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苗族為什麼分好幾種顏色

苗族為什麼分好幾種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9-27 01:23:53

⑴ 苗族的具體分類有哪些黑苗白苗劃得太粗了。

「黑苗」和「白苗」來源於現實中的什麼民族?
雖然新仙劍中的這兩個民族都自稱「苗裔」,而且其國家也稱為:「苗疆」,但是我認為它們與現實中的苗族沒有什麼關系!因為現實中有比苗族更符合黑白苗歷史背景的少數民族。這就是「黑苗」對應的彝族和「白苗」對應的白族。雖然在清代的《百苗圖》(現藏台灣)中有「黑苗」、「白苗」以及「花苗」、「青苗」的分類,但是那是由於西南地理的隔閡,使得苗族的各個支系崇尚不同顏色所致。還有,清代的民族分類很不科學,分類人將西南很多少數民族統歸到苗族,而僅僅靠服飾顏色的差異細分。因此不能單憑黑白苗中的「苗」字斷定趙靈兒來自苗族。根據我的考證,「黑苗」和「白苗」應該和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聯系,即游戲中的「黑苗」來自彝族,「白苗」來自白族。
首先從族群分布來看,1990年苗族人口739.804萬人,52%分布在貴州,新仙劍故事中的地點南詔和大理都在雲南,卻只有15%的苗族在雲南居住。對彝族而言,1990年人口為657.217萬,60%分布在雲南。而1990年白族人口為159.483萬,90%都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與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即使在大理州,白族雖然是占人口33%的最大少數民族,彝族也是占人口12%的第二大少數民族。
其次從語言來看,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而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白語也是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和彝語一樣。
然後從服飾習俗等民族特點來看,苗族喜歡銀制的頭飾,頭飾製作精美復雜。而彝族和白族明顯沒有這個風俗。彝族男子以黑布或藍布包頭,並在右前方扎出一個突出的細長錐形犄角――「英雄結」。女子則戴彩色或黑色頭帕,穿鑲邊或綉花右衽上衣,多褶曳地長裙(這很美)。外出時男女均披用羊毛線織成的黑色披風。白族男子喜以白布或藍布包頭,穿白色衣褲。白族有句俗語「要得俏,一身孝」就說明了他們對白色的偏愛。女子的頭飾就是有名的「鳳凰帽」(這個亦很美)。且此頭飾中有四個掌故:下關風(從左肩垂下來的白色長穗)、上關花(鑲嵌在帽沿一圈的紅色杜娟花)、蒼山雪(帽沿上周突出的白穗)、洱海月(劉海前帽子的形狀)。在新仙劍中神木林與阿奴同行時她的初始裝備就有鳳凰帽,但從外觀看與現在白族女子的頭飾不同。女子喜穿白上衣、藍色寬褂外套,系綉花飄帶的短圍腰。從游戲中看,那個故事開始時去仙靈島追殺靈兒的「黑苗」,無論是他的對話頭像還是戰斗畫面,都可以明顯看出大宇的美工是照彝族男子的服飾設計他的外觀的。而「白苗」的蓋羅嬌等人的造型就明顯借鑒了白族女子的服飾。另外,以前彝族和白族都以虎為圖騰,現在有名的「火把節」,彝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白族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而苗族都沒有類似的習俗。
最後我們看看這幾個民族的起源與親緣關系。苗族來源很復雜,現在較普遍的觀點是苗族的祖先從長江中游一帶遷徙到祖國西南,同化了古越族和西南的一些民族而形成苗族。對彝族與白族,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它們均來源於上古生活在現甘肅西南和青海大部的氐羌,先秦至公元初其活動中心在現四川西昌和雲南滇池。3世紀(三國時期)以後逐漸南下到今雲南東北、南部,貴州西北等地。此時統治當地的是包括爨姓家族在內的四個家族,5~6世紀(南北朝時期)爨氏成為雲南地區最有勢力的大姓,故人們以「爨」稱呼其統帥的各個西南少數民族為爨(族)。在漢族的著作《蠻書》中分爨為東、西兩部,在族屬上東爨以烏蠻為主,西爨以白蠻為主。烏蠻和白蠻就是彝族和白族以及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共同祖先。需要指出此時稱「烏蠻」、「白蠻」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不尊重。「烏」、「白」即為「生」、「熟」之意。與漢族來往多的,接受漢文化積極的就稱為白蠻,反之則為烏蠻。《蠻書》上說烏蠻的語言要三轉五轉(轉為翻譯之意)才與漢文相通,而白蠻語音最正(這里的「正」是與漢語相比較)。現在白文有50~60%採用漢字或漢語借詞。而採用漢字記錄白語的習俗可追溯到唐代。這一點可能給游戲中「黑苗」憎恨漢人,而「白苗」與漢人和睦相處提供了靈感。
歷史上的烏蠻、白蠻和現在的彝族、白族
既然已經可以肯定地說新仙劍中的「黑苗」和「白苗」分別對應於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那麼我們若想繼續了解其歷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歷史中的烏蠻與白蠻。
首先指出,烏蠻與白蠻並非民族,而是當時漢族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蔑稱。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一般認為,烏蠻與白蠻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先祖。在烏蠻的基礎上,融合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形成了後來的彝族,在白蠻的基礎上,融合一些漢族、烏蠻,形成了後來的白族。

