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區域網傳文件慢
A. 為什麼我的QQ區域網傳輸壓縮文件速度很慢
摘要 親,您好,根據您的問題,答主這邊查詢到的信息是:第一步:首先在你和對方QQ的「系統設置」中的「網路設置」標簽里,將「通訊模式選擇」設置為「通過點對點模式與好友交換信息」。
B. 區域網文件傳輸速度太慢怎麼辦
呵呵,這里100mb/s是指區域網內的傳輸速度,比如你從區域網內另一台電腦上復制一個共享文件,就能達到這速度。而qq傳東西是要通過英特網的,這要看你的網速了,一般是1m,2m,3m。10m現在還是不可能的,別說100m了。
補充回答:
那肯定啊,一般情況下,qq聊天時的數據是由qq伺服器中轉的。而傳輸大量數據的話則使用p2p技術,不管哪種情況,不管這兩個qq在哪裡上,要通信都要用網際網路。如果你直接用區域網共享的話就不用了。
C. 無線區域網共享文件傳輸速度很慢,求解
基本就兩種情況,一個是你電腦的網卡很老只支持10Mbps速度(或者你設定了網卡速度不是自動協商的),這個就沒辦法了,硬傷!另一個是你的網線不行,傳輸速度太低。你用他們的網線試試。(因為其他人速度可以超過1M所以你們的網路設備應該沒問題,你們是在一個區域網吧?)有其他問題再追問我吧。
D. 區域網傳輸速度慢怎麼辦
故障分析並列出以下幾種可能:
1.黑客攻擊或中蠕蟲病毒
2.線路故障
3.交換機超載
4.網路適配器故障
5.連通性問題
故障排除方法:
1.任意選取幾台工作站,檢查它的網路配置,正確無誤。能夠Ping通伺服器,響應時間<1ms,屬於正常范圍,即連通性沒有問題。在其中一台計算機上安裝了WINDUMP來獲取數據包,結果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故排除了黑客攻擊或中蠕蟲病毒的可能性。
2.在排除線路故障時,我們知道是所有的電腦都出現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較慢的問題;所以最大的可能只有6類線路的布線通過率的問題。要知道是不是6 類線路的布線問題是很簡單的,只要用一條5類線替換6類線即可;如果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變快,則說明6類線路有問題;但是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還是慢,說明 6類線路有問題這種情況不太可能。
3.要看是不是交換機超載的故障問題,只要重啟交換機後看看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有沒有變快;但在這里沒用,所以排除交換機超載的可能。
4.抽查了幾台工作站的網卡狀態,發現這幾台計算機的網卡都處在半雙工狀態。並刪除了一些不用的網路協議,故障還是存在。
5.最後在沒辦法時,用Web管理方式登錄交換機後,查看了各個埠的差錯狀態均沒有問題;但意外發現了交換機的每個埠都強制設成了全雙工狀態;我們回想起工作站的網卡都處在半雙工狀態,是不是埠模式不匹配的問題導致網速變慢,因此把交換機的埠改成自適應狀態後,故障解決。
(註:在網速變慢的情況下,而又查不出問題時,最好看一下是不是埠模式不匹配造成的問題)
E. 為什麼我在區域網傳送文件的速度很慢
可能是網線的問題。
F. 區域網傳輸速度慢,如何解決
好多單位和公司組建了自己的區域網,可是一個剛建的小型區域網,一台伺服器,十幾台工作站,使用一台交換機作為接入設備,連接線路為6類線。主要故障表現為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較慢,任意一台工作站在伺服器上復制一個100MB的文件,竟然要30分鍾。即使是相鄰的兩個工作站,也是這樣慢。
故障分析並列出以下幾種可能:
1.黑客攻擊或中蠕蟲病毒
2.線路故障
3.交換機超載
4.網路適配器故障
5.連通性問題
故障排除方法:
1.任意選取幾台工作站,檢查它的網路配置,正確無誤。能夠Ping通伺服器,響應時間《1ms,屬於正常范圍,即連通性沒有問題。在其中一台計算機上安裝了WINDUMP來獲取數據包,結果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故排除了黑客攻擊或中蠕蟲病毒的可能性。
2.在排除線路故障時,我們知道是所有的電腦都出現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較慢的問題;所以最大的可能只有6類線路的布線通過率的問題。要知道是不是6 類線路的布線問題是很簡單的,只要用一條5類線替換6類線即可;如果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變快,則說明6類線路有問題;但是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還是慢,說明 6類線路有問題這種情況不太可能。
3.要看是不是交換機超載的故障問題,只要重啟交換機後看看網內計算機傳輸速度有沒有變快;但在這里沒用,所以排除交換機超載的可能。
4.抽查了幾台工作站的網卡狀態,發現這幾台計算機的網卡都處在半雙工狀態。並刪除了一些不用的網路協議,故障還是存在。
5.最後在沒辦法時,用Web管理方式登錄交換機後,查看了各個埠的差錯狀態均沒有問題;但意外發現了交換機的每個埠都強制設成了全雙工狀態;我們回想起工作站的網卡都處在半雙工狀態,是不是埠模式不匹配的問題導致網速變慢,因此把交換機的埠改成自適應狀態後,故障解決。
G. 區域網內為什麼傳文件很慢
區域網內為什麼傳文件很慢
參考下面鏈接
http://jingyan..com/article/e75057f2f8a1f4ebc91a89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