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通要打蘋果專利戰
Ⅰ 敢跟蘋果打架的高通到底什麼神仙
近期高通公司與蘋果公司的商業糾紛那是沸沸揚揚,所以有些吃瓜群眾就在想阿,是什麼神仙公司敢跟蘋果打架?高通公司就此出現在人們眼前,那麼它們到底在爭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高通,其實我們天天在用著高通的產品,並且天天在付錢給它!
它是通信行業最拉仇恨的公司,幾乎所有通信公司都對它咬牙切齒,因此高通公司大大小小官司接連不斷,不是他在告別人,就是別人在告高通!
高通發家史
高通的創始人是 艾文·雅各布斯博士(Dr. Irwin Jacobs)
▼就是這個老頭,還健在,身體硬朗
也許你對他的名字很陌生,但是實際上他在行業里的地位,絲毫不亞於教主喬布斯。
雅各布斯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1933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上高中的時候,他的指導老師說科學和工程學沒有未來。於是,他考取了康奈爾大學的酒店管理學院,但被室友嘲笑課程太簡單,他又轉而學習電氣工程。。。(嚴重懷疑他的指導老師是高通現在的仇家,專門穿越回去坑他的戚或,結果沒成功),1985年7月,他與六個Linkabit公司的同事共同創立了 高通。(Qualcomm) 。
▼「七劍」創高通(中間穿黑西裝的就是雅各布斯,一看就是帶頭大哥范)
高通的名字來自於「 quality communications 」,也就是「 高質量的通信 」。當時,他們沒有產品,也沒有商業計劃,只是在一家比薩餅店樓上租了一間辦公室。
高通創立之後,就牢牢瞄準了CDMA。雅各布斯他們發現了CDMA在移動通訊領域的發展潛力,決定從事這項技術的開發,並帶入商用。
它花了數尺稿年時間進行實地實驗、驅動測試以及行業演示,證明CDMA不僅有用,還能用於各個領域。雅各布斯和他的團隊抓住一切時機宣傳CDMA,稱這一技術能夠提供更好的聲音質量,運營成本更為低廉。
1993年,CDMA終於被公認為行業標准。
1995年,第一個商業性CDMA網路系統在香港建立。
1996年,Bell Atlantic電信推出了美國第一個CDMA網路。
最終,在高通的努力推廣下,CDMA無線通訊技術成為可以和GSM分庭抗禮的一個通信技術標准,並在陵仔孝全球很多國家地區被廣泛採用。
從那以後,高通就從一艘小船搖身一變,成為行業巨艦,奠定了自己在通信領域無法替代的地位。
為什麼大家都「恨」高通?
說來說去,都是為了錢。
高通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兩部分:專利授權和手機基帶晶元(負責無線通信功能的核心晶元)出售。
手機製造商 如果使用了高通晶元,要付晶元的錢及專利費。
設備商 建基站的晶元如果使用了高通專利,則得付專利費。
對於 運營商 來說,一方面需要采購手機廠商的定製機;另一方面,還需要采購設備商生產的設備,得間接付出兩份專利許可費用。
說白了,高通「三家通吃」,你說它能不招人恨么?
如果說2G時代,是GSM的天下,還沒高通什麼事的話,那3G時代,WCDMA、TD-SCDMA、CDMA2000,那都和高通一手開創的CDMA有密切關系啊
高通就是靠CDMA發家的,手上握了無數的核心專利,你說它能不具有話語權么?能不強勢么?你能惹得起么?
其實,你研發的技術,你擁有專利,收點專利費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大家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但是, 高通的收法,實在是有點「流氓」...
一般收專利費的方式是,如果你用了我的專利,就 按涉及專利的部分 作為計算比例的基數。而高通呢,是 按照整體作為基數 進行收取的。
比如說,你研發了一款手機,用了某廠家的晶元,一般來說,你(按談好的價格)付這個晶元的錢,就行了。
但是,如果你用了高通的晶元,不好意思,不管你手機賣多少錢,必須按手機價格的5%給高通錢。
如果你手機賣100美元,那給高通5美元。
如果你手機賣1000美元,那就要給50美元。
哪怕你造個飛機,價值10億美元,只要用了它的晶元,你就要給它5000萬美元...
手機的功能現在不斷增加,各個配件(攝像頭、屏幕)都越來越好、越來越貴,整機價格在提升,你的晶元不變,你依舊可以按比例抽錢。
怎麼樣?夠不夠狠?
這就是為什麼高通的專利授權費被稱為 「高通稅」 的原因。
現在行業競爭這么激烈,廠家利潤本來就微薄,你這不分青紅皂白就收5%的霸王條款,比稅務局還狠(稅務局還有退稅政策),換誰誰沒意見啊...
關鍵是,即使你恨得咬牙切齒,你都拿它沒辦法,因為它的專利實在太多太重要了。你根本繞不開它...
來看看高通這些年惹上的官司吧...
2005年7月,美國博通公司對高通發起反壟斷訴訟,最終達成和解,高通向博通賠付8.91億美元。
2007年1月,韓國對高通進行反壟斷調查,2010年1月對高通處以2.36億美元的罰款。
2007年10月,歐盟委員會根據Nokia等六家公司舉報對高通進行了反壟斷調查,最終2009年以和解宣布停止調查。
2010年,基於Icera的投訴,歐美啟動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Icera公司投訴高通濫用市場地位,目前此調查依然處於調查階段。
2015年1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對高通的反壟斷罰款 60.88億 人民幣。
2016年4月,黑莓公司抗議,認為公司根據授權協議支付的特定專利費,高通收取了過多費用,隨後,兩家公司展開了談判,試圖解決這一糾紛。2017年4月12日也就是近日有了仲裁結果,黑莓獲得高通公司8.15億美元賠款。
2016年12月,韓國監管部門以違反反壟斷法為由,宣布對高通處以1.03萬億韓元(約合8.8億美元)罰款,並要求該公司改變現有商業做法。
2017年1月,蘋果在美國加州南區聯邦地方法院向高通公司發起的專利訴訟,起訴高通「壟斷無線晶元市場」,並提出了近10億美元的索賠。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基本上,高通的法務部門就沒有閑過...
