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的肝膽病為什麼怎麼也治不好
① 小草魚肝膽綜合症怎治
草魚肝膽綜合的防治措施可分為主動防治和被動防治兩種。主動防治是以合理的養殖模式搭配、科學的投喂飼養管理結合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選擇優質原料,避免使用已氧化的、易氧化的油脂和高油脂含量的原料。被動防治是在飼料中添加能夠保肝利膽、促進飼料油脂供能、限制油脂在魚類肝臟貯存等的功能性飼料添加劑。
膽汁酸、甜菜鹼、氯化膽鹼、肉毒鹼、肌醇等都可以促進魚類肝臟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作為功能性飼料添加劑對防治魚類肝膽綜合症的形成有明顯效果。其中,膽汁酸在保護魚類肝膽健康、防治魚類肝膽綜合症方面機理獨特、效果顯著:
1、膽汁酸可以調控機體的脂肪代謝,抑制脂質在肝臟中的合成,同時促進肝臟中脂質的分解。
2、 膽汁酸可以促進血清中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加速肝臟中的脂肪向各組織的轉運,防治魚類脂肪性肝病。
3、 膽汁酸可以結合或分解因濫用葯物而蓄積在腸道內的內毒素,阻止內毒素通過腸粘膜屏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減少腸道對內毒素的吸收,防止內毒素對腸道、肝臟乃至整個魚體的危害。
4、膽汁酸可以促進肝細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膽汁,將黴菌毒素、重金屬和葯物等其它有害物質隨膽汁排出肝臟,從而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害,維護魚體的肝臟健康。
飼料中添加膽汁酸不僅可以促進草魚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量,還可以增強肝臟功能、修復肝臟損傷,有效防治草魚肝膽綜合症。
② 草魚身體發黃,在水面游,不久就死掉是什麼回事
草魚得了草魚肝膽綜合症。
草魚肝膽綜合症是草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初期,池中病魚漂游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目測體表無明顯症狀,僅有少部分魚的眼球及眼眶發紅,鰓絲腫脹,鏡檢無寄生蟲;解剖發現,腸道無食,肝臟腫脹,呈白色、綠色或黃色,這均是肝膽綜合症的症狀,嚴重的肝臟呈糜散狀與腸黏膜及脂肪粘連在一起,充塞於胸腔,膽囊有時腫大變黑,有時膽囊變無,腹水嚴重。發病一段時間後,死魚數量激增;該病發生原因較復雜,投喂變質飼料,飼料中脂肪含量超標或長期投喂含喹乙醇飼料,養魚水體受銅、氨等物質污染都會引發肝病。
[防治方法]
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
不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不要直接施用未經發 的動物糞便;
經常注入新水或使用生物制劑,改善水質;
經常清除飼料殘渣及建立魚飼料的檢驗制度,保持飼料新鮮,防止飼料中蛋白質及脂肪氧化;
用肝膽寧100g+大蒜素100g拌飼40kg製成葯餌,連喂5~7天。
③ 魚有肝膽綜合症該用什麼葯
病因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養殖密度日益增加,魚病的發生也日益嚴重,出現了以肝膽疾患為主要特徵的魚類疾病,即魚類肝膽綜合症。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強化投飼、亂用葯物、維生素缺乏、飼料酸敗變質,以及營養成分的失衡和飼料中含有有毒物質等,都可能對魚類肝臟造成損害。
2病症
肝膽綜合症以肝膽腫大、變色為典型症狀。病魚發病初期,肝臟略腫大,輕微貧血,色略淡;膽囊色較暗,略顯綠色。隨著病情發展,肝臟明顯腫大,可比正常情況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漸變黃發白,或呈斑塊狀黃紅白色相間,形成明顯的「花肝」症狀,有的使肝臟局部或大部分變成「綠肝」;有的肝臟輕觸易碎,膽囊明顯腫大1-2倍(有時導致膽汁溢出或膽囊破裂),膽汁顏色變深綠或墨綠色,或變黃變白直到無色,重者膽囊充血發紅,並使膽汁也成紅色。有時,病魚的脾腎也明顯腫大,臟器系統同時膨大。由於主要臟器出現嚴重病變、受損,機體的抗病能力下降,給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機,因此該病重症者常同時伴有出血、爛鰓、腸炎、爛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徵是肝膽腫大和變色。診斷時,應在檢查魚體表及鰓、眼等病變外,剖開魚腹,認真檢查肝膽病變情況,若肝、膽腫大和變色明顯,即可初步確定為肝膽綜合症。
3流行情況
肝膽綜合症近年來已普遍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是魚苗、魚種發病率高,危害的對象主要是鯉、鯽、草魚、團頭魴、青魚、羅非魚,也常見於鱉。由於普遍誤診為其它魚病,用葯不對症,死亡率可達50%-60%,甚至可達 60%-90%。
