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菌絲正反面顏色不一致
Ⅰ 為什麼黴菌菌落周圍與中心顏色不一致
黴菌菌落周圍是新鮮的菌絲,一般都是白色或者淺色,中心由於色素的堆積,菌絲的老化就呈現出深色。
Ⅱ 急啊!細菌與放線菌的辨別……
放線菌(Actinomycete)原核生物的一個類群。大多數有發達的分枝菌絲。菌絲纖細,寬度近於桿狀細菌,約0.5~1微米。可分為:營養菌絲,又稱基質菌絲,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有的可產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氣生菌絲,疊生於營養菌絲上,又稱二級菌絲。在氣生菌絲上分化出可產生孢子的孢子絲,孢子絲的形狀和排列方式因種而異。成熟的孢子絲上產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結構、形狀及顏色在一定條件下比較穩定,是鑒定菌種的重要依據。以無性孢子和菌體斷裂方式繁殖。絕大多數為異養型需氧菌。有的種類可在高溫下分解纖維素等復雜的有機質。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絕大多數為腐生,少數寄生。產生種類繁多的抗生素,據估計,已發現的4000多種抗生素中,有2/3是放線菌產生的。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屬有:鏈黴菌屬,小單孢菌屬和諾卡氏菌屬等。
細菌(英文:germs;bacteria)隸屬生物學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細菌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有的細菌還有夾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結構。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還有一種利用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即可分為三大類:腐生生活、寄生生活及自養生存。
Ⅲ 放線菌有顏色嗎
線菌的菌落由菌絲體組成。一般圓形、光平或有許多皺褶,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落周圍具輻射狀菌放線菌絲。總的特徵介於黴菌與細菌之間,因種類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由產生大量分枝和氣生菌絲的菌種所形成的菌落。鏈黴菌的菌落是一類型的代表。鏈黴菌菌絲較細,生長緩慢,分枝多而且相互纏繞,故形成的菌落質地緻密、表面呈較緊密的絨狀或堅實、乾燥、多皺,菌落較小而不蔓延;營養菌絲長在培養基內,所以菌落與培養基結合較緊,不易挑起或挑起後不易破碎:當氣生菌絲尚未分化成孢子絲以前,幼齡菌落與細菌的菌落很相似,光滑或如發狀纏結。有時氣生菌絲呈同心環狀,當孢子絲產生大量孢子並布滿整個菌落表面後,才形成絮狀、粉狀或顆粒狀的典型的放線菌菌落;有些種類的孢子含有色素,使菌落有面或背面呈現不同顏色,帶有泥腥味。 另一類菌落由不產生大量菌絲體的種類形成,如諾卡氏放線菌的菌落,粘著力差,結構呈粉質狀,用針挑起則粉碎。若將放線菌接種於液體培養基內靜置培養,能在瓶壁液面處形成斑狀或膜狀菌落,或沉降於瓶底而不使培養基混濁;如以震盪培養,常形成由短的菌絲體所構成的球狀顆粒。
Ⅳ 細菌 放線菌 酵母菌 黴菌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為什麼
一、不同之處
1、細菌菌落凝膠狀、表面較光滑、濕潤,與培養基結合不緊密,易挑取,正反顏色一致。易被接種環挑起;球菌形成隆起的菌落;有鞭毛細菌常形成邊緣不規則的菌落;具有莢膜的菌落表面較透明,邊緣光滑整齊;有芽孢的菌落表面乾燥皺褶;有些能產生色素的細菌菌落還顯出鮮艷的顏色。
2、放線菌菌落固體培養基上呈輻射狀生長,緻密、堅硬、多皺、不易用針挑起,不透明。孢子成熟後,表麵粉末狀,乾燥,常有土腥味。
3、黴菌菌落較大,由菌絲組成疏鬆的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的無固定大小,延至整個培養基,產色素,菌落有顏色。
4、酵母菌菌落與細菌菌落相似,但比細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濕潤、黏稠,易用針挑起,多呈乳白色。
二、原因
菌落特徵與微生物的菌體形態結構特徵密切相關。
例如,細菌、酵母菌不形成菌絲,其菌落僅生長在固體培養基表面,與培養基結合不緊密,可用接種工具將其全部挑起;而放線菌、黴菌的菌體大多分化為營養菌絲與繁殖菌絲,營養菌絲深入培養基中吸取營養,具有與培養基結合較緊,不易挑起等特徵。
(4)為什麼菌絲正反面顏色不一致擴展閱讀
菌落的培養要點
1、傾注用培養基應在46℃水浴內保溫,溫度過高會影響細菌生長,過低瓊脂易於凝因而不能與菌液充分混勻。