換做一般的公司,這么多的官司,都是幾億幾億的,還都是美元,早就瘋了吧...
高通偏不,它有專業的律師團隊,專門搞這些事。(話說,美國人的專利意識真的是很強。大家從美劇裡面應該都看到過,為了專利打官司是家常便飯。)
上面的官司裡面,除了前年我們國家因為反壟斷,罰了高通60億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通和另一個行業老「流氓」——蘋果之間的死磕了。
蘋果老大庫克說:「高通在標准專利方面表現非常出色,但這只是iPhone的一小部分。高通的技術與顯示器、Touch ID或無數其他的創新毫無關系,這些都是蘋果的發明。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不對的,對此我們採取了原則性的立場。」
說白了,就是蘋果認為高通的「高通稅」影響了蘋果的創新,因為創新很大一部分收益都被高通剝脫了。
一個是最大的晶元商,一個是最大的手機製造商,兩個老流氓互掐,大家當然是坐山觀虎鬥啦。這就是近期打官司的原因..
不過話說回來,東西是人家發明的,技術是人家研究的,如果沒有高通這些技術型公司早期的創新,也不會有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怪只能怪高通早期做出的決定夠英明神武...
所以說,技術創新和高瞻遠矚是多麼的重要。
Ⅱ 華為剛宣布賣5G,蘋果就和高通鬧翻,昔日夥伴為何成為了敵人
這兩天的科技圈一點也不平靜,華為宣布出售5G技術和設備的消息像一顆炸彈一樣,將本來就不平靜的科技圈弄的是風起雲涌。在華為發布出售5G技術和設備後,蘋果就把高通告了。有朋友會好奇,蘋果與高通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直都很好么,蘋果手機用的晶元幾乎都是高通產的。
高通認為,到時候走投無路的蘋果一定會低頭,采購自己的晶元。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誰也沒有想到一直掌握著5G核心技術和設備的華為願意將手中的5G技術和設備出售出去。要知道,華為的5G技術和設備是領先於全世界的。就算現在蘋果和高通沒有鬧僵,蘋果也會考慮華為的5G晶元。
更不用說現在了冊孝。高通也是沒有想到,華為會突然宣布出售5G技術和設備的消息。華為出售5G技術和設備的這個消息無疑是對高通的一個巨大打擊。之前,高通在晶元領域一家獨大。現在,無論是技術還是設備,高通都不如華為。如果華肢姿頃為真的願意出售5G技術和設備的話,高通將陷入困境
Ⅲ 蘋果專利侵權,高通要求法院全面禁售蘋果手機
高通終於讓蘋果吃到了「苦頭」。
日前,高通公司對外發布聲明稱,針對蘋果公司四家中國子公司,其向福州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的兩個訴中臨時禁令,得到法院支持。
根據上述禁令,蘋果公司應立即停止針對高通兩項涉案專利的侵權行為,包括禁止在中國進口、銷售和許諾銷售未經授權的產品,相關產品型號包括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等在內共計七款蘋果手機。
而對於上述臨時禁令,蘋果公司則聲明稱,當前銷售的iPhone手機都預裝iOS 12系統,該版本系統並不侵犯本案所涉及的兩項專利技術,中國消費者仍可購買所有型號的 iPhone 產品。
很多人對「臨時禁令何時生效以及在多大地區范圍內生效」心有疑慮,此外,對於蘋果公司聲稱預裝IOS12系統版本不受禁售令影響感到不解。
那麼,在國內持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背景下,又該如何看待上述臨時禁令呢?
糾紛不斷:蘋果公司訴高通壟斷,高通訴蘋果欠費侵權
針對高通公司聲明中的「訴中臨時禁令」,可能是「行為保全」裁定,也可能是「先行判決」。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
如果是屬於行為保全性質的裁定的話,蘋果公司不服可以提起復議,但是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簡單說,一旦高通公司聲明中的「訴中臨時禁令」屬於裁定的話,那麼,該裁定一經作出即生效,蘋果公司應先行停止侵權行為,包括立即禁止進口、銷售或許諾銷售七款涉案型號手機。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判決。
如果是「先行判決」的話,因為屬於一審判決,那麼,蘋果公司還可以提起上訴,待二審終審會才會正式生效。
蘋果的官方聲明中表示,中國消費者仍然可以在中國境內購買到所有型號的iPhone產品,並強調正在通過法律途徑尋求解決。但按照我國法律,「訴中禁令」一經作出立即生效,當事人如對裁定不服,可以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並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這意味著對於被列入禁售范圍的iPhone相關型號產品,該禁售令已經生效,在此期間蘋果在中國進口、銷售和許諾銷售未經授權的侵權產品都屬違法。
至於蘋果聲稱「iOS12」的軟體版本不涉及侵犯高通專利的說法,需要指出的是,福州中院裁定針對的是產品型號,跟iOS版本無關。即便蘋果之後可以繞開高通的專利,也需要首先向法院證明這一點,在此之前依舊必須立即停止銷售。
實際上在該案的庭審過程中蘋果就提出了這個意見,但是法院沒有採納而是依舊發布了禁令,說明法院是不支持蘋果的「iOS12版本不侵犯高通專利」這個說法的。
可以說,當前國內正成為各類知識產權紛爭解決的「優選地」,不僅是國內公司,包括蘋果公司和高通公司等在內眾多國外公司也越來越多將它們的知識產權紛爭放在中國解決。
一方面,這表明國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客觀性、中立性和專業性得到越來越多公司的認可,另一方面,國內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也受到越來越多公司的信賴和追捧。
因此,在國內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的背景下,蘋果公司因涉嫌侵犯高通專利權,被判「臨時禁售」,勢必成為國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進程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
當然,對於橫亘在蘋果公司和高通公司之間曠日持久的專利紛爭,或許也有望加速得以解決。
Ⅳ 蘋果5G基帶晶元為何開發失敗被高通卡了脖子,繞不開高通專利
日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給出了驚人爆料,原本打算在明年大規模商用的蘋果5G基帶晶元,遭遇研發失敗,今明兩年,蘋果iPhone仍然只能使用高通5G基帶晶元。
受此消息影響,蘋果股價出現下跌,而高通股價則順勢上漲。
很多人都非常奇怪,明明是全球最大的 科技 公司,財大氣粗、實力雄厚的蘋果公司怎麼就失敗了呢?
