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波爐不用眼睛直視
1. 微波爐問題
·方舟子·
微波爐的發明純屬偶然。1945年,美國工程師斯賓塞(Percy Le Baron Spencer)在測試用於雷達裝備的磁控管時,發現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測是磁控管發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並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微波爐因此誕生。當然,斯賓塞在做實驗時本人也經受微波烘烤,不過這似乎對他的健康並無影響:他活了76歲(1894-1970)。早期微波爐既笨重又昂貴,直到1967年才出現了適合家用的小型微波爐。
由於用微波爐烹飪既快速、方便又清潔,深受歡迎,目前發達國家幾乎家家都有微波爐,在中國也相當普遍。微波爐已成了現代生活的象徵之一,因此,如果有誰說微波食品有害健康,那可真有點駭人聽聞了。這種小道消息本來只在網站和小報中流傳,可信度很低,本無需認真對待。但是最近有一篇翻譯文章《微波食品弊大於利》(作者/Raymond Francis,譯者/吳軼凡,中國青年報2003年9月17日)出現在了中國一份讀者眾多、有很大影響力的主流報紙上,把微波食品說得極其恐怖,而且言之鑿鑿,似乎很有科學根據,讓讀者恨不得趕快把微波爐扔掉,這就值得我們重視了。
該譯文後面的注釋稱文章作者是「美國麻省大學科學家」,這是譯者為了誇大文章的權威性而捏造出來的一個頭銜。在原文後面,作者Raymond Francis只說自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培養的科學家」,換句話說,就是曾經在MIT上過學。此人也並非正兒八經的科學家。根據從網上檢索到的他接受采訪時的自我介紹,他曾經在MIT得過化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管理咨詢方面的工作。十幾年前自己覺得健康狀況不佳,看了多個醫生都未能讓他恢復健康,於是對醫學失去信心,自己研究醫學,創建了一家叫「超越健康」(Beyond Health)的公司,專門推銷「最佳保健」,銷售他發明的保健品,並出過一本書叫《永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聲稱人類的疾病只有一種,即「異常細胞」,自吹這是「兩百年來最重要的醫學發現」,如果按他那一套來做,就可以永不生病雲雲。可見這是個沒有受過生物醫學方面的專業訓練卻自以為有天才發現的誇誇其談的「科學猜想家」和保健品商人,而這篇文章正是登在其推銷保健品的網站上的宣傳材料,裡面有許多常識性錯誤和邏輯謬誤。
作者承認微波在自然界也存在,但是聲稱微波爐產生的微波不同,「這個區別在於微波爐是用交流電來產生微波的。」這是常識性的錯誤。一般的微波爐手冊都有電路圖,有電工知識的讀者不難看出,裡面有一個整流電路,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微波爐中的磁控管是用直流電來產生微波的。一篇抨擊微波爐的文章,卻連微波爐的工作原理都沒有搞明白,足見作者的學術素養低到何等程度,還能有什麼可信度?
