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是誰為什麼有一雙發光的眼睛
① 摩西的死亡時間
申命記34:7 摩西死的時候,已經一百二十歲;他的眼睛沒有昏花,他的精力也沒有衰退。
② 摩西像的簡介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嚮往給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並將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招來為他工作。但由於教皇的反復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開朗基羅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尊《摩西像》。
摩西(MOSES)是猶太人偉大先知中的一個。他是猶太人的領袖,他是上帝的先知,上帝曾親自和他接談,受上帝的啟示,領導希伯來民族從埃及遷徙到巴勒斯坦,解脫他們的奴隸生活。他帶領猶太人過紅海,海水為猶太人分開,卻淹沒追趕來的埃及軍兵。《聖經》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說都把摩西當作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
米開朗基羅所創作的摩西像,描述著是青年時期的摩西;波提切利在西斯廷教堂的壁上,也曾把摩西的生涯當作題材,那是一個清新多姿態的美少年;十九世紀法國浪漫派詩人維尼歌詠暮年的摩西,孤寂地脫離人群;米開朗基羅描繪的摩西則是介乎神人間的超人。同一個題材,三種不同的表現,正代表三種不的精神。
摩西的態度是一個領袖的神氣。頭威嚴地豎立著,奕奕有神的目光,曲著的右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的模樣。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麼東西。許多批評家爭著猜測藝術家所表現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階段,然而他們的辯論對於我們無甚裨益。摩西頭上的角,亦是成為博學的藝術史家爭辯不休的對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徵,也許就因為這緣故,米氏採取這小枝節使摩西態度更為奇特、怪異、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著直望著,射出火焰似的光。頭發很短,如西斯廷天頂上的人物一樣;胡須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臂與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顯明;但他的手,長長的,美麗的,和多那太羅的絕然異樣。巨大的雙膝似乎與身體其它各部不相調和,是從埃及到巴勒斯坦至處奔波的膝與腿。它們占據全身面積的四分之一。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樣,純粹是一種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寫實,而是適應造型上襯托的需要。因了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亦隨之加增,使全體的基礎愈形堅固。
《摩西》大體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斯翡冷翠派藝術的特色,亦是羅馬雕刻的作風,即明白與簡潔。(選自傅雷先生《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③ 摩西是以色列人殺死的嗎
死的時候是獨自上山。他愈爬愈高,一直爬到山頂。頓時,整個
都在他眼前,多麼美的一幅圖畫啊!他雖然進不去,可是,上帝恩待他,讓他親眼看見迦南。聖經記載說,上帝將整個
都指給
看。在近處的山谷他看見
從
烈湖流到
。遠遠地,他看見
西的地中海在太陽光下閃閃發光。他看見亞摩利山,就是
獻
的地方。這個白發老人在山頂站了好久,他眼睛發光,怎麼看也看不夠。這么一塊美地,即將成為他心愛的同胞的新家鄉。雖然他們給
帶來了不少傷痛,可是他心中卻沒有一點兒怨恨,他早已原諒他們了。
摩西看完了之後,就死了。
--《
聖經 45 摩西逝世》
應該是
,算是正常死亡。
④ 為什麼米開朗琪羅塑的摩西頭上有兩只角呢
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體格強健的老者,頭上長有象徵「神」的一對犄角,身穿薄薄的無袖上衣,紅腫的衣褶搭在兩膝間。他雙臂肌肉發達,手上青筋暴露,彷彿積蓄著無窮的力量。他一手撫弄著長及腰間的胡須,一手扶著刻有《十誡》的法版,頭強烈地向左側扭動著,威嚴而冷峻的雙眼圓睜著,怒目而視,神情緊張,臉上充滿了警覺的敏感。雖然是在坐著,但整個身體的姿勢呈現出強烈的動感,左腳向後伸出,好像馬上要站起來。雖然怒氣沖天,但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精神領袖,他又必須盡力剋制自己的情緒,所以表現出一種異常復雜的心理狀態。他是一個悲劇性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彷彿大自然最本質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著藝術家對祖國命運的高度關注,和對人的尊嚴的無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義思想的結晶之作,也被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是米開朗基羅最成功的雕像之一。
《布魯特斯胸像》
⑤ 摩西出埃及的真實歷史是什麼
摩西去見埃及法老,要求法老放希伯來人去祭奉自己的上帝。遭到法老拒絕。摩西把手杖扔到地上,手杖變成了蛇。
法老的術士也用邪術變出蛇來。可是被摩西的蛇吞了。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將手杖指向河裡,河水立即變成了血。河裡的魚死了,到處是腥臭。埃及人不得不重新挖井取水喝。可是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臉上發光
摩西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因曾與神交談,所以臉上發光。眾民起初不敢走近他,但他呼召他們,聚集在他面前,並重述耶和華在山上向他說的話。其後,他用帕子蒙在臉上,只是來到耶和華面前才把帕子除下來。