⑵ 苗族頭飾為什麼要用銀、金,紅這幾種顏色呢

傳統風俗,文化傳承。不過據我去苗族地區村寨的觀察,現在他們的文化已經受到漢文化的沖擊,苗族的衣服頭飾,平時都不穿戴,遇到節日慶典的場合才穿戴他們的苗族服飾

⑶ 苗族分為哪幾種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西(東部)方言苗族,黔東(中部)方言苗族和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一、湘西方言(東部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西方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縣東南部、瀘溪縣、吉首市東部(主要是丹青鎮)、龍山縣、永順縣、麻陽縣,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南部、古丈縣西南部、吉首市西部(矮寨、已略等地)、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
二、黔東方言(中部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鼓)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交流。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三、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數量最多,按語言可分為三個群體。
1、第一個是川黔滇次方言群體,這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主力,自稱「蒙」,舊時所稱的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都屬於這個群體,廣泛分布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雲南全境、廣西西部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後又因戰爭遷至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其中雲南文山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次方言群體的語言互通性其實非常高,從貴州畢節到雲南文山再到美國明州,三地的苗族只要聽習慣了對方的發音是可以交流的,不存在某些人說語言差異很大,寮國一帶的苗族發明了拉丁字母書寫的苗文,後帶到歐美,使用的范圍很廣泛。
2、第二個是滇東北次方言群體,舊稱大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即貴州畢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自稱「阿卯」,主要信仰基督教,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聖經的苗文,字母符號比較特別,稱為伯格里苗文。
3、第三個族群可以稱為「麻山苗族」群體,包含了多個次方言群體(如惠水次方言、貴陽次方言、洛北河次方言等)。雖然他們的苗語劃入西部方言,但實際上既像西部方言又像中部方言,正好分布在過度地帶上,比如貴州的貴陽市、黔南州、安順等地,自稱接近「蒙」。西部方言苗族的銀飾隨著分布地越往西越少。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支系:
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和廣西龍勝一帶的苗族,舊時稱為青衣苗,苗語已經消亡,只有幾種特殊的平話(比如城步平話、貓家話、龍勝平話,語言等)。這種平話,語言學上屬於漢語,但在城步當地被稱為「苗話」,和城步漢族的漢語無法溝通。目前已對比得出,城步平話的底層詞彙接近苗語中部方言,但又夾雜著少量苗語東部方言和瑤語的詞彙。這部分苗族在明朝時應征前往貴州西部,形成了當地的喇叭苗。
海南苗族,實際上是瑤族,說的是瑤語金門方言,劃為苗族屬於當年識別錯誤。
貴州、湖南、廣西交接的清水江流域分布著酸湯苗、草苗、三鍬人等文化相似的特殊族群,其中一部分識別為苗族。他們是苗、漢、侗等族群在清水江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以苗族的合款制度共同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相互融合形成的族群。比如酸湯苗的酸湯話是漢語方言;草苗的語言接近侗語,但認同苗族;三鍬人的語言里則是漢語、苗語、侗語的混合語。
看到評論中有人說我刻意分裂苗族就很搞笑了,我說的都是相對客觀的東西,苗族人數多,分布廣,自然存在差異,提及舊時的稱呼也只是讓人了解下,方便不了解自己苗語是什麼方言的同胞對號入座。每一種支系的文化都很值得了解,苗族各支系的融合應該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各自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刻意迴避差異。