4防治方法
4.1科學投喂
對肝病的預防要嚴格按照科學養魚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質,配製營養豐富而全面、品質優良的飼料,科學投喂,切忌過量投喂;防止蛋白質變質和脂肪氧化,防止飼料受潮發霉變質。如果飼料原料脂肪發生變性,其中具毒性很大的醛類物質,將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害。若麥麩、玉米、菜籽粕、花生粕等受潮發霉,其產生的黃麴黴素、亞硝基物,對肝臟有很大損害。試驗證明,投喂含有黃麴黴素0.008~0.012mg/kg的飼料時,經8-12d,魚肝臟發病率可達80%-100%。當水中氨氮濃度含量過高時,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泄,蓄積於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魚類肝膽疾病的發生。
4.2正確用葯
不要低劑量、長期在飼料中添加對魚類肝臟有損害的葯物,如呋喃唑酮、氯黴素、磺胺類、喹乙醇、四環素族抗生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葯,不用副作用大和殘留高的魚葯,如溴氯菊酯、敵敵畏、敵百蟲、硫酸銅、敵殺死、林丹等,更不能用國家禁用魚葯或以農葯代替魚葯施放於水體中。
在治療肝病時要盡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標本兼治。既要對症治療,又要消除病因。治療原則是解毒、補肝、強肝、疏理、消腫,促進肝細胞再生及膽功能恢復正常;如利肝素、強肝散、護肝寶、護肝靈等內服,使用方法見商品說明,同時內服殺菌葯,如達克菌20 g/100 kg魚體重,1日1次,連喂3-5 d。
選用具有解毒護肝、疏肝理氣、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中葯組成方劑防治肝病,以下處方可以參考使用:當歸、白芍、丹參、鬱金、柴胡、黃芪、黨參、山葯、生地、澤瀉、板藍根、山楂、甘草等,該方劑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和功能恢復,抑制肝硬化發生等作用。
4.3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肝膽綜合症使用維生素的意義有二:一是補充維生素的不足,發生肝病時,由於機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加之肝臟受損,一些能在肝臟合成的維生素量減少。因此,補充維生素可以改善魚體的營養狀態;二是維生素本身具有治療作用,能加強魚體的抗病能力,促進肝臟損傷的修復和肝細胞的再生,促進機體康復。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甜菜鹼、氯化膽鹼、肉毒鹼、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以促進魚類肝臟的脂肪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含量,對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顯效果。在飼料配伍中常規添加魚用應激寧,該葯具有疏肝理氣、排毒抗出血等功效,每噸飼料中添加魚用應激寧200 g,可防止魚類肝膽綜合症的發生。牛、豬等動物的肝臟粉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保護肝臟的因子,有助於促進受損肝細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質的合成,能改善魚體症狀,增加食慾。
④ 魚肝病是什麼。會傳染嗎
近兩年發現草魚肝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全國許多地區草魚後期養殖的主要病害,且治療相當困難,很難徹底根治,已嚴重影響常規水產品養殖的經濟效益。
一、肝臟的主要功能
草魚的肝臟位於腹腔,是最大的消化腺,大致分為左右兩葉,右葉較大、延伸到腸道第一彎曲,並占據第一個彎曲的全部空隙。肝臟主要由肝小葉組成,同時在肝組織內散布有胰腺,肝小葉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肝細胞,肝臟的主要功能為:
1、分泌膽汁:可乳化脂肪,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膽囊為儲存膽汁的地方。
2、代謝功能:從消化道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細胞內進行處理、加工,合成機體需要的重要物
質,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和部分球蛋白。肝細胞還能合成和分解糖原,參與維生素和激素的代謝。
3、解毒作用:由腸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質和機體中間代謝的有毒物質,經肝細胞的轉化或結合作用,以消除或減低毒性。