針對這個問題,有國外媒體在日前給出了答案,原因並不是因為蘋果的研發技術不行,而是蘋果繞不過高通專利在法律層面的限制,被高通卡了脖子。
在此之前,蘋果為了設計自己的通信基帶晶元,曾試圖通過上訴,讓美國法庭判決兩個高通通信專利無效。
但就在6月27日,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蘋果的這個上訴請求。
換而言之,這兩項專利仍然屬於高通,蘋果想要繼續開發5G基帶晶元,就必須給高通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用。正是由於這兩個高通專利卡在前面,蘋果開發5G基帶晶元,才會困難重重。
正因如此,蘋果想要使用自研的5G基帶晶元,要麼在法律層面解決專利問題,要麼另闢蹊徑,繞過高通的5G專利體系,但由於市場、產業鏈的客觀現實,這一條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說,大家想要看到蘋果自研基帶晶元,可能仍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
Ⅳ 蘋果手機用高通的什麼技術
蘋果手機使用了高通的『674專利技術。
蘋果公司被認定侵犯的 『674專利能夠改善處理器電路中的能耗管答謹理,以降低移動設備功耗並延長其電池續航。高通指控蘋果公司設計好缺的A10、A11和A12應用處理器電路侵犯了該項專利,這些應用處理器廣泛應用於蘋果公司設備,包括從iPhone 7到最新發布型號的多款iPhone。
截止至於2019年9月,中國和德國的專利法院已做出裁決,裁定蘋果公司侵犯了其它的高通非標准必要專利,並針對侵權的設備頒發了禁令。
(5)為什麼高通要打蘋果專利戰擴展閱讀
蘋果高通專利技術案的起始:
蘋果與高通本是一對生意上的好夥伴。讓他們之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導火索,是高通2017年年初扣住了本應返還給蘋果的10億美元專利授權費。
高通之所以這么做,則是因為蘋果在部分產品中採用高通死敵英特爾的晶元,同時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對高通壟斷調查案中,提交了不利於高通的證詞。高通遂以蘋果違約為由,拒絕返還10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給蘋果。
蘋果一怒之下將高通告上了法庭,要求索賠。同時宣布拒絕向高通繼續支付專利費。高通反訴蘋果專利侵權,要求在美國、德國和中國等地禁售蘋果產品。蘋果當時否認了高通的指控,並稱高通的相關專利技術友舉辯是無效的。雙方互不相讓,導致兩方紛紛走上法庭。
Ⅵ 高通失勢: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謝幕的時代
高通失勢: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謝幕的時代
高通主要業務營收或將四財季連續下滑,真的是因為華為帶動了中國市場的5G嗎?
8月1日,高通發布了2019財年第三財季財報。
根據報告顯示,高通第三季度營收為9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56億美元相比增長73%;凈利潤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億美元增長79%。
雖然營收和利潤都的同比增長都超過了70%,但高通昨日早晨盤後的交易中,跌幅達5%。
為什麼會出現業績增長股價反而下跌的情況?原因在於高通的96億美元的收入中,48%是與蘋果達成和解後獲得的專利賠償收入,這筆專利費許可收入高達47億美元。剔除這部分專利收入,高通在第三財季的銷售額為48.9億美元,這一數字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0.9億美元。
營收不及預期,股價自然會下跌。
當然,股價下跌還有一點原因在於,財報中高通的主營業務營收數據不是很好。高通主營業務主要分為CDMA技術集團(QCT)和技術授權部門(QTL)。CDMA技術集團營收為35.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技術授權集團營收為12.9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
從2019年第一財季開始,高通兩大主營業務營就出現了營收下滑,這已是連續下滑的第三個季度。對於第四財季營收,高通預計為43億美元到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億美元下降12%到26%,仍舊不及預期。
至於原因,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解釋:由於華為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突飛猛進,使中國的不少高通客戶開始重點發展5G,並取消了許多4G機型訂單,進而影響了高通公司的業績展望。
高通主營業務連續三季度持續下滑,甚至毀團還會迎來整個2019財年的業務下滑。其中原因,真的是因羨余洞為華為帶來中國市場5G潮嗎?
