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西方的觀念不一樣

為什麼西方的觀念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6-26 05:09:21

㈠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區別為:重視度不同、家族意識不同、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一、重視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觀念重視血親關系,中國人的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與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對於血親關系並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在西方國家,核心家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識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強烈,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贊揚人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較為平等。

三、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在中國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的個人犧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從。子女成長後則對父母負有贍養的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會繼續依賴父母。

2、西方家庭觀念:在西方家庭中,子女中學畢業後就不在家裡住,年輕人以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後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雙方沒有這么多義務與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式家庭教育

網路——西方民間的教子智慧

網路——家庭價值觀

㈡ 東西方價值觀差異

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有價值取向不同、社會本位不同、交往觀念不同,表現在社會、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上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2、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

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3、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員遵循著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時才能得以保存。同一個文化群落中,人們的衣、食、住、工作、娛樂以及社會交往都是可以預測的,並且平常得讓人往往忽略其存在。這些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建立在被稱為「價值觀」的心理活動之上。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丑、值與不值、干凈與骯臟、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准。盡管它對於文化行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卻不能被看到,聽到或者體驗到;盡管它所引起的結果——人的行為很容易被觀察到,但對它本身卻無法進行直接的調查。

價值觀寓於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並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是在價值觀念基礎上形成的,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則,提供了一套被廣泛認可的關於什麼是「正確」與「可取」的行為方式標准。

價值與交際行為的關系是綱與目、深層與表層的關系,交際行為各個層面的文化差異往往都可以在價值觀念層面找到解釋。價值與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緊密相連,彼此都只能在對方那裡得到解釋。

(2)為什麼西方的觀念不一樣擴展閱讀

如果說東方的文化是偏於精神的,則西方文化更偏於物質,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巨大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方的歷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長得多,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因此東方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較比於西方人來說更多元。

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東方大陸比較封閉,對於長期生活在這片封閉土地上的人來說,封閉容易使他們的世界觀變得狹小,而西方人則更善於向外探索,所以他們的世界觀更為廣闊。

我認為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而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文化內涵的差異,對東西方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很多方面上,東方人的價值觀都極趨向於精神,而西方人趨向於物質。

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在到科學,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基礎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

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這在一定程度也在誘導著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

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君主已開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治國,這不僅是管理者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探究,也是對其以另一種方式的誘導。

2、西方傳統文化取向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旨在探索物質世界奧秘的知性哲學,而是把人作為主要對象,以整合社會為目的,闡明人生精義為要旨的德性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觀念、理論哲學,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方面,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及其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這是一種舊式農業文明,一種自然經濟的文化。這些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積淀,使人們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現為世界觀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徵有:重農抑商的經濟價值取向,崇拜皇權和追求權力的政治價值取向,以"四維"(禮、儀,廉、恥)、"八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為中心的道德價值取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認知價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人權的平等,並且注重於人與人的競爭。工業革命之後,西方社會間的競爭表現的更為強烈。

3、中西方進步程度不同。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對科學的探索,但並未將發展科學放到知識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國的文學藝術卻發展的較為充分。西方對科學的探索始終不斷,尤其是數學和物理。

因此,用一種觀點說,東方的文化和科學比較抽象,而西方的則較為具體。也可以說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具體體現。

在繪畫上,中國的水墨畫被大師發揮地登峰造極,而西方的素描則追求完整的還原事物本身;在文學上,中國文人比較產凡脫俗,喜歡以他們的想像描寫東西,西方的文學故事較比更為真實,而且更加浪漫,或許這是因為東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中國思想家強調"以修身為本",把"善"放在價值觀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強調"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他的「實踐理性批判」。

㈢ 西方人的審美觀為什麼跟東方人不一樣

文化底蘊不同,思想觀念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自然審美的標准也不同..

㈣ 中西方審美觀的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外在表現

1、不同的法制觀念,中國人更重視用道德與禮儀來約束,通過前輩的教誨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最大的缺點就是導致人格不能獨立,對於西方人而言覺得不應該壓制人的原欲,可以通過政治機構或組織進行約束,但道德是屬於從屬的地位。

2、為人處世也存在差異,中國人有自省的習慣,把修養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沒有創新也缺乏進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對公益事業非常熱心,通常把服務社會看做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從文化與地理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世界分為兩大區域,就是東方與西方,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經濟制度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其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體現

1、問候語的差異,見面打招呼問候是最普通的禮儀。但是中西的問候對象、方式、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2、稱謂的差異,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不符合禮儀。

3、存在差異的告別語,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告別語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與病人告別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會說早點休息,多穿衣多喝水這樣的話,表示非常關心病人,願病人早日康復。而對於西方人來講就會直接講願你早日康復或多保重之類的話。