作者提到一次醫療事故,有一位婦女在接受輸血後死了,原因是所用的血液是經過微波爐加溫的。他聲稱「這是第一次有重大證據表明微波爐對被加熱的物品的化學性質造成了根本的破壞」,並質問「如果僅用微波爐把血液加熱到體溫,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於死命的毒性,那麼我們用更高的溫度在更長的時間內加熱食品,又會有什麼情況呢?」現在醫學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爐融化冰凍的血漿,原因在於普通微波爐在加熱時,由於受熱不均勻,容易出現局部過熱,而血液一旦溫度升高到40攝氏度以上,就會出現溶血。可見,這種醫療事故完全是由於融化血漿時局部過熱引起的,而不是微波加熱本身會產生毒性。事實上,目前醫學界專用的血液加溫器,有許多就是用微波加熱的,並沒有因此出現醫療事故。輸血和飲食之間也沒有可比性。不適合於輸血的加熱方式,並不等於就也不適合於飲食。例如,如果用水浴加熱血液也會出現溶血,那麼是不是意味著食品也不能用水浴加熱呢?有點頭腦的人稍微想想,就知道這種推理之荒謬。
該文還提到了一個實驗:「瑞士皇家科技協會(按:應譯為瑞士聯邦研究所)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發現,微波加熱破壞了食物的營養成分。他們測量了吃微波食品志願者血液中的病理變化。」Hertel博士曾經為瑞士食品公司工作,後被解僱,也成了Francis那樣的「保健專家」,但從來不是瑞士聯邦研究所的成員,與他合作的Blanc博士才是該所的技術顧問,不過Blanc博士後來宣布改變看法。他們做的這項實驗,是非常不嚴密,甚至有些荒唐的。他們總共只找了8名實驗對象,其中一位是Hertel本人,實驗者本身就是實驗對象,完全違反了臨床試驗中至關重要的雙盲原則(實驗者和實驗對象要互相不知情,以免在測量數據和解釋結果時出現主觀偏差)。從統計上來說,只有8名實驗對象,樣本太小,沒有統計意義。其實驗設計也相當荒唐:讓實驗者在不同的時間分別在生食品、用普通方法烹飪的食品和用微波爐烹飪的食品,在進食之前抽一次血,在進食之後15分鍾和2小時各再抽一次血,然後比較血的成分變化。他們聲稱,在吃了微波食品之後,血液成分馬上發生了不良變化。這是荒唐的。他們忘了,在進食之後,還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食物中的成分絕無可能如此迅速地進入血液並改變其成分。
限於篇幅,我不想在這里具體地一一駁斥這篇文章的無稽之談。我只想指出,只要對微波爐加熱原理有所了解,就不會相信微波食品會有害健康。微波是通過電場變化讓食品中的水分子高速旋轉、相互摩擦產生熱量來加熱食品的,微波本身的能量極低,不足以使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微波被吸收,全部轉化成了熱能,一旦關掉微波爐,磁控管停止產生微波,微波也就立即消失了,不可能「儲存」在食物之中。如果說用微波爐加熱有什麼壞處的話,那也是由於受熱不均勻導致的局部過熱可能破壞了某些營養成分(由於這個原因,有些專家建議不要用微波爐加熱給嬰兒喝的奶)。但是總體上來說,微波食品是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麼特殊危害的,與一般加熱方式相比,它甚至可能還有某些益處。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發布的資料說:「微波烹飪與普通烹飪相比,並不會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事實上,用微波爐烹調的食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因為微波爐的烹飪速度更快,而且不必加水。」
最後順便談一下微波泄漏的問題。微波輻射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目前還在研究。微波輻射能夠加熱食物,當然也能夠加熱人體組織。高強度的微波輻射能燒傷皮膚,眼睛對之更敏感,有可能導致白內障。但是從微波爐泄漏的微波的強度,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微波爐有多重保險防止微波泄漏。國際和國家標准規定,在離微波爐5厘米處,微波爐的微波泄漏必須控制在每平方厘米5毫瓦之內,這個強度不足以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傷,而事實上目前生產的微波爐的微波泄漏比國家標准還要低。而且,微波強度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衰減的,在離微波爐50厘米處的微波強度只有離微波爐5厘米處的一百分之一。微波爐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是不可能出現超標泄漏的,萬一由於微波爐損壞而出現大量微波泄漏,最可能的後果之一是讓你覺得皮膚發熱。
高技術產品對一般人來說,總是顯得很神秘。神秘有時候會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些人也就利用這一點來嚇人、蒙人。我們要了解這些人的背景,相信更權威、更可靠的資料,不要被輕易嚇住,自尋煩惱,自找麻煩。
調查
您同意方舟子的觀點嗎?
同意
不同意
2003.9.28.