2、為使菌落能在平板上均勻分布,檢液加入平皿後,應盡快傾注培養基並旋轉混勻,可正反兩個方向旋轉,檢樣從開始稀釋到傾注最後一個平皿所用時間不宜超過20min,以防止細菌有所死亡或繁殖。
3、培養溫度一般為37℃(水產品的培養溫度,由於其生活環境水溫較低,故多採用30℃)。培養時間一般為48h,有些方法只要求24h的培養即可計數。培養箱應保持一定的濕度,瓊脂平板培養48h後,培養基失重不應超過15%。
4、為避免食品中的微小顆粒或培基中的雜質與細菌菌落發生混淆,不易分辨,可同時作一稀釋液與瓊脂培基混合的平板,不經培養,而於4℃環境中放置,以便計數時作對照觀察。
Ⅳ 在營養瓊脂平板上如何區分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黴菌的菌落
放線菌為原核生物,形態為絲狀分支,菌絲直徑很細(小於1微米);放線菌主要由菌絲組成的,可分為氣生菌絲和基內菌絲,氣生菌絲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放線菌可以分為最常見的鏈黴菌屬、諾卡氏菌屬、小單孢菌屬、孢囊鏈黴菌屬、游動放線菌屬等;菌落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上有一薄層彩色的「乾粉」,菌落和培養基連接緊密,難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顏色常常不一致,以及在菌落邊緣的瓊脂平面有變形等現象。
黴菌為真核生物,是菌絲體發達不產生大型肉質子實體結構的真菌;根據菌絲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為無隔菌絲和有隔菌絲;結構上分為營養菌絲體和氣生菌絲體,營養菌絲體有吸取養料的假根和吸器,延伸作用的匍匐枝,附著作用的附著胞和附著枝等;菌落形態較大,質地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松或緊的蛛網狀,絨毛狀、棉絮狀或氈狀,菌落與培養基間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與反面的顏色、構造以及邊緣與中心的顏色、構造常不一致等。
細菌為原核生物,形態基本上有球狀、
桿狀和螺旋狀等;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其一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區,特殊結構有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菌落一般呈現濕潤、光滑、透明、粘稠、易挑取,質地均勻以及菌落正反面或邊緣與中央部位的顏色一致等。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形態有球狀、卵圓狀、柱狀等;結構組成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線粒體、芽體等;其菌落與細菌類似,但比細菌大,厚,外觀較稠,較不透明,顏色多以乳白色為主,少數為紅色,個別為黑色等。
Ⅵ 黴菌菌落有何主要特徵
1、形態較大,質地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松或緊的形狀。
2、菌落和培養基間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與反面的顏色、構造,以及邊緣與中心的顏色、構造常不一致。
3、黴菌的菌絲有營養菌絲和氣生菌絲的分化,而氣生菌絲沒有毛細管水,故它們的菌落必然與細菌或酵母菌的不同,較接近放線菌。黴菌的菌絲。構成黴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是一種管狀的細絲,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很像一根透明膠管,它的直徑一般為3~10微米。
(6)為什麼菌絲正反面顏色不一致擴展閱讀
黴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一些有害的黴菌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近年來又發現一些癌症也和黴菌有關。易感染到傳染性疾病(汗斑、足癬)。嬰兒易得皮膚炎。老人易得褥瘡。黴菌預防方法如下:
1、注意身體某部位黴菌的滋生,比如指甲,有時黴菌會侵入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長,經常清理。
2、不要濫用抗生素,大量吃抗生素可能會將有益人體健康的菌群給抑制住,破壞人體的天然防禦屏障,造成黴菌的的大量繁殖。
3、在公共場所最好不要用公用的或者別人用過的洗具。同時選用適宜的個人清潔護理產品。
Ⅶ 黴菌的形態特徵
成黴菌體的基本單位稱為菌絲,呈長管狀,寬度2~10微米,可不斷自前端生長並分枝。無隔或有隔,具1至多個細胞核。細胞壁分為三層:外層無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層是糖蛋白,蛋白質網中間填充葡聚糖(49nm);內層是幾丁質微纖維,夾雜無定形蛋白質(20nm)。