我看未必。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高通的通訊專利授權模式說起了。
過不了的專利檻
所有手機廠商,都逃不開高通在通訊領域的專利檻,尤其是3G專利,高通幾乎全部壟斷。
作為全球范圍內手機晶元的主要提供商,高通主要業務是向手機廠商提供晶元,通過收取專利費的模式來盈利。
高通的的專利主要集中在3G領域。資料顯示,高通在CDMA上擁有包括600多項核心專利在內的共計3900項專利,佔CDMA所有專利的27%,壟斷了全球92%以上的CDMA市場。在中國,這一比例幾乎達到100%。
高通的壟斷是在3g網路時代形成,3g網路的核心標準是CDMA,而高通則擁有CDMA技術標準的大部分核心專利和外圍專利。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機,都要兼容2g/3g/4g網路,而高通則壟斷3g網路,4g網路也有大量專利。
同時高通還壟斷手機核心處理器晶元,除蘋果和華為之外的手機廠商,幾乎都要向高通購買手機處理器晶元。在3G/4G時代,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繞不過去高通的專利牆。只要是具備通訊功能的手機,都要向高通上交一定比例的專利費。
高通高級工程副總裁兼技術許可業務法律顧問陳立人曾在采訪中表示:晶元本身是沒有辦法體現到高通一直以來所累積的龐大蜂窩技術標准必要專利的,每一台智能手機都有高通的發明。
言外之意,一部智能手機即便是沒有採用高通的晶元,也一定會用到高通的蜂窩標准必要專利技術,就必須要尊重其知識產權。這意味著,每一部智能手機都會用到高通的無線通信技術,不管是否採用了高通的晶元。
在專利費的收取上,高通可謂心狠手黑。譬如面向在中國銷售使用的品牌設備的3G、4G必要中國專利的授權,高通對3G設備(包含多模3G/4G設備)收取5%、對不執行CDMA或WCDMA網路協議的4G設備(包含3模LTE-TDD設備)收取3.5%的專利費;每一種專利費的收費基礎是設備銷售凈價的65%。
這意味著,一部售價2000元的國產手機,需要繳納2000*65%*5%=65元的專利費。手機賣得越貴,專利費交的越多。
對智能手機而言,雖然顯示屏、處理器、內存、攝像頭等是核心元器件,但通信才是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的根本。只要手機具備通訊功能,就會基於高通在1989年研發的CDMA技術,就跳不過高通專利這個檻。
蘋果反擊高通
2016年之前,iPhone系列產品一直採用高通晶元。
2007年,喬布斯與高通時任CEO保羅·雅各布建立友好關系並達成共識,蘋果每部iPhone將向兄枯高通支付7.50美元的專利費用。至2011年庫克出任CEO後,認為一協議是「非常過分」的,並推動進行修改。
後來,高通又對專利費標准加以改動。相關資料顯示,在2017年之前,高通對出售的3G設備收取5%、對不執行CDMA或WCDMA網路協議的4G設備收取3.5%的專利費。
蘋果之所以堅持拒繳專利費,是因為在蘋果等看來,「高通稅」存在不合理之處:智能手機廠商只是在通信模塊上應用了高通的專利,卻要按照整機價格向高通付出5%專利費。
你想,一部售價800美元的手機高通收5%專利費,每部手機收取40美元,上億台的出貨量就是40億。庫克提振股市的策略靠提高產品售價,iPhone價格越賣越高都超萬了,蘋果出貨量那可都是2億保底,銷售收入的5%都給了高通,這不就成給高通打工了嗎?庫克想想就頭大。
蘋果和高通的手機相關專利糾紛,核心問題在於蘋果認為高通利用非法專利行為來壟斷數據機晶元市場。
庫克曾與高通展開多次談判,但蘋果的專利費足以決定高通的營收。要知道,高通2019財年第三季度營收的48%都是與蘋果達成和解後獲得的專利收入,足見蘋果對其應收的重要性,所以高通斷然不會答應庫克的要求,雙方反復協商無果。
於是在2016年,蘋果棄高通而選英特爾,開始在部分iPhone機型中使用英特爾的數據機晶元。甚至,庫克還曾對高通落井下石。
在韓國調查高通壟斷時,蘋果提交了高通的壟斷證據,這使得憤怒的高通直接扣押了需要返還給蘋果的10億美金。
2017年1月,蘋果公司對高通提起了索賠10億美元的訴訟,指控這家晶元製造商對其晶元產品收費過高。
有意思的是,這次蘋果起訴高通,還得到了谷歌、亞馬遜、微軟、Facebook的組團支持。甚至,同一時間英特爾和三星還聯合起訴高通,稱後者利用其在移動處理器行業的主導地位排擠行業對手。
2017年4月,高通正式反擊,在美國加州南區法院反訴蘋果,稱其部分iPhone機型侵犯其六項專利,請求禁止iPhone在美國出售、廣告展示、市場營銷和倉儲活動。
這次反訴之後,蘋果公司停止向高通支付專利許可費,還讓供應商不要向高通支付專利費。
自此,雙方你來我往,這場持續了2年多的專利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大戰不只是在美國展開,高通一度在全球所有蘋果產品所在市場起訴蘋果公司。2017年10月開始,高通正式在中國起訴蘋果,要求全面禁售iPhone。後來,高通又在歐洲等地起訴蘋果。
當然,蘋果也不甘示弱,於2018年1月份在全球起訴高通壟斷。同時,蘋果在2018年發布iPhone XS系列時,乾脆棄用了高通基帶,全部選擇英特爾晶元。
雙方互訴的結果是,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中國和歐洲法院都判高通勝訴,禁止了蘋果手機部分型號的銷售。
高通目的很明確,就是靠起訴讓蘋果恢復與其合作。直到2019年4月份,高通如願以償,蘋果與之達成和解,雙方同意放棄全球范圍內所有訴訟。蘋果需要向高通支付45-47億美元的補償金,並提供一份晶元供應協議。
但蘋果與高通達成和解,並不是因為其與高通在全球的官司,而是因為其在5G手機的進展上現在最好的策略仍舊是與高通合作。
自然,最後蘋果也沒有繳納高通起訴的70億美元。同時,在雙方互訴的進程中,蘋果等一眾廠商抓著高通的專利壟斷不放,也讓其不得不在2017年重新調整了專利授權費用。
逃離「高通稅」
事實上,在「高通稅」的強壓之下,有能力的手機廠商都會千方百計想著如何擺脫高通的控制。
譬如蘋果,一直以來都在嘗試脫離高通晶元對其的束縛。從iPhone 7開始應用英特爾晶元,到iPhone XS摒棄高通基帶,都是蘋果在嘗試的方法,即便英特爾的基帶晶元性能不如高通。如果英特爾能夠順利研發5G晶元,蘋果應該還不會與高通和解。
蘋果一直在變著花樣嘗試如何繞過高通,積極設計並研發無需任何高通組件的iPhone和iPad。
過去幾年,蘋果一直在擴展其定製晶元的開發和使用,並嘗試為自己的設備構建更多的無線組件,比如將自己的藍牙和Wi-Fi晶元放入最新的Apple Watch和AirPod耳機中。
為了提高通訊晶元的研發能力,更是做了很多布局。2014年,蘋果開始大幅招聘相關工程師;2016年,蘋果開始在新款iPhone上使用英特爾的相關晶元。
2017年,蘋果挖來了在高通工作8年負責技術路線圖的副總裁Esin Terzioglu,以研究將數據機芯接集成到蘋果A系列晶元上。因為數據機,是iPhone中較貴也是耗能較高的晶元組之一。