4、交談的內容也存在差異,中國人的交談內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說什麼說什麼,講的話越隱私說明與對方的關系越近,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即使是關系非常好的兩個人,也不會講太多隱私的事情,他們非常在意個人信息。

四、中西方審美觀差異的成因和表現

美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釋,圓與直線是柏拉圖認為最美的,畫家霍加斯則覺得波動的曲線是最美的,還有的認為是線性是最美的,對於美這個詞來講,一直存有爭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審美觀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從原則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以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原則,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尚善是核心內容,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則是以真為美,求真是他們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特色,對道德教養非常重視,對於西方來講,藝術的審美更重於道德的功能。從審美的范疇上來講,韻對於中國藝術來講是最好的審美境界,西方則以美作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因此,人類的審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會政治背景的不同,對人們的審美判斷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並且導致審美感受帶有一定的民族的差異性。
中國與西方國家雖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也不能片面的說誰優誰劣,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碰撞後,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與交流的發展趨勢。在近代100多年的歲月里,我們國家的一些先進分子,把西方文化的精髓引進中國,對我國的社會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並且被多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藝術受到西方審美觀念的影響也受到很大的啟發,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時代的標志。而且,中國的審美觀念也在慢慢被西方人所接受,有很多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陸續到中國來留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其中一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是一直被延續下來的唯一的一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它的包容性的原因。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在審美觀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現在的時代是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中國與西方文化必定會有融合,我們也非常希望兩方能融合的更加完美,撞擊出更美的火花,對於東方與西方的交流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㈤ 請問為什麼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想觀念差別這么大

因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一樣 接受的教育不一樣 人生價值觀不一樣
年法律規定都不一樣 很多很多不一樣啊
或許你可以問一問 「中國人與外國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㈥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

二、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三、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

(6)為什麼西方的觀念不一樣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下的民主與人權:

一、中國不是沒有民主,而是,它的「立體民主」與西方不一樣。何況,在朝廷之內,有諸如祖制與御史對皇權的實際約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須有臣子之奏摺方有機會批示以表達皇室「諭旨」之傳統慣例,這等於是現代政治學中的一種橫面之分權與牽制。

而這種種形式上的差異,正好是由於文化與歷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實質與精神,不應因形式有異而否定它的存在。

二、同樣,中國不是不注重人權,而是將人權概括於民族權之中。在這點上與西方人權相比,我們不妨將民族權稱之為「宏觀的人權」。這個與西方的差異,也是出於文化與歷史差異所致。這不但是意義上的差異,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表現不同。

三、西方人將他們微觀的人權以及橫面的民主政治定為「普世價值」,至少在中國的民族權(即宏觀的人權)以及「立體民主」的對照下,他們的普世性出了嚴重問題。

我們必須對他們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的來蹤去路嚴加審視,以鑒別它們是否可以移植到另一文化而具有同樣的意義以及同樣的表現方式。

㈦ 中西方消費觀差異的原因

中西方在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是造成中西方消費理念不同的重要因素。通過深入探討造成中西方消費理念差異,可有助於更好地形成一種健康、合理的消費理念。

關鍵詞:中西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教育方式;消費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15-01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方針,並進入了一場從經濟領域開始但卻絕不僅僅限於經濟領域的偉大變革。與西方社會自下而上的現代化進程所不同的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由國家主導且充滿中國特色的,中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將會經歷社會經濟結構的轉換,社會體制的不斷更新,社會利益認同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在眾多影響中西方消費理念的因素中,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的作用尤為突出。

1.中西主流思想差異對消費理念的影響

勤儉節約是中國歷來的傳統美德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主要的消費理念,這是由於古代中國以農耕社會為主,絕大多數的人們處於社會最底層,不僅要面對繁重的徭役,還要祈禱上天的眷顧,天災人禍不斷導致物質財富的極大匱乏。然而在重農輕商的思想之下,商品經濟的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僅如此,老百姓經濟實力弱小,經濟購買力不足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從而勤儉節約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延續上千年的優良傳統。勤儉節約的思想導致了中國消費者謹慎消費的理念,尤其體現在對高端奢侈品的較低消費意向,追求物美價廉的消費占據主導地位,並制約著國人的消費行為。與消費相比,中國人更傾向於攢錢的行為也是受制於此思想。

