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資訊 » 古代加急文件稱為什麼

古代加急文件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26 07:16:14

㈠ 歷史上的八百里加急是什麼它到底有多急

我們在古裝歷史劇中,遇到緊急軍情或者某某皇帝的口諭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騎著一匹馬,沖過滾滾人流,口裡喊著,八百里加急,擋路者死。那麼這八百里加急是怎麼樣個概念呢?如今我們生活里,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買個東西從一下單到貨到手裡一般無論多遠,兩三天時間都無問題。但小編想說,在八百里加急面前,如今的快遞都做不到那麼快!


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加的其實是馬,急的是信件。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達到 800 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拚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他們統一叫做「驛卒」「驛隸」,帶上這么輕蔑的稱呼足見他們的地位低下了,干著風雨無阻的工作,拿著每月不到2千元的工資,心裡有苦卻說不出來。不過這種苦比起懲罰來說不算什麼。因為有規定,雨天或者冬天的快件,必須貼身攜帶,不能淋雨也不能損壞,沒有準時送達的要遭受處罰,慢一天者打屁股80大板,兩天者,雙倍打屁股就是160大板,三天者320大板,以此類推。最嚴重著徒刑三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當然,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基本上是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後,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㈡ 古代送書信,為何會有一句八百里加急,是怎麼加急的

這個問題我覺得也就跟現在的快遞差不多吧,我們現在的快遞是普通速度一般在三天左右,加急快遞比如說像順豐就可能一天左右就差不多了。而古代的交通並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按照那個時候的速度來說,一般規定是在每天300里左右,遇到特別緊急的事情,就會使用加急,這個時候的速度最快是有可能達到800里的,所以叫八百里加急,來表示特別緊急。

可能還有人疑惑,為啥不怕別人去劫道。我的天,這種八百里加急的文件,一想就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公文,難道是不要命了嗎?去搶這種文件。如果真有那種敵軍啥的要搶,送信的也不是一個人啊。

㈢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兩天時間。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里。天寶14年11月9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3000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3)古代加急文件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八百里加急的由來

1、春秋時期,對於傳遞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於是「馬傳」應運而生。近距離的物品傳遞使用「單騎」傳遞,長距離的傳遞則使用「接力」傳遞。

2、秦統一全國後,十里設一亭,而處在交通線上的亭同時具備通信功能,被稱為「郵亭」。這時,快遞有了快慢之分。

一般普通物件對送達日期沒有什麼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著「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日行300里,而若寫上了「十萬火急」的字樣,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達到日行400里,這在當時可謂是神速。

隨著官府職能的日益完善,對傳送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時就明確提出了對傳送人員的招募要求,即「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

3、漢朝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朝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快遞業進一步發展。這時對物品運輸方面,增加了新的規定:物件必須由快遞員騎馬傳送。如:緊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馬200里,在隋唐時期更是達到了日行500里。

4、隋唐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快遞業得到了空前發展。隋唐時期對程限有著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

5、唐朝時期,尤其是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3個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相兼驛86個。

有學者推算,盛唐時期,從事驛傳的工作人員約有2萬多人,其中驛夫1.7萬多人。而唐代詩人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6、宋元時期

宋代的急腳遞,是在步遞和馬遞基礎上創立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腳遞並非人力的步遞,也是一種馬遞,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遞鋪,更接近今天的快遞公司,程限與宋代一樣。

7、明清時期

到了大清朝,由於軍機處的設立,驛傳的速度可達到一晝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豐和同治時期,一旦打了勝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傳遞消息,這就是那時的「紅旗報捷」。也是我們在影視劇里常常聽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於510米,800里等於408公里)。

所以,通過了解我們可以發現,古代的快遞主要是為皇家和達官顯貴的人服務的。且由於官方快遞只傳遞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對民間百姓開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該怎麼辦?於是民間就出現了——鏢局。

㈣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古代交通和迅息傳遞不便,最快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人沒有手機和網路,也沒有電報等現代資訊傳遞科技手段,遇到緊急情況,資情上傳下達、共享信息資源時,怎麼辦?

看看歷史劇和相關作品,我們總會看到,身穿古裝服裝的兵役或驛站的工作人員,不分寒暑冬夏、不管風吹雨打,始終騎高頭大馬上,賓士於四面八方。

從范陽到臨潼華清池,兩地相繼3000里,這么緊急的國家大事,經過八百里加急,唐玄宗也是6天之後才得到消息。

對比數據即知:唐代的—尺合現在 0.303m,一里合 454.2m……

放今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動車的平均時速160-250公里,高鐵平均時速在250-350公里,首個5G磁懸浮上海開測 時速500公里,而飛機的時速,螺旋槳類的飛機時速大概在300~500公里/小時……

古人實現八百里加急很難,放到現代,一日千里,也都不是個事兒!

