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壓榨豆油為什麼顏色發紅
⑴ 食用油顏色變紅了還能吃嗎
食常常有消費者反映:食用油,尤其是玉米油,在保質期內顏色變深、變紅,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一些知名品牌中。消費者最關心這些油還能不能吃。
油脂回色—質量合格的食用油也可能變色
植物毛油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脫蠟之後,得到的精煉植物油澄清透明、色澤淡黃。
然而,色澤良好的精煉植物油在流通、儲存、使用過程中,油脂色澤發生顯著變深,這種現象稱為「回色」或「返色」。
油脂回色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在光照情況下,油脂色澤會逐漸變淺,避光之後,油脂色澤又逐漸加深,反之亦然。
油脂回色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在光照情況下,油脂色澤會逐漸變淺,避光之後,油脂色澤又逐漸加深,反之亦然。
油脂發生回色的時間短則1~2天,長則幾個月,菜籽油、花生油等不易回色,玉米油回色迅速,而大豆油回色所需時間相對較長。
油脂發生回色的時間短則1~2天,長則幾個月,菜籽油、花生油等不易回色,玉米油回色迅速,而大豆油回色所需時間相對較長。
油脂的回色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學者研究了玉米油、橄欖油在儲存過程中的色澤變化問題。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學者發現大豆油在儲存過程中同樣發生回色
2000年以來對油脂回色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中國。主要原因在於歐美國家油脂消費形式多為固態,油脂最終產品色澤不易發生變化;而亞洲國家和地區油脂消費形式主要為液態食用油,產品包裝材料多為PET、玻璃等透明材質,油脂的色澤容易被消費者直接感受到。
然而直到現在,關於油脂回色問題的根本原因仍無定論。
因為油脂返色是一個十分復雜問題,涉及到原料品質、加工工藝、儲存條件等各個方面。
研究顯示在油脂儲存過程中,儲存環境的溫度、空氣和光照情況對油脂回色會造成顯著影響。
油脂的氧化與回色有密切關系而氧化速度隨儲存溫度升高而加快。當大豆油儲存溫度為20 ~ 60℃時,溫度每升高15℃,氧化速度提高2倍,同時油脂回色速度提高4倍。
光照也是油脂回色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光照會使油脂中胡蘿卜素、葉綠素受到破壞,從而油脂色澤變淺,而當油脂再次置於避光環境中,油脂色澤將逐漸恢復。
研究顯示磷脂能造成油脂顏色變深,而生育酚是油脂回色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到5% 的生育酚損失即可造成油脂顏色顯著變深。
在油脂生產加工過程中,為避免油脂顏色變深,應控制磷脂的含量; 為避免油脂回色,應重點關注油脂中生育酚含量的變化。
研究顯示磷脂能造成油脂顏色變深,而生育酚是油脂回色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到5% 的生育酚損失即可造成油脂顏色顯著變深。
在油脂生產加工過程中,為避免油脂顏色變深,應控制磷脂的含量; 為避免油脂回色,應重點關注油脂中生育酚含量的變化。
研究顯示玉米油是玉米深加工的副產物,其經歷的過程要比豆油等復雜得多,玉米毛油中鐵離子也比豆油等高得多,金屬離子銅和鐵含量高的玉米油色澤變化明顯,存在多次返色現象。
玉米油生育酚含量高,更容易產生回色現象,一般在夏季32度左右的溫度,敞開的油脂3天內顏色變化(變成紅色)差異就非常顯著。
國內外油脂專家和生產企業雖為此進行長期不懈研究,也提出防止油脂返色一些措施,但迄今尚未從根本上解決油脂返色難題。
變紅、變深色的食用油到底能不能吃?
