此書最大的悲哀在於作者是一個女性。或許吧。
男人和女人之間,天生就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那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決心,才可以填平。
4《一個人的好天氣》發現是日本作家寫的時候,稍微猶豫了一下。根據經驗,看日本的文字,總需要相當的耐心。不知道是翻譯使然,還是本身日式的行文風格,總是感覺碎碎念,好像冬日的陽光,照在身上,綿綿的,抓不住溫度。
好在文章非常短,被我迅速的生吞活剝了。合上書的時候,想著「電車載著我,飛速朝有個人等著我的車站駛去。」,忍不住感嘆,C'est la vie。
的確是白開水一樣的生活,無奈著,但也繼續著。有些失望,倒也不至於絕望,帶著一點點希望,慢慢走下去。
朋友發簡訊,問我喜不喜歡。我說,不討厭。你能討厭生活嗎?不能,何況故事中的生活貼近自己。
這本書總覺得如果不是twenties的人讀,是很難產生共鳴的。年齡大的,會覺得這是無病呻吟;年齡小的,大約會忍不住「為賦新詞強說愁」。
Twenties是微妙的年齡段,一半塵世、一半理想。既希望能夠獨當一面,又希望可以得到保護。知壽不想一個人,卻也不擅長和人相處。想去外面的世界,卻害怕墮落,而吟子的那一句「世界不分內外的呀。這世界只有一個。」,我看到的時候,幾乎要拍案叫絕。
的確只有一個世界,所謂的內外,只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枷鎖。我們總是想太多,做太少。瞻前顧後的同時,優柔寡斷。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事是have to,其實早在不自覺中自己作出了選擇。「只要你肯邁出第一步,自然會有出路」。
生活依然是白開水,可是換個漂亮玻璃杯,也會賞心悅目的。
5《荊棘鳥》 記得小時候覺得那段關於荊棘鳥的文字很玄,所以盲目崇拜。
長大一些才漸漸品出那個傳說所背負的命運和情感。
每次看到書架上土黃色的書脊,都感覺置身那個黃色的澳洲內陸地帶,感覺自己和梅吉一起頂著卷有飛沙的乾燥的風堅決的行走……
書中的人物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正反角色之分,每個人物都獨具個性特點鮮明。而且,他們的弱點和缺陷恰恰讓我們更輕易而心甘情願的接受他們認可他們,甚至融入他們。
我時常想起梅吉的一短話,大概是說,我們知道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卻就是任性地不肯放棄,我們把荊棘刺入胸膛,並且唱著自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歌。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是如此……
6《傲慢與偏見》從以前就很喜歡這本書了,可惜一直沒有時間讀過,近日終於讀完。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本好書。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廢話連篇,一切都「來得那麼偶然,那麼湊巧」。不管怎麼說,這也決不是一本單單就上流社會交際活動進行描寫的作品——更何況所描繪背景還並非完全「上流」。
由書中可以了解到19世紀初英國社會的種種,如果若拿這部作品跟喬治•愛略特的《佛羅倫斯河上的磨坊》做一個比較的話,我更愛這本書——雖然他在結構上並沒有那麼討巧,但是那種傷感氛圍卻一一遭到剔除。
很少有愛情小說會在人物對白方面令人覺得發笑,而簡•奧斯丁的這部作品則是其中佼佼。無論如何,她都細膩描寫了達西先生以及伊麗莎白性格的各面——而貝內特先生、柯林斯先生,一旦他們開始行動必然就會惹人捧腹。
另外這本書的優點是——沒有大量的景物描寫,所以對景物描寫膽戰之人可以完全涉足這部作品,令加之孫致禮老師的翻譯,也顯得該譯本十分之出眾。
7《亂世佳人》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石墨與鑽石都是同一種元素,純凈的碳,但是由於排列的順序不同,所以他們的表現形式截然不同。正好相反!一個是世界最堅硬的物質,而另一種卻是。。。。。
可他們實際上就是同一種元素,碳元素。
在我的眼裡,瑞特與阿希禮就是這樣的兩種人。
從何看出,還記得玫蘭妮在別人罵瑞特的時候為瑞特而爭論嗎?她是這樣說,阿希禮也是這樣想的,只是只是,他不會在別人面前表露而已。
是的,他們的確都是有腦的人,但是由於他們的出身家庭以及之後的閱歷的不同,造成他們的形式不同。
同樣,瑞特也比身邊的人更了解阿希禮,在斯佳麗罵過阿希禮的時候,是瑞特淡淡的說,他倒真的是一個君子,只是他不適應這個社會了。