這個故事出自《舊約·出埃及記》第34章第29節:「摩西從西奈山下來時,臉上發光……」。但最早的拉丁文譯本(即所謂《武加大譯本》)中,譯者誤解了希伯來文原意,把這句話譯成了「頭上生著兩只角的摩西走下西奈山」。因此,米開朗琪羅就雕出了頭生雙角的摩西。
⑥ 誰讀過列夫.托爾斯泰這個文章,茨威格寫得,大意是什麼
原文
茨威格論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是引向內心世界的路標。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郇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滅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昕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圍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人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怍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 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巾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做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住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豐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著力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醜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長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我們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並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大肆鋪排,有時,某一局部,數十句、數百言精雕細刻,給讀者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再有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義。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徵。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特徵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韻味無窮。
精妙的修辭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刻畫人物外貌、氣質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語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紮成的村合外牆」,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宵,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
純熟的寫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7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
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文章的結構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結構上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試從課文再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精析:
設置本題意在結合課文掌握誇張的修辭手法,並學習運用。
答案:
描寫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描寫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描寫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
描寫鼻子: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這些誇張性的描寫,不僅使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
⑦ 人體雕塑"莫西"是誰的作品
人體雕塑「莫西」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摩西像》高23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於1542年-1545年)現位於羅馬聖伯多祿鎖鏈堂中。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著名的雕塑家、畫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他的藝術創作將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繪畫上不拘泥於宗教故事的情節,而是著重表現人的本質力量和內心世界。代表作有《大衛》《創世紀》《摩西》《奴隸》等。
(7)摩西是誰為什麼有一雙發光的眼睛擴展閱讀:
雕塑內容:
摩西的態度是一個領袖的神氣。頭威嚴地豎立著,奕奕有神的目光,曲著的右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的模樣。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麼東西。
