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的眼睛不會說謊
1. 透過眼睛識別是否說謊
日蓮宗的《妙法尼》說過:「巨人也好,侏儒也罷,其志氣乃表現在一尺的臉上;一尺臉上的志氣,則盡收在一寸的眼睛中。」因此,便有了「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之說。
科學家們也一再證明,人的瞳孔是最誠實的,它不會說謊。它是生命機能靈敏的顯示器,是大腦的延伸。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可以利用各種美容、整形等手段來修飾甚至改變眼睛的各個部位,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控制自己的眼神。
現代詩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增一層明亮的閃光。」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它除了作為視覺器官以外,還能表達人的豐富情感。眼睛之所以能傳神,實際上是通過瞳孔的擴大和縮小、眼球的轉動、眼皮的張合程度以及凝視時間的長短來體現的。
醫學研究發現,瞳孔變化以及眼球的活動等,是受大腦神經直接支配的。瞳孔的變化是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放大或者收縮,真實地反映了人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
當人遇到令人厭惡的刺激或惹人生氣、討厭時,瞳孔會不由自主地收縮;相反,當遇到令人心情愉快的刺激時,瞳孔便會自動放大;當主體感到恐慌、愉悅、喜愛、興奮、激動時,瞳孔會放大到平常的4倍。如果瞳孔不起任何變化,則表示他對所看到的事物,持一種漠不關心或者無聊的態度。據說,古代波斯的珠寶商人出售首飾時,就是根據顧客瞳孔的大小來要價的,即在觀察首飾時,如果顧客的瞳孔擴張,商人就把價錢要得高一些。這些表明,瞳孔的變化和人的思想、情緒關系密切。
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賭徒詐騙莊家的故事:聰明的賭徒先用小金額下注,然後密切注視莊家的反應。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他發現了一個現象:每次只要賭注押中了,莊家的瞳孔就會驟然擴大,反之,莊家的瞳孔則沒有什麼變化。於是,賭徒就約上他的同夥一起參加,只要一看到莊家的瞳孔變大,其他人就大大加碼。結果可想而知,莊家屢次輸錢,卻不知道秘密是怎樣泄露的。現在看來,這個故事無論是真是假,至少證明人們早就注意到心理活動和瞳孔的關系。
故事中,賭徒正是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了眼睛與心理活動之間的聯系,從而根據莊家瞳孔的變化下注,因此才能大獲全勝。在社交場合,如果能夠巧妙利用瞳孔與心理活動的關系,認真觀察他人瞳孔的變化,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洞悉他人的內心。
比如,與某人交談時,你雖然感到他對你很熱情,他對你的建議表示贊許,但他的瞳孔卻在不斷縮小,那麼你就應該加倍注意了。因為,他的瞳孔收縮所表達的語言和口頭語言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由此可以判定,他現在對你很反感,對你的贊美也不過只是表面的敷衍而已。
與他人交往時,想要了解一個人當前的行為與心理活動是否一致,除了觀察瞳孔的放大與縮小以外,還可以通過觀察眼瞳的運動方向來辨別。
在他人回答問題時,你可以通過觀察他眼瞳的運動方向來判斷,他是在自己的記憶里尋找答案還是在忙於編造新的答案,並可以進一步判斷他是否說的是真話。
研究者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統計發現,通常情況下,人類在回憶某件事情時,瞳孔會自然地向左側移動;如果是在醞釀或編造一件事情時,他的瞳孔會不由自主地向右側移動。據統計,90%的人符合這個規律。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幾個你知道答案的問題,通過觀察他的瞳孔運動,判斷他是否在說謊。
此外,通過長時間研究發現,觀察一個人眼瞳運動的頻率也可洞察其深層的心理。一個心懷坦盪的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瞳孔運動是自然的;反之,那些在交談中瞳孔左右轉動的人,一般對自己的言行缺乏自信,不是心懷歹意,就是動機不純,這時候一定要多加留意。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如果單獨拿來作為判斷他人是否說謊的依據,也有可能會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要想更准確判斷他人的心理活動,可以把這些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得到的結論會更准確。
2. 為什麼眼睛沒偏會說謊
眼睛沒有偏移並不意味著一個人不會說謊。
眼睛沒有偏移並不能直接說明一個人是否在說謊。雖然有人認為眼睛的方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考和情感狀態,但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眼神的方向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注意力、環境刺激和個人習慣等,並不一定與說謊直接相關。說謊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涉及到語言、肢體語言、情緒和認知等多個方面。人們可以通過練習和控制來掩飾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包括眼神的方向。因此,單憑眼睛是否偏移並不能確定一個人是否在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