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國文字不一樣名字卻很像
『壹』 為什麼日本有那麼多文字與中國漢字相似,而語言卻完全不同
其實在民國之前漢字是沒有標音的,不常見字多會注假音常用字。
日本和韓國一樣,是比較後起的文明,他們的文明並沒有卵化出原始文字,而是直接跳過文字的創造,採用我國的漢字作為官方語。
重點來了
我國古代發音不像現代理所當然的有高普及標准語,像《西儒耳目資》里就記在了明朝北京官話的發音與南京化相似。而如今的北京普通話更偏向東北音。
我國古代尚且如此在外更是不例外。比如朝鮮半島文明,有了現在用的標音文字韓文,這些字是15世紀世宗大王為了教化朝鮮國人而創作的一種音標,所以編寫名叫《訓明正音》的書,這些文字在當時是被朝鮮國內否定為國文的,至到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和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才設為國文。但就算如此現在韓文依舊是標音文字,光寫一個字你很難知道其意思。
日本同樣如此,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都在使用漢字作為國語。日本是在7世紀時著名的大化改新時代採用漢字作為官方文的,之前是沒有文字的,有趣的是中國早在日本還未擁有文字時就對它有了記載,比如無文字時期日本的邪馬台(yamatai)國,它的讀音就是如今主體民族大和(やまと,yamato)的讀音,不過可能是當時日本沒有文字所以選擇了翻譯《三國志》中的邪馬台為「やまたい,yamatai」。
而日本現用的文字是古時女性用的標音與口吻字,其代表作:《源氏物語》、《土仕日記》等。
寫其漢字,讀其本地音。形成了東亞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文明載體――漢字。
日語日本人口超過1.2億.從語言學上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9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這就是意味著日語是世界第六大語言.然而,日語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很少有人使用.關於日本語的起源有多種理論.許多學者認為,從句法上說,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日語在句法上與朝鮮語相似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也有證據表明,日語詞法和詞彙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馬來-波利西亞語言的影響.盡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講的語言完全不同,但日語的書寫系統卻是來自於漢語.漢語書寫在五、六世紀某個時候被介紹到日本去時,日本用從漢字改變而來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這兩個語音書寫體對漢語書寫體進行了補充.日本現仍有許多當地方言.在諸如廣播、電視和電影等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以東京話為基礎的標准日語已逐漸推廣到整個國家,但特別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講的方言繼續保持繁榮,並保留著其威望.--------------------------------------------------------------------------------音韻學講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人會發現日語的短母音--a、i、u、e、o的發音與那些語言很相近.長母音-aa、ii、uu、ei、ee或者oo的發音長度為短母音的兩倍(盡管ei經常被發作兩個母音).長短母音間的區別很關健,因為它會改變一個詞的意思.輔音是k、s、sh、t、ch、ts、n、h、f、m、y、r、w、g、j、z、d、b和p.磨擦音sh(如英語中的"shoot")和破擦音ch、ts和j(分別如英語中的"charge"、"gutsy"和"jerk")被當作單輔音.g的發音通常都如英語"game"中的濁輔音,而不是"gene"中的那種g的發音.與英語一個主要區別是,日語沒有重讀的重音:每個音節的重音相同.英語音節有時會被拉長,但在日語中,一連串的音節在發音時如節拍器一樣規則.跟英語一樣,日語有一種高低聲調的重音系統.--------------------------------------------------------------------------------日語中假名的來歷(資料)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畫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平假名:主要是舊時代婦女使用的.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準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片假名:也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它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用於強調象聲詞,或動植物學名.--------------------------------------------------------------------------------日文是由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羅馬字組成的.我將通過下面的例子來介紹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和漢字.