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提升孩子的適應性
⑴ 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
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健康發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適宜的教育環境。幼兒教育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它是人的身體成長、智力培養、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的重要時期,現行的素質教育和教育綱要提出,我們在發展幼兒身體、培養幼兒智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學齡前適宜的社會性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愛心、責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接受了適宜社會性教育的兒童以上各方面發展水平都要顯著高於沒有接受過這一教育方案的兒童。諸多事實和研究均反映,學齡前是兒童形成各種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重要時期,而該時期所受到的環境和教育影響則是行為、性格形成的基礎。
⑵ 如何培養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
幼兒是否善於適應環境,是智力發育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造成不適應是有種種原因的,主要是在幼年時期環境影響智力發育所造成的。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影響智力高低的有兩大因素:一是環境,二是遺傳。
遺傳是先天因素,上代的影響可以直接傳給孩子,故使智力發育有一定限度,當前人們正在研究阻止這種因素發生作用。而環境影響卻與遺傳不同,它屬於後天因素。如果大腦已具備了良好的發育基礎,缺乏了後天教育(即環境刺激),智力也難以發展,特別是嬰幼兒時期影響更大。所謂環境是指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大自然,內容包括游戲、畫圖、手工、講故事以及電影、電視、錄像、錄音等等。只要能很好地利用這些環境條件,就能為孩子的智力發育加快步伐,提高應有的智力水平。
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士,曾慘無人道地從孤兒院挑選了幾名發育良好的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喂養,幾乎隔絕了與外界的任何接觸,從小得不到一點來自外界的刺激。這些嬰兒的智力發育漸漸地出現了停滯狀態,甚至到了白痴的程度。另外,60年代有位心理學家對伊朗德黑蘭一個孤兒院的嬰兒,進行了觀察和研究,發現那的嬰兒由於缺乏正常的環境刺激,約一半的孩子到2歲才能坐起,85%的孩子長到4歲仍不會獨立行走。這時,如果立即改變環境,給以適當的刺激,情況就會大為改善。這說明了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起著多麼巨大的作用。
環境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影響,道理也不難明白。大腦是個接受、分析、綜合、貯存和發布各種信息的裝置。如果它所接受或發布的信息越多,量越大,大腦的分析、綜合或貯存的活動也就越頻繁,給大腦鍛煉的機會也就越多,它就會愈用愈發達。所以說,腦子愈用愈靈。一些有益的游戲、玩具,正常的學習與教育,本質上都是良好的刺激或信息,是給大腦以完善的訓練,使大腦能具備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能力,智力隨之也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家長除了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孩子善於吸收不同環境中的各種信息,從而充分發展智力。
⑶ 提高寶寶的適應能力,作為父母應該做到什麼
父母應該多帶寶寶出去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觸,也可以去認識一些其他的人,也可以多帶寶寶出去玩耍去游樂場,或者是去一些比較有教育意義的地方,這樣都是可以提高寶寶的適應能力的。
⑷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讀後感
現在的孩子小時候都很聰明,在我們大人眼裡可能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你只要是懂母嬰知識的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其實什麼都懂,只是看家長有沒有正確的引導。寶寶出生後,會看母親的臉,哭鬧時母親抱起就不哭了等,這是孩子最早期的社交能力。社交適應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處理好環境、人和自己的關系。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說一說怎樣幫孩子鍛煉環境適應能力?