在保質期內和正常儲存條件下,出現回色現象的食用油,一般來說,質量不受影響。
但是,衡量食用油安全與否,顏色不是可靠指標。因為不正確的儲存方法(高溫、日照等),可能加速氧化,導致食用油變質。
食用油顏色變深,最應該檢測的指標是油脂的過氧化值,看有無超標。
對於普通消費者,可以通過氣味來輔助判斷。如果出現了哈喇味,即便是輕微的哈喇味,這桶油就不應繼續食用。
聞味道時要把食用油倒出來聞,如果直接聞,聞的是瓶口上油脂的味道,瓶口處氧化哈喇味更重一些。
食用油消費貼士
§ 買油的時候,要看看出廠日期,盡量買生產日期近的,因為油脂在存放過程中會緩慢氧化。
§ 買來大桶油之後,倒進油壺當中,然後馬上把蓋子擰實。千萬不要每次做菜時直接用桶來放油,這意味著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氧氣進入油桶中。
§ 油壺中存油的量應當是一周內吃完的量。最好買那種能夠擰上蓋子的油壺或者有蓋的油瓶,千萬不要把油放在敞開口的容器中。
§ 無論是油桶還是油壺,都必須放在避光、陰涼的地方,不要讓它們受到陽光和高溫的影響。
⑵ 為什麼大豆油有清的,有紅的
因為大豆油有精煉的大豆油和毛豆油,精煉的大豆油氣味清新顏色透明,而毛油豆油味較重,顏色深,可能會出現紅色。
純凈油脂是無色、透明、略帶黏性的液體。但因油料本身帶有各種色素,在加工過程中,這些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脂具有顏色。
油脂色澤的深淺,主要決定於油料所含脂溶性色素的種類及含量、油料籽品質的好壞、加工方法、精煉程度和油脂貯藏過程中的變化等。品質正常的油脂應該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磷脂、固體脂肪、蠟質或含量過多以及含水量較大時,就會出現混濁,使透明度降低。
大豆油在長期儲藏時,其顏色會由淺變深,這種現象叫做「顏色復原」,大豆油的顏色復原現象比其它油脂都顯著,所以會有些許的變紅現象,但一般變紅不是特別明顯,如果顏色發紅的過於明顯,那就可能不是純正的大豆油,而且添加了其它的油脂造成的。
大豆油質量識別標准
優質大豆油:呈黃色至橙黃色,完全清晰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氣味和大豆油固有的滋味,無異味。
次質大豆油:油色呈棕色至棕褐色,稍混濁,有少量懸浮物。大豆油固有的氣味平淡,微有異味,如青草等味。
劣質大豆油:油液混濁,有大量懸浮物和沉澱物。有霉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氣味,還有苦味、酸味、辣味及其他刺激味氣或不良滋味。
⑶ 東北大豆油顏色特別黃
東北地區是生產大豆的,所以大豆榨出來的油是顏色很深的很黃。
東北盛產大豆,也叫黃豆。它是油料作物,也是大豆腐,豆漿的主要原料。大豆的營養價值高。
大豆油又稱黃豆油。豆油就是通常所說的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調油之一。
豆油是從大豆中壓榨出來的,有冷壓豆油和熱壓豆油兩種。冷壓豆油的色澤較淺,生豆味淡;熱壓豆油由於原料經高溫處理,其出油率雖高,但色澤較深,並帶有較濃的生豆氣味。
⑷ 花生油為什麼會變紅
應該是貯存環境溫度過高所致
,溫度高解脂酶和氧將對油起作用,結果是酸值和過氧化值增高,應儲存在20℃以下。如果沒有特殊的味道能吃的。
⑸ 冷榨豆油和熱榨豆油的區別
冷榨豆油和熱榨豆油的區別
冷榨是一種生產油的製作工藝。一般冷榨法在低於60℃的環境下進行加工,營養成分保留最為完整。由於冷榨法出油率只有熱榨法的一半,因此大部分冷榨油的價格要高出熱榨油50%左右。 所冷榨出來的油因為沒有受到破壞,一般也不需要加添加劑,就可以長時間的保存。市值價值相對高端。
熱榨,是將油料作物種子炒焙後榨取,氣味特香、顏色較深,產量較高。產品中存留的殘渣較少,容易保存。而冷榨的種子不加炒焙,所以氣味較差,但色澤好。兩種壓榨法均無溶劑殘留。
浸出法(通過在原料中加入化學物而提高產出的技藝)的缺點是食用植物油中的溶劑不容易完全清除干凈,而所用溶劑多為輕汽油,如果質量不純,會含有毒化合物如苯和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消費者長期食用這種油,健康將遭到危害。
⑹ 豆油發紅是怎麼回事
四級大豆油就是紅色的。一級大豆油比較清。
⑺ 大豆油有紅色的和黃色的哪個好
黃色
良質大豆油——呈黃色至橙黃色。
次質大豆油——油色呈棕色至棕褐色。
透明度鑒別
品質正常的油質應該是完全透明的,如果油脂中含有磷脂、固體脂肪、蠟質以及含量過多或含水量較大時,就會出現混濁,使透明度降低。
進行大豆油透明度的感官鑒別時,將100毫升充分混合均勻的樣品置於比色管中,然後置於白色背景前借反射光線進行觀察。
良質大豆油——完全清晰透明。
次質大豆油——稍混濁,有少量懸浮物。
劣質大豆油——油液混濁,有大量懸浮物和沉澱物。
⑻ 豆油冷榨和熟榨的營養區別求科普
1、冷壓豆油的色澤較淺,生豆味淡;
2、熱壓豆油由於原料經高溫處理,其出油率雖高,但色澤較深,並帶有較濃的生豆氣味。
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為粗豆油、過濾豆油和精製豆油。粗豆油為黃褐色,精製的大多數為淡黃色,粘性較大。在空氣中久放後,豆油油麵會形成不堅固的薄膜。豆油較其它油脂營養價值高。
大豆所煉成的油,主要用來拌沙拉、烹調或是做植物奶油。環氧豆油含有豐富的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血膽固醇的作用,不含致癌物質黃麴黴素和膽固醇,對機體有保護作用。
⑼ 我買的豆油有點發紅 是不是好豆油
豆油有點發紅就對了,說明未經脫色處理,基本可斷定為鮮豆油。
⑽ 大豆油紅色的是真的嗎
過分的紅就不正常了,基本是地溝油回煉的。正常情況下,豆油中是有紅的元素,我們肉眼觀察應該是金黃色。過分的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賊,基本上是回煉後,經過高溫,色素變質,為了恢復顏色,這是人為的添加了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