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收養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艷的顏色(菌落為白色毛狀的是毛霉,綠色的為青黴,黃色的為黃麴黴)。
(7)為什麼菌絲正反面顏色不一致擴展閱讀:
在歷史上,真菌曾被認為和植物的關系相近,甚至曾被植物學家認為就是一類植物,但真菌其實是單鞭毛生物,而植物卻是雙鞭毛生物。不同於有胚植物和藻類,真菌不進行光合作用,而是屬於腐生生物——經由腐化並吸收周圍物質來獲取食物。
大多數真菌是由被稱為菌絲的微型構造所構成的,這些菌絲或許不被視為細胞,但是卻有著真核生物的細胞核。成熟的個體(如最為人熟悉的蕈)是它們的生殖器官。它們和任何可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不相關,反而跟動物很親近,兩者同屬後鞭毛生物。因此,真菌被歸類自成一界。
Ⅷ 如何區別四大類型微生物類群的個體形態和菌落特徵
四大類型微生物類群的個體形態和菌落特徵如下:
細菌和多數酵母菌都是單細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細胞間都充滿毛細管水、養料和某些代謝產物,因此,細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態具有尖似的特徵,如濕潤、較光滑、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邊緣、中央部位的顏色一致,且菌落質地較均勻等。
區別如下:
1、細菌:由於細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較小,較薄、較透明且有「細膩」感。不同的細菌會產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會出現五顏六色的菌落。
2、此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因此,在菌落形態上也有所反映,如無鞭毛不能運動的細菌其菌落外形較圓而凸起;有鞭毛能運動的細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緣不整齊,而運動能力特強的細菌則出現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邊緣從不規則、缺刻狀直至出現遷居性的菌落,例如變形桿菌屬和菌種。具有莢膜的細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
3、莢膜較厚的細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狀。有芽孢的細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皺褶等特徵。
4、放線菌和黴菌的細胞都是絲狀的,當生長於固體培養基上時有營養菌絲(或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的分化。氣生菌絲向空間生長,菌絲之間無毛細管水,因此菌落外觀呈乾燥、不透明的絲狀、絨毛狀或皮革狀等特徵。
Ⅸ 為什麼黴菌菌落的中央與邊緣、正面與反面在外形、顏色方面有明顯的差別
黴菌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收養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艷的顏色(菌落為白色毛狀的是毛霉,綠色的為青黴黃色的為黃麴黴),有的可產生色素.
所以會在外形上有差別,在顏色上也會有差別。
Ⅹ 黴菌菌絲按照生長部位分為哪幾種
黴菌是形成分枝菌絲的真菌的統稱。不是分類學的名詞,在分類上屬於真菌門的各個亞門。構成黴菌體的基本單位稱為菌絲,呈長管狀,寬度2~10微米,可不斷自前端生長並分枝。無隔或有隔,具1至多個細胞核。細胞壁分為三層:外層無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層是糖蛋白,蛋白質網中間填充葡聚糖(49nm);內層是幾丁質微纖維,夾雜無定形蛋白質(20nm)。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收養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艷的顏色(菌落為白色毛狀的是毛霉,綠色的為青黴,黃色的為黃麴黴),有的可產生色素使基質著色。黴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變質,但許多有益種類已被廣泛應用,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最早利用和認識的一類微生物。
黴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長出一些。肉眼可見的絨毛狀、絮狀或蛛網狀的菌落,那就是黴菌。其細胞壁主要成分為幾丁質,注意與鏈黴菌(放線菌)區分黴菌菌落的特徵:
A、形態較大,質地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松或緊的形狀。
黴菌
B、菌落和培養基間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與反面的顏色、構造,以及邊緣與中心的顏色、構造常不一致。
C、黴菌的菌絲有營養菌絲和氣生菌絲的分化,而氣生菌絲沒有毛細管水,故它們的菌落必然與細菌或酵母菌的不同,較接近放線菌。
黴菌的菌絲。構成黴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是一種管狀的細絲,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很像一根透明膠管,它的直徑一般為3~10微米,比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約粗幾倍到幾十倍。菌絲可伸長並產生分枝,許多分枝的菌絲相互交織在一起,就叫菌絲體。
根據菌絲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黴菌菌絲分成兩種類型:無隔膜菌絲和有隔膜菌絲。無隔膜菌絲中無隔膜,整團菌絲體就是一個單細胞,其中含有多個細胞核。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絲類型。有隔膜菌絲中有隔膜,被隔膜隔開的一段菌絲就是一個細胞,菌絲體由很多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內有1個或多個細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個小孔,使細胞之間的細胞質和營養物質可以相互溝通。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絲類型。
為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和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許多黴菌的菌絲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態和組織,這種特化的形態稱為菌絲變態。
生長在固體培養基上的黴菌菌絲可分為三部分:①營養菌絲:深入的培養基內,吸收營養物質的菌絲;②氣生菌絲:營養菌絲向空中生長的菌絲;③繁殖菌絲:部分氣生菌絲發育到一定階段,分化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
吸器。由專性寄生黴菌如銹菌、霜黴菌和白粉菌等產生的菌絲變態,它們是從菌絲上產生出來的旁枝,侵入細胞內分化成根狀、指狀、球狀和佛手狀等,用以吸收寄主細胞內的養料。
假根。根霉屬黴菌的菌絲與營養基質接觸處分化出的根狀結構,有固著和吸收養料的功能。
菌網和菌環。某些捕食性黴菌的菌絲變態成環狀或網狀,用於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線蟲、草履蟲等。
菌核。大量菌絲集聚成的緊密組織,是一種休眠體,可抵抗不良的環境條件。其外層組織堅硬,顏色較深;內層疏鬆,大多呈白色。如葯用的茯苓、麥角都是菌核。
子實體。是由大量氣生菌絲體特化而成,子實體是指在裡面或上面可產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狀的任何構造。例如有三類能產有性孢子的結構復雜的子實體,分別稱為閉囊殼、子囊殼和子囊盤。
由於黴菌的菌絲較粗而長,因而黴菌的菌落較大,有的黴菌的菌絲蔓延,沒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擴展到整個培養皿,有的種則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徑1~2厘米或更小。菌落質地一般比放線菌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緊或松的蛛網狀、絨毛狀或棉絮狀;菌落與培養基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顏色和邊緣與中心的顏色常不一致。
2黴菌繁殖
編輯
黴菌[2]黴菌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雖然黴菌菌絲體上任一片段在適宜條件下都能發展成新個體,但在自然界中,黴菌主要依靠產生形形色色的無性或有性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有點像植物的種子,不過數量特別多,特別小。
黴菌的無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絲的分化而形成,常見的有節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生在孢子囊內的孢子,是一種內生孢子。無隔菌絲的黴菌(如毛霉、根霉)主要形成孢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由菌絲頂端或分身孢子梗特化而成,是一種外生孢子。有隔菌絲的黴菌(如青黴、麴黴)主要形成分身孢子。