許多批評家爭著猜測藝術家所表現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階段,然而他們的辯論對於我們無甚裨益。摩西頭上的角,亦是成為博學的藝術史家爭辯不休的對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徵,也許就因為這緣故,米氏採取這小枝節使摩西態度更為奇特、怪異、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著直望著,射出火焰似的光。頭發很短,如西斯廷天頂上的人物一樣;胡須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
臂與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顯明;但他的手,長長的,美麗的,和多那太羅的絕然異樣。巨大的雙膝似乎與身體其它各部不相調和,是從埃及到巴勒斯坦至處奔波的膝與腿。它們占據全身面積的四分之一。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樣,純粹是一種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寫實,而是適應造型上襯托的需要。因了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亦隨之加增,使全體的基礎愈形堅固。
⑧ 摩西是怎麼死的
《申命記》 34:1 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耶和華把基列全地直到但, 《申命記》 34:2 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瑪拿西的地,猶大全地直到西海, 《申命記》 34:3 南地和棕樹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指給他看。 《申命記》 34:4 耶和華對他說:「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 《申命記》 34:5 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申命記》 34:6 耶和華將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對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 《申命記》 34:7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申命記》 34:8 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為摩西居喪哀哭的日子就滿了。 《申命記》 34:9 嫩的兒子約書亞,因為摩西曾按手在他頭上,就被智慧的靈充滿,以色列人便聽從他,照著耶和華吩咐摩西的行了。 《申命記》 34:10 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 《申命記》 34:11 耶和華打發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僕,並他的全地,行各樣神跡奇事, 《申命記》 34:12 又在以色列眾人眼前顯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
⑨ 雕塑 摩西的簡介
摩西是紀元前十三世紀的猶太人先知,舊約聖經前五本書的執筆者。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神所預備的流著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神借著摩西寫下《十誡》給他的子民遵守,並建造會幕,教導他的子民敬拜他。
嬰孩摩西 MOSES THE BABY
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那女人懷孕,生一個兒子,見他俊美就藏了他三個月。後來不能再藏,就取了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將孩子放在里頭,把箱予擱在河邊的蘆獲中。孩子的姐姐遠遠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怎麼樣。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他看見箱予在蘆獲中,就打發一個婢女拿來。他打開箱子看見那孩子,孩子哭了,他就可憐他,說,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孩子的姐姐對法老的女兒說,我去在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說,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法老的女兒對他說,你把這孩予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價;婦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漸長,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就作了他的兒子:他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說,因我把他從水裡拉出來。(出二l--10)
聖經記載摩西第一個動作就是哭,這是當時他所能作的,其餘的事由他的家人負責。他的父母合力工作,收集蒲草,編織箱子,抹上防水的漆。米利暗雖然年幼,也有她的一分責任。於是這個信神的家庭就這樣把他們的新生嬰孩放在充滿死亡威脅的外邦河流上。今天信神的父母也可以同樣地將他們的嬰孩放在比從前更危險的現代社會的激流中。我們的蒲草乃是禱告,借著它我們能為我們的小生命織成一個保護的外殼。我們的石漆乃是愛,它能形成一個安全的屏障。我們所信靠的和當初摩西的家庭一樣,乃是那位至高的神, 必為一切信靠 的人成就大事, 甚至能用摩西的哭聲感動法老女兒的心:萬事都為 效力。
王子摩西 MOSES THE PRlNCE
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他因著信,就守逾越節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來十一24—28)
很明顯的,摩西充分把握了他的機會,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徒七22)。所以,當他決定放棄自己輝煌的前程,去從事拯救同胞的工作時,那是何等大的危機。沒有人以為他殺了那個埃及人是明智之舉,反而很容易批評他輕舉妄動。如果我們處在他的地位上,誰肯為了使神能拯救自己的同胞,而自願舍棄王子的尊位,成為奴隸?他這樣的犧牲有點像主耶穌,但他失敗了。因為像基督的舉動需要有基督那樣的品格,這是當時的摩西所沒有的!所以從那時起,神以新的模式在他身上動工,以陶造他,使他有這品格。我們不必擔心自己太愚拙、太沖動:如果你肯將自己交託給神,並願意服事它, 必負責使你成聖。
