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聽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過不好

聽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過不好

發布時間: 2022-06-26 21:39:21

1. 看了那麼多道理,懂了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啥

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的人在教訓別人,和別人講道理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他們的生活狀態就會發現,他們好像也並沒有把自己經營的多好。這主要還是因為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把那些人生道理和自己腦海中的想法給落實到行動上。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2.我們要讓自己變得自律,有規劃

我們如果想要擺脫這一種光聽道理,沒有行動的狀態就一定要保持一個自律,有規劃的生活方式。因為努力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它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過程。我們可以每一天都只完成一點,但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夠放棄,這樣慢慢的去堅持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的生活習慣。我們的人生也會因為這種習慣的養成而變得越來越好。


2. 為什麼學那麼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正如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宣傳語: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是否也曾困惑?




讀那麼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上那麼多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了那麼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到底是為什麼呢?且看下文......


和「道理」後會無期,與「知識」親密接觸,過好這一生。





真相三:不要讓你學到的知識埋葬在春天裡。


學知識為了什麼?


不是為了自我標榜滿腹經綸,卻無人賞識。


而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價值,或解決現實問題,或帶來經濟收益,或建立個人品牌,提升自己競爭力。


不以帶來價值的學習知識,都是耍流氓。


不要讓你學到的知識埋葬在春天裡,還沒發芽,就已被埋葬。


拿出來用,把知識變成才能,變成智慧。


把知識分享出去,使用起來,創新知識。

3. 為什麼讀過許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有的人每年讀幾十本書,對於新潮的概念,生活中的道理都熟稔於心,但是一遇到事情,仍然是手足無措,財富也並未因此增加。還有很多企業去學習海底撈的服務,但是卻沒有一家能做到和海底撈的服務一樣,去學習的人只看到企業是如何如何要求員工做好服務,回來後卻捨不得多花一分錢改善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怎麼能要求的起來呢?

讀書也是一樣,走馬觀花式的一年讀上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如果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經常的警醒,沒有融入到行為當中,再好的道理都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還有一種情況是通過讀書懂得了很多道理,卻沒有施展的平台和條件。

很多書提供的只是一種思路或者一個方法,要真正實施起來是需要很多前提的,這就像有一個段子說,怎樣才能輕松賺100萬呢,有人說,你把一個億存到銀行里,每年利息就比100萬還多,然後又問怎樣才能有一個億呢?答曰把100個億存銀行里。大多數書告訴你的是吃利息就可以賺100萬,但是哪有那麼多人有一個億呢?《藍海戰略》可以說是一本經典的書了,但是要讓書里的知識起作用,最起碼你要有一家企業吧?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理論非常好,但是至少你得首先成為一名管理者吧?

很多人讀書是奔著修身養性,提高能力的目的去的,但在實際的閱讀中卻變成了獵奇、消遣和逃避。只是為了多一些談資,打發時間,或者認為讀書比看電視顯得有格調才去讀的,其實這種讀法和你看電視劇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披著讀書的外衣享樂而已。

那麼正確的讀書方式應該是什麼呢?首先要選適合自己的書,要麼選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書,要麼選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書,感興趣的書可以讓你深入進去,不至於淺嘗輒止,專業相關的書則可以讓你邊用邊學,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果你是一名企業主或者富足的人,可以看看那些充斥著新潮理念和名詞的人,像什麼藍海戰略、黑天鵝、長尾理論什麼的,或許還會有一點啟發,如果只是一名?潘浚?娌蝗繢俠鮮凳悼醇副咀ㄒ凳椋?技父鮒耙抵な槔吹氖翟凇?/p>

如果是為了修身養性,也不要僅限於讀過一遍就行了,而是要把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地方,認為可取之處用筆記記下來,不但要記下來,還要常常翻閱,鞏固某個「念頭」或「道理」在自己頭腦里的印象,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到日常行為當中。

4. 為什麼聽了或者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伊塔洛·卡爾維諾說過:時間流逝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的偶然變化。道理光用聽或明白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時間的提煉,古語有雲:定性,就是我們需要給自己時間來成長且穩定性情。這期間內所經歷的人或事都是磨練,因為我們不夠成熟,眼界不開闊,對人處事總是會出現各種意外導致各種後果。就是這些後果迫使我們明白,什麼樣的狀況該怎麼樣處理和面對,以及該負什麼樣的責任,最終成長。這個時候個人的差異性就體現出來了,性格決定命運。越快速使成長期結束且穩定起來的人,一生不會過的太差。而走不出成長期且不穩定的人,一生就一定不會過的太好。