附: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作者/Raymond Francis譯者/吳軼凡中國青年報2003年9月17日
在美國,90%以上的家庭擁有微波爐。微波爐既快又方便,經濟實惠,是現代快節奏生活的理想烹飪工具。但微波爐對健康極具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電磁波,屬於大自然能量光譜的一部分。太陽產生微波,但是,太陽產生的微波與微波爐產生的微波有重大區別。這個區別在於微波爐是用交流電來產生微波的。
微波爐是怎樣烹飪食物的?所有的電磁波每經過一次電波周期,就會從正極變為負極。交流電可以增快電波的周期。水分子有正極和負極,因此當水接受正負交替的微波能量時,水分子會迅速轉動。這有點類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頭針吸得團團轉的情形。微波爐用交流電產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鍾幾十億次的速度旋轉,造成分子之間巨大的摩擦力,使食物迅速加熱。人們通常以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事實上,質量檢測機構只關心微波爐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況。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質量檢測機構從未質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於一場公眾矚目的官司,人們開始意識到微波食品是不安全的。一位名叫Norma Levitt的婦女的家人為她的誤死起訴。
Norma去醫院進行髖部更換手術。手術很成功,但Norma卻死了。Norma死於一次輸血之後,血液是經過微波爐加溫的。這是第一次有重大證據表明微波爐對被加熱的物品的化學性質造成了根本的破壞。如果僅用微波爐把血液加熱到體溫,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於死命的毒性,那麼我們用更高的溫度在更長的時間內加熱食品,又會有什麼情況呢?微波爐的作用遠不止於把物體加熱那麼簡單。
食物的分子吸收大量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導致通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分子異變。結果許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現了。問題就在這里。食物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產生了人體不能識別的分子。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體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還可能致癌。因此,經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動物,體內會發生嚴重的生理變化。
瑞士皇家科技協會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發現,微波加熱破壞了食物的營養成分。他們測量了吃微波食品志願者血液中的病理變化。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人血液中的紅細胞減少了,這意味著血液攜帶的氧氣減少,人體組織無法得到所需的氧氣。相反,白細胞和膽固醇增加了。白細胞增加會引起人體的壓力和緊張,通常只有當人體感染急性疾病、細菌感染或細胞受損壞時,白細胞才會上升。此外,淋巴細胞減少了。淋巴細胞是一種特殊的白細胞,對產生抗體有重要作用。
這還不是最壞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血清會導致發光細菌發射出更多的冷光,似乎微波中的能量被轉移積蓄在食物的分子鏈中,改變了血清的能量結構,當細菌遇見血清時,就受到刺激發出光線。這一發現甚至使我們對飲用微波加熱的水是否安全發出了疑問。
前蘇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輻射和食用微波食品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蘇聯於1976年取締微波爐的使用,並對應用微波輻射制定了非常嚴厲的限制。蘇聯還發表了全球警告,指出微波爐和其他微波設施對環境和生物健康的危害。
在美國,俄利根波特蘭的科學家也曾發表過蘇聯的研究發現。無論何種食物一旦經過微波加熱都會產生已知的致癌物。肉類、奶類、穀物、水果和蔬菜都會產生引起癌症的化學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統紊亂,淋巴系統發生障礙,血液中癌細胞增加。經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腸癌,消化系統也會逐漸崩潰。
