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知足為什麼不好
① 知足不好嗎
要用辯證觀點來看:追求上進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質,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要輕易知足,因為滿則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慾望也不能無度,否則容易走火入魔,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所以知不知足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把握好度。
② 知足常樂好還是不好
商品經濟社會,貧富之間存在了一定的差距,人們盲目的攀比,使不少人心理產生了不平衡之感,國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人卻沒有了幸福感和快樂感,於是乎,知足常樂成了不少人的口頭語。殊不知,知足常樂是人生的一種思想境界,更是有素質之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說,知足常樂是需要靠人的素質來保證的,對於沒有思想境界和素質的人就只能說在嘴上,知行不一,說到做不到,還是活得很累。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知足常樂呢?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一、只有淡泊寧靜的心態才能知足
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當下這個誘惑多多的年代,大多人心情很浮躁,喜歡與人攀比,比待遇、比吃喝、比玩樂,一個比字,比出了心理不平衡,這樣就活得很累,活得很苦,這些都是比出來的毛病。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意思就是說,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做應該做的事,不羨慕這以外的事情,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時應該做的事情,處於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情。這樣人就不會報怨,就會昂然自得,少了一些苦惱和煩惱。做人是需要淡泊之心,寧靜之心的,有了如此心態,才能做好自己,干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這就是知足的心態,知足的人生。
二、只有簡潔的生活
二、只有簡潔的生活方式才能知足
現代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都在忙碌賺錢,忙碌自己的生存,成天生活在快節奏生活的頻率中,有的人成天忙應酬,忙交際,使生活失去了人生追求的原本意義,可就是難以改變自己的如此之習,要改變就是要用簡潔的生活方工來代替這忙碌的應酬和交際,人就是這樣,太注重了物質生活、注重了生活的外在內容,人就活得累,活得沒有自己了,活得是給別人看的了,這是難以知足的。比如,房子住了小的想換大的;小車有了又想換豪華的,物慾是越來越大,難以知足,只有用簡潔的生活方式來做人生的減法,床再豪華也只是用來睡覺的;房子再金碧輝煌也只是用來住人;山珍海味天天吃並不利於身體健康,由此,簡潔的生活方式既能節省錢財,又能使人身心健康,還能使人知足,何樂而不為呢?
三、只有追求精神享受才能常樂
人的享受需要物質生活,也需要精神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只有溫飽後,精神生活就大於物質生活了,人總是需要精神追求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從內心感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樂。上天給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這是公平的,其實,一天24小時,除工作幾個小時,除去忙日常生活和睡眠外,人的大多時間要用於精神享受和追求,可見,精神享受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現實生活中,真正快樂的人是追求精神享受的人,或陶冶在唱歌跳舞中,或覺迷於琴棋書畫的享受之中,有了如此的精神追求,既能豐富自己的生活,更能使人生的情趣高雅,提升精神境界,提升人品,這才是世界最快樂的人,也是常樂之人。
四、只有奮斗拼搏的
四、只有奮斗積極的人生才能常樂
人來到這個世上不容易,既然來了,就要好好地活著,瀟灑的活著,這樣就必須樹立人生理想,確立人生奮斗目標,有了理想和目標就去努力奮斗和拼搏,人生的快樂,既需要結果,更需要過程,成功者就是樂在奮斗的過程中,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奮斗者人生的一個經歷和體驗,這些都是快樂的,進取的、積極的,有意義的生活,如果一個人不奮斗、不努力,沒有希望、沒有目標,這樣的生活就像沒有陽光一樣可怕,沒有生氣,也沒有未來,如此 ,人生只有消極,沒有積極;只有埋怨,更沒有常樂。人生需要常樂,就在於黨樂在奮斗常,常樂在拼搏中,這樣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奮斗者心中的充滿著陽光,充滿著希望,生活得很快樂,更常樂。
埃蒙德曾說:「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現代社會,對於每個人來說,物質享受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更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追求精神享受才是人生的實質和原本意義。一個人要知足常樂,就要少些盲目的攀比,多一些埋頭做好自己;就要少一些物質享受,多一些精神追求,如此,才能守住寧靜,不忘初心,能夠知足常樂也!
