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道理都懂卻過不好這一生
Ⅰ 為什麼有的人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會接受孤獨,你才能夠過得更好。」
「只有好好學習,你才能夠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個渣男嗎?有必要為了他而舍棄整個森林嗎?」
「可我這一生,聽過無數的大道理,卻仍然無法變成他們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是,我們所聽過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問題為中心來表達。
過度看重方法中心論的人,就好像一個丟了錢包的醉漢,但他不去他丟失錢包的地方尋找,反而在路燈下尋找錢包,他的理由是:「路燈下光線好。」
part.1
在我看來,許多大道理就像一個剛剛建好的毛胚房,這個毛胚房無法給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著它,以此來滿足你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訴你一種方法,讓你知道在遇到某種問題時,應該用哪一種方法來應對,它強調問題的相似性以及應對方法,從而導致對一類相似的問題使用千篇一律應對方式,忽略了在解決問題時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失戀了。於是你到知乎上提問:「如何才能夠快速的從失戀中恢復過來。」
有人告訴你,「這世上可以治癒一切的良葯是時間。」也有人告訴你,「新歡是擺脫舊痛最快的一種方法。」還有人告訴你,「提升自己,當你變得優秀時ta就會後悔放棄了你。」
這些方法對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對。但是卻不一定適合你,這些方法都是從回答者的自身經歷所歸納出來的,他們可能使用這一種方法成功的從失戀的陰影中擺脫了出來,但每個人所經歷的分手過程都是不盡相同的。
part.2
在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即一味強調他人所給出的建議的重要性,從而造成了對於自身問題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以及問題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創造力是一種致命的弱點,它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覺,而將他人的建議作為一種信念去實行。
當我們試圖解決問題時,合理的方法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但是當我們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時,就會忽略一點,「是因為什麼才會創造出這個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為了幫助我們合理的達到目的,而不是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挑選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們就容易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遇到某一問題--將這個問題歸類於某一標簽--知道大道理對這一標簽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是似機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謂的道理方法去解決問題,不願意思考,只期望能夠有一個人能夠指給你一條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就足夠了。
不可否認,有時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對你確實是有效的,成功的幫助你擺脫了困境,但如果無用呢。於是你就到知乎上提問「為什麼聽過這么多大道理,我卻仍然無法過好這一生。」
part.3
對於生活而言,大多數事情都不是由一個因素所決定的,事件也永遠是充滿不可確定性的,現實不會因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做,卻不一定知道我們為什麼應該這么做。
例如「學會接受孤獨」這一觀點或者說方法,很多人會告訴你,你應該怎樣怎樣去做,這樣做的好處有什麼什麼。但是卻很少有人問過你,你為什麼要去接受孤獨。
你說:「我想要學會接受孤獨,是因為我想要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也許你是因為看到了許多言論,他們告訴你,孤獨的人往往會很優秀。但是我們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其它的很多特質也會使一個人看起來很優秀,孤獨只是他所凸顯的一種特質。
但是我們卻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認為,是孤獨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質而使他顯得優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質中孤獨最為突出,沒有其它特質的襯托,孤獨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孤獨而去孤獨,也許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那種孤獨。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那些宣揚孤獨的人,在他們不孤獨之前,就已經很優秀了,但正是這種優秀,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去浪費在無用社交上,所以他們顯得孤獨。
part.4
我想即使告訴了你這些,你也無法過好這一生,甚至你都不會過的比以前好一些,那麼究竟要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答案,我只能說:「放棄以方法為中心,熱愛問題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這讓我過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棄以方法為中心,這會是一個讓你產生恐懼的做法。你會想,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或者說,怎麼做才是對的。
我想首先,你必須放棄這種觀念,「究竟怎麼做才是對的。」
part.5
我們的「對錯」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我曾在前兩個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兩個月都沒有寫過一篇回答。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一直在思考,我應該怎樣去寫出一篇對的文章,怎樣才能夠寫出一篇高贊的回答。
我發現長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贊,我以為我獲得了一個秘籍,只要把文章寫長,我就可以寫出對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沒有開始動筆,因為我想著,寫一篇長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直到我發現,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時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阻礙著我,因為實際上,我並不喜歡寫很長的文字。