是的,他們其實是互相了解且理解的,可是這種了解與理解讓自己對對方更沒有好感,因為了解,更明白了對方的無奈,更了解對方的心態。。。
我之前說過,他們本來性質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生活與經歷讓他們成為不同的人。
首先說阿希禮,阿希禮是一種從小在溫和與肯定中長大的孩子,在這種信任之中,他就像溫水中的青蛙,只能淹死在時代的潮流當中。
而瑞特的家庭呢?正好相反,其實我們可以從溫瑞的回憶當中知道,他的爺爺是一個海盜,狂野肆虐,與之相反的性格的瑞特的爸爸,在這種壓抑中,也漸漸壓抑住自己的兒子。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這樣狀況下的瑞特能夠不爆發嗎?然後順理成章地走向了一條崎嶇之路,或許也是別人眼中的成功之路。
或許吧,他們都不過只是碳。
8《紅與黑》一直到下卷的24章以前,讀著都是煎熬,在司湯達寫得最煩悶、笨拙的地方,類似於武俠小說;而24章出現了一個絕妙的俄羅斯人,於是文體起飛了,對他能寫出《巴馬修道院》開頭的絕妙篇章不再懷疑——司湯達當真幽默起來誰都擋不住。
他寧可放過那些精妙的男女調情(可能也寫不出),沒能讓後人見識到那些動不動長達九行的情書句子;但寫到情書往返,同室相奸,翻牆落院,爬高上梯,梯子如何藏,如何在敲門聲響後跳窗,他可從不含糊(在《巴馬修道院》里,這一才能發展為描述越獄)。
他只寫理念世界,或者19世紀其實是個理念世界,因為他所寫的女人大概都是打那兒來的。那些小男女間不厭其煩的心理巷戰,那些父親、兄長、丈夫鼾聲中的偷情,似乎也都能算作「偉大的也許」——誰敢為拉伯雷喊的是不是上帝打包票呢?
9《茶花女》現在漸漸地有點明白瑪格麗特為什麼離開阿爾芒了。因為瑪格麗特不明白阿爾芒有多愛她,不明白阿爾芒愛她可以為她舍棄一切。瑪格麗特覺得,阿爾芒現在年輕氣盛,愛她,可以什麼都不考慮。但是以後,他們在一起久了,瑪格麗特會老,等阿爾芒以後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可以就會因為有她這樣一個老婆而感到羞恥,或者還不想帶出去見人。即使阿爾芒不會這么做,也會因為有她這樣的一個老婆而讓他蒙羞,讓他的事業受挫。那時候阿爾芒肯定也會因此苦惱。她不明白阿爾芒愛她已經到可以舍棄一切的地步,什麼都可以不在乎。所以她才會離開他。
同時,阿爾芒也不明白瑪格麗特有多愛他,就像他不明白瑪格麗特為什麼經常無緣無故非常憂愁一樣。不然他不會認為她背叛他,更不會傷害她。瑪格麗特不可能像阿爾愛她一樣愛阿爾芒,因為他們本身的身份地位就是不一樣的。瑪格麗特有她的顧慮,但阿爾芒不會明白。因為阿爾芒從來沒有在乎過,所以他也不會想到這些會成為瑪格麗特的顧慮。瑪格麗特變賣了她的財物,想和他過平淡的生活。阿爾芒卻揮霍,只是為了讓瑪格麗特不會因為他而過拮據的生活,不想瑪格麗特將來後悔正是因為跟了他,才過起貧困的生活。阿爾芒同樣也不明白瑪格麗特並不在乎那些所謂的榮華富貴,就算遇到他之前,這些對她的生活是重要的,現在因為他也變得不重要了。可是阿爾芒沒有明白,其實瑪格麗特當時希望他也能好好為將來打算一下,而不是在乎這些虛榮,這才是給瑪格麗特信心。但是阿爾芒卻沒有這么做。一直到她死的時候,他才明白,瑪格麗特是多麼的愛他。
他們兩個人都深愛著對方,卻都低估了對方的愛,才釀成這樣的悲劇。
痛定思痛,從別人的悲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愛到深處,對相愛的人來說,是危險的。愛情永遠都必須留幾分的理智,愛才會長遠,悲劇也才不會發生。
10《苔絲》 哦,親愛的苔絲
很久沒有這么有耐心地讀完一本書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我看書的速度很慢,這點讓我覺得看一本很厚的書是一項很偉大的工程。
我選擇看了《苔絲》,簡介說這是一本憂傷的書,但是我覺得並不憂傷,反而很幸福。因為結局雖然有點慘淡,但是畢竟是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的啊。這不算是個悲劇,如果苔絲沒有殺了德伯,而是和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這樣我覺得才算是悲劇。
也許我當初應該把《聖經》堅持看完的,因為沒有耐心而放棄了,如果是那樣的話,我想我會更好地去表達我看完《苔絲》之後的感想。或者我應該完整地讀完一本哲學書,這樣我能更好地闡釋書中關於人性的矛盾。
苔絲的遭遇或多或少讓我能聯想到很多不幸女人的遭遇,然而她們都很好地活下來了,這是值得驕傲的。哈代給予苔絲的堅強與不屈,勇敢地面對生活,看來他對他筆下的人物並不是那樣值得悲哀的。

