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牡蠣兩邊的殼不一樣大
㈠ 生蚝的殼為什麼都是奇形怪狀的
生蚝種類很多,有的相對表面光滑一些,大部分則呈現凹凸不平,生蚝一般固著於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以開閉貝殼運動進行攝食、呼吸。為濾食性生物,以細小的浮游動物、硅藻和有機碎屑等為主要食料,至於坑窪是先天基因所致,而非後期形成
㈡ 為什麼生蚝的個頭大,而海蠣子的個頭小呢
生蚝一般都是人工養殖的,相比之下海蠣子則是海岸邊的礁石或者其他的硬物體上生長的。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生蚝的個頭大,肉多。而海蠣子的個頭小,裡面的肉也少。
㈢ 為什麼長得一模一樣,一個叫做生蚝,一個叫做牡蠣呢
最後要提醒大家,生蚝不耐儲存,能放置的天數特別少,最好放在0℃至5℃的環境中保存,保存時間不能超過一周。
㈣ 生蚝的殼打開兩邊都有肉吧
不是,生蚝剝開只有一邊有肉的,一邊是白殼。
例如我們購買生蚝的時候,經常可以在市場裡面看到有些商販是把生蚝的一半的殼翹掉了來售賣的,一般生蚝的殼是分兩邊的,有肉那面的殼背面應該是凸起的,凸起越高代表這個肉越多越肥。而如果這個生蚝本身個頭就不大,凸起也比較小基本上就是扁平的。
生蚝選購技巧:
我們在挑選時生蚝的時候,可以先看一下生蚝的殼是否閉合。正常情況下,生蚝的殼應該是密閉且完整的,如果生蚝的殼是張開的,那這個生蚝肯定是不新鮮的。
我們在買的時候盡量挑選殼閉合的生蚝,而且要看一下到底是否緊閉,如果有一個小縫,輕輕一掰就開殼的肯定不能買,這樣的生蚝多半已經掛了,觸碰也沒有任何反應。我們觸碰殼的縫隙,如果會自己閉合,那就說明這個生蚝還是活的,可以購買。
挑選生蚝的時候,可以把生蚝拿起來聞一下,正常新鮮的生蚝聞著會有一種自然的海水腥味,而且這個味道是比較淡的;但是如果我們離的老遠就聞到這個生蚝的腥味特別濃,甚至還伴隨著一陣臭味,這樣的生蚝肯定不新鮮了,甚至已經變質了,這樣的生蚝不建議購買。
㈤ 牡蠣的殼為什麼這么厚
1.近江牡蠣,貝殼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略長,殼堅厚,較大者殼長100-242mm,高70-150mm,左殼較大而厚,背部為附著面,形狀不規則。右殼略扁平,表面環生薄而平直的鱗片,黃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個體,鱗片平薄而脆,有時邊緣呈游離狀;2年至數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後緣起伏略呈水波狀;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甚為堅厚。殼內面白色或灰白色,邊緣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鉸合部不具齒,韌帶槽長而寬,如牛角形,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位於中部背側,淡黃色,形狀不規,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
2.長牡蠣,貝殼呈長條形,堅厚,一般殼長140-330mm,高57-115mm,長比高約大3倍,已知最大的長達722mm。左殼稍凹,殼頂附著面小,右殼較平如蓋,背腹緣幾乎平行,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自殼頂向後緣環生排列稀 疏的鱗片,略呈波狀,層次甚少,沒有明顯放射肋。殼內面瓷白色,韌帶槽長而寬大,閉殼肌痕大,位於殼的後部背側,呈棕黃色馬蹄形。
3.大連灣牡蠣,貝殼略呈三角形,殼堅厚,一般殼長55-63mm,寬95-130mm,殼頂尖,至後緣漸加寬。右殼較扁平,如蓋狀,殼頂部鱗片趨向癒合,較厚;漸後腹緣鱗片漸疏鬆,且起伏呈波狀,無顯著放射肋。殼表面淡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左殼突起,自頂部開始有數條粗壯放射肋,邊緣肋上的鱗片堅厚翹起。殼內而凹陷如合狀,白色,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位於背後方。
4.密鱗牡蠣,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殼堅厚,一般長46-122mm,高58-138mm。左殼較大而凹氏陷,殼頂為附著面,形狀常不規則。右殼頂部鱗片癒合,較光滑,漸向腹緣鱗片環生漸密,薄、脆呈片狀,以覆瓦狀緊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條,使腹緣略呈波狀,殼表麵灰青色混雜紫褐色。殼內面白色,稍帶珍珠樣光澤。鉸合部兩側常有小齒1列,約5-8個。韌帶槽較短,呈三角形。閉殼肌痕較大。
㈥ 牡蠣是蛤蜊嗎為什麼我看到的牡蠣都是半個殼的