③ 辯論:知足常樂好不好
知足常樂事例:
寶貴的東西
不知道是因為開始發燒了還是象別人所說因為有人想所以耳朵會特別熱。今天風很大,陽光很亮,頭痛象是要炸開了一樣。從小學就知道星星眨眼睛,可是我從來不這樣覺得,因為沒見過。越是亮的地方越是看不到星星原來也可以如此亮。我喜歡仰著看夜幕里漫天的星星,看久了會不知不覺有融入這安靜的一幕里。晚上風依舊大,從腳到心都吹的涼快。人在活著的狀態里能稱之為寶貴的東西實在太多。一直都會毫無質疑的我自己寶貴的東西是得不到的與已經失去的。很多東西都無法從自己的記憶里刪除,也沒那個必要了。有些事情過去後悔沒有任何意義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後悔可言。同樣的人同樣的性格同樣時機遇到的同樣的事情,能有的結果還是如事實那般,從未能改變過。最後得出的只是珍惜現在的幸福僅此而已。珍惜的就不會失去!我已經很久沒去放風箏了,想想從小時候和我媽媽醫院的院長一起放風箏,風箏飛的很高,很遠一直到看不見了,我很生氣的回家還要他賠我的風箏。那時候只是單純的放風箏,為了讓風箏飛的很高,那就會很開心。等到想收回來的時候卻發現實在太遠已經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圍之內了。線斷了就這樣自由的飛走了。為什麼總是喜歡把愛情比喻成放風箏?事實我們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就象偶爾會有脆弱的時候,也會需要別知道原來自己也會成為被別人需要的時候。線不會突然斷掉,本質的區別。尋求安靜是因為經歷,沒有經歷的人是不需要安靜的。就如水波濤洶涌,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有的時候真想敲敲她的腦袋,告訴她別想的太多,想的太多會累的。我從來不在意我不在乎的人怎麼看待我,就如我好不好對別人來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對她而言。
④ 知足常樂好嗎
首先,我想明晰幾個概念,知足就是對已經得到的生活或者願望感到滿足。知足常樂就是客觀地認識和准確地判斷已經實現的目標和願望,並充分肯定目前的狀態,從而始終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態。知足常樂要求我們要有適可而止的精神,它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而是對現有收獲的充分珍惜,對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對現有潛力的充分發掘,為今後的創新和進步提供平台。理性的進取應該以知足常樂的心態為基礎作為理性制約的。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總在考慮自己並未得到的東西,而忽略已經擁有的東西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已達到慾望的滿足。不知足導致人們往往會用不正當不符合倫理的手段達到人們慾望的短暫滿足,而由此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和不良的社會效應也並不會帶來「常樂」,這正是因為沒有適可而止的精神和知足常樂的心態而造成的。 人要得到快樂,關鍵要有一種樂觀的心態。知足常樂正是當代人和當代社會的根本需求。首先,知足的人揣著平和的心就能常樂。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能病態地沉溺於慾望的滿足,而知足則是一種心理的健康,一種精神上的節制和坦盪。人如果只為滿足慾望而活著,那麼永遠也滿足不了。因為滿足了一種慾望,同時就有十種慾望受到壓制,又有百種慾望隨之產生……它們不可能一一得到滿足,定會使人常不樂或者樂不常。其次,慾望膨脹的現代社會,只能靠知足常樂的心態去規約、去整合。面對現代社會的紛爭與沖突,我們已無法否認,無節制的慾望與貪婪,帶給人類的只能是戰爭與血淚;面對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我們也必須正視,無度的開發與索取,只能將人類推向災難與毀滅。此情此景,我們已深刻地意識到:無視知足常樂的意義,無異於諱疾忌醫;無視理性自律的引導,無異於飲鴆止渴。建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正是最好的佐證。最後,知足的社會才是穩定的社會,而社會穩定恰恰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因而,知足常樂,並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反而會更好的促進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因而,在現代社會中,只有提倡知足,才能求得發展。許多人將知足常樂奉為延年益壽的秘訣,那麼,知足常樂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首先,「知足常樂」能使人安神理氣。尤其是在遇不平事,不公平待遇,心情感到委屈,憋悶或心理不平衡時,多想想,多品味幾遍這幾個字,也許很快就能使心情輕松平和起來,將心中的不悅之情,滿腹怨恨之氣,在心平氣和悄悄釋然,使心情由壞變好,達到神安又氣順,「消消氣」功能還是有的。 