『捌』 2002年大批阿富汗難民湧向巴基斯坦等鄰國的原因

簡單地說,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前是阿富汗領土的一部分,主要是普什圖族聚居區。在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一部分,即英(印))。18世紀,為阻止蘇聯南下,把阿富汗變為英國與蘇聯勢力的緩沖區,英國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化了一條線,即「杜蘭線」,作為英阿政府的邊界線。但阿富汗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所以才會出現「普什圖尼斯坦」問題。 也就是說,一條人為邊界把一個民族分給了兩個國家。他們同宗同族,或有部落紐帶相連,或有親戚血緣關系,來往頻繁。所以,阿富汗戰爭爆發後,阿難民首選的出逃地自然是與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巴基斯坦。其次,巴基斯坦政府的難民政策相當於其他國家比較寬松。

『玖』 阿富汗塔利班贏了戰爭為何難民還要逃亡

這一兩天,網上流傳著許多視頻:喀布爾的機場里,擠滿了想要離開的人,人們不顧一切地想沖上飛機。在一架飛機的機艙里,密密麻麻擠滿了成百上千人。有人抱著美軍運輸機的起落架一同起飛,結果從空中墜落身亡。

阿富汗的現狀令人感到無奈,但也是殘酷的現實。人們不禁要問阿塔贏了戰爭,為何難民還要逃亡?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特殊的地形條件,在某種意義上使得阿富汗成為現代文明的墳場。

阿富汗是一個完全被山地覆蓋的內陸國家,周圍是一圈鄰國:伊朗、烏茲別克、塔吉克、巴基斯坦、伊朗。跟中國其實只有茫茫雪原上的一個山谷接壤。

阿富汗機場的難民

綜上所述,無論離開還是留下的,被捲入時代洪流的平民,能活下來就是幸運,值得人們去期待。所以他們只有一條路,趕快逃離這塊充滿苦難的土地。

『拾』 美軍撤退,為什麼那麼多阿富汗人要跟著逃

美軍撤離阿富汗後,看起來,殘破國家終於迎來曙光,但實際上,美軍的撤離,卻引發了阿富汗人的「逃離浪潮」。機場上人滿為患,甚至有人扒飛機,不幸從飛機上摔落而死。而在邊界,無數阿富汗人翻山越嶺,逃到鄰國伊朗和巴基斯坦。美軍剛剛撤出阿富汗,為何阿富汗人,卻瘋狂逃向伊朗?伊朗接收阿富汗難民不是新聞了。早在2015年,伊朗內政部便估計,在伊朗境內的阿富汗人大約多達300萬,要知道,伊朗總人口也不過7700多萬。

熱點內容
蘋果王者榮耀為什麼一直顯示等待中 發布:2025-05-10 09:33:49 瀏覽:104
為什麼自己老對下班時間斤斤計較 發布:2025-05-10 09:16:37 瀏覽:335
拉普蘭德的眼睛為什麼會變紅 發布:2025-05-10 09:10:57 瀏覽:851
為什麼眼睛會有白色蟲子 發布:2025-05-10 09:10:56 瀏覽:63
電腦為什麼會黑一下又亮一下 發布:2025-05-10 09:08:20 瀏覽:733
為什麼電腦登cf會重啟 發布:2025-05-10 08:48:05 瀏覽:629
套套的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5-05-10 08:46:39 瀏覽:260
晚上甜食為什麼出油 發布:2025-05-10 08:45:02 瀏覽:536
鴻星爾克抖音產品為什麼比淘寶賣便宜 發布:2025-05-10 08:38:48 瀏覽:392
俄羅斯喝伏特加為什麼喜歡聞東西 發布:2025-05-10 08:37:54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