此外,部分人可能聽過的黑苗、白苗、青苗、歪梳苗、四印苗等稱呼的說法。這是舊社會時期的分法,前綴主要來自於這支苗族服飾的顏色或者某種特徵。我個人是不支持繼續使用這種分類法的:
其一,苗族的服飾從舊社會到當代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湘西苗族以前叫紅苗是因為女性穿紅裙,男性系紅腰帶,但清末,湘西苗族女性就已經不穿裙子,男的也不系紅腰帶了,服飾的顏色也是青黑為主,再叫他們紅苗合不合適呢?黔東南的苗族以前叫黑苗,服飾以深色為主,但如今黔東南一些地方的苗族服飾變成了紅色。還有文山苗族,內部分為黑、白、青、花等七個支系,原本服飾不同,如今服飾已經趨於統一。這種分類法,顯然已經與當下各支系苗族的特徵名不副實了。
其二,有讀者看了上面的介紹是不是發現,黔東南有黑苗,雲南文山也有黑苗,但卻是不同方言區的苗族,他們顯然不是同一支苗族。西部方言里有大花苗、小花苗、文山花苗的等不同的花苗,也不是同一支。此外,貴州的歪梳苗,到了廣西,卻被叫做「偏苗」。這就是這種老分類的另一個缺點,沒有科學性,明明是不同支系的苗族,被冠上同一個叫法;明明是同一支系的苗族,卻被叫成兩種稱呼。迷信這種老分類的人,很可能被誤導,一般只能作為參考。

⑷ 苗族是什麼顏色的

紅、黑、白、 黃、藍。詳情如下:

苗族服 飾之所以能聞名於世,不僅僅是因為其款式的多樣、造型的 獨特、工藝的精湛,更是因為其色彩運用的大膽,即《後漢 書》、《搜神記》等書中所謂的「好五色衣服」。
苗族服飾主要通過盛裝「花衣」流傳下來,款式為 長短不一的百褶裙,衣裙色彩主要為傳統的紅、黑、白、 黃、藍「五色」。服飾用藍色或綠色為底布,衣領、衣 袖、腰帶、圍裙及頭帕等部位滿是紋樣刺綉,其絲線主要 有紅、綠、黑、白及淺黃等。如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 「百鳥衣」,整個服飾色彩斑斕,白色的羽毛布滿衣裙周 圍,二者在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舞蹈中交相輝映。 黔東南一些苗族地區的女性服飾,以黑色底布為料, 主體紋樣使用深紅或橘紅色,形成大片紅色塊,再配以淺 黃、天藍、純白等顏色;衣袖用紅緞為料,紋樣則是淺 黃、果綠、咖啡、白等色彩,整個服飾用色多達十幾種, 但主色與配色在主次和強弱上鮮明和諧,富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服飾中黃色使用較少,這與其審 美和工藝限制不無關系。

⑸ 苗族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都有什麼區別,服飾等方面

在貴州各民族中,苗族的頭飾、服飾最為豐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是因為苗族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散布極廣,各部分人之間的頭飾、服飾有較大差別。清代乾隆年間曾經編印了一部《皇清職貢圖》,第八卷專講貴州各民族的頭飾、服飾,其中幾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圖》也是如此。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不可能有科
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於是有「紅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的頭飾、服飾,這里不妨將原書所記抄錄於後,以便研究其發展變化。是書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有大頭、小花之稱。衣以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染則花紋似錦。衣無襟衽,挈領自首以貫於身。男子以青布裹頭,女子以馬尾雜發編髻,大如斗,攏以木梳」;銅仁府屬「紅苗」,「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黎平等處「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綰長簪,垂大環,衣裙緣以色錦,皆跣足」;貴定、龍里、黔西等處「白苗」,「男科頭赤足,婦女盤髻長簪,衣尚白,短僅及膝」;修文、鎮寧等處「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攜弩。婦人以青布蒙首,綴以珠石,短衣短裙」;貴築、龍里等處「東苗」,「以花巾束發,衣衫短不及膝,婦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細褶短裙」;平越、清平等處「西苗」,「衣尚青」,「男婦悉青衣綵帶」;平越、黃平等處「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紡織善染……其居陳蒙爛土夭壩者,緝木葉為衣,系以短裙」;清平縣「九股苗」,「男女習俗服飾與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鎧甲為常服,自膝以下用鐵片纏裹」;貴定縣「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長裙」;定番州「谷藺苗」,「男女皆短衣……婦女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黎平「羅漢苗」,「衣尚黑,男未室則插羽於首……短衣。……婦人散發,綰插木梳,數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銀作連環飾耳,以雙帶結背、長、短裙,或止系長裙,垂綉帶一幅,曰衣尾」;都勻、平越等處「紫藍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纏以黑布。男子披鐵鎧、佩刀負槍」;廣順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盤髻、短裙」。其實,無論是《皇清職貢圖》或者《百苗圖》,所記的都很粗略,而且遺漏不少,只不過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進一步查閱其他史書和方誌,掌握的資料就會更多,並可從這些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頭飾、服飾的主要特點。