節孢子:由菌絲斷裂而成(如白地霉)。
厚垣孢子:通常菌絲中間細胞變大,原生質濃縮,壁變厚而成(如總狀毛霉)。
黴菌的有性繁殖過程包括質配、核配、減數分裂三個過程,常見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
質配:是指兩個性別不同的單倍體性細胞或菌絲經接觸、結合後,細胞質發生融合
核配:即核融合,產生二倍體的結合子核
減數分裂:核配後經減數分裂,核中染色體數又由二倍體恢復到單倍體。
接合孢子:兩個配子囊經結合,然後經質配、核配後發育形成接合孢子。接合孢子的形成分為兩種類型:(1)異宗配合:由兩種不同性菌系的菌絲結合而成;(2)同宗配合:可由同一菌絲結合而成。結合孢子萌發時壁破裂,長出芽管,其上形成芽孢子囊。接合孢子的減數分裂過程發生在萌發之前或更多在萌發過程。
子囊孢子:在同一菌絲或相鄰兩菌絲上兩個不同性別細胞結合,形成造囊絲。經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形成子囊,內生2~8個子孢子囊。許多聚集在一起的子囊被周圍菌絲包裹成子囊果,子囊果有三種類型:1)完全封閉稱閉囊;2)中間有孔稱子囊殼;3)成盤狀稱子囊盤。
卵孢子:由兩個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結合而成。小配子囊稱精子器,大配子囊稱藏卵器。當結合時,精子器中的原生質和核進入藏卵器,並與藏卵器中的卵球配合,以後卵球生出外壁,發育成為卵孢子。
黴菌的孢子具有小、輕、干、多,以及形態色澤各異、休眠期長和抗逆性強等特點,每個個體所產生的孢子數,經常是成千上萬的,有時竟達幾百億、幾千億甚至更多。這些特點有助於黴菌在自然界中隨處散播和繁殖。對人類的實踐來說,孢子的這些特點有利於接種、擴大培養、菌種選育、保藏和鑒定等工作,對人類的不利之處則是易於造成污染、霉變和易於傳播動植物的黴菌病害。
一、菌絲不分隔黴菌:孢子囊孢子、厚膜孢子。
二、菌絲分隔黴菌:分生孢子、裂生孢子。
三、黴菌繁殖:1、無性繁殖:孢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裂生孢子
厚膜孢子
2、無性繁殖: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2-8個)
3黴菌預防
編輯
黴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他比較青睞於溫暖潮濕的環境,一有合適的環境就會大量的繁殖,必須採取措施來阻止黴菌的繁殖或切斷其傳播途徑,就可以擺脫黴菌的感染:[3]
人體預防
黴菌1.注意身體某部位黴菌的滋生,比如指甲,有時黴菌會侵入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長,經常清理。多汗的皮膚褶皺里,特別是胖人皮膚褶皺比較多,如果是夏季出汗多,有可能在褶皺處滋生黴菌。還有就是腳部也是黴菌滋生的有利環境,有腳氣的人就更應該注意,防止引起其他部位感染。
2.自己的內褲要單獨洗,特別是家人或自己有足癬或灰指甲時更應該注意,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都應該分開來洗。
3.不要濫用抗生素,大量吃抗生素可能會將有益人體健康的菌群給抑制住,破壞人體的天然防禦屏障,造成黴菌的的大量繁殖。
4.警惕洗衣機中隱藏黴菌,洗衣機用的久了肯定會滋生黴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60度左右的水來徹底清洗就行了。同時洗完的衣物一定要在太陽下晾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殺死殘存的黴菌。
5.在公共場所最好不要用公用的或者別人用過的洗具。同時選用適宜的個人清潔護理產品。
6.正確的避孕,避孕葯中的雌激素有促進黴菌侵襲的作用。如果反復發生黴菌性陰道炎,就盡量不要使用葯物避孕。
7.內褲最好選擇棉質的,緊身化纖內褲會使陰道局部的溫度及濕度增高,有利於黴菌生長。
8.如果患有黴菌性陰道炎,自己治療的同時,男方也應同時接受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9.穿著全棉內褲。緊身化纖內褲會使陰道局部的溫度及濕度增高,這可是黴菌拍手稱快的「居住」環境!還是選用棉質的內褲吧!
10.控制血糖,鹼性產品清洗外陰.女性糖尿病人陰道糖原含量和酸度偏高,易於被黴菌侵害。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要注意清洗外陰,選用pH值弱鹼性產品。
食物預防
1.土法防霉在100公斤的大米中放1公斤海帶,可有效殺滅害蟲、抑制黴菌。雖然防霉變的方法很多,但要消除黴菌毒素的危害是有限的,因此對一些已霉變的食品,不要吝惜,一定要及時丟掉,千萬不要持僥幸心理食用,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2.低氧保藏防霉黴菌多屬於需氧微生物,生長繁殖需要氧氣,所以瓶(罐)裝食品在滅菌後,充以氮氣或二氧化碳,加入脫氧劑、將食物夯實,進行脫氣處理或加入油封等,都可以造成缺氧環境,防止大多數黴菌繁殖。例如:
●醬油:在裝醬油的瓶子里滴一層熟豆油或麻油,讓醬油與空氣隔絕,可防止黴菌繁殖生長。
●香腸、肉類腌制食品:用棉簽蘸上少許菜油或香油,均勻地塗抹在其表面,即可防霉變。
●醋:醋瓶內加入少許芝麻油或熟花生油,使醋與空氣隔絕,防止長白膜。
●干香茹、木耳、筍干、蝦米等干貨置密封的容器內保存。
3.食物放置在通風、乾燥的環境中較好。
4.低溫防霉肉類食品,在0℃的低溫下,可以保存20天不變;年糕完全浸泡在裝有水的瓷缸內,水溫保持在10℃以下,即可防霉變。
5.加熱殺菌法對於大多數黴菌,加熱至80℃,持續20分鍾即可殺滅;黴菌抗射線能力較弱,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線殺滅黴菌。但黃麴黴毒素耐高溫,巴氏消毒(80℃)都不能破壞其毒性。
6.收割後的糧食要及時晾曬、烘乾,儲存在通風、乾燥的環境中。在農村地區,如發現儲藏的糧食中只有少量霉變,可以採取下面的方法:發霉的玉米、花生等大粒穀物,可用人工方法把發霉的玉米粒、花生粒挑掉;發霉的麥子、大米等小粒穀物可用漂洗的方法將霉粒漂洗掉。
飼料預防
黴菌1.選用和培育抗菌的飼料作物品種。不同的飼料作物品種對黴菌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培育抗菌性品種,可使飼料作物受黴菌侵染的幾率大幅度下降。這也是防霉的根本途徑,而生物基因工程逐步擴大應用,使培育抗性品種切實可行。
2.選擇適當的種植或收獲技術。試驗結果表明,從花生分離到的黃麴黴有80%—90%能產生毒素,遠遠高於從其他作物分離到的黃麴黴。所以在連續種植花生的田塊里的花生,黃麴黴污染率高,黃麴黴毒素(AF)的含量也高,破碎的花生易污染黃麴黴,也有利於毒素的生成,故如果採取輪作等種植技術和適當的收獲方法將可大降低黴菌和黴菌毒素的污染。另外,收獲和儲運過程中應盡量避免蟲咬、鼠啃、、磨壓,避免玉米、花生等穀物的表皮和外殼損傷;破碎的籽粒應除去,因為這樣的籽粒往往被高度污染。
3.嚴格控制飼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引起飼料霉變的三個主要條件是濕度、溫度和氧氣。如果我們能控制這三個條件之一,即可有效地防止霉變。一般情況下,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線以下是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故作物收獲後應迅速將其乾燥,且必須保證乾燥均勻一致。稻穀中的水分宜控制在13%以下,玉米在21.5%以下,花生在8%以下。
4.改善貯藏條件,抑制黴菌生長。飼料霉變大部分是在貯藏過程中發生的,因此貯藏過程中的防霉是飼料防霉的重要環節。
4.1物理防霉法:主要有控制貯藏環境的溫度、封閉隔氧貯存、氣調貯藏、低溫通風貯藏以及輻射法等。據介紹,將脫粒後的濕玉米裝入內襯塑料袋的麻袋,盡量裝滿並扎緊袋口,此後因為玉米本身的呼吸作用,消耗了袋中的氧,不僅黃麴黴難以生長,其他黴菌也可受到抑制,是經濟簡便、很有前途的防霉方法。國內常用低溫通風貯藏法,採取低溫與機械通風相結合,使飼料達到安全水分含量。不僅適用於顆粒飼料,而且對水分含量較高的粉料應用效果也較明顯。隨著輻射食品技術的發展,應用輻射處理飼料的研究和應用也在不少國家發展起來。?
4.2化學防霉法添加防霉劑:此法比較適合飼料工業。作為飼料防霉劑必須既有抑制黴菌作用,又要對人畜無害且價廉,使用方便、可靠。常被用作防霉劑的有丙酸及其鹽類、山梨酸及其鹽類、雙乙酸鈉、乙氧喹、延胡索酸、胱氫醋酸鹽、龍膽紫、富馬酸二甲酯等。世界飼料工業用防霉劑耗量大的是丙酸及其鹽類,其次是山梨酸及其鹽類乙酸。利處理:乙酸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AF的生物合成。將乙烯利酸配成9%—15%的水溶液,取其相當新鮮花生量35%的液重,與花生充分攪拌混合,於28—30攝氏度、相對濕度100%的環境中貯存於聚乙袋中,90日內仍無AF的生物合成。
4.3微生物抑製法:日本永森食品公司發現7種能吞噬黃麴黴和抑制AF產生的微生物,但尚未見到實用的報道。
4.4綜合法:酶和抗氧化劑作為防霉劑,是近幾年來國際上出現的新型高效防霉劑。它的作用原理與化學防霉劑的防霉原理不同,它是以外加酶取代黴菌體內的酶系,並以抗氧化劑阻礙黴菌正常的氧氣吸收,從而阻礙黴菌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防霉效果。所使用的酶,要較黴菌體內的酶強1—500倍,作用於黴菌時,菌體內的酶就遭到破壞,發生變性,使黴菌不能從飼料中吸取營養,再加上抗氧化劑的作用,黴菌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從而抑制其生長。這種防霉劑對黴菌來說不會產生抗性,而且使用安全可靠,對外界無不良影響。
黴菌試驗就是檢測產品抗黴菌的能力和在有利於黴菌生長的條件下(即高濕溫暖的環境中和有無機鹽存在的條件下),設備是否受到黴菌的有害影響。
黴菌試驗的標准主要有:
GJB 150.10-1986軍用設備環境試驗方法黴菌試驗。
