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控分
1. 小孩控制情緒的能力,為什麼要從小教育
提到教養方式,好多家長都會把管教和懲罰混為一談,很顯然,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還沒等處理問題,就會有或多或少的情緒波動,但是這樣來講,沉浸於憤怒而失去耐心的家長其實是難以製造出良性的親子環境的。
管教的重點在於合作。就是說管教的根本目的不是控制孩子,也並不是簡單地權力之爭,我們應該吧管教的核心放回合作,讓孩子與你互相理解,從而達到「孩子選擇正確的決定是因為決定是正確的,而不是因為家長的意願」。當然,這需要花時間練習,但帶來的收益是無法估量的。
管教一定要掌控局面,並與愛結合。
如果想掌控局面,可以用具體的行為規范指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行為模式,耐心的教育和訓練也能幫孩子養成遵從教導的良好習慣,再加以恰當的管教,讓孩子順應之前的教導,這樣才能順利達到讓孩子改正錯誤的目的。
切記一定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馬上做出被動反應,要積極面對與孩子的矛盾和沖突,通過耐心引導,才能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2. 孩子的注意力為什麼會不集中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種大腦功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有的孩子早期心理發育好,有的孩子則存在問題,上學後會影響學習效果。一般來說,影響孩子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有:
一、大腦平衡功能發展不足。由於母親懷孕時保胎,不敢活動,孩子出生時早產、難產或剖腹產,出生後爬行訓練不足等原因,則會影響孩子大腦前庭平衡功能的發展,孩子會表現得好動不安,跑步愛摔跟頭,不會走平衡木,不能盯住目標看。有的孩子做旋轉運動,從來不覺得暈,這是前庭平衡功能對外界信息不敏感的緣故;也有的孩子特別怕暈,這是因為過分敏感,外界的信息特別容易進入大腦,所以孩子特別容易受到無關信息的干擾,注意力很難集中。
二、情緒不穩定。有些孩子愛發脾氣,情緒容易激動,高興起來會大喊大叫,對挫折非常敏感,愛哭、吮指頭和咬筆等等,剖腹產出生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三、運動協調性差。有些孩子不善於跳繩、拍球、手腳笨拙、手眼協調性差、動手能力差,很容易造成大腦對身體各部位指揮不靈,自製力、自覺性很差,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了解了孩子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了,必要時,可以找心理醫生做專門的檢查。
3. 聰明的父母,在控制孩子方面都是如何把控的呢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父母關系越來越僵硬。皆因父母對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欲,想讓孩子受自己掌控,孩子表面上看很順從,其實內心是很壓抑的,不甘心的小情緒在慢慢滋長,因此與父母的關系也會陷入僵硬的尷尬之中。
媽媽對明明說:「寶貝,媽媽昨天給你新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聽說中考時藝術生會加好多分,所以我就給你報了。」怕明明不樂意,媽媽特意給他解釋了報興趣班的原因。
明明一聽馬上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悶悶的說:「不是說好周末讓我放鬆一下,不報興趣班的嗎,我不想去。」
媽媽聽到這句話,甚是嚴肅地說:「明明你必須得去,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明明生氣地說:「你不要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你可以在報班之前問問我的意見嗎?你有站在我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嗎?」
媽媽愣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竟然這么激烈,坐在沙發上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確實好像每次做什麼事情或者什麼決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完全沒有考慮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情況,父母眼中的「為孩子好」,也許在孩子眼中只是父母的自私,只考慮自己意願的一種表現。所以父母越是想控制,孩子越是不聽話。
其實,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父母是一個園丁。如果父母給孩子澆了太多的水,和施了很多的肥,父母也許覺得這么做,孩子一定能夠快快長大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結果往往不會如父母的所願,在這種關愛照料下,孩子只會被"淹死",或者營養過剩。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父母拉得太緊或者拉得太松,風箏就放不好,父母應該把握一個正常的「度」,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
父母應該如何把握控制孩子的「度」?1. 要照顧而不是監管
父母喜歡監管孩子,喜歡孩子按他的意思辦事,明白這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只是他喜歡監管孩子的借口,但是他就是喜歡監管孩子。
所以父母在為孩子做事之前,最好考慮清楚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對孩子有沒有意義,是真的能起到照顧孩子的作用嗎?這么一來,父母便可以避免很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2. 要平等而不是獨裁