也因為,在最初,我寫回答的目的是為了說出我的看法,而不是為了寫出贊多等於對的回答。
所以,什麼是對的。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你就選擇只想去做對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這個「對」而做。同時也意味著,你選擇逃避可能的錯而產生的恐懼。
恐懼將會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礙,你害怕每一個不確定的事物,最後依舊被不確定性牢牢禁錮。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對,卻在一開始就做錯了。
「那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抱歉我無法給出你人生的答案。」
Ⅱ 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道理越多,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可能在於過度脫離了生活的本質。過多的思考和理論,可能使我們遠離了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情感,如同生活在雲端,無法觸及地面的溫暖和煙火氣。道理成了防禦和補償的方式,支撐和武裝自己,卻讓我們迷失了方向,遠離了內心的真實。
道理的價值在於實踐。大部人並非哲學家或學者,道理需通過生活實踐去驗證和理解。如果道理的高度和准確性能成為衡量的標准,那麼我們的傳統文化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經書的智慧流傳千年,其價值在於對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然而,僅通過閱讀和理解這些經書,並不能保證我們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道理雖好,但是否真正適合我們的生活體驗、是否能恰當地指導我們,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的選擇能力。
為了過好這一生,重要的是實現內在與外在的一致。這需要個人心力、動力與工作的一致性,性格氣質與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以及內在狀態與環境的匹配。這種一致的實現,能夠減少消耗,讓我們更專注於自我實現。
實際上,大多數人常常在浪費時間。缺乏明確的方向和自我,生活變得迷茫。當人們讀了大量書籍和知識後,卻感到愈發難受和自我否定,這可能源於知識的混雜和理論之間的沖突。心理學知識復雜,理論模型可能相互沖突,對於不同階段的人而言,不一定都能有效整合。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法是回到生活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知識的沉澱和轉化需要時間,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狀態和身心語言。實踐而非理論,才是真正的導師。
通過感受生活的美好,我們能夠逐漸理解生活。快樂往往來源於感受,而非過度的思考。關注眼耳鼻舌身意的體驗,讓生活充滿色彩。欣賞風景、觀影、讀書、享受美食、健身運動、擁抱愛的感受,都是直接與生活連接的方式。這些方式讓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的世界中。
然而,有些人可能過於追求超越自我,試圖通過跳脫出離來尋求解脫。這種做法可能暫時掩蓋了問題,但終究無法觸及生活的本質。生活的價值在於真實、體驗和感受。讓我們從當下開始,過好每一天,活出真實的自我。
Ⅲ 為什麼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理論和實踐脫節:有些人可能懂得很多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缺乏行動力:即使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也明白應該如何去實踐,但缺乏行動力,無法堅持下去。
心態問題:有些人可能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導致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沒有適應變化:生活中的許多道理都是相對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原本適用的道理可能不再適用。如果不懂得適應變化,調整自己的認知,就會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本身有缺陷:有些道理可能並不完全正確,或者只適用於某些特定情況。如果盲目迷信這些道理,可能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總之,想要過好這一生,不僅要懂得很多道理,還需要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保持行動力和積極的心態,不斷適應變化,以及對道理保持審慎的態度。
Ⅳ 為什麼懂了這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一生
祝各位開篇有益:
一
生活中應該有很多人有這么一種心態吧:我明明懂的這么多,但為什麼我的生活卻還是過的一團糟?
對此,我只能說大部分人可能還是陷入在一種學生思維中。
他們往往會認為只要我學的多,社會便理應給我相應的東西,但在此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憑什麼?
憑什麼社會要為你的知識,為你懂的那些所謂道理買單?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除了你父母,社會上不會有其他人願意無條件的來遷就你。
你讀了很多書,經歷了一些事,然後自以為懂得了很多道理,這當然很好,但,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啊,別人為什麼要為你的這些道理付費?為什麼?
不能變現的知識道理,你哪怕懂得再多,你生活又怎麼會變得更好?
當然,我承認,有的人就是能夠忍受極低的物質生活來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是真的願意為了人類前進一點點付出巨大代價。
讀書的確能讓人變得更好,比如同樣一件事情,讀書的人可能覺得換個角度看未嘗不是好事,而讀書少的人可能只會抱怨他怎麼能這樣……
但那個人是你嘛?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真的能夠不在乎物質條件嘛?
當你問出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的時候你的目的是什麼?
說到底不就是想搞錢想改善下生活嘛。
既然如此,你就不能自嗨啊,你光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慾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什麼用?
或者說,這對其他人來說有什麼卵用?別人為毛要給你錢?你變現的基礎是什麼?
不解決這個問題,你生活為什麼會變好?僅僅因為你懂幾個道理?
拜託,別鬧了好嘛,人家割韭菜的也沒你這么個割法啊。
二
懂的很多道理就一定是好的嘛?
為什麼我們會有一種懂得道理多就能過好這一生的錯覺?
事實上,道理並不是越多越好,你可以仔細想想,你懂的那麼多的道理有幾個是對於目前的你有幫助的?