雖然在iPhone XS和XR中只使用了英特爾的數據機,但蘋果一直對其性能和可靠性存在疑問。迫於英特爾5G基帶晶元的緩慢進展與產品缺陷,蘋果乾脆買下了英特爾的晶元業務用於自研。
蘋果從iPhone 7開始就通過引入英特爾的基帶與高通進行對抗,不斷在產品設計及晶元研發上布局,主要就是為了逃離「高通稅」,甚至不惜新機型通信質量受影響導致品牌力下降的後果。
王吉偉頻道認為,蘋果代表了反抗「高通稅」卻又不得不與高通相愛相殺的一股勢力,而像三星、華為等廠商因為及時布局,已在5G晶元專利上基本告別了高通。至少可以通過交叉授權等方式免費獲取專利,同時還能在5G晶元行業中分一杯羹,打消高通過往憑借專利壟斷欺行霸市的囂張氣焰。
「高通稅」的不合理早已引起多國政府的重視,2015年我國發改委處以高通2013年度在中國市場銷售額8%的罰款,合計60.88億元。此後,高通修改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銷售的手機,按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
5G不佔優勢
5G時代來了,但高通並沒有能力再次壟斷5G,甚至它在5G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被華為、三星等廠商超越。其實在4G時代,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高通已經沒有原本的壟斷優勢。
在過去的2G、3G和眼下的4G時代,高通長期以「不獲得專利授權、沒有晶元銷售」的商業模式,用知識產權大棒和斷供晶元的威脅,逼迫下游手機廠商乖乖繳納巨額的專利費。在這一點上,不管是大廠還是小廠,都曾受到過高通威脅,就連蘋果與華為也不例外。
但隨著3G和4G技術的發展,新通訊技術正在逐步取代舊技術。同時華為、三星等廠商在基礎科學領域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和人才經費,這些廠商在新通訊技術的發展進度上甚至已經超過了高通。由此,高通的CDMA專利技術正在被更新的技術體系所稀釋,高通的壟斷優勢正在被逐步瓦解。
一個鮮明的寫照就是,在4G時代包括高通、聯發科以及華為海思等全球范圍內的廠商都在研發手機晶元,並非只有高通一家在做,甚至就連小米也推出了澎湃晶元。至於AI晶元,中國廠商目前的研發進度並不比國外廠商差。
掌握了晶元設計研發的廠商,往往會在手機最重要的通訊模塊晶元商進行努力 探索 。譬如華為,大多數旗艦手機都會採用自家的麒麟晶元,基帶也會待在自產巴龍晶元,還與射頻晶元都已實現自產。
當然,其他型號手機或許會採用高通晶元,但很多新品都已經實現了自產替代。這樣做,首先是不再受高通的要挾,其次是不用向高通交納太多專利費。
隨著5G的逐漸到來,更多的公司掌握了5G專利,高通的壟斷優勢就會越來越弱。當然,憑著高通在通訊領域的技術積累,高通在5G乃至以後6G可能仍有優勢,但這個優勢正在逐漸減小,同時更多掌握先進通訊技術的廠商也會與之瓜分這個優勢。
其中華為公司以1481族占據榜首,佔比28.9%;瑞典愛立信公司1134族緊隨其後,佔比22.1%;韓國三星集團1038族,佔比20.3%。而高通,並不在這個榜單。
顯然,在5G技術標准中,高通在專利數量已經不佔優勢。
壟斷的另一面
專利授權模式可以為高通帶來巨大收益,但它同時也有致命的缺點。
專利授權模式的優點很多,其壟斷特性能夠讓廠商在競爭中就能占據較強優勢。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風險性強同時投入更高。
王吉偉頻道認為,高通面臨著專利穩定性能否持續的問題,譬如購買的專利技術何時到期,自身的專利到期後如何繼續維持,以及交叉授權專利能用多久等。
另外,專利技術還存在技術越過的可能性,如果技術被超越或者被淘汰,這個壟斷技術也就沒有太大的存在意義了。
從上文分析亦可知,高通在5G專利數量上並不佔明顯優勢,從3G到4G再到5G,在專利這個層面高通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高通的專利授權模式下,專利費並不是基於提供的晶元的價格基礎之上,而是基於整機。即每一種專利費的收費基礎是設備銷售凈價的65%。也就是說,在4G手機上鑲嵌一塊鑽石將其做成售價10萬元奢侈品,高通也會在6.5萬的基礎上收取3%-5%的專利費用。這一點,為全球廠商所詬病。
更令手機廠商氣憤的是,高通不止壟斷通訊專利,還按照晶元和專利費捆綁銷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走專利簽訂的流程並繳納5%專利許可費用,也就沒法獲得高通晶元。
並且高通還與眾多ICT(信息、通信和技術)公司簽訂交叉許可,如果不簽訂協議,就沒法獲得高通專利授權,比如用聯發科晶元,聯發科難以繞過高通專利,後者依舊能憑借其條例,朝聯發科下遊客戶按銷量收取專利費。2016年高通起訴魅族,就是因為魅族使用聯發科的晶元而沒有向高通交納專利費。
重要的一點在於,高通的主要營收就是靠專利費。中國是高通最大的市場,據高通財報統計,在2016財年國產手機廠商為高通貢獻了53%的營收,共計252.8億美元,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於專利費用。
再以2017財年為例,高通總營收為223億美元,其中來自高通技術授權的營收為64.45億美元,稅前凈利率高達80%。
以上兩組財務數據證明,高通的利潤主要來源於技術授權。不然,也不會出現在蘋果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用後,高通當季度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
這意味著,如果通訊技術越來越新,高通的專利越來越少,掌握5G以及未來通訊技術的廠商越來越多,高通就越來越沒有優勢。高通的專利授權業務就就會不斷枯萎,其營收也將會不斷減少,並將會進一步導致其市值下跌。顯然,這個事情正在發生。
高通過往的底氣來自於大部分手機廠商繞不過去的專利短板。但現在廠商正在不斷補齊這個短板,專利壟斷與高價授權反而成了高通的短板。
除了商業模式本身,在監管層上,過於壟斷的行業,又很容易招惹各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及罰款。
從2010年開始,韓國、中國、歐洲等國家就多次對高通涉嫌壟斷做過處罰。尤其在2017年,高通先後被中國、台灣、韓國和歐洲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監管部門認定壟斷,並開出了巨額罰單。
甚至,就連美國貿易聯邦也看不慣高通的長期行業壟斷。2019年1月,美國貿易聯邦委員會,對高通提起壟斷訴訟,並已初步獲得法院的支持,判高通必須向競爭對手(晶元廠商)授權必要專利。
高通的通訊專利授權模式,正在一步步邁向壟斷失控。
後記:IOT、車用能否放飛高通?