4、防禦功能:肝巨噬細胞有活躍的吞噬能力,可消除細菌、有害物質及衰老的白細胞等。
二、肝病是怎樣引起的
草魚肝病發生的原因,從病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肝病,主要由細菌和病毒所引起;一類為繼發性肝病,主要由於其它的病變、營養不良和葯物所引起。從目前所了解到的情況,來源於原發性的肝病較少發生,還沒有見到成功地分離出草魚肝病的致病菌或病毒的報道例如像人類的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也就是說,目前所發生的肝病主要是繼發性肝病,從我們在肝病高發區的調查了解到,目前所發生的肝病也未見有流行性,我們認為,引起目前草魚肝病高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葯物引起:肝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解毒,由於目前養殖草魚基本上是混養,且大都停留在較低的養殖水平,對池塘的
管理技術較為落後,在消毒處理和預防寄生蟲方面,基本上都是使用一些毒副作用較大的葯物(例如消毒用的大都是含氯制劑,使用到水體以後會產生致癌的胺類;殺蟲使用的是菊酯類和有機磷類,本身對魚類都有較高的毒性),這些葯物使用後,如果使用的頻率較高或使用的劑量較大,都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造成肝細胞的損傷甚至壞死,從而引起肝臟病變。
2、環境引起:在一些養殖區,水環境的極度惡化,加之池塘水系設計的不合理,水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往往被不經意間加入池塘(例如加水),造成池塘內的水質惡化,加重肝臟的解毒負擔。同時由於對池塘管理水平的落後,特別是有機肥的大量使用和無機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對池塘內殘余物的不清理或不及時清理,都能造成池塘水體的惡化,使池塘水體的有毒有害物質上升,長期使魚類處於一種較惡劣的環境,使肝臟的解毒功能長期處於一種高負荷的狀態,造成肝細胞的損傷甚至壞死,從而引起肝臟病變。
3、飼料引起:草魚在天然水體中,基本上是以攝食水生草類為主,同時可吞食一些水蚤,而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基本上不可能投喂水草,而是以陸生禾本科植物或人工餌料代替,在有的地區基本上就是投喂人工餌料。由於草魚本身的經濟價值不高,所使用的人工餌料也是一些價位較低的品種,使用的飼料品種也較單一,特別是在一些地區使用的是農副產品,尤其是大量使用菜粕和棉粕,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沒有經過脫毒處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均被草魚攝食,從而加重了草魚肝臟的負擔,引起肝臟的病變。
三、怎樣預防草魚肝臟疾病的發生
要防止草魚肝臟疾病的發生,主要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善養殖環境:注意水源的變化和池塘水體的變化,隨時加註新水和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
2、合理用葯:使用一些毒性較低的葯品進行魚病的預防和治療,使用療效確切的葯品,降低使用頻率,特別是在進行預防時,不能僅考慮用葯的成本。
3、合理投喂:以喂草與人工餌料相結合,適當地更換飼料的品種,特別是在投喂農副產品時,一定要注意該產品的性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要進行脫毒處理。
⑤ 草魚發肝膽病後怎麼辦
在飼料裡面加葯喂,三黃粉或其他的護肝養肝的葯,再加點VC和恩若沙星,效果很好,可以防治肝病和腸炎,出血病等,連喂五-七天,見效快。
⑥ 草魚肝膽綜合證怎麼治有療效
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目前主養草魚池塘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多發於精養高產塘,主要危害草魚種和成魚。五月初開始引起草魚死亡,發病塘魚死亡無明顯高峰期,但病程較長,且重復發病率高;存塘成魚和大規格魚種的死亡率高於小規格魚種。池塘條件及餌料相同,放養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且較難治療,又因其常伴有爛鰓、赤皮等症狀,容易誤診,常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一、病因 草魚肝膽綜合症發病原因大都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養殖密度不斷增加、水質環境惡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魚體質減弱生病。