在法律規定上,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監管。但是,有時候監管過了頭就會變成獨裁。家對於孩子來說,也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是監獄、是牢籠!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最好的親子關系就是朋友。父母要做的就是傾聽,在必要的時候,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給孩子可靠的建議。
3. 要放手而不是放縱
父母知道不能給孩子太多的「控制」之後,最有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便是太過於放縱孩子。一些調皮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允許之後,會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實際、無理的要求。這種時候,父母就必須要拿出父母的氣勢教育孩子,把孩子拉回正軌。
孩子就像彈簧,壓得越緊,反彈越深刻。適當時候的適當放手,一來能夠贏得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認可,二來孩子自我的自製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如果你也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能夠每件事都為孩子安排好,甚至可以不顧及孩子的想法,永遠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在你眼裡孩子就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孩子在無奈中被迫妥協,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創造力、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依賴性強,習慣於順從他人,缺乏主見,性格懦弱沒有自信心。
4. 那麼多孩子都有叛逆的現象,叛逆究竟是什麼怎麼引起的
不僅有叛逆期,除了叛逆期外他們會一直叛逆,持續一生,這個想想我們自己就知道了。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期,正如那句常說的的話,對父母而言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他們內心其實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正確的,但是行為上卻有意違抗父母,看見父母生氣傷心,劉備為劉禪什麼都准備了,劉禪的命真好,但是自己沒有駕馭時局的能力,後果可想而知。
孩子只要願意交流,其它的可以慢慢在交流中解決遇到的問題。希望能幫你解決煩惱。更不能打孩子,否則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還很有可能讓孩子走上極端。做孩子朋友是最好的事情,不聽話的孩子都是精英,有主見,看家長怎麼去引導教育!你可以給予他幫助。孩子覺得被理解了,才會跟你交流談心,也更願意聽你的意見。父母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心,慢慢的感化他們,讓他們從回正軌!
5. 有教養的孩子會合理控制音量,如何用5級音量教育,培養出有教養小孩呢
6. 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是怎麼回事
注意力不集中肯定是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應該先培養起孩子對課堂的興趣感,方法有很多種:舉個例子,要讓他喜歡上數學課,可以試著和他做一些數學游戲,堅持下來應該可以讓孩子發覺數學的美妙。
另外,注意力不集中,不表示孩子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只是對這一類課堂不感興趣而已,家長不要給孩子壓力,要因孩子的情況善於利導,一定會使孩子成長一個有用的人才。天下沒有天生的笨蛋,只有不科學的教育方式。祝您的孩子早日成才!
培養孩子注意力六大金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注意力的這扇窗戶,智慧的陽光才能撒滿心田。
注意力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及其入學後學業成績的高低。
孩子注意力的形成雖然與先天的遺傳有一定關系,但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更為重要。家長應當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為他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起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注意品質與能力。
(一)營造安靜、簡單的環境
幼兒注意穩定性差,容易因新異刺激而轉移,這是學前期幼兒的普遍特點。因此,父母應根據這一特點,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為孩子創造安靜、簡朴的物質環境。
例如,孩子玩安靜游戲或看圖書的地方應遠離過道,避免他人的來回走動影響孩子的活動;牆面布置不應過於花哨;電視、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應擺放在較遠的位置。
父母還應注意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適時地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
例如,當孩子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時,成人不應隨意地去打擾孩子。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插塑或搭積木,爸爸走過來問一問吃飽了嗎,一會兒,奶奶又走過來讓孩子去喝果汁,又一會兒,媽媽又叫他幫忙去拿樣東西。孩子短短幾分鍾的活動被大人們打斷數次,時間一長,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家長最好也坐下來做些安靜的活動,切忌在旁邊走來走去,打擾孩子。
(二)有規律的生活
孩子一日生活的節奏以及各種活動的時間長短都會影響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長應當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