先就發型而言,《淮南子·齊俗篇》說:「三苗鎝首」,據《苗族簡史》考證,所謂「鎝首」,就是用棕毛、麻絲、馬尾之類摻雜在頭發里,然後把它盤結在頭頂,宛如戴在頭上的一個大帽,上文所引的「婦人馬鬃尾雜人發為?,大如斗」便屬此類。但它並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說,《溪蠻叢笑》中就提到另一種發型:「蠻類既不巾,發皆拳,而苗尤異,照日金色,各黃貓頭。」這大概是將頭發剃光的一類,即所謂「科頭」,不但「男子科頭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婦女也有「科頭」的。但在明、清的方誌中,最常見的還是「錐髻」,即將頭發盤於頭頂如錐狀,謂之「盤髻」、「挽髻」或「綰髻」。如果除去綰發的木梳、長簪、羊角或者頭上所插的雞毛、雉尾以及銀角、銀冠及蒙在頭上的青布、系在頭上的綵帶,那麼,其發型基本同屬一個類型。當然,式樣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為瓣」,有的「挽成雙髻」,有的卻「酷似東洋頭」。由此看來,苗族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撇開頭衣和首飾,主要有「鎝首」、「科頭」和「錐髻」三類,而以「錐髻」最為普遍。

苗族的服裝,男子的差異並不太大,無非是右衽、大襟、對襟之類差別,褲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頭上包套頭,腳上纏綁腿之類。差異最大的是婦女的服裝,尤以青年婦女的盛裝最能表現各自的特點。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著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長褲和大襟衣,再次是著漢裝,後二者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與「百越」民族著「筒裙」的習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屬於「百褶裙」一類,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擬,色調、花紋、長短、質地各有不同。色調看來是最引人注目的,史書上所謂的「紅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無非是以色調來作區分的。紋飾也很醒目,有的是蠟繪,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編織,「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從紋飾著眼。裙的長短也有明顯差別,有的長達腳背,有的僅及小腿,有的則是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所謂「長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區分的。至於與裙子相配的上裝,多以短衣為主,但式樣各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從頭上往下套入的所謂「貫首衣」,有領孔而無袖;一種是無領無扣的短衣,左右交叉於胸前,內穿大袖衫;另一種是齊腰緊身的右衽衣或對襟衣;此外,還有「背牌」、「披肩」之類。黔東北一帶的苗族婦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逐漸改穿長褲和大襟衣了,在衣緣和褲腳上鑲花邊或加「欄桿」,貴陽、羅甸、都勻等地苗民,大抵也屬這一類型。至於改著漢裝的,這里就不贅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區,甚至相鄰的村寨,彼此在服飾上並不相混,譬如說,長裙、短裙、超短裙在黔東南地區同時並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區相互並見。反之,原先以某種服飾為特徵的苗族,遷往他鄉以後,往往還保存原來的傳統,例如從黔東南遷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飾與黔東南基本相同。

除了發型、服裝而外,首飾也有許多區別,包括佩戴在頭部、頸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裝飾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裝飾品,表現出一種粗獷、古樸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雞毛」,有的「男髻則插白雞尾或錦雞、野雞尾以為美」,有的「頭用豪豬箭綰發」,有的「首飾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葯珠為飾」,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則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後來雖有人工