1.孩子與人的互動
與孩子玩躲貓貓、坐飛機等游戲,能加強與照料者的互動。
2.幫孩子適應環境
讓孩子認知生活的規則習慣等 ,比如固定的作息時間、洗澡的流程、喂養的流程等,都你給你讓孩子增強對環境的安全感;
3.與人建立聯系
熟悉家人,從出生開始母乳喂養,給孩子餵奶、換尿布、洗澡等,都能幫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多見不同的面孔,教孩子認知不同的面孔;
4.5個月左右的孩子懂得見人要微笑示好,多與孩子微笑、打招呼、握手,也是孩子社交能力學習的開始。
多帶孩子到不同的環境,增強適應能力。有的孩子,到陌生的環境會哭泣,這是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的表現之一,多種環境的刺激有助於孩子提升適應力;
⑸ 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方法一:帶孩子多接觸新環境 有的孩子到了陌生環境中會不知所錯,無法很快融入。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經常帶他們去新環境中,讓孩子去發現新鮮有趣的事物,從而增加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多結交新環境中的朋友,讓孩子通過與朋友的友好相處,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里接觸更多的人,等孩子可以順利地和他人交往時,再帶孩子走出家門。當孩子進入新環境感到不適應的時候,父母最好用握住孩子的手、摸孩子的頭等方式鼓勵孩子,使他們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態下適應環境。 小時候,媛媛是個很不喜歡出門的孩子,即使是去親戚家,她也會覺得很別扭,到了親戚家,她不會和別人打招呼,而是乖乖地躲在媽媽身後,媽媽覺得這樣下去對孩子很不好,決定多帶孩子出去玩,讓她變得大方起來。 於是,媽媽經常帶她去公園、兒童樂園等人多的地方玩,並且教給孩子恰當的社交禮儀。慢慢地,媛媛開朗了很多,到了新環境里也不覺得拘束了。 後來,媛媛進入幼兒園、小學,都能很快地適應,和老師、同學打成一片。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要引導孩子盡量習慣陌生人和陌生地方,經常帶他們去串門,或者去公園和游樂園等,鼓勵孩子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提供孩子和朋友玩的機會。 當孩子要接觸新環境時,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新環境的有趣,孩子一旦具備好奇心和勇氣,就會很快地適應新環境。 當孩子在新環境中結識新朋友時,父母要適當地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自覺加入到新環境中去,更好地和他人交往,獲得理想的人際關系。 方法二:學習上多輔導,以便適應老師 孩子從家庭歩入學校,由於受到各種嚴格規定的制約,以及學習的全新內容和作息時間的不同,孩子一時很難適應新環境是可以理解的。 同時,孩子可能會從內心認同某位老師的教學方法,一旦換了老師,孩子也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當出現這種狀況時,父母要對孩子的學習多加指導,讓孩子去適應老師。 同同今年開學換了位語文老師,之前的老師她一直很喜歡,因此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新換的這位語文老師的教學風格和以前老師的風格大不一樣,為此,同同很不適應。 由於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同同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成績也不理想,在最近的考試中,語文成績竟然破天荒地不及格。媽媽知道後,很著急,她覺得應該讓孩子學會適應不同的老師。 媽媽跟孩子講清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和老師沒有多大關系,而且不一樣的老師也有不一樣的優點,老想著以前老師的好,對適應現在的學習環境沒有幫助。孩子在媽媽的幫助和引導下,調整了自己,學習成績也逐漸提高。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以自己的經驗和對孩子課本知識的把握,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要教會孩子欣賞不同的老師,尊重老師,在心裡不要排斥不同老師的教法,這樣就會更快地適應學校環境、適應老師。當孩子因為學習出現困難,對某門學科產生困惑,進而將意見強加到老師身上的時候,父母就要幫助孩子糾正學習態度中出現的偏差,為孩子講清道理,糾正孩子的不良心態,不讓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 方法三:培養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 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心理素質的優劣往往決定孩子生活、學習、事業的成敗,而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心理適應能力。它對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備了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積極的反映。 很多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拒絕和他交往,還有的孩子,面對新的環境時會產生膽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緒,這都是孩子心理適應能力不強的體現。心理適應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質問題,反映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的思想、情緒、行為的控制能力。要想更好地融入新集體,就必須具備很強的心理適應能力。 父母可以為多培養和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養成遵守規范、樂於合作的意識和習慣。要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問題,理解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做法,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孩子放棄個性,而是懂得與人相處之道。 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地傳授對人寬容的豁達心態,這樣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相處。 方法四:適當地和孩子分離 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哭鬧,這說明孩子對於沒有父母的環境心存不安,他們不想在新環境中獨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茫然,這種心理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樹立和孩子適當分離的意識,適當地從孩子的視線中「消失」一會兒。