HB 6167.11-1989 民用飛機機載設備環境條件和試驗方法黴菌試驗。
GJB4.10 艦船電子設備環境試驗黴菌試驗。
GB T 2423.16-1999 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 試驗J和導則長霉。
GB/T10588-2002 GB 10588-89
能進行黴菌試驗的實驗室很少,知道的就環境可靠性與電磁兼容試驗中心、某空軍研究所等。
4環境影響
編輯
一、針對於外部環境黴菌易產生地方和原因
黴菌1.生產車間牆壁潮濕,在潮濕部位容易生長黴菌。
2.車間存在冷凝水的管路、牆壁等容易生長黴菌,水管的破裂,也會導致黴菌的產生。
3.空氣中總是包含一定水蒸氣,只不過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看不到,不過,當水蒸氣液化的時候,比如當我們沐浴或是泡澡的時候,浴室內鏡子的表面就會變得潮濕,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他們。熱空氣中包含很多的水分,當熱空氣冷卻時,水分就會冷凝、液化。冷凝、液化通常是發生在房屋中溫度最低的部位,比如牆壁上溫度低的部位,正是在這些溫度低的部位,最容易產生黴菌。
4.車間里無法保證正常的換氣,無法讓車間保證在規定濕度情況下,容易生長黴菌。
5.車間忽冷忽熱,容易產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糟到黴菌侵害。
6.離牆近的設備容易產生冷凝水,容易產生黴菌。
7.溫度相對較低的車間的門,請一直保持關閉狀態。如果這些溫度較低車間的門沒有關閉的話,那麼旁邊車間傳過來的熱空氣涌進行,就形成很高的濕度,從而在空氣冷卻的時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長黴菌。
8.保證空調的正常運轉,保證車間內部空氣能夠達到要求指標,空調的換氣程度好壞直接影響到黴菌的產生。如果車間能保證及時將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氣排出車間,則極大程度縮小了可能存在黴菌的可能性。
二、黴菌一旦進入食品,
影響黴菌生長繁殖及產毒的因素是很多的,與食品關系密切的有水份、溫度、基質、通風等條件,為此,控制這些條件,可以對食品中黴菌分布及產毒造成很大的影響。
1.水份
黴菌生長繁殖主要的條件之一是必須保持一定的水份,一般來說,米麥類水份在14%以下,大豆類在11%以下,乾菜和乾果品在30%以下,微生物是較難生長的。食品中真正能被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份又稱為水份活性(Wateractivity縮寫為Aw),Aw越接近於1,微生物最易生長繁殖。食品中的Aw為0.98時。微生物最易生長繁殖,當Aw降為0.93以下時,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但黴菌仍能生長,當Aw在0.7以下時,則黴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產毒的黴菌繁殖。
2.溫度
溫度對黴菌的繁殖及產毒均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種類的黴菌其最適溫度是不一樣的,大多數黴菌繁殖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產毒或產毒力減弱。如黃麴黴的最低繁殖溫度范圍是6-8℃,最高繁殖溫度是44~46℃,最適生長溫度37℃左右。但產毒溫度則不一樣,略低於生長最適溫度,如黃麴黴的最適產毒溫度為28-32℃。
3.食品基質
與其它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一樣,不同的食品基質黴菌生長的情況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營養豐富的食品其黴菌生長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質比人工培養基產毒為好。實驗證實,同一黴菌菌株在同樣培養條件下,以富於糖類的小麥、米為基質比油料為基質的黃麴黴毒素產毒量高。另外,緩慢通風較快速風干黴菌容易繁殖產毒。
4.黴菌種類
不同種類的黴菌其生長繁殖的速度和產毒的能力是有差異黴菌毒素中毒性最強者有黃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黃綠青黴素、紅色青黴素及青黴酸。已知有五種毒素可引起動物致癌,它們是典麴黴毒素(B?1、G?1、M?1)、黃天精、環氯素、雜色麴黴素和展青黴素
對付黴菌
黴菌能夠引發過敏性鼻炎,黴菌隱藏在潮濕的地方,如:浴室、衛生間、櫥櫃、水池附近。大量黴菌會引發支氣管哮喘,為避免家中出現黴菌,要做到:
經常使用活性炭,以保持家中乾燥。
清空家裡的壇壇罐罐,防止發生霉變。
衛生間和浴室等封閉空間要經常通風。
檢查水龍頭、水管,防止漏水。
5黴菌危害
編輯