科學家還發現,微波食品的營養價值減少了60%至90%,包括礦物質和生化酶,維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膽物質,甚至連蛋白質的營養成分也減少了。荷爾蒙也會發生異常情況,特別是男性和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現異常。此外,細胞膜的電解性出現不穩定現象。維持正常的細胞膜電解性對細胞的健康和細胞間的連接是至關重要的。長期食用微波食品會導致永久性的腦損傷,造成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波動,智力下降。而每台微波爐都會泄漏輻射。微波烹飪的食物會產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
了解以上所有的事實後,很難想像還有人願意繼續吃微波食品。從現在起,建議你拔掉微波爐的插頭,再也不要用了。
Raymonde是美國麻省大學科學家。原文登於www.beyondhealth.com網站,本報有刪節。
2. 為什麼微波爐開啟後不要用眼睛直視如果用手機照相機呢
微波爐的加熱原理與物質結構關系緊密。微波是一種高頻率的電磁波。微波爐利用其內部的磁控管將電能轉化成微波,以2450MHZ的頻率振盪頻率穿透食物,食物內的極性分子[比如水,蛋白質,脂肪,糖類]即被吸引以2450MHZ的頻率做振盪,分子之間互相碰撞產生大量的摩擦熱量,微波爐就是利用這種分子本身產生的摩擦熱量快速加熱食物,因此加熱時間很短。
用手機照相機可以拍到有顏色的線條哦
3. 微波爐既然是輻射加熱,對人有害嗎
有的,所以加熱時不要靠近,孕婦不要用,容易造成胎兒畸形
4. 微波爐利用微波工作,為防止電磁輻射,工作時不能直視其玻璃爐門。這句話為什麼
爐門是食品的進出口,也是微波爐爐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要求很高,即要求從門外可以觀察到爐腔內食品加熱的情況,又不能讓微波泄露出來。爐門由金屬框架和玻璃觀察窗組成。觀察窗的玻璃夾層中有一層金屬微孔網,既可透過它看到食品,又可防止微波泄露。由於玻璃夾層中的金屬網的網孔大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完全可以阻擋微波的穿透。為了防止微波的泄露,微波爐的開關系統由多重安全聯鎖微動開關裝置組成。爐門沒有關好,就不能使微波爐工作,微波爐不工作,也就談不上有微波泄露的問題了。為了防止在微波爐爐門關上後微波從爐門與腔體之間的縫隙中泄露出來,在微波爐的爐門四周安有抗流槽結構,或裝有能吸收微波的材料,如由硅橡膠做的門封條,能將可能泄露的少量微波吸收掉。抗流槽是在門內設置的一條異形槽結構,它具有引導微波反轉相位的作用。在抗流槽入口處,微波會被它逆向的反射波抵銷,這樣微波就不會泄露了。
5. 使用微波爐有哪些注意事項
1.微波爐使用時候,人不要靠在微波爐前面,也不要一直待在微波爐旁邊,最好站在離微波爐一米以外,避免電磁輻射。
2.加熱液體食物時應使用闊口容器,或者不蓋蓋子進行加熱。如果使用封閉容器加熱的話,食物產生的熱氣無法釋放,壓力過高就容易造成爆裂。
3.不能用普通塑料容器進行加熱食物,塑料的東西遇熱容易變軟變形,還會產生一些有毒氣體,影響食物,導致影響人的健康。
4.如果長時間加熱的食物,一定不要再食用,食物有可能加熱過度已經變異或者失去營養物質,有的甚至產生一些新的危害健康的物質。所以如果加熱時間超過2小時的話,建議把食物丟掉,避免食物中毒。
5.用微波爐加熱了一半的一些肉類食物或者其他食品拿去冷凍過後,記住不要再第二次微波。因為在半熟的食品中細菌還會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熱的話,由於時間短,不可能將細菌全殺死。
6.微波爐不要放在卧室里,也不要放在客廳,最好的地方就是廚房。放卧室的話,卧室是休息的地方,避免電磁輻射。客廳的話,客廳有空調電視等其他電器,放一起運行的話,容易相互干擾。所以廚房是最好的。
7.微波爐上的散熱窗柵不要被任何物品所覆蓋,不然加熱食物時產生的熱氣就無法散發了。
8.微波爐加熱食物不要選擇油炸的食品, 因高溫的時候油會出現飛濺導致明火。
注意:如果不慎引起爐內起火時,不要馬上打開微波爐門,應先關閉電源,待火熄滅後再開門降溫。
9.不要使用金屬容器加熱食物,因為微波爐在加熱時會與金屬容器產生電火花並反射微波,既損傷爐體又做不熟食物。
10.不要加熱帶殼食物像雞蛋。在煎煮帶殼食物時,也要事先用針或筷子將殼膜刺破,以免加熱後引起爆裂、飛濺弄臟爐壁。
11.微波爐加熱食物不要讓保鮮膜貼到食物上,可能很多人都會犯這個錯誤吧,以後貼上保護膜,使食物更加干凈健康。 可以將食物放入容器底,用保鮮膜平封碗口,這樣也可將水汽封住,使加熱迅速均勻。在取出食物前,可將保鮮膜刺破,以避免它黏到食物上。
12.微波爐在沒有放入食品之前,請不要啟動微波爐,以免空載運行時損壞磁控管。
6. 微波爐加熱後食物有毒
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會產生有毒甚至致癌嗎
最近有網文稱,「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會產生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而且食物中的營養會嚴重流失。」這一說法是否科學?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和企業。
疑問一:微波食品會致癌嗎?