5. 為什麼很多人「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出自作家韓寒之口,短短的幾個字卻道出了人擁有不同人生的原因。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在學校里學習從古自今的知識,思想還有道理,但是最後有的人成為人上人,而有的人只能是默默無聞的生活。每一所學校每年都要畢業很多學生,但是同一個學校,甚至同一個班級每個人的命運卻不相同。大家接受的都是相同的教育,之所以結局不同最簡單的原因不過是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能努力行動起來的並不多。

大家明明知道學習是通往成功最捷徑的道路,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努力行動起來廢寢忘食的學習呢,那些努力的人現在都已經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而不願意行動起來的人還在原地踏步更甚至在不斷前行的社會中倒退。

身邊都有例子,我們從下是在農村上學,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我和周某是同個初中也是同個高中,但是人家現在就讀於北大,而且人家是本碩博八年連讀,一個能讀北大的人,在我們這里那是相當厲害了,就意義著人生開始飛黃騰達了,我們這么多人中只有他一個人考上了人上人的學府。我們開始了不同的人生。

道理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這就好比很多人都知道搶劫犯法,依然有人不顧一切的去做,就做不到遵紀守法。道理有時候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或者幾個字,但是要是讓人去做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所以人們很少能努力做,這就是為什麼依然不能過好一生的緣由。

6. 為什麼有的人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會接受孤獨,你才能夠過得更好。」
「只有好好學習,你才能夠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個渣男嗎?有必要為了他而舍棄整個森林嗎?」

「可我這一生,聽過無數的大道理,卻仍然無法變成他們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是,我們所聽過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問題為中心來表達。

過度看重方法中心論的人,就好像一個丟了錢包的醉漢,但他不去他丟失錢包的地方尋找,反而在路燈下尋找錢包,他的理由是:「路燈下光線好。」

part.1

在我看來,許多大道理就像一個剛剛建好的毛胚房,這個毛胚房無法給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著它,以此來滿足你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訴你一種方法,讓你知道在遇到某種問題時,應該用哪一種方法來應對,它強調問題的相似性以及應對方法,從而導致對一類相似的問題使用千篇一律應對方式,忽略了在解決問題時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失戀了。於是你到知乎上提問:「如何才能夠快速的從失戀中恢復過來。」

有人告訴你,「這世上可以治癒一切的良葯是時間。」也有人告訴你,「新歡是擺脫舊痛最快的一種方法。」還有人告訴你,「提升自己,當你變得優秀時ta就會後悔放棄了你。」

這些方法對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對。但是卻不一定適合你,這些方法都是從回答者的自身經歷所歸納出來的,他們可能使用這一種方法成功的從失戀的陰影中擺脫了出來,但每個人所經歷的分手過程都是不盡相同的。

part.2
在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即一味強調他人所給出的建議的重要性,從而造成了對於自身問題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以及問題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創造力是一種致命的弱點,它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覺,而將他人的建議作為一種信念去實行。

當我們試圖解決問題時,合理的方法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但是當我們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時,就會忽略一點,「是因為什麼才會創造出這個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為了幫助我們合理的達到目的,而不是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挑選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們就容易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遇到某一問題--將這個問題歸類於某一標簽--知道大道理對這一標簽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是似機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謂的道理方法去解決問題,不願意思考,只期望能夠有一個人能夠指給你一條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就足夠了。

不可否認,有時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對你確實是有效的,成功的幫助你擺脫了困境,但如果無用呢。於是你就到知乎上提問「為什麼聽過這么多大道理,我卻仍然無法過好這一生。」

part.3

對於生活而言,大多數事情都不是由一個因素所決定的,事件也永遠是充滿不可確定性的,現實不會因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做,卻不一定知道我們為什麼應該這么做。

例如「學會接受孤獨」這一觀點或者說方法,很多人會告訴你,你應該怎樣怎樣去做,這樣做的好處有什麼什麼。但是卻很少有人問過你,你為什麼要去接受孤獨。

你說:「我想要學會接受孤獨,是因為我想要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也許你是因為看到了許多言論,他們告訴你,孤獨的人往往會很優秀。但是我們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其它的很多特質也會使一個人看起來很優秀,孤獨只是他所凸顯的一種特質。

但是我們卻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認為,是孤獨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質而使他顯得優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質中孤獨最為突出,沒有其它特質的襯托,孤獨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孤獨而去孤獨,也許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那種孤獨。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那些宣揚孤獨的人,在他們不孤獨之前,就已經很優秀了,但正是這種優秀,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去浪費在無用社交上,所以他們顯得孤獨。

part.4

我想即使告訴了你這些,你也無法過好這一生,甚至你都不會過的比以前好一些,那麼究竟要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答案,我只能說:「放棄以方法為中心,熱愛問題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這讓我過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棄以方法為中心,這會是一個讓你產生恐懼的做法。你會想,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或者說,怎麼做才是對的。