為持續保持領軍地位,高通早已布局5G,並進軍物聯網、 汽車 領域。
並且,為了進入 汽車 領域,高通早於2016年就以470億美元收購了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恩智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車用晶元製造商。
但是在IOT領域和車用領域,已經推出從晶元到軟體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的國內外廠商已有不少。僅NB-IoT晶元級的玩家就有英特爾、華為、中興、聯發科等十家廠商之多,高通只是其中一員,這還不用說國內的紫光展銳等廠商。
雲計算廠商方面,阿里雲的IoT晶元,在2018年銷售量就已超2億片。並且,在7月25日發布了ALOT晶元玄鐵910,應用於5G、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
7月3日,網路雲也推出了首款語音AIoT晶元。小米也在近期投資收購了兩個公司,准備做IoT晶元。
家電廠商中,海爾早已推出自己的物聯網晶元,美的也已經實施了晶元計劃。
目前中國已有數家能夠生產IOT晶元的廠家,同時AIOT晶元領域的創業企業已不少於30家。還有寒武紀、商湯等自研AI晶元的人工智慧獨角獸。
車聯網是物聯網的一部分,對於很多能夠推出車聯網解決方案的廠商,車聯網也只是其IOT戰略的一個應用場景。
因此,在IOT晶元這個領域,高通想要在中國市場興風作浪,應該沒有那麼容易。至於專利授權,還要看其掌握的專利數量以及專利稀缺性與穩定性。
與高通壟斷3G專利的一枝獨秀的時代相比,現在的5G、IOT時代是眾多廠商百花齊放的場景。即便萬物互聯的市場足夠全球廠商吃一個時代,高通又能不能憑借現有的晶元+專利授權模式做這個時代的吃豆人呢?
或許,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模式謝幕的時代。
Ⅶ 高通和蘋果為什麼來中國打官司
原因如下:
1、近年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採取了包括設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在內的一系列舉措,中國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日益完善。
2、中國市場對這兩家公司來說很重要了,薯歲中國是蘋果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高數凳睜通來說,中國同樣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市場。
(7)為什麼高通要打蘋果專利戰擴展閱讀:
2019年04月16日高通和蘋果意外同意結束兩年來為了技術專利授權費而掀起的訴訟大戰。受此消息影響,高通收盤股價應聲飆漲23%。
兩家公司16日發布新聞稿表示,蘋果將向高通一次支付一筆費用。兩家公司達成了為期數年的晶片供應與專利許可協議,4月1日起生效,蘋果將為此向高通支付相關費用。
兩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全部訴訟都將取消,但新聞稿中未公布相關費用的具體金額。
參粗者考資料:鳳凰網-蘋果和高通,兩家美國公司為啥來中國打官司
Ⅷ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蘋果雖然早就曝出消息,說2023年的新一代iPhone一定要用自己研發的5G晶元,但是現在看來是無望了,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1
6月29日,知名蘋果(AAPL,股價137.44美元,市值22245億美元)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的最新調查表明,蘋果5G基帶晶元研發可能失敗了,因此高通將繼續成為2023年新款iPhone的5G晶元獨家供應商,供應份額為100%(高通公司之前的預估份額為20%)。」
郭明錤認為失敗並不意味著蘋果將放棄自研5G基帶晶元項目。郭明錤表示:「我相信蘋果會繼續研發,但等到蘋果取得成功並能夠取代高通時,高通其他新業務應該已經增長到足以顯著抵消iPhone 5G晶元訂單丟失造成的負面影響。」
對此,記者通過微信分別聯系了蘋果和高通(QCOM,股價131.6美元,1474億美元)方面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此前,蘋果一直為iPhone、iPad以及Mac等產品自研A系列和M系列晶元,而日漸強大的蘋果晶元也正逐步改變各個細分消費電子行業的競爭格局。那麼,可能把蘋果都「難」住了的5G基帶晶元研發到底難在哪裡?