【回應】 微波加熱是物理加熱,不發生分子結構改變,正常使用對人體無害
據專家介紹,微波加熱是依靠物體吸收微波將其轉換成熱能的加熱方式。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當微波輻射到食品上時,水分子隨微波場產生微觀分子運動,產生了類似摩擦的現象,使水溫升高,食品的溫度也隨之上升。也就是說,使用微波加熱,食品並未發生化學變化。
我國微波功率應用及測量技術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張兆鏜說,食物多由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組成,食物中的水,在吸收了微波能量後,發生高速旋轉振動,從而相互摩擦產生熱量。現在的微波爐發出的微波一般是2.45ghz,也就是說食物中分子每秒振動24.5億次,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熱量,但其能量遠不足以使分子的化學鍵發生改變。「這完全是物理加熱,本身並沒有發生任何分子結構的改變,又何來產生致癌物一說?」張兆鏜表示,微波爐1947年發明於美國,至今還沒有過因微波爐食品導致癌變的流行病學報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記者:「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並未發生化學變化,不會產生致癌物。」
但她表示,如果食物加熱溫度過高,不管是微波加熱還是傳統方式,都可能產生致癌物。加熱食物的溫度超過120℃,比如我們在煎炸薯條、薯片和烤制餅干點心、咖啡豆等食品的時候,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應可能產生丙烯醯胺類疑似致癌物;超過200℃,比如煎炸烹調魚肉時,蛋白質可能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超過300℃,比如烤羊肉串、烤肉、肉類烹調不當發生焦糊時,食物中的脂肪會大量產生苯並芘類致癌物。
微波爐加熱會產生那麼高的溫度嗎?范志紅表示,微波爐主要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只要正常使用,水分沒有被蒸干,食物溫度會低於100℃,不會產生致癌物。
疑問二:微波食品的營養會流失嗎?
【回應】 微波加熱不會比其他烹調方式導致更多的營養流失;脂肪高而水分低的食品不適合用微波爐加熱
張兆鏜認為,食品營養是否流失,取決於烹調烹飪過程是否合理、操作是否科學,與使用微波爐還是其他烹調方式沒有關系。「可以說,任何烹調方式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營養流失,而使用微波爐並不會比別的方式流失更快、更嚴重。」
范志紅說,對於高水分食品來說,只要加熱時間、溫度合適,微波加熱並不比其他方式多損失營養成分。有大量研究證明,蔬菜、水果等食品在用微波烹調時,因為加熱時間短,達到同樣中心溫度時,其維生素c、類黃酮和葉綠素的損失較小。
據介紹,國外的一項試驗中,烹調了4種蔬菜,包括嫩芸豆、茄子、苤藍、蘿卜。分別用傳統烹調方法、壓力烹調、微波烹調來處理,結果發現,無論哪一種烹調方法,其中蛋白質、脂肪、總灰分、鈣、磷、鐵和膳食纖維的含量變化都很小。真正變化大的是維生素c,它在高壓烹調中損失最大,其次是微波烹調和傳統烹調。
「微波烹調也不是十全十美。」范志紅說,據學者研究發現,部分魚類、肉類在微波烹調後omega—3脂肪酸的比例降低較多。在魚類烹調方法當中,清蒸和壓力鍋烹調保存營養較好。微波烹調更適合那些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太高的食物。
疑問三:微波爐輻射損害健康嗎?