劍河苗族頭飾製成的木簪、木梳作裝飾,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大約在明、清兩代,苗族普遍採用銀飾,並獲得巨大發展,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國內實屬罕見。各地苗族佩戴的銀飾不同,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婦女頭上插三枝銀花,龍里苗族婦女在青帕後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銀泡,紫雲苗族姑娘的頭上排列著五個錐形銀飾,雷山橋港苗族婦女戴的是一種用銀花、銀鏈、銀鈴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婦女則戴著富麗堂皇的銀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裝時戴銀角,如此等等。這些都只是大概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是項圈、項鏈、耳環、手鐲、銀花、銀泡、銀角、銀冠、銀帽、銀衣片都有若干樣式,有多種搭配,這將在工藝美術一章中細講,這里就從略了。不同的頭飾、服飾、首飾結合在一起,苗族服飾自然顯得絢麗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獻的記載無論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調查,實際存在的差別遠遠不止於此。安正康、蔣志伊、於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調查之後,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一書中,有一節專寫苗族服飾藝術,說得相當仔細。他們根據苗族服飾的款式和苗語方言來劃分類型,分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類,除海南一型外,其餘4類在貴州均有分布,每種類型之下又細分為若干模式。書中不僅指出各種類型的特徵和各種模式的差異,而且點出了幾種典型,例如: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婦女服飾,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山、台江、黃平、凱里婦女服飾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銀飾「黔東型」苗族服飾,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式樣最復雜的一大類型。概括地說,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服裝的基本形式為交領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綉花,銀飾特別豐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腳式、台江五河式、劍河溫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橋港式、凱里舟溪式、凱里凱棠式、黃平谷隴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龍泉式、從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為貞豐的苗族是從黃平遷去的,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屬這一類型。不難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傳統最多,樣式也特別豐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凱里。台江施洞的服飾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綉和銀飾著名,頗能體現「黔東型」的特點。婦女挽髻於頂,用自織的紅、藍、白花格帕包頭,帕外圍一圈銀花帶,髻上插高約30厘米的銀冠,冠下兩側插有各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項戴銀項圈四五隻,銀項鏈二三條,胸前有半圓形的銀壓領,上衣的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飾以銀衣片、銀泡和銀鈴,兩耳戴筒狀銀耳環,又戴銀手鐲三四隻,全身銀飾足有10公斤重,顯得精美華貴。刺綉也很出色,兩袖中部外側的刺綉花片為全身最耀眼處,衣領及兩肩配有寬大的綉花邊,刺綉紋樣多為龍、鳳、牛、人物及魚類,色調為紅色、深紅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腳穿翹尖綉花鞋。銀飾與刺綉的完善結合,便構成施洞服飾的特點。
苗家銀裝迎賓客但台江施洞式畢竟只是「黔東型」的一種,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不同方面顯示出獨特之處。台江反排苗族婦女也戴銀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樣長及膝下七十餘厘米,而是一種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間系著一塊青布的方圍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無領、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織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獨特的縐綉、瓣綉方法綉成袖花片,有浮雕感,並用青緞或白布綉成長方形圍腰。台江岩板式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在發髻上插有一橫式銀花,一排銀錦雞高高立於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達三四十層、外面罩著一方有黑白織花圖案的圍腰。台江巫腳式較為簡朴,挽大髻於頂,然後用一方紫青布從後向前圍髻,交於前額,而巾則披於兩肩及後背,可以擋風。台江五河與劍河溫泉基本同一式樣,頭上戴一圈銀花,髻上插一隻銀錦雞,袖花由六塊正方形織花圖案組成,兩肩飾有花紋,背後有一塊呈倒「品」字形的圖案,圍腰三分之二為大幅圖案。雷山西江式以銀角最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條花帶裙,系由22根綉花的花帶組成。雷山橋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長僅20厘米,褶細而厚硬,使臀圍顯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圍腰,後面系一寬大有褶的方彩緞,穿青色緊腿布褲。凱里舟溪式發型與眾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狀帽檐式發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鑒。凱里凱棠式以銀項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項圈4隻,最小的為圓形,第二層為卷花圓形,第三層為卷花方形,第四層最大,寬40厘米,下端懸吊著排列整齊的銀花片和銀鈴,還掛有一根粗大的項鏈。黃平谷隴式的大銀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層銀花堆砌而成,精雕細鏤,玲瓏剔透,顯得璀璨奪目。貞豐式服裝款式與黃平同,但衣服顏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為基調,刺綉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種「山」字形銀冠,頂端各系一束白雞毛,所用蠟染袖片均為傳統的「渦妥」紋飾。丹寨龍泉式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領、布扣,長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尋常。從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緊身,衣袖細長,系一倒三角形的綉花肚包於腹下,穿青色長褲。榕江平永式最別致的是「雞毛帶裙」,裙長中等,細褶,以豎條蠟染與青布相間,每條花紋呈橫向三段,段與段之間用紅、黃色或紅、藍色相間隔,並在每條花片的下端系兩束白雞毛,故名「雞毛帶裙」。