牧人摩西 MOSES THE SHEPHERD
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里火焰中向摩西顯現;……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里呼叫說,摩西,摩西;……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賽門上臉,因為怕看神……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之地。現下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三l一10)
當摩西還作王子時,他本想用從埃及學來的方法——專制和強暴——來帶領神的百姓,但他失敗了:凡要使用這方法的屬靈領袖也必失敗。因此,摩西必須學習忍耐的功課。牧羊正是學這功課的最好方法,王子摩西終於成了牧人摩西,與前判若兩人。四十年曠野的生活,他學會了忍耐、溫柔、同情和憐憫,這些美德使神能將新的使命託付給他。如今他感到自己是那樣的不夠,這也是他所受訓練中必要的一部分。他那支牧羊的杖成了神能力的標記和秘訣。
律法頒布者摩西 MOSES THE LAW GIVER
你六日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又在年底,要守收藏節。你們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我要從你面前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神的時候,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你不可將我祭物的血,和有酵的餅,一同獻上;逾越節的祭物,也不可留到早晨。地里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寫上,因為我是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摩西在耶和華那裡四十晝夜,……耶和華將這約的話,就是十條誡,寫在兩塊版上。摩西手裡拿著兩塊法版,下西乃山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麵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雅連和以色列眾人看見摩西的麵皮發光,就怕挨近他。摩西叫他們來,……與他們說話……把耶和華在西乃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都吩咐他們。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以色列人看見摩西的麵皮發光,摩西又用帕子蒙上臉,等到他進去與耶和華說話,就揭去帕子。(出三十四21—35)
神自己將律法頒給摩西,時間證明它的完美已無懈可擊了。但摩西接受律法不久,他因惱怒百姓犯罪,而將刻有律法的石版打碎了:他們已經破壞了律法,實際上這律法的標准太高,人無法達到。後來他又得到了重寫的法版,這法版再沒有被打碎過,而被收藏在神的約櫃內。所以這位神律法的頒布者(他自己也不能遵守律法)得到一個啟示:一位完全的人要來,它要照著字句並精意成全律法。因著這啟示,難怪他下山時臉面發光!他因預先看見基督而得著喜樂!若是信徒能注視救主的完全,他的臉就要發光,因為主已經完完全全的為他成就了律法。
八月十七日 代禱者摩西
MOSES THE INTERCESSOR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
禰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禰從禰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耶和華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冊上塗抹誰的名。現下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討的日子,我必追討他們的罪。(出三十二3l--34)
有誰能為那些大大地得罪自己的人傾心禱告,像摩西為那些得罪自己的百姓和雅連禱告一樣?摩西似平深明贖罪的原則,知道以色列人的罪單靠獻上祭牲也無法得蒙赦免,因此他向神提議,若是百姓無法靠別的得蒙赦免,就求神接受他作祭物,把他的名字塗抹,以消除以色列入的罪。神並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因為只有主耶穌才能擔當別人的罪,由此可見摩西准備付上的代禱代價是何等大。我們的代禱是否有價值,並非取決於禱告的長短和話語,乃在於我們對別人,甚至得罪我們的人,所存這種無私的憐憫有多深。
八月十八日 失敗的摩西
MOSES THE FAILURE
正月間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就住在加低斯,……會眾沒有水喝,就聚集攻擊摩西,雅連。百姓向摩西爭鬧說,……你們為何把耶和華的會眾領到這曠野,使我們和牲畜都死在這里呢。你們為何逼著我們出埃及,領我們到這壞地方……又沒有水喝。摩西,雅連,離開會眾到會幕門口,俯伏在地;耶和華的榮光向他們顯現。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拿著杖去,和你的哥哥雅連招聚會眾,在他們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摩西,雅連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摩西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耶和華對摩西,雅連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進我所賜給……的地去。這水名叫米利巴水,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爭鬧,耶和華就在他們面前顯為聖。(民工十
1-13)