其次,「知足常樂」能起到開導解勸,「降火明目」的作用。記憶起「知足常樂」這幾個字,就會自覺丟掉許多的俗語與貪心,使人變得更加理智與聰明對人對事,對名對利,對錢對物,目光都能看得更遠,使性格豁達與大度。最後,「知足常樂」,又似付中西合劑的良葯,很唯物,很現實,也很見效與管用,它告訴人們一個普遍的真理: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一些心理疾病與精神上的障礙形成,也多與一個人的氣不順,心不平,身心欠調理相連。若一個人能去掉了過分的私慾與貪心,變得知足知夠,就會通情達理,就會少找別鑽牛角尖。「知足」是「常樂」的前提,「常樂」是「知足」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知足常樂正是無窮的慾望和有限的資源之間達到平衡,知足更是一種智慧,常樂更是一種境界,讓我們在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中,共同銘記「 以驕奢淫逸為恥」,懷一顆知足感恩的心,享受成績,享受成功,感受快樂
⑤ 知足是什麼貪心不好嗎
在我看來,知足就是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不在自己目前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目標,和更高的追求。而在我的認知里,貪心是貶義詞,他是在自己能力之上的一種追求,是你無法企及而又是你迫切想要達到的,稱之為貪心,當然,這也是針對我個人的觀點而言。不過,我更喜歡把這種追求稱之為野心而不是貪心。
我從來不會批判別人的野心,同樣,我也認為我自己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我並不認為有野心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只要我有那個能力,通過我自己的本事,光明正大的競爭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驕傲和自豪的,當然懂得知足的人,就會相對輕松一些。
在一定程度上,有野心的人更懂得努力,他們不滿足於現在的生活狀態,為此,他們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與汗水,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他們達到自己野心的過程中,他們會學到更多的東西,有野心的人會更有拼搏的精神和努力的勁頭,他們不會止步於當前,而是不斷的向前進。
雖說,懂得知足的人更容易快樂,可是我並不喜歡這樣安逸的生活。知足的人會容易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他們會認為我們做到這個樣子已經不錯了,就可以了,而不是想著怎麼把這件事做的再好一點,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心裡上給自己留了退路,行動上更不會有高的執行力。
所以,知足固然是好,我們有的不應該是不合實際的貪心,而是符合自身能力的野心。
⑥ 人比較知足這樣好不好
這個很難講 有古語說:知足者常樂 也有人說:知足者只是一群沒有追求的人 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要看自己的理解了 只要理解成自己滿足的答案 又何必在乎是什麼捏 人活著就圖個開開心心O(∩_∩)O哈哈~
⑦ 知足常樂不好的原因
沒有奮斗的動力,就沒有進步,就這樣~
⑧ 人太容易知足,是好還是不好
人生有得有失,在你知足的過程中,你會得到很多,不會有那麼多煩心事,不會有那麼多爭吵,知足常樂,要比不知足的人活的要開心,睡得要踏實。
但是太知足就會過頭了,會失去生活的目標,讓人不思進取,不會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奮斗,知足可以,太知足,就要給自己點動力了!
⑨ 容易知足的人是有啥毛病嗎
知足常樂。容易知足好事的,可以減除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雖然有的時候太容易知足,會讓人放棄更好的追求,但是都是自身的選擇,只要自己過得快樂,是無可厚非的。
⑩ 知足為什麼不應當受到鼓勵
知足的消極面是滿足於現狀,不求進取。它帶給人們的是缺乏鬥志、理想和遠大抱負,只顧眼前。宋代張載在其《正蒙.至當篇》中說「志大則財大、事業大」,如果人人對眼前的一切都「知足」「長樂」了,沒有新的、更高的追求,那社會還能進步嗎?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還能再提高嗎?所以有志者決不會停留在知足上,他們總有一種窮千里目、攀最高峰,立志作一番大的事業的胸懷。
不管什麼事,都有它的兩重性。知足也有它積極的一面,特別是人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的時候,它告誡人們要忘記煩惱、樂觀處世客觀上給人們帶來了輕松愉快的心情。所以如何看待、運用「知足」,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區別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