貴陽花溪苗族盛裝「黔中南型」是指貴陽、龍里、貴定、清鎮、平壩、安順、長順及安龍等地的苗族服飾,它兼有東、西部服飾的特點,婦女上裝多綴有後披領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蠟染花裙。初步調查,屬這一類型的有貴陽花溪式、貴陽—龍里式、龍里式、貴定貴東式、貴定雲霧山式、清(鎮)平(壩)式、安(順)清(鎮)式、安順關口式及安龍魯溝式等。貴陽花溪式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這里的婦女用一條彩色挑花帶束發於腦後,自髻後向前斜插一排銀簪,多達十餘根,形如筷子。上裝是前短後長的貫首衣,因其領口鑲有一條白布邊,向外翻露,猶如一面旗幟,故名「旗幟服」。衣片的前後不合縫,兩袖僅與衣肩上部連綴,胸前系一條呈交叉狀的挑花帶,下著多褶青色中裙,飾以長及腳背的挑花圍腰,腰帶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圓珠,上端系三組銀鏈和銀鈴,腳纏挑花綁腿,整個服裝皆以挑花為特徵。在貴陽與龍里、貴定、惠水毗連地區的苗族,婦女束發挽髻於頂而將發際下端剃光,用數幅青布纏頭,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頭,正面看去為圓盤形,側面看去有如橄欖形狀,頂部是一個圓圈,圈內有玫瑰色和淺藍色的綢帕。龍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種風格,內穿白色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淺藍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寬大,袖口長及腕下,披一領綉花坎肩,著細褶短花裙,裙的上段為藍色織花圖案,下段為白色。貴定雲霧山式的特點,是姑娘們喜歡將頭發四周剃光,而將頭頂的長發挽成小髻,然後用紅、藍、白、黑長條布纏成圓盤形大包頭,最外層為黑色,帕的兩端有白貴州望謨苗族銀飾邊,帕端外露而呈蝶狀。平壩、清鎮、長順一帶的苗族,男子也包頭帕,里層為青布,外層為黑白豎條布,形成一個大圓圈,上衣為大襟右衽有領長衫,腰部纏寬腰帶,帶兩端有花邊及玫瑰紅排須,穿青布長褲,並戴有項圈一隻,還系一把銀鎖和一排銀鈴。安清式苗族服飾,婦女用綉花帕包頭,少則兩塊,多則十餘塊,呈圓筒狀,並用三條紅色綉花帶依次從前向後包住頭帕,挽髻於後,而將頭帕兩角向上翹起,穿大領對襟衣,後背正中綴一塊黑底玫瑰紅挑花圖案,上衣前後擺依次接有多層挑花衣擺,俗稱「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圍腰,腳纏挑花綁腿。安順關口式苗族姑娘的頭飾特別,束發於前頂,編成獨辮,彎曲成弓狀,然後用一條韌性樹皮做成一個橋形的發架板,覆在發辮上,並用長銀簪將發架板與發辮加以固定,同時將包在發架板上的挑花頭巾與包在額上的綉花巾連成一體。安龍魯溝式婦女的盛裝,外衣為「旗幟服」,領口一開在左,一開在右,將內衣的領向外翻起,兩條白邊相交於胸前和背後,有如旗幟環肩,下著青布中裙,然其套頭卻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貴州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部分散見於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因為這種類型與四川、雲南多有相似之處,故以「川黔滇」相稱。這種類型的服飾,色調較淺,女裙多以蠟染布綉花,但銀飾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畢節地區式、畢節燕子口式、安(順)普(定)式、普定長田式、鎮寧江龍式、安龍普坪式、貴陽烏當式、望謨樂旺式等。六枝特區梭戛鄉的苗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著傳統式樣,顯得原始古樸。女子的發型很特別,用約兩公斤重的假發挽成「∞」字形發髻,橫卧在頭頂上,其寬度遠遠超過兩肩,奇特極了。梳成這樣的發型,必須先在後腦部位裝上一把長約65厘米的木梳,將沉甸甸的假發支撐在木梳上,然後用一根白毛氈帶將發髻系於木梳,再系在婦女頭上,稱為「戴角」,有了這種標志才能參加社交,表示已經成年。盛裝的上衣為三層,在兩件襯衣之外再穿一件蠟染的對襟無領緊身衣,衣袖細小,前擺至腰部,後擺達於腳跟,前胸、後背及兩袖皆飾以蠟染圖案。下穿百褶長裙,終年圍著一方用羊毛織成的圍腰,造型獨特,腿上纏著羊毛氈剪成的綁腿,腳穿形如草履的綉花鞋。男子包青帕數圈,上衣為和尚領、緊身衣,下穿百褶裙褲,寬大而呈燈籠狀,腰間纏挑花帶,據說花帶愈多愈為女子所愛。六枝式的特徵,頭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著大襟右衽白布長衫,系黑白方格腰帶,外披寬大厚實的坎肩,以黃色和朱紅色為主,間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綉紋為幾何圖形。畢節式有兩種,一種是赫章、納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飾,另一種是畢節、大方一帶「木梳苗」的服飾,姑娘發式為摻假發和紅、黃色毛線纏成的辮狀大包頭,上衣為對襟無扣胴體衫,並綴有紅、黃色織花披肩,下著多節細褶裙,上段及下段為蠟染,中間一段為白色。畢節燕子口式,婦女以紅毛線盤頭,並將摻有黑毛線的長發繞頭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體白色披肩,其上有幾何紋織花,下穿數條花褶裙,裙上段為青色,下段為白、青、灰三色橫條,圍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裝飾。安普式婦女的發式頗有特色,僅摻少量假發,綰紅色月牙狀木梳,盤髻於頂,外用細銀鏈繞髻數圈,而將銀鏈一端的方銀片及銀鈴垂於腦後。普定長田式的頭飾又別具一格,將長發盤成辮子,以青色長頭帕折疊起來,繞成大圓盤形,外圍一條綴穗須的花帶。鎮寧江龍式婦女的發型特別,將一根兩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紅色竹片,一端固定在發髻內,另一端則懸挑於頭的左側70厘米,然後將長發分為三股,分別繞在竹片上,形成一種呈長角形的蓬鬆發型。安龍普坪式婦女上衣,兩襟從左向右交叉於胸前,前襟長至腳背,後擺長過臀部,兩側自肋下開衩,衣領及兩襟為深紅、白色織花邊,前襟為橫向的五段細幾何蠟染花,段與段間以織花邊相隔,兩袖亦分三段,系黑圍腰,下穿蠟染細褶中裙。貴陽烏當式,婦女盛裝時,頭頂橫插一隻木質月牙形的角,將長發和假發繞在角上以為頭飾,上衣為胴體長衫,衣領疊為兩三層,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兩層衣狀,穿蠟染細褶中裙,有的穿裙數條,形成向外擴散裙式。望謨樂旺式婦女的盛裝,在平盤於頂的頭發上,裹以青帕,帕上綴五隻圓錐形銀花泡,泡上垂一根細鏈和銀鈴,穿白色對襟衣,領後綴紅、黃色幾何紋樣的背牌,下穿蠟染細褶花裙,系青布長圍腰。威寧「大花苗」的男裝頗有特色,頭用布包成套頭,身穿麻布長衫,披一件用羊毛織成的披肩,其上布滿幾何圖形,而背後的一塊尤異,為回紋背牌,下綴四根帶子。