西方的消費理念恰恰與中國勤儉節約的消費理念相反,自文藝復興以後,西方世界開始鼓吹解放人類天性,崇尚自由,主張及時行樂,財產乃是身外之物。另外,歐洲的海洋性氣候適宜,地形地勢平坦,天災較少,畜牧業高度發達,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人民購買力強,公民的個人自我意識較強,在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下,西方消費者有錢便用來消費,沒錢也會通過借貸等方式提前消費。因此,從中可以看出主流思想的不同對中西方消費理念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㈧ 俄羅斯人和俄羅斯西邊歐洲的西方人思想觀念有什麼不同

俄羅斯人對原則要剛性的多,一是一,二是二。
西方人則是利益至上,別的都可以商量
舉兩個例子
英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別的國家都不當回事,只有俄國堅決反對,因為他們覺得王權至上是原則,所以立即和英國斷交,驅逐了幾乎所有英國商人,並援助流亡的英國王室。
奧匈帝國發生了革命,別的國家都是看熱鬧,唯有俄國自帶干糧出兵,幫著奧地利打仗

㈨ 東方人和西方人觀點大不同是為什麼

1.西方人主張心物二元論

對於西方人來說,內在心理意識和外在物質世界呈現對立狀態,因而衍伸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主觀的心和客觀的物分離,此為心物二元論。(本體論)
對於西方人而言,因為主張心物分離,所以對於世界的探索是經由將結構分拆成塊,各自了解後再將它們組裝,即是所謂的解構還原,這是西方人認識宇宙和世界的方法,先分成許多部分來理解,再將這些部分的結果加總起來,形成這個人或這件事情的全部樣貌,比如西醫治病,分為眼科、心臟科、胃腸科等等。(認識論)
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是將每個小細節研究透徹,一步一步地拆解、組裝,從本體論、認識論到方法論,都是一種不斷地切割的思維模式,因此發展出科學和邏輯的研究方法,藉由漸漸拚湊部分細節以觀全貌,認識整個世界及整個宇宙。(方法論)
2.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心物一元論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世界宇宙觀主張的是心物合一,內在心理意識和外在物質世界並非對立關系,而是相連互通,採用的是心物一元論,如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佛家所說的不二法門。(本體論)
就中國傳統的想法來說,因採取的是心物一元論,所以屬於系統整體的認識論,比如中醫號脈診斷體質,並不會將人拆開來看,經常是同一種原因導致了不同的部位出現病症,因此把人當成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來看待,即為中國的認識論。(認識論)
根據心物一元的本體論,導致我們有整體的、系統的認識論,我們如何認識整體?如何更加了解這個系統?那就透過往內在探索、反觀覺察、關照自己的方法,因為心物是一元的,把自己看得明白透徹,便能夠對世界有所認識。因此在我們想要了解宇宙和世界,得先從了解自己的精神內在開始。(方法論)
因此在趨近真理的途徑上,東方是透過反觀內照、返璞歸真,西方則是向外以科學和邏輯來追求真理,兩者有共同的目標,路徑卻是大不相同。

㈩ 為什麼中國人和西方人觀念不同,就是近些年中國父母對子女喜歡催婚催生

首先是因為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思想,覺得子女只有結了婚,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這個家庭才算完整,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可以鞏固子女和另一半的感情,老了也有人給自己養老,不至於晚年孤獨。而外國就很少有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外國由於教育觀念不同,他們會在子女十八歲的時候就不管了,子女的想法他們不會去干涉,畢竟跟自己生活一輩子的是另一半。這就是中西方思想觀念的差異之一,也算是各有利弊吧。其實我覺得子女什麼時候結婚生子,或者是否結婚生子,讓他們自己決定就好,父母不要過多干涉,一個是因為會打亂子女原有的計劃,再一個就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一直被催促嚴重的會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這種事情不是催出來的,順其自然就好。

熱點內容
監控器為什麼沒有回放文件 發布:2025-05-16 02:22:38 瀏覽:85
王者榮耀成年人為什麼限制時間 發布:2025-05-16 01:45:05 瀏覽:852
那為什麼吃東西要看心情呢 發布:2025-05-16 01:38:50 瀏覽:759
為什麼臉頰會有其他顏色 發布:2025-05-16 01:38:00 瀏覽:741
男生的弟弟為什麼是粉色的 發布:2025-05-16 01:33:00 瀏覽:229
為什麼電腦c盤清理後還是很滿 發布:2025-05-16 01:30:04 瀏覽:451
tretu手機為什麼這么貴 發布:2025-05-16 01:21:15 瀏覽:200
為什麼別的女生聊天會臉紅 發布:2025-05-16 01:20:25 瀏覽:39
為什麼男生更喜歡微胖型美女 發布:2025-05-16 01:15:19 瀏覽:714
蘋果無線耳機為什麼看抖音沒聲音 發布:2025-05-16 01:15:15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