【回應】 我國微波爐生產標准與國際標准、歐盟標准一致;發達國家使用微波爐也很普遍
微波輻射對人體有損害嗎?張兆鏜說,波按照頻率分類從低到高為:長波無線電(頻率最低、波長最長)、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x射線、γ射線,波對人體的危害與其頻率成正比、波長成反比。微波介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之間,「可見光,我們每天都在沐浴;而平常用收音機收聽的廣播就屬於無線電波。合理使用微波,對人體不會產生明顯傷害。」
微波輻射的「合理使用」范圍是多少?記者分別查閱了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標准(iec60335—2—25)、歐盟標准(en60335—2—25)、我國的國家標准(gb—4706.21),發現對微波輻射標準的規定完全相同:在微波爐運轉過程中,其外表面50毫米或以上任何一點的微波泄漏,均不應超過50瓦/平方米(即5毫瓦/平方厘米)。
我國生產出的微波爐,有沒有遵照這個標准?記者走進位於廣東順德的美的微波電器事業部。在該公司的一個檢測室,產品檢驗員現場演示了微波爐的輻射量。通過一台美國進口的「微波泄漏檢測儀」,記者看到,一部正在接聽中的某時尚手機,緊貼其機體測得的最大輻射數值為0.33毫瓦/平方厘米,主動撥出電話時為2.61;而另外兩台不同品牌的手機,撥通狀態的輻射值分別為2.52和3.45。與其相比,一台微波爐在工作狀態下,正面的微波泄漏值分別為:緊貼探頭時0.06,距離10厘米時0.03,距離20厘米時0.01,距離30厘米以上則檢測不到;如果是放在頂部門開口的部位,最大值為0.52,遠低於國際上和我國規定的5。「這一指標是必檢的,每台出廠的微波爐都要過關。」該檢驗員說。
美的微波電器事業部總經理朱鳳濤告訴記者,他們年產微波爐近3000萬台,其中7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全球145個國家,單一國家中,以美國最多。「這些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的規定很嚴格,但他們的微波爐使用卻非常普及。」
疑問四:致癌傳言如何產生?
【回應】 可能源於美國的一場醫療官司
對微波爐烹飪食物有害的猜測,由來已久。1991年美國一場引人矚目的官司,讓一些人產生「微波加熱不安全」的懷疑:一名患者手術很成功,但在隨後的一次輸血中死亡,而她輸入的血是由微波爐加熱。後來,這件事被寫成文章刊登在美國的一家網站上,2003年,這篇文章經國內某媒體翻譯刊登。不少人據此認為,微波加熱「使食物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產生了人體不能識別的分子。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體不能接受的,有些具有毒性,還可能致癌。」
事實真是如此嗎?美國那名患者緣何死亡?記者了解到,美國法院經過多方調查,判決死者的死因並非由於微波爐加熱後的血液產生了毒性,而是加熱時間控制不得當,使血液產生了溶血現象(即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通過網路搜索,還可以看到當時的庭審記錄。據了解,現在醫學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爐融化冷凍的血漿,原因正在於其加熱時,由於受熱不均勻,容易出現局部過熱,導致溶血。
鏈 接
微波爐使用注意事項
微波爐可用的容器包括陶瓷、玻璃和塑料三類。日常的瓷製碗盤以及用來煲湯的陶瓷鍋,都可以用於微波爐。塑料一定要用能夠耐受100攝氏度的無毒塑料,最好是專用的微波爐塑料餐具。普通塑料袋不要用於微波爐加熱。
有膜或有外殼的食物不宜微波加熱,容易爆出。
脂肪含量高而水分含量低的食物,如乳酪、堅果、五花肉等,用微波爐加熱時要小心,因為水分少,溫度上升快,容易焦糊或炸開。此外,魚干、肉乾等水分含量太低,微波加熱時非常容易焦糊。
酸奶和其他含有活菌的食品不宜用微波爐加熱,因為會殺死有益菌,降低保健價值。
在使用微波爐時,應保持50厘米以上距離,當微波爐停止工作時再打開拿取食品。微波爐工作時,不要用眼睛直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