讓孩子的生活有張有弛、動靜交替。不同性質活動之間的轉換要平和,給孩子一個過渡准備。
例如,孩子在戶外跑來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處於一種興奮狀態。進到戶內後,孩子很難立刻進入到繪畫或讀書等安靜活動中。一些家長卻要求孩子立刻安靜下來,集中注意力。這種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違背孩子的身體器官的運作規律的。
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宜太長。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15分鍾左右。因此,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活動時,應當注意調整時間,切忌一天到晚強迫孩子坐著一動不動。
(三)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當有新異刺激出現時,成人可以約束自己不去關注它,但孩子卻很難做到。因此,為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景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
採用游戲的方式,將持久注意的要求變為游戲角色本身的行為規則。
例如,與孩子一起玩「指揮交通」的游戲,讓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約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鍾的崗,時間到後才能換崗。在游戲中,對注意力持續時間的要求可以循序漸進地提高。通過不同的游戲活動,幼兒可以慢慢地將外在的游戲規則內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
有意識地增加干擾因素來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家長可以偶爾在孩子做事時,假裝無意地把他感興趣的玩具、圖書或糖果等放在他旁邊。當孩子表現出要放棄當前的活動去選擇新的誘惑時,家長應及時地明確提出要求,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四)培養孩子注意事物的廣度
幼兒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現是不能同時注意多個事物。為此,家長應當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廣度。
「猜物游戲」
先在孩子面前擺放上汽車、小球、鉛筆等多種物品,讓孩子觀察幾秒種,然後讓他閉上眼睛,趁機悄悄拿走幾樣物品,然後讓他說出哪些東西不見了。這個游戲要求孩子在觀察時,能快速地注意到幾個物品,從而鍛煉了孩子的注意廣度。
注意事項
家長應當注意幼兒的年齡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呈現的物品的數量多少、拿走的物品的多少以及觀察時間的長短等都應當適當。對於年齡大的孩子,呈現的物品可以多一些,觀察的時間可以短一些。
(五)激發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與需要
興趣與需要是孩子活動的內在推動力,是直接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統。為維持孩子對某一活動的持續興趣,父母應當注意活動內容的難度要適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戰。
如果活動內容與孩子的先前經驗無關,孩子沒有充分的經驗准備和能力准備,活動任務超出了其駕馭的范圍,即使形式再活潑有趣,也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如果任務難度過低,對孩子來說沒有一點挑戰,孩子也不會感興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六)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是為任務服務的,任務越明確,完成任務的願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強迫他做什麼,而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願望。
因此,在活動之前,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應當及時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終指向某個方向。
例如,家長和孩子種一顆豆放在窗檯上。最初幾天,孩子可能出於好奇而經常來看一看。但時間久了,興趣趨於淡化,自然不會來光顧了。
如果家長能在種豆之前對孩子說:「這顆豆不久會長出綠色的長長的葉子,你要是看到它發芽了,就趕緊來告訴媽媽」。這樣就交給孩子一個任務,為了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他就必須經常注意它。
小提示
家長向孩子提出活動目的和要求時,應當注意要求一定要具體,要有明確的指向性。籠統模糊的要求對於孩子維持注意並沒有太多的積極作用,因為孩子並不明白應當如何去關注,什麼時候去關注以及去關注什麼。
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家長僅僅說「你要注意它的變化」,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失去對觀察的興趣,不能持久注意。這時就要求家長能明確地提出具體要求,將孩子的注意指向具體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長能說出「有沒有長出綠色的葉子」,或「看一看它的葉子有什麼變化」,效果會更好一些。
7. 為什麼父母總要把孩子控制在他們的范圍內呢
因為父母能預料的事情就是他們的經歷,把自己的經歷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要是這樣做就必然有這樣的後果,為防患未然,就從中作梗,阻止他們去做.其實他們都知道做事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但是他們就是怕萬一.所以孩子的很多想法,做法都得不到表現和採納.而作作為父母,又能改變什麼呢,自己還不是一樣,有想法,有做法不是這樣過來嗎,經歷多了就懂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