能有多少?
就好比一個月薪兩千的人整天去關注一二線城市的房價,說起限購,lpr,公積金政策都能說的頭頭是道,但問題是,有用嘛?
房價這玩意現在漲不漲跌不跌和十年以後關系很大嘛?
現在你一個月兩千,哪怕十年後你一個月兩萬了,但那時候的市場和現在一樣嘛?
不是有個段子嘛:
月薪兩千的人關心的都是國際局勢,
月薪三千的人關心的都是某某豪車比某某豪車的油耗低,
月薪五千的人關心的是公司有什麼業務調整會影響到自己,
月薪一萬的考慮的都是自己要怎麼管理這個團隊這個項目……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吧,我們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我們懂的道理不夠多,相反,恰恰是因為我們懂的道理太多了,但那些道理其實對於我們自身來說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而我們的時間卻就浪費在了這自己改變不了甚至和自己無關的事情上,最後生活過不好還整天抱怨:為什麼我懂了這么多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
仔細想想,這是不是你?
好比,某某明星出軌背後的情愛往事,盤點某某富二代的歷任前女友……類似的事情真的和你有多少關系嘛?
你是人家的歷任前女友中的一員還是咋滴?
三
另外,雖然有句話叫做道理越辯越明,但越長大我們會越發現,道理這玩意吧,越辯往往只會越糊塗,甚至辯著辯著人打起來了也不一定。
畢竟,要是這世上的事情都只用講道理就能解決的話又怎麼會發生這么多的魔幻事情?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適合我們當下用的道理就行,你沒必要啥都非要辯一下。又不是ETC,這么愛抬杠對吧。
就好比很多道理其實是相悖的,但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也有理,你有必要去辯嘛?
比如,有句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還有句話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又比如,有句話叫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但還有句話叫忠臣不事二主。
又或者成大事著不拘小節,但還有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對此,我們有必要去辯嘛?你是想贏還是想辯贏?
你要是想贏那你應該做的不是去辯啥,而是找到最適合當下的你的道理而已。
就比如,一些不用為基本生活考慮的人告訴你要堅持長期主義,但你身上房貸車貸壓的連吐槽老闆的力氣都沒有了,能不被裁員就覺得應該燒高香了,哪有什麼心情去考慮長期主義?
道理是有適用范圍的,學校有學校的道理,社會有社會的道理,年薪5萬有年薪5萬的道理,年薪50萬有年薪50萬的道理。
你的道理換別人身上別人未必適用,反過來也成立,別人能用的道理換你來用可能就走不通。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所以,別人為什麼要為你的道理買單?
為什麼你懂了很多道理就能過好這一生?
誰答應你的?有合同嘛?
啥都沒有,你擱著說相聲呢?
全文完,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這里是婉殤成長筆記,喜歡可以點個關注哦。
- END -
Ⅳ 為什麼所有的道理你都懂,但是你依舊過得很不好
這個世界上的道理,都在教你怎麼擁有更好的人生,許許多多的前輩總結出許許多多道理,又說太陽底下並無新事,那麼這些概括性極高的道理應該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能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但凡有人給你講道理,不是你過的不夠好就是你過的太隨心所欲偏遠了主流社會的認知,而絕大多數的過的不夠好又源於你某個階段的自我放縱和隨心所欲。
換算過來,所有的道理都在讓你自我約束,讓你不要太隨心所欲,更簡單的說,讓你去做你不想去做的事情,跟你的本性做斗爭。
這個過程一定不是愉快的。
世界上的道理翻來覆去無非那幾種,日光底下不但無親事,也並無新的人生道理,人也可以簡單的劃分成那幾類人,但是過的好的永遠是少數,不是道理不好,不是你不好,只因為你我他中的大部分皆是凡人,愛吃愛喝貪玩嗜睡想的開,所以就算過的不好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不好,別人覺得好或者不好,又怎樣,知足常樂。
Ⅵ 如何理解「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我們懂得了道理,但我們始終做不到,那和不懂得這些道理也沒有區別了。就像是我們從小父母就會在我們耳邊念叨,那些話當時的你聽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用,用覺得是父母在憑借自己的人生經歷強加給你道理。但事實上,多年後回首你就會發現,原來那些你毫不在意的話,很多都是生活的道理,可當時的你不屑一顧,現在的你也沒有在矯正你的人生,而這些熟悉的道理里總是包含著以下幾點:
第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年輕人有夢想是好事,但這個賺錢並不沖突,我們既需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踩大地。錢很重要,至少能解決我們90%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