蘋果與高通長期存在矛盾
目前,高通公司是基帶晶元行業的主導者,為蘋果iPhone產品生產組件。基帶晶元是決定通話質量和數據傳輸速度的關鍵組件,高通已經圍繞該技術建立了諸多專利。
雖然蘋果仍採用高通的5G基帶晶元,但公司已在晶元自研上積極醞釀了數年,以擺脫對高通的長期依賴。
事實上,蘋果與高通之前長期存在矛盾。蘋果曾指責高通「雙重收費」,對其基帶晶元收取一次費敬改尺用,並為晶元所基於的專利再次收取許可費,高通公司還會根據iPhone零售價的百分比來定價此許可。
眾所周知,高通擁有兩個核心業務部門,一個部門為智能機和其它計算設備開發晶元和無線數據機,另一個部門向智能機製造商提供專利授權,而高通的利潤大部分也來自專利授權。在高通打造的專利授權體系下,不論是否使用高通晶元,都需要向其支付專利費,這種商業模型讓高通從1985年一家小型合約研究機構發展成為全球晶元巨頭。
蘋果和高通於2016年爆發專利授權費用法律戰,雙方於2019年結束了長達數年的專利糾紛,達成和解。據高通當時的聲明稱,兩家公司將會達成一份為期6年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以及一份多年的晶元組供應協議。同時,作為殲謹補償,蘋果也將支付高通一筆一次性的款項。
對於該款項的具體金額,高通在發布2019年二季度財務報告時,給出了三季度的財季指引——預計三季度將會從蘋果的訴訟和解中獲得45億至47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基帶研發難點究竟在哪?
達成和解並不意味著蘋果妥協,這反而還加快了蘋果設計自己基帶晶元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達成和解的同年(2019年),蘋亮高果便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特爾智能手機5G基帶晶元業務。當時,蘋果表示:「此次收購將有助於加快我們對未來產品的開發,並讓蘋果在未來進一步實現差異化。」
蘋果A系列處理器帶來的核心差異化使得iPhone在全球獲取了領先的手機市場份額,並且,近年來蘋果在A系列處理器上相繼實現了CPU、GPU、ISP等的自研,但在基帶晶元上卻一直受制於高通。
那麼5G基帶晶元的研發難點究竟在哪裡?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資深券商分析師6月29日通過微信對記者稱:「基帶主要是處理頻段跟通信協議,自研的難點在於,它們必須支持各個頻段,從2G、3G和4G到最新的5G標准通信協議,兼容這么多協議跟頻段難的是調試復雜,一般要很多人做這個事情。」
此外,電源管理方面也具備挑戰性。前述分析師稱:「越往高頻,電源管理越重要,因為無線電傳輸對電池壽命的要求很高。」
不過,前產業分析師姚嘉洋卻對郭明錤的觀點有所保留。他通過微信對記者表示:「蘋果與高通已經達成了和解,同時蘋果也取得了英特爾的5G基帶晶元部門,再加上兩年的研發時間,郭明錤要指出失敗的原因(才能讓外界相信)。」
談及蘋果是否在自研時要避免侵犯高通在5G基帶晶元上積累的眾多專利,姚嘉洋回應道:「蘋果可以跟高通買,高通有專利授權部門。」
此前市場曾預計,蘋果2023年推出的iPhone 15將首度全部採用自行研發的晶元,其中5G基帶晶元會採用台積電5納米投片,射頻IC採用台積電7納米生產,A17應用處理器將採用台積電3納米量產。一旦蘋果切換到自研基帶,不僅能降低成本,同時也可以減少對高通的依賴。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2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頂尖的'手機生產供應商,卻一直以來在5G基帶晶元上始終無法擺脫高通帶來的影響。多年以來,蘋果一直致力於研發自己的5G晶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蘋果的盈利能力我們都了解,據悉,去年二季度蘋果公布的利潤為217億美元,營業收入有足足814億美元。
但是今年俄烏,美國和俄羅斯急眼了,蘋果雖然是美國的納稅大戶,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法令說什麼蘋果就得做什麼,所以俄羅斯的大量蘋果手機都變成了只能接打電話的「磚頭」,再加上外交關系也實在是太緊張了,所以蘋果直接就是失去了俄羅斯的龐大市場。
而且不光是俄羅斯,這種行為本身也會導致企業喪失公信力,因為別的國家用戶當然也會考慮萬一哪一天和美國有點小矛盾,然後自己的手機變成了「磚頭」,要知道蘋果手機價格可真心不低啊,變成「磚頭」這種事誰也接受不了。雖然以上種種都會影響到蘋果的業績,不過蘋果還是很能賺的,依然很有錢。
可惜再有錢也沒用,5G晶元可以用錢買,但是錢卻並不能變成技術,美國終究是沒能研發出自己的5G基帶晶元,命根子依然握在高通的手中。其實高通本來都放棄了,高通尋思蘋果這一波怎麼也把晶元搗鼓出來了,所以今年蘋果晶元的供應量基本上能占個20%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可是高通也沒想到,蘋果還有一種研發不出來的可能,結果含淚接下了蘋果的全部訂單。預計2023年的新款iPhone還得用高通的晶元,而且還是獨家供應商。
蘋果急啊,這事兒落到誰頭上誰都急,晶元可是手機的大腦啊,核心啊,現在核心握在別人手裡,肯定急地抓心撓肝。不過很多事情都是事與願違的,雖然蘋果和高通一直都是官司不斷,但是該買還得買,畢竟生意還得做,再大的仇怨也不能跟錢過不去,掙錢嘛,不寒磣。
難道蘋果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嗎?事實上還真沒有,就算在國外,頭部晶元生產商就那幾家,不找高通就只能找因特爾了,可是因特爾生產的晶元並不符合蘋果的標准,所以蘋果確實沒有別的選擇。所以沒辦法,就算深仇大恨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蘋果雖然早就曝出消息,說2023年的新一代iPhone一定要用自己研發的5G晶元,但是現在看來是無望了,甚至下一代還得找高通。技術水平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蘋果現在還不具備能夠自研5G基帶晶元的能力,有多少錢現在也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蘋果應該是距離自研晶元投入使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所以以後的路還很長,別一上來就把誰得罪死了,假如現在高通給你漲價,你還有脾氣嗎?