屬於「湘西型」的服飾在貴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東北地區,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帶。這一部分苗族,因為長期與漢族交往,服飾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婦女已不穿裙,改穿無領大襟上衣和寬腿長褲,頭帕盤於頭頂呈圓筒形,僅見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這些特點,頭包藍、白相間的小方格帕數圈,上大下小,高達33厘米。戴細耳環,環下垂梯形銀片及四五隻細銀鏈。上衣為大襟右衽,無領,衣袖寬大,衣袖四周鑲深藍布邊,中間鑲一條細藍花帶,袖口飾以花邊。戴胸圍,上呈圓角三角形,正中鑲有一塊呈三角形的藍光緞,上角飾雲紋,再於藍光緞上綉有幾朵鮮艷的荷花,上緣邊上嵌有兩排白花,襯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陰丹藍布長褲,褲腿寬大,膝以下鑲有花邊,花邊下為青布,綉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與松桃式大同小異,但少女的發式為單辮,纏白色長頭帕,發辮由後往前纏於帕外,而婚後則挽髻於頂,呈圓錐形,罩以青帕,帕兩端垂於腦後。

以上所述,大體可以看出苗族服飾的若干特點、若干樣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應當說上面所舉的只是較為突出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形式沒有提及。盡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⑹ 黑苗族和白苗族的區別是什麼

白苗族和黑苗族的區別在於:

一、服飾上的不同

黑苗族喜歡銀色的頭飾,頭飾製作精美復雜,而白苗族沒有這個風俗。

二、語言不同

黑苗族的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而白苗族和彝語一樣,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三、對應的民族不同

「黑苗」對應的彝族和「白苗」對應的白族。「黑苗」和「白苗」應該和現實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聯系,即游戲中的「黑苗」來自彝族,「白苗」來自白族。