㈤ 古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什麼意思

「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的程度。

我國幅員遼闊,所以為方便聯系,古代王朝就建立了以驛傳方式通達信息的制度,西周時已經產生了郵驛傳命的制度。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國各地基本都設有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就設一個驛站,一旦要傳遞緊急公文,按規定每天三百里,更特別的情況可以做到每天八百里。

古代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按唐代的規定快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單靠一匹馬跑不到目的地,要到下一個驛站換人換馬,連續傳遞下去。

(5)古代加急文件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三者區別在於信息傳遞的速度,以及事態的嚴重性。再者,是馬的質量問題,八百里加急的馬是好馬。

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 300 里。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 500 里,用的馬是御馬級別。唐代的—尺合現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如何傳遞消息的呢

古代的通訊技術並不發達,雖然有很多人通過一些信鴿進行傳送,但是很多鴿子會在半路跑偏,這種方法也非常不安全。因此,面對一些緊急的工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採用人力進行傳送的,一些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更是要用千里馬去傳送。負責傳送信息的士兵在沿途設下的驛站和一些有道義的幫助下,快速送到目的地,這也是古代最快的信息傳輸方法。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裡面都是面對敵國入侵的軍報。因此,是不能耽擱的。傳送的士兵都是選用一些汗血寶馬,而且沿途的設下的驛站和老百姓都會支持軍官的行動,讓他們盡快送達文件。因此,八百里加急是古達傳播信息最快的方法,而且也相對比較安全。

㈦ 古代「八百里加急」是什麼概念 「八百里加急」真正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達到
800
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拚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㈧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何意思,究竟有多快呢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家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說如今餓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論你想知道什麼消息,只需要在網上搜索就可以找到,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但是在古代,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的科技,大家對於信息的獲取往往只能通過寫信或是人工傳遞消息。但我們都知道有些消息是有時限性的,尤其是軍事方面的消息如果傳遞的不夠及時,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後果。所以為了不影響這類消息的傳遞,我國古代設置有八百里加急來專門傳遞這些消息。那麼,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呢?

總的來說,消息的傳遞不論在那個時代都十分重要,古代有八百里加急,而如今有電話、微信等。對於我們而言,現在要想傳遞一個消息非常容易,這也使得現代戰爭的打響變得更加困難,畢竟消息傳遞的快,軍隊也組建的快,要想打敗一個國家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行。

㈨ 古代給地方下發緊急文件用什麼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為了對所統治的廣大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加強與各地的聯系,使文書、政令、公函等文件和軍事消息能迅速地傳遞,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個驛站,派有專人負責管理,飼養著驛送文書的馬匹。

驛使在傳遞文書途中,每到一個驛站,即行換馬趕路,這就大大加快了傳遞的速度。對於緊急文件,更以每天幾百公里的速度傳遞,稱為「加急」。

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說。因此,驛站就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現在從地名上還能找到當年驛站的痕跡,如四川省的「龍泉驛」,湖南省的「鄭家驛」。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蘇省高郵市古代驛站遺址「孟城驛站」。

㈩ 古代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都是在什麼情況下

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都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八百里加急在比六百里加急更加緊急的情況下使用。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傳遞。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達到 800 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拚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10)古代加急文件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八百里加急

《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而泄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

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拚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

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基本上是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後,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

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熱點內容
為什麼蘋果手機打王者老愛掉線 發布:2025-08-09 18:03:12 瀏覽:301
為什麼電腦提示框一直閃爍 發布:2025-08-09 18:02:18 瀏覽:357
為什麼我的手機視頻不能放大 發布:2025-08-09 17:58:07 瀏覽:995
為什麼輸液長時間身體會疼 發布:2025-08-09 17:56:29 瀏覽:427
為什麼吃油麥菜不好 發布:2025-08-09 17:47:18 瀏覽:343
為什麼三星手機屏幕總是變暗 發布:2025-08-09 17:43:51 瀏覽:227
華為手機為什麼接不到電話 發布:2025-08-09 17:43:39 瀏覽:723
川石克霉唑軟膏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8-09 17:41:50 瀏覽:670
為什麼我的手機邊角會有顏色 發布:2025-08-09 17:37:05 瀏覽:653
男人為什麼想去你家上門 發布:2025-08-09 17:27:34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