黴菌毒素對人和畜禽主要毒性表現在神經和內分泌紊亂、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腎損傷、繁殖障礙等。雞天生對黴菌毒素敏感,飼料中較低的毒素含量就會造成雞群大量死亡。黴菌毒素對蛋雞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卵巢和輸卵管萎縮,產蛋量下降,產畸形蛋;採食量減少、生產性能下降、飼料報酬降低;種蛋的孵化率降低。不同黴菌毒素對蛋雞造成的危害有所區別。在已經知道的黴菌毒素中對蛋雞影響及毒害作用較大的有麥角毒素、單端孢黴毒素、腐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黃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等。
1麥角毒素
麥角毒素是由穀物中的麥角屬真菌分泌,化學本質是菌核內的眾多生物鹼組成的化學基團。在這些化學基團中,有的生物鹼侵害神經系統,引起痙攣和感覺神經紊亂;有的侵害血管系統,引起血管收縮和肢體壞疽;有的侵害內分泌系統,影響垂體前葉神經內分,泌的調控。因此,麥角中毒以血管、神經和內分泌紊亂為特徵,產蛋雞麥角中毒表現為飼料採食量減少,產蛋率下降,排稀糞等。
發霉食物2單端孢黴毒素
包括鐮刀菌屬在內的多屬黴菌均可產生各種單端孢黴毒素,研究表明,在發現的100多種單端孢黴毒素中約一半是由鐮刀菌屬產生。作用機理是破壞結構性脂質,抑制蛋白合成和DNA合成。蛋雞採食該類毒素污染的飼料後幾天時間內,產蛋量迅速下降,蛋殼變薄,病雞口腔黏膜潰爛形成黃色疥痂,剖檢可見肝呈棕黃色,易碎,腎臟腫脹,輸卵管內尿酸鹽沉積,嗉囊有局部潰瘍,肌胃壁增厚。
3腐馬毒素
由串珠鐮刀菌分泌,中毒的機理是破壞鞘脂類的合成。蛋雞的中毒症狀表現為拉稀、排黑色粘性糞便,採食減少 體重減輕、肢體殘廢,死亡率增加。體外實驗證明,腐馬毒素對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有毒性作用,降低免疫細胞的殺菌活性。
4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穀鐮刀菌產生,粉紅鐮刀菌、三線鐮刀菌等多種鐮刀菌也能產生這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種取代的2,4—二羥基苯甲酸內酯,有包括玉米赤霉醇在內的七種衍生物,是一種對雞毒性很強的植物性雌激素。蛋雞中毒的臨床表現為雞冠腫大、卵巢萎縮、產蛋率下降,有的出現腹水症。
5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高毒性和高致癌性毒素,由黃麴黴菌、寄生麴黴和軟毛青黴產生。黃麴黴毒素是由兩個不等的二氫呋喃妥因環組成的化合物。它與細胞核和線粒體DNA結合,造成蛋白質合成受損,干擾肝腎功能,抑制免疫系統。蛋雞臨床表現為食慾不振、產蛋率下降、死亡率提高。剖檢可見肝腎腫大蒼白、皮下出血、心包積水、膽囊擴張、卡他性腸炎;鏡檢可見肝臟脂肪變性、膽管增生。
6赭麴黴毒素
赭麴黴毒素是由赭麴黴和純綠青黴產生的一種腎毒素,是對家禽最毒的黴菌毒素。赭麴黴毒素中毒可以引起原發性腎病,也可影響肝臟、免疫器官和造血功能。剖檢可見肝臟、胰臟、腎臟蒼白,腎臟腫脹,輸尿管有白色尿酸鹽沉積。污染赭麴黴毒素的飼料適口性差,蛋雞會因厭食而體重下降,產蛋量和品質下降。對種蛋,赭麴黴毒素中毒會造成畸形胚增加。
6防治對策
編輯
1加強飼料生產的管理
首先要嚴把原料采購關,杜絕霉變原料入庫;控制倉庫的溫度濕度,注意通風,做好對倉庫邊角清理工作,防止原料在儲存過程中變質;控制飼料加工、配製、運輸等環節,控制飼料的儲存環境,盡量縮短儲存時間,防止飼料在禽舍中發霉變質。
2合理使用飼料防霉劑
飼料防霉劑,要具備抑制黴菌生長,但又對動物無毒的特點。因此,作為飼料防霉劑,必須符合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具有較強的廣譜抑菌效果;二是pH值低,在低水分的飼料中能釋放出來;三是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經濟、無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有效添加量不影響動物健康及飼料的適口性。常用的防霉劑主要有以下三大類:第一類為有機酸,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脫氫醋酸和富馬酸等;第二類為有機酸鹽及其酯,如丙酸鹽、山梨酸鈉(鉀)、苯甲酸鈉和富馬酸二甲酯等;第三類為復合防霉劑。有機酸防霉效果較好、但腐蝕性較大;有機酸鹽防霉效果較有機酸差,且必須在有一定的水分和pH值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但腐蝕性小;復合防霉劑防霉效果作用強、腐蝕性小。
3中毒蛋雞的治療
更換飼料無疑是最有效解決黴菌中毒的方法,在提供無污染的飼料後再使用一定量的黴毒清或制黴菌素,大多數黴菌毒素中毒的家禽很快會恢復健康。此外,補充維生素,例如維生素E和維生素C可以部分抑制T-2毒素和赭曲毒素對蛋雞的毒害;N-乙醯半胱氨酸和硫胺能降低黃麴黴毒素的毒性,其機理是增加了谷光苷肽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