該病發生原因較復雜,主要有以下三種因素: 1、飼料因素 ①養殖戶為降低成本,使用配合飼料一味追求低價位,飼料中營養成分不全,維生素含量達不到魚類健康生長的需求,造成維生素缺乏,引起肝病;②春季水溫低,草魚代謝水平低,盲目加大投餌量,使草魚攝取的營養物質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導致營養代謝不良,體內脂肪積累出現肥胖和肝病;③在預防魚病內服葯餌中長期過量添加葯物。不注意飼料保管,飼料發霉變質,受潮發霉變質的飼料產生的黃麴黴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可引起肝病;④飼料的營養指標與養殖對象不匹配,蛋白質等營養指標過高。如用鯽魚料喂草鯿魚等。 2、環境因素 池塘多年使用、未清淤,池底淤泥變厚,池塘變淺;七月份之前池塘水深不足,池塘條件達不到精養高產的要求,盲目增加放養密度和投餌量,水質調節跟不上,導致池塘環境惡化;頻繁濫用葯物造成池塘中有毒物質積累,使草魚慢性中毒損害肝臟。在惡劣環境中草魚新陳代謝下降,免疫力減弱,容易感染病原體引起死亡。 3、葯物因素 目前在魚病防治上是以化學葯品為主,而化學葯品長期反復超量使用會造成葯物性肝損傷。如土黴素長期使用會引起肝損害;氯黴素長期使用會引起黃疸和肝脂肪浸潤,甚至肝壞死;長期使用呋喃唑酮,可使肝臟嚴重受損,肝細胞變性壞死,導致魚體蓄積腹水等,所以防治魚病上要做到對症下葯、交替用葯,避免頻繁過量使用葯物,特別是禁用葯物。 二、症狀 1、肝臟腫大、變色 肝臟失血腫大、增厚,肝臟表面被脂肪組織塊覆蓋,變黃,發白或局部呈綠色塊狀,成為花肝,質脆易碎,組織鬆散。 2、膽囊腫大、變色 膽囊膨大充盈,膽汁豐富,呈現綠色或墨綠色,少數魚在死亡之前會有少量的膽汁外溢,擴散至相鄰的內臟器官和肌肉表面。 3、體色變化 體色暗淡,局部鱗片鬆散、灰暗,少數背部肌肉腐爛,部分眼眶和鰭條基部少量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分叉以尾鰭最為嚴重。 4、體型變化 體形不正常,比正常魚較為短粗,腹部膨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現象,解剖後可見體內脂肪富集。 5、活動異常 早期的病魚還可以主動少量攝食,漂游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病魚體表無明顯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出現竄游或痙攣,在池邊獨游,多在凌晨死亡。 6、常伴並發症 病魚常伴有爛鰓、腸炎等症狀。 三、防治措施 (一)、由於草魚肝膽綜合症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所以建議養殖戶在草魚養殖過程中應採取適當措施加以預防: 1、徹底清塘,清除池塘里過多的淤泥,合理密養。 2、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潑灑生石灰或水質改良劑,定期排除池塘老水,加註新水;發病期間不要潑灑具有極強刺激性的氯制劑葯物。 3、選擇優質草魚專用配合飼料,有條件的池塘適當搭配青飼料投喂,禁止強化、過量投喂。 4、定期投喂保肝護肝中草葯等葯物餌料。 5、防病治病時對症下葯、交替用葯避免過量用葯。 (二)、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草魚患有肝膽綜合症,應及時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停食兩天,全池潑灑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 2、全池用聚維酮碘或二氧化氯等葯物潑灑,病情嚴重,上下午各潑一次,上午9:00-10:00時,下午4:00-5:00時,並巡塘,發現異常立即加註新水,並啟動增氧設施,隔3-5天重復一次。 3、停食後第三天投餌量減半,投喂葯餌,一般為二個療程,第一個療程為7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速立康)中的任意一種+應激靈+大蒜素+多維+Vk3+肝泰拌餌;第二個療程7天,肝泰+應激靈+三黃散拌餌。
⑦ 引起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原因是什麼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引起草魚肝膽綜合症的原因主要有飼料因素、環境因素和葯物因素三大類:
1、引發草魚肝膽綜合症的營養因素:
1.1飼料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多餘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經過一系列的轉化在肝臟中合成脂肪,並在肝臟蓄積,特別是中性脂肪的積累,會導致肝臟脂肪積累過度、肝細胞空泡化、肝細胞出血壞死,干擾魚體的正常營養代謝。魚類攝食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足或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的飼料會引起甘油三酯在肝臟中積累,脂肪在肝臟中的沉積速度加快。
1. 2飼料中缺乏膽鹼
膽鹼不足導致魚體脂肪代謝紊亂,魚類生長減緩,從而引起肝臟中脂肪含量顯著上升,肝臟病變損傷。