⑺ 苗族分那幾種/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西方言苗族,黔東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湘西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西方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瀘溪兩縣以及吉首市的東部,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龍山縣、吉首市西部、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不輸黔東南苗族。
黔東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靖州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交流,廣西融水苗族除外。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川黔滇方言苗族數量最多,可分為白苗、黑苗、花苗,黑苗主要鬆散地分布於貴州西部所有地區,集中分布在黔西南,白苗分布雲南南部如文山州,西部如麗江,以及四川南部興文、宜賓、木里等地,黑苗和白苗都自稱「蒙」語言能想通,由於戰爭遷移,在東南亞和美國也有分布。黑苗服飾比較多且沒有突出的共同點,白苗服飾色彩絢麗,帽子上串有吊珠。
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花苗自稱阿卯,內部又有大小花苗之分,主要信仰基督教,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聖經的苗文。語言是川黔滇方言中滇東北方言,和黑苗、白苗的差別較大。服飾的話,不知閣下可否看過賽德克巴萊,和片中賽德克人的服飾有點像。川黔滇方言的白苗、黑苗、花苗幾乎沒有銀飾。
此外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一帶的苗族,舊時稱為青衣苗,苗語已經消亡,只有一種特殊的平話。到底是湘西方言苗族,還是黔東方言苗族,尚有爭議。

⑻ 黑、白、銀、綠、藍、紫 在苗族服飾中有什麼含義和象徵設計文字稿用得到

這個沒辦法回答啊,苗族的分布太廣,而且據不完全統計有200多種服飾呢,不同的苗族直接別說意義了各種衣服的主打顏色也都不同的,現代最常見的一種就是紅黑藍。窩也只能給你說幾種比較常見的,苗族服飾沒有等級區分,也沒有什麼顏色只能誰用的區別,不論貴賤都可以使用
在明清的漢籍記載中,根據衣服的顏色分為,紅苗 白苗 青苗 藍苗 花苗等等不同支系
紅苗以龍鳳為祖先。服飾以紅色為底,搭配白黃等。
黑苗以神犬盤瓠【hu】為始祖,多用黑、紫為主色,再用黃白等色來點綴。
青苗以麒麟為圖騰,主要用青色為主色調搭配,搭配紅黑灰藍
白苗視蝴蝶為祖母,白色底調搭配紅黑灰藍,或者以深色為底搭配淺白色花紋,間配黃灰等色。
青,黑色在苗人眼裡代表著偉大和神聖,黔東地區的黑色斗紋布滲透到了當地苗族文化里,因此黔東地區的苗族尚黑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婦女的服飾: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
湘西、黔東北一帶苗族婦女上身著大襟右衽衣,下身穿褲子,衣袖、褲腳和衣領周圍都鑲有花飾。其他各地苗族婦女大都穿大領短衣,長的或短的各種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長裙長及腳背,有的短裙僅長及膝蓋。婦女盛裝時還佩戴多種銀飾。苗家婦女在少女時開始綉花了。她們一生綉花的高潮是快要出嫁的時候。如果哪家的姑娘不會綉花或不穿花衣,她們的夥伴以及多情的男子都不親近她。
綉花題材極為豐富,有反映家庭生活的,如「雙鳳朝陽」、「雙獅滾球」、「喜鵲鬧梅」;有反映生產的,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秧綿綿」;有反映愛情的,如 「鴛鴦戲荷」、「魚水相憐」、「目下對歌」等等。
我暫時就只知道這些了
苗族的顏色是起源於自然

⑼ 苗族分白苗和黑苗嗎

苗族分白苗和黑苗,是根據服飾來分的,具體如下:

1、黑苗

黑苗,苗族的一支。名稱始見於明代。以其衣裙多藏青色而得名。自稱「模」、「毛」之清化音,部分地區自稱「嘎腦」(苗語譯音)。操苗語之黔東方言。主要分布在黔東南及桂北、安順地區及湖南靖縣等地。

2、白苗

白苗,苗族的一支。名稱始見於清代。操苗語川黔滇方言。因穿白衣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貴州中部、西部及雲南等地。在龍里者亦名東苗,在黎平者亦稱白衣苗。



(9)苗族為什麼分好幾種顏色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

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熱點內容
為什麼總要等女生 發布:2024-04-24 20:03:34 瀏覽:927
為什麼用手機拍攝視頻很模糊 發布:2024-04-24 19:43:28 瀏覽:987
華為手機為什麼挑戰蘋果 發布:2024-04-24 19:19:17 瀏覽:131
組織液的顏色為什麼和血液不一樣 發布:2024-04-24 19:18:28 瀏覽:754
為什麼在閑魚上買東西扣錢 發布:2024-04-24 18:52:05 瀏覽:900
為什麼手機按開機鍵會黑屏 發布:2024-04-24 18:50:33 瀏覽:142
為什麼30歲女人還出痘 發布:2024-04-24 18:50:23 瀏覽:438
為什麼哭完眼睛模糊不清 發布:2024-04-24 18:50:23 瀏覽:354
為什麼aj便宜又是正品 發布:2024-04-24 18:48:46 瀏覽:945
為什麼會遇到不動心的男人 發布:2024-04-24 18:12:16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