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附近進行觀察,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但不要干擾他們的活動;有時甚至可以短暫離開,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媽媽離開一下,一會兒就回來,這樣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從心理上接受和父母的分離。 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小學,都要和父母分離,如果對父母過度依賴,孩子就難以適應新環境。父母不要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而要給孩子留出適當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在沒有父母的世界裡學會獨立。 方法五: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不良情緒 孩子的情緒會決定孩子的性格及做事的態度,還會決定孩子的人際交往關系是否和諧、人格是否完善。父母要給予情緒不好的孩子適度的關懷和理解,教孩子學會調節情緒。 方舟今天體育課上和其他同學一起玩了個游戲,可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他發現剛剛很不配合,非常氣憤,想對剛剛發脾氣,可是他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緒,耐心地對剛剛說:「班裡那麼多同學都在等你,你要照顧大家的情緒啊。」 在方舟的說服下,剛剛改變了自己的意見,和大家開心地一起玩了。方舟慶幸自己沒有對剛剛發脾氣,如果那樣,剛剛會更不配合。 父母要教育孩子客觀地看待世界,孩子心胸開闊,情緒就容易穩定。比如,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就要引導孩子學會正視現實,繼續努力;如果孩子有煩惱,就要讓孩子學會傾訴,經常和父母及身邊的朋友交流,通過傾訴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不好,無法調適自己時,也可以讓孩子暫時轉移注意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也可以調節不良情緒。 父母還應該讓孩子學會節制自己的情緒,等心情平靜下來再處理事情。有理智的孩子一定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能夠意識到發脾氣帶來的後果,於是會自覺控制自己。 孩子學會了調適自己的情緒,就會很好地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⑹ 什麼是幼兒的適應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如對冷熱、陌生環境、危險狀態等的適應,它是人類能夠生存下來的基本適應力,也是所有適應力的基礎。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主要是對社會交往、處事、人際關系等的適應,它是反饋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高低的間接表現,是人這個個體融入社會,接納社會能力的表現。
適應能力是指為滿足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所需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診斷和評估兒童精神發育遲滯的重要輔助手段,而幼兒在3-6歲就是形成這種能力的關鍵時期。專家認為,適應能力是後期智力發展的基礎。
一般來說,適應能力強的孩子,性格往往較為外向、積極和堅強,能夠較快和較好的適應生活或者人際環境的變化。這樣也就能更快的學習到生活經驗和知識,也能接受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由於能很快的適應新環境新事物,便不容易驚慌,也自然容易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會讓心理發展更健全。於是,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時,就能夠更好的調節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能很快的在新環境中融入小朋友中去,也能夠更快更迅速的學習到更多的人際交往經驗,知道如何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保持良好的關系。
良好的適應能力有助於他們在日後擁有一個順意的人生,即使進入一個新學校、搬家到了另一個城市、換了一個工作單位、出國念書了,面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人和環境,也能夠立刻適應,過的非常愉快,就算是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等難題也能及時進行自我調整,積極應對。
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1、多帶孩子出門,讓孩子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不能讓孩子一直待在家裡,對於孩子來說他需要不同的環境來成長。
鼓勵孩子多去和小朋友們玩、多參加集體活動,孩子生活在集體環境中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能夠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學會交流,同時增進人際交往能力,出現矛盾時,不要過多干涉孩子們之間的打鬧,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沖突和矛盾。
3、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多讓孩子自己獨立的做事情,不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還要學著收拾玩具,房間,幫媽媽洗碗,擦桌子,掃地等等。很多父母總是等不及要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實際上阻礙了孩子適應能力的發展。
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生活中並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掌聲,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點的,當孩子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不是中心時,反而更能讓他輕松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