1.3飼料霉變、飼料脂質氧化
飼料霉變或脂質氧化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毒素、酸敗的脂肪酸等,這些會引起魚類肝臟細胞腫大、膽囊腫大變黑,肝臟脂肪變性、肝臟細胞核固縮,造成肝細胞損傷,代謝機能失調等症狀。
1.4飼料非常規原料的使用
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質魚粉中的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引發魚類的肝膽類疾病。
2、引發草魚肝膽綜合症的環境因素:過度密集的養殖環境會引起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由此導致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於血液之中,引起魚類代謝失衡引發肝膽疾病。
3、引發草魚肝膽綜合症的葯物因素:水產養殖中普遍存在濫用葯物的狀況,如低劑量、長期在飼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氯黴素、磺胺類等,或者是使用副作用大、殘留高的魚葯如敵百蟲、硫酸銅等葯物,這些都會造成草魚的肝損傷。
不論是飼料因素、環境因素還是葯物因素,草魚肝膽綜合症的主要誘因都是脂肪分解、代謝機能受阻,導致肝膽功能逐漸喪失。肝臟是魚類最大的腺體,也是最主要的代謝器官,除分泌膽汁,幫助消化吸收外,還可把吸收的營養素合成糖元、脂肪和蛋白質,同時也擔負著解毒、維生素貯藏、免疫等重要的作用。其一旦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就會導致魚類機體新陳代謝紊亂、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也極易爆發繼發性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草魚的健康養殖發展。
⑧ 草魚常見病症,都有哪些
草魚是在我國主要的經濟發展魚類種之一,它口感鮮嫩、塊頭大、沒刺,在目前市面上極受人鍾愛。但在飼養草魚的時候會產生許多的病害,傷害草魚的成長和性命,針對飼養也是一種很大的損害,下邊親農網給你產生草魚普遍病害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先用漂白液噴撒消毒滅菌,再給病魚餵食磺胺噻唑,要留意葯量,每10kg魚服葯在1克上下,餵食一兩天後將劑量遞減,約一周就可以治癒。
3、結腸炎病
結腸炎病有脹氣單胞鏈球菌而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傷害巨大,通常發覺比較慢會感染全部魚類,發病時魚的腹腔腫脹,表皮發生灰黑色,尤其是頭頂部,病魚的腸腔血腫,伴隨淡黃色黏液,草魚食慾不佳或不進餐,如果不及早醫治,會迅速造成身亡。
防治方法:用每立方1克的漂白液噴灑,在投喂魚復康A型拌魚餌餵食,每日2次,在第二天餵食磺胺胍,也是每10kg魚餵食1克。
4、出血病
出血病由呼腸孤病毒感染造成,發病時魚的渾身血腫,全身肌肉、背鰭、口腔內部、內臟、胃腸等都是會血腫,將肌膚或內臟開啟,會看到魚類血腫,鰓絲發白。
防治方法:在幼魚時注入預苗,可免疫力該病達一年之上,發病時運用生石灰粉噴灑消毒殺菌,再用魚用克列奧-魚復康般魚餌投喂,每天一次,一周內就可以痊癒。
之上是親農網給你提供的草魚的普遍病害防治方法,草魚的病害防止為主導,防勝於治的緣故,飼養時要認真觀察魚的活動內容和使用狀況,發覺病害立即醫治。
⑨ 魚類肝膽綜合症應該怎麼治療
肝膽綜合症是一種以肝膽疾病為主要特徵的營養代謝性疾病,具有發病面積廣、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規格10克/尾以上的草魚種易感。在水體環境惡化、飼料蛋白含量過高或強化投喂、飼料酸敗變質或營養成分不平衡、濫用葯物、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等情況下,魚類肝臟、膽囊往往受到損害,導致肝膽綜合症的發生。在天氣變化較大、養殖過程中不注意增氧、投喂飼料過頻過密、水體藻類群體失衡,有害物質含量高的情況下,草魚種也易患肝膽綜合症。
治療草魚種肝膽綜合症一般按照「殺蟲、滅菌、內服、調水」四步法進行,具體內容為:車靜拌料內服等殺滅有害寄生蟲;用聚維酮碘等殺菌消毒;內服拌料君無影+俠肝義膽等,增強魚體免疫力;用抵青青調節水質。無寄生蟲感染時可以免去殺蟲步驟。
⑩ 草魚肝膽綜合症有沒有什麼特效葯
肝膽綜合症就是一般所說的出血病,
內服:我們這邊一般用恩諾沙星原粉(含量大於98.5%),裡面有小袋子,一般100g/袋,一包飼料(40千克)一般拌一小包,另外加三黃粉和多維。
外用:先用殺蟲葯進行潑灑,主要是殺錨頭蚤。可以用氯氰菊酯等潑灑一次。殺蟲之後用消毒葯(二氧化氯或者強氯精)經行潑灑。連續用兩天,要是還沒有明顯效果,再隔一天再潑灑一次消毒葯。
其它的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要是感覺恩諾殺星不好,可以用氟苯尼考原粉。這個方法基本上是現在草魚,鯽魚等通用的方法,沒有其它什麼特效的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