曝蘋果研發5G晶元失敗,需繼續高通3
6月28日,「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自研iPhone 5G基帶晶元可能已經失敗。預計高通2023年下半年仍將是iPhone唯一的5G基帶晶元供應商。
受此消息影響,6月29日「蘋果5G晶元研發失敗」這一消息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一。
6月28日,郭明錤表示,由於目前蘋果的晶元無法取代高通,預計高通在2023年下半年與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與利潤將超市場預期。
資料顯示,基帶晶元是決定通話質量和數據傳輸速度的關鍵組件。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基帶晶元的難度在於通信技術是一個長期積累起來的技術,5G基帶晶元不僅要滿足5G標准,還要兼容4G、3G、2G、1G等多種通信協議。
此前,高通、海思、聯發科、三星是基帶晶元的主要廠商。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手機基帶晶元市場收益同比增長了19.5%,達到314億美元。高通、聯發科、三星LSI、紫光展銳和英特爾占據了2021年基帶晶元市場收益份額的前五名。
蘋果廣為人知的A系列晶元則是處理器晶元——2010年,蘋果推出了首款自研手機晶元Apple A4,此後,A系列晶元憑借在工藝製程、CPU架構和GPU核心上的代代改進,一直是移動平台上高性能晶元的代表。目前,蘋果最新的iPhone 13系列搭載的已經是A15仿生晶元。
近年來,蘋果在A系列處理器上相繼實現了CPU、GPU、ISP等的自研,但在基帶晶元上卻一直受制於高通。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報告,目前高通以56%市場份額引領基帶晶元市場,聯發科市場份額為28%,三星市場份額為7%。
而蘋果此前也曾選擇采購高通的基帶晶元。2011年—2016年期間,高通一直是蘋果iPhone基帶晶元的獨家供應商。但蘋果曾指責高通「雙重收費」,對其基帶晶元收取一次費用,並為晶元所基於的專利再次收取許可費,高通公司還會根據iPhone零售價的百分比來定價此許可。
雙方因此多次因為專利問題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法律斗爭。如2017年,高通在聖地亞哥聯邦法院起訴蘋果,稱蘋果的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侵犯了高通的多項移動技術專利。
在這期間,蘋果轉向采購英特爾的基帶晶元,在iPhone7中引入英特爾基帶晶元,以降低對高通的依賴。然而因為採用了英特爾的基帶晶元後,蘋果多次因為iPhone信號問題飽受市場詬病。
最終,在2019年4月,高通和蘋果發布聯合聲明稱,雙方同意放棄全球范圍內所有訴訟。和解協議包括蘋果賠償高通50~60億美元和解費,以及一份晶元組供應協議。自此,從iPhone12系列開始,蘋果重回高通懷抱。
不過,當時高通表示,作為該協議的一部分,它與蘋果之間的授權期限為6年,還可以延長兩年。蘋果公司向最高法院表示,和解協議在2025年到期,或延長兩年至2027年後,它仍將面臨訴訟風險。
為了解決基帶晶元上的研發能力問題,2019年7月,蘋果宣布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智能手機基帶業務。根據協議,在交易完成之後,蘋果從英特爾處獲得2200名員工、相關IP和一些設備。
在接手英特爾的技術和人才後,2020年12月,蘋果高管公開宣布了自研基帶晶元的計劃。而這兩年來,蘋果的自研晶元A系列和M系列晶元也相繼獲得市場的認可。
面對蘋果的步步逼近,就連高通本身也認為蘋果自研基帶晶元成功在即。2021年11月,高通首席財務官阿卡什·帕爾希瓦拉表示,預計蘋果在2023年出貨的iPhone機型中,使用高通5G數據機的比例僅為20%。
此前市場曾預計,蘋果2023年推出的iPhone 15將首度全部採用自行研發的晶元,其中5G基帶晶元會採用台積電5納米投片,射頻IC採用台積電7納米生產,A17應用處理器將採用台積電3納米量產。一旦蘋果切換到自研基帶,不僅能降低成本,同時也可以減少對高通的依賴。
對於蘋果自研iPhone 5G基帶晶元的前景,郭明錤稱,盡管自研晶元的進度受阻,但蘋果將會繼續研發自己的5G晶元,可能還需要2-3年的研發。「但等到蘋果研發成功並可以在iPhone中取代高通的時候,高通的其他新業務應該已經增長到足以抵消iPhone 5G晶元訂單流失帶來的負面影響。」
Ⅸ 蘋果手機是美國的高通是美國的,他們兩打官司根在中國銷售蘋果手機有什麼關系呢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高通在中國禁蘋果,說白了就是這凱悔兩家資本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斗爭。高通要禁緩盯蘋果和中國要禁蘋果是兩回擾孫和事。
Ⅹ 為什麼高通要禁止蘋果在中國銷售手機
高通本周末已經向北京的一家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狀告蘋果使用高通的技術卻沒有付專利費,尋求法院禁止蘋果在中國製造和出售 iPhone。
高通指控蘋果侵犯了 3 項專利技術,這些專利覆蓋了蘋果目前應用於 iPhone 的電源管理和包括「Force Touch」觸摸屏技術,而並沒有支付相關專利費用。這是到目前為止高通針對蘋果採取的最大行動。
蘋果和高通的法律爭端是從年初開始的,此前蘋果曾在中國起訴高通壟斷並要求罰款 10 億元。4 月份開始蘋果已經停止向高通支付涉及每一台 iPhone 的晶元專利費。
如果高通此次真的勝訴,那麼這對於蘋果來說將是最沉重的打擊。不過對此蘋果公司聲明回應稱,一直願為專利付出公平合理的費用,但高通收費不合理。同時他們認為高通的訴訟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