我想首先,你必須放棄這種觀念,「究竟怎麼做才是對的。」

part.5

我們的「對錯」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我曾在前兩個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兩個月都沒有寫過一篇回答。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一直在思考,我應該怎樣去寫出一篇對的文章,怎樣才能夠寫出一篇高贊的回答。

我發現長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贊,我以為我獲得了一個秘籍,只要把文章寫長,我就可以寫出對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沒有開始動筆,因為我想著,寫一篇長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直到我發現,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時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阻礙著我,因為實際上,我並不喜歡寫很長的文字。

也因為,在最初,我寫回答的目的是為了說出我的看法,而不是為了寫出贊多等於對的回答。

所以,什麼是對的。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你就選擇只想去做對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這個「對」而做。同時也意味著,你選擇逃避可能的錯而產生的恐懼。

恐懼將會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礙,你害怕每一個不確定的事物,最後依舊被不確定性牢牢禁錮。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對,卻在一開始就做錯了。

「那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抱歉我無法給出你人生的答案。」

7.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上期我們從秋水中讀出了傳統文化的作用,那麼今天這期又會讀出什麼呢?且跟隨我一起四渡秋水觀莊子。河伯問:那麼事物的外表和內在該如何區分貴賤呢?又該如何區別大小呢?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分別。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萬物本身來看,誰不是認為自己高貴而他人低賤呢?回想一下你在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每當自己有什麼成就時,我們總將功勞歸於自己本身,而當他人獲得成就時,我們總說他是被命運挑選的命運之子。潛台詞是什麼?老子狂炫酷拽?耪ㄌ歟??艘幻??運三風水。對了,這在心理學上可個很有名的定律偶,有興趣的可以私下裡去查略一下相關資料。

接下來這段非常有意思。很多人寫論文最害怕的事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空有論點,卻無例證。但是對於海神來說卻沒有這個擔憂。因為這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只見物體大小、天地毫毛、功用本分、事物趨向、唐堯夏桀。。。。一個又一個道理與實例你方唱罷我登場。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信手拈來,否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舉出如此多的例證。可以說,每當這個時刻,海神也就進入了自嗨模式乃至裝B模式。這個時候在他心中,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天地之主、眾神之王。那麼海神究竟是要說明什麼呢?就好像學歷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有事情爛熟於胸,倒背如流嗎?不,如果那樣,那復讀機和電腦為什麼成不了歷史學家呢?畢竟在他們的硬碟容量面前,人腦只能俯首稱臣啊!其實學歷史首要一點就是建立自己的歷史觀啊。

扯遠了,拉回正題。海神巴拉巴拉巴拉一段,吐沫星子猶如長江之水,連綿不絕;又好像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說到底不過是為了說明一點——請全面、辯證的看問題。有沒有亮瞎你的鈦金雙眼?難道就這么簡單?那你以為要復雜到什麼樣呢?難道你還要拿出孔子韋編三絕的精神一字一句的研究嗎?

醒醒吧,要知道,天地之大,書籍浩如煙海,而你與其相遇本就是最大的緣分,如果每本書都拿出韋編三絕的精神,那麼不好意思,你很有可能一輩子一本書都讀不完,因為只要你願意,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佛說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不正是如此嗎?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一直是跪著在讀書啊!如果你永遠只是書籍的奴隸,那你拿什麼來過好這一生?

我們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知曉一切。莊子.內篇.養生篇開篇破題之句便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所以做人呢,有些時候難得糊塗說不定更好,就像室友的那句口頭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對了,我想東坡居士說過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才是應對世間一切事物最正確的態度吧?

熱點內容
節日過後生意為什麼會不好 發布:2025-05-16 20:24:15 瀏覽:401
蘋果手機為什麼不用volte 發布:2025-05-16 20:23:29 瀏覽:170
藕和土豆燉排骨為什麼顏色發黑 發布:2025-05-16 20:21:50 瀏覽:233
為什麼種的牙顏色那麼假 發布:2025-05-16 20:03:07 瀏覽:699
蘋果手機為什麼比高配還流暢 發布:2025-05-16 20:01:42 瀏覽:996
孩子感冒好了後為什麼咳嗽 發布:2025-05-16 19:36:35 瀏覽:818
淘寶為什麼不顯示 發布:2025-05-16 19:31:20 瀏覽:619
屬兔87為什麼找不到愛情 發布:2025-05-16 19:19:13 瀏覽:850
為什麼老人晚上會突然身上發癢 發布:2025-05-16 19:12:29 瀏覽:614
為什麼原裝屏顏色比較淡 發布:2025-05-16 19:12:28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