例: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譯文:這是日語課本)平假名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o re」註:羅馬注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的「this」);の(發音「no」)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片假名「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他們並不一是一回事,只是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一些特殊詞彙.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te ki su to」)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日語中漢字的來歷(資料)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國簡化了,日本沒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我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范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准」.摘自《日語(第二外語用教師參考書)》,有改動漢字: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漢字例中的「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了.「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ni ho n go」).在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語意思有關,但往往不同.句子結構的特點在例中,「です」是「是」的意思,這句話逐詞翻譯就是「這_日語課本_是」.看到了吧,日語的謂語是放在後面的.羅馬字這幅圖片上的人是誰呢?他就是日本頭號球星「中田英壽」.他的英文名字叫作「Nakata」(球迷的話應該知道的吧?)那麼這個英文名字是怎麼「造」出來呢?其實「Nakata」是由日語的又一組成部分――「羅馬字」構成的.日語中的每個假名相對應的都有一個「羅馬字」,比如「Na」對應「な」,「 ka」對應「か」,「ta」對應「た」,三個假名連起來「なかた」(發音「那卡它」)就是日本姓氏「中田」的讀音了.--------------------------------------------------------------------------------外來語:日語不僅有豐富的本土產生的詞彙,它還有許多源自中文的詞.許多從中文來的外來語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廣泛,以致它們不被認為是從日本之外引進的外來語.在多個世紀之中,中國的文化影響很深,許多知識或哲學背景用詞起源於中國.在十九世紀晚期和二十世紀初從西方引進新概念時,經常會使用中文字的新搭配來翻譯它們.這些詞是現代日本人所使用的知識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收音機ラジオ咖啡コ?ヒ?計算機コンピュ?タ除了這些外來語外,日語中還有許多詞彙是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借來的.雖然造新詞的方法繼續存在,但以原狀引進西方的詞彙的做法很普遍,如"volunteer"(自願者)、"newscaster"(新聞廣播員)等等.日語還創造了一些假英語詞彙(英語中實際沒這些詞)諸如"nighter",指夜晚的運動比賽,"salaryman",指掙工資的工人.這一趨勢在最近幾年明顯增加.--------------------------------------------------------------------------------敬語:日本人發展了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的敬語(日語叫keigo),它用以表示談話者對談話對象的尊重.這里涉及不同程度的語言,敬語的熟練使用者有廣泛的可供選擇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以便產生所希望的禮貌程度.一個簡單的句子可以有20多種表達方式,這要取決於談話者與談話對象之間的相對地位關系.決定談話的恰當禮貌程度有相當的挑戰性,因為相對地位關系是由許多因素的復雜組合來決定的,如社會地位、級別、年紀、性別、甚至替別人幫過忙或欠別人人情.兩個人初次見面,不了解對方屬於哪個階層,或其社會地位看似相同(也就是說衣著或行為舉止上沒有明顯區別),有一種可供使用的中性的或中等級語言.總體來說,婦女比男士傾向於使用更禮貌的語言,而且使用的場合更多.掌握敬語絕非易事.有些日本人比別人更擅長於使用敬語.敬語近乎無數,多體現在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上.所謂的敬語是用於稱呼談話對象或與他/他相聯系的事情的,如親戚、房屋或所有物.相反,有一些特別謙虛的詞,是講話者用於指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的.這兩種表達方式之間產生的那種差距表示出對談話對象的恰如其分的尊重.--------------------------------------------------------------------------------假名學習的預備知識清音,假名中最基礎的就是五十個清音了,稱為「五十音」,不少原來想自學日語的朋友就是被它擋在了門外.你不要看它們很多,就被嚇住了.其實,它們是有規律的.它們每五個一行,一共是十行.下面就是「五十音圖」了,你花幾秒鍾大概看一下,不需要記住任何東西,有個印象就行.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あ行あ いう えお か行か きく けこ さ行さ しす せそ た行た ちつ てと な行な にぬ ねの は行は ひふ へほ ま行ま みむ めも や行や (い)ゆ (え)よ ら行ら りる れろ わ行わ (い)(う)(え)を 看到了吧,五十音圖中,橫排的叫做「行」,豎排的叫做「列」,每一行或列以它們該行或列的第一個假名命名.另外,加括弧的假名是和其它重復的.