摩西在事奉神的事上擅作主張,使他失去了渴望已久的最高獎賞。他屬靈職事上一個最可悲的失敗,竟然和他從前行過的一個大神跡相連。這一位摩西曾平息過百姓的怨言,並使磐石涌流出水來救他們免於死亡,竟然因不聖潔和缺乏信心而被定罪。他因百姓的惹動而大發脾氣。我們也許會以為這件事與他所行過的大神跡比較起來,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然而神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嚴厲地刑罰摩西,是要提醒以色列人和我們:神重視忍耐和謙卑遠超過神跡奇事。
神人摩西 MOSES THE MAN OF GOD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嫩的兒子約書亞,因為摩西曾按手在他頭上,就被智能的靈充滿,色列人便聽從他,照著耶和華吩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耶和華打發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僕,並他的全地,行各樣神跡奇事。又在以色列眾人眼前顯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申三十四7一12)
摩西站在尼波山上的時候,內心正經歷著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得勝。失望是由於他請求進入應許地遭受拒絕,得勝是因為他將要享有被神埋葬的獨特尊榮,後來更在另一座高山上與改變容貌的耶穌基督一同站立。他謙卑地接受神嚴厲的訓練,顯出他真正偉大的品性。他沒有將自己失敗的責任推卸給激怒他的以色列人:他雖然因神剝奪他進入迦南地的資格而心碎,但仍能謙卑的降服,更全心全意關懷提拔他的繼承人約書亞。摩西誠然是舊約時代中最像基督的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神人」。
運動員摩西
摩西(1955~ ) Moses,Edwin
美國男子跨欄運動員 。1955 年 8 月31日生於俄亥俄州。摩西沒有教練,大學期間,他藉助學校的科學儀器設計了獨特的13步跨欄法,創造連續取勝122場的紀錄。曾3次參加奧運會400米欄比賽,3次獲得獎牌(2金1銅)。連獲 3 屆世界盃和2屆世界錦標賽冠軍。4次打破世界紀錄。摩西 7 次被評為世界最佳田徑運動員。曾獲美國體育運動最高獎沙利文獎。1984年第二十三屆奧運會開幕式上代表運動員宣誓。
摩西
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創作於1513-1516年間,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嚮往給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並將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招來為他工作。但由於教皇的反復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開朗基羅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尊《摩西像》。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個。他是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他是戰士、政治家、詩人、道德家、史家、希伯來人的立法者。他曾親自和上帝接談,受他的啟示,領導希伯來民族從埃及遷徙到巴勒斯坦(PALESTINE),解脫他們的奴隸生活。他經過紅海的時候,水也沒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讓出一條大路。《聖經》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說都把摩西當作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米開朗基羅用壯年摩西來表現。因為青年是代表尚未成熟的年齡,老年是衰頹的時期,只有壯年才能為整個民族的領袖,為上帝的意志作宣導使。
摩西的態度是一個領袖的神氣。頭威嚴地豎立著,奕奕有神的目光,曲著的右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的模樣。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麼東西。許多批評家爭著猜測藝術家所表現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階段,然而他們的辯論對於我們無甚裨益。摩西頭上的角,亦是成為博學的藝術史家爭辯不休的對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徵,也許就因為這緣故,米開朗基羅採取這小枝節使摩西態度更為奇特、怪異、粗野。
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著直望著,射出火焰似的光。頭發很短,如西斯廷天頂上的人物一樣;胡須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臂與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顯明;但他的手,長長的,美麗的,和多那太羅的絕然異樣。巨大的雙膝似乎與身體其它各部不相調和,是從埃及到巴勒斯坦至處奔波的膝與腿。它們占據全身面積的四分之一。
摩西的衣服純粹是一種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寫實,而是適應造型上襯托的需要。因了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亦隨之加增,使全體的基礎愈形堅固。
《摩西》大體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時佛羅倫薩派藝術的特色,亦是羅馬雕刻的作風,即明白與簡潔。
⑩ 摩西到底是怎麼死的
摩西死的時候是獨自上山。他愈爬愈高,一直爬到山頂。頓時,整個迦南地都在他眼前,多麼美的一幅圖畫啊!他雖然進不去,可是,上帝恩待他,讓他親眼看見迦南。聖經記載說,上帝將整個迦南地都指給摩西看。在近處的山谷他看見約旦河從基尼烈湖流到死海。遠遠地,他看見約旦河西的地中海在太陽光下閃閃發光。他看見亞摩利山,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這個白發老人在山頂站了好久,他眼睛發光,怎麼看也看不夠。這么一塊美地,即將成為他心愛的同胞的新家鄉。雖然他們給摩西帶來了不少傷痛,可是他心中卻沒有一點兒怨恨,他早已原諒他們了。
摩西看完了之後,就死了。
--《舊約 聖經 45 摩西逝世》
應該是壽終正寢,算是正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