『貳』 為什麼中國和日本在一些文字上是類似的
日本的漢字是由中國傳來,不是日本固有文字。在日本古代記錄事物都是靠口口相傳,直到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日本列島開始使用漢字,到今天日本已經使用1600年漢字了。漢字在日本已經不是傳達,文字表記的手段,還具有思想,政治社會的影響,在日本言語,思想,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時代的人都是通過漢字進行交流。
除了大陸傳來的漢字以外,日本也有獨自的漢字。日本自身也穿造出很多日本漢字如:「働」,「峠」,「畑」等日本獨特的漢字。日本人認為什麼事情都要口口相傳,日本的神靈有800萬,語言也是具有靈氣的「言靈「,但是漢字的出現讓日本失去了靈魂,為了保持日本文化的獨特,獨立,日本人就研究日本語言的特點,在用漢字紀錄的同時,僅僅利用漢字的發音,不完全藉助漢字的意思。每一個漢字都其意思,也與日本語相互有關聯,這樣這種漢字的讀法就是訓讀,用日本語來解讀漢字,日本是島國,所以與魚有關的漢字很多,這些漢字都是訓賭。
『叄』 日本的字為什麼和中國的字很像,卻讀音不一樣
日本漢字音即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的基於漢語的漢字讀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能源於中國上古音。 吳音:在西元5世紀、6世紀傳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支持此說法的史料並不充足。「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所用的蔑稱。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自唐習得的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詞彙(和制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唐音:廣義上指宋以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即「唐宋音」)。狹義上指明清時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 宋音:指鐮倉時代(南宋至元初)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包含於廣義的「唐音」。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築摩書房)。
關於日本漢字音的聲調資料,參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
『肆』 除開字數不同的原因,為什麼日本名字一聽就知道是日本的
從計算機學的角度看,你的大腦從小到大看了很多中日韓人名後被訓練出了一個分類器。可以對一個從沒見過的名字進行分類,但是既然是分類器就只能保證有較大概率正確,對某些特別樣本還是會判斷錯誤。這個分類器是被大量數據樣本訓練出來的,所以很難講有什麼規律規則,大數據有時不是很講道理的。
在國人腦海中有著深刻印象的、帶有明顯日本色彩的名詞,或者是2.與中國常見人名地名模式相差較大的那種,因此一看就肯定會歸類到日本。但一旦不符合上述兩點的,就容易產生歸類障礙。比如秦基博,比如許斐剛,比如金城武。再比如圖上這地方。另,在日本的現代社會,「天津」這個詞一般都指中國天津(tenshin),很少指日本的天津(amatsu),漢字一樣但日語發音不同,一個用漢語音讀,一個用日語訓讀。因為日本這地方太小了,對日本現代社會的影響還不如中國天津大了(因為天津飯,天津甘栗是日本人日常生活常見的)
『伍』 日文韓文和中文不一樣,為什麼名字一樣
日語和韓語在很多重要文件和公告等內容都是用漢字寫的
所以在學習這兩國語言的時候 新手都是學最簡單的語法
因為他們自己看不明白的重要文件,中國人很容易看明白
日本人的語言和中國歷史有很大聯系 日語文字是漢字的變形和簡化 一些名詞的發音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韓國的發音就是屬於一種地方民族發音 所以和普通話的發音沒有多少相似的 就像是蒙古話
至於名字嘛 我個人認為到哪裡都一樣 只是看當地人對你名字所含發音的區別了 就像四川部分地區、重慶地區及湖南部分地區把「國」的發音發成「乖」的音,叫的不同但是寫法一樣
『陸』 為什麼韓國人名字翻譯過來跟中國人名字差不多的
因為在韓國的世宗大王創造韓文之前韓國人一直都用著中國的漢字.你看即使是現在韓國在用著中國的文字。比如說追悼會上就會寫中國的漢字。還有關於名字一般一個韓文可以翻譯成好幾個中文字。比如說:청字。可以翻譯成中文;清,青,請,晴,廳,聽。
再比如說황:黃,皇,荒等。
『柒』 為什麼各國的文字不一樣
因為各國人在很早以前意見有分歧,後來又被人教會不同的話,所以文字不同
『捌』 為啥韓國人的姓和中國一樣,名字也很像,難道韓語和漢語一一對應
以前他們沒有文字,就直接用漢字做他們的文字
後來 韓國大王根據窗欞創立的朝鮮文字
不過 在朝鮮語里 一些成語的發音還是漢語的發音,這個在韓國的娛樂節目<情書>之類的可以看到...
韓國以前是中國的附屬國
所謂的韓國文化就是學習五千年中華文化的
然而現在他們卻不承認,認為是他們自己的發明, 就像兒子搶老子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