牡蠣科(Ostreidae,真牡蠣)或燕蛤科(Aviculidae,珍珠牡蠣)雙殼類軟體動物,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各大洋沿岸水域。海菊蛤屬(Spondylus)與不等蛤屬(Anomia)動物有時亦分別稱為棘牡蠣和鞍牡蠣。牡蠣於西元前即已養殖以供食用;珍珠(pearl)可在珍珠牡蠣的外套膜中產生。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於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於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的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鳥類、海星、螺類以及包括鰩在內的魚類均食牡蠣。鑽蚝螺(Urosalpinx cinenea, 即灰色尾號螺)分布廣,常在牡蠣殼上用舌鑽一小孔,吸食其活組織。牡蠣多雌雄異體,但也有雌雄同體者。食用牡蠣(Ostrea elis, 即歐洲平牡蠣)能按季節或隨水溫的變化而改變性別(節律性雌雄同體)。牡蠣在夏季繁殖。有的種類卵排到水中受精,而有的則在雌體內受精。孵出的幼體球形,有纖毛,游泳數天後永久固著於其他物體上。經3∼5年後收獲。
真牡蠣(牡蠣科)包括牡蠣屬(Ostrea)、厚牡蠣屬(Crassostrea)和細齒蠣屬(Pycnodonte)3屬的種類。食用牡蠣分布在挪威到摩洛哥,經地中海到黑海一帶;雌雄同體;長達8公分(約3吋)。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奧林匹亞牡蠣(O. lurida, 即淺黃牡蠣)長7.5公分(3吋)。O. frons亦常見。北美牡蠣(C. virginica, 即維吉尼亞牡蠣或維吉尼亞厚牡蠣)原產聖羅倫斯灣到西印度洋群島,已引進北美西海岸;長15公分(6吋);雌體一次排卵可達5,000萬枚;在北美的食用貝中商業價值最大。西歐沿岸有葡萄牙牡蠣(C. angulata, 即角厚牡蠣)。日本的長厚牡蠣(C. gigas)是最大的牡蠣,長達30公分(1呎)。牡蠣可剝殼生食、熟食、制罐頭或熏制,少量冷凍處理。受歡迎的維吉尼亞厚牡蠣品種包括∶藍點厚牡蠣和林黑文厚牡蠣(因分別歐洲平牡蠣(Ostrea elis)采自維吉尼亞州長島的藍點地區和林黑文灣地區而得名)。受歡迎的食用牡蠣品種包括英國的科爾切斯特牡蠣和法國的馬雷納牡蠣。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蠣的殼內,牡蠣即分泌真珠質將外物層層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蠣產生的珍珠不光澤,價值不高。只有少數東方的種類,特別是波斯灣的珠母貝(Meleagrina vulgaris)所產的珍珠質量最高。珠母貝主要分布於8∼20噚(48∼120呎)的海水深處。珍珠多采自5歲以上的牡蠣。用手工方法將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內,便在其周圍形成養殖的珍珠。大多珍珠養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亞沿岸水域進行。
[編輯本段]【性狀】
長牡蠣 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鮮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無臭,味微咸。
大連灣牡蠣 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鬆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助數個,明顯,內面凹下呈盒狀,鉸合面小。
近江牡蠣 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後鱗片層層相疊,內面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
生蚝:這種品種是牡蠣品種中個頭比較大的品種之一,個頭大的一個帶殼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長或者是養殖在江河與大海交融之處,在半咸半淡的內灣淺海上。由於適合生長條件的限制,它的數量上比其它品種的少,因此它的經濟價位一般比較高。
㈦ 蛤蜊、牡蠣、貝殼有什麼區別啊
1、首先貝殼
6、取出後撒上蔥花即可。
㈧ 海厲子長的什麽樣子,生蚝長的什麽樣子殼都是什麽樣子啊
海蠣子、生蚝的生物學稱呼都叫牡蠣,還有其他的別名比如:蠣蛤、左顧牡蠣、牡蛤、海蠣子殼、海蠣子皮、左殼、蠣黃、鮮蚵、蚝仔、古賁(bì)、蚵仔等。是海洋中常見的貝類,南粵稱"蚝",閩南稱"蠣房",北方漁民稱之為海蠣、石蠣。牡蠣屬貝類,肉肥美爽滑,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稱。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於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於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藉纖毛的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濾食微小生物。
㈨ 牡蠣殼是不是貝殼
不是。
牡蠣有兩個貝殼,但是它的這兩個貝殼同扇貝的兩個貝殼有很大的不同。扇貝的兩個貝殼左右對稱,而牡蠣因為是用左殼固著在岩石或其他物體上的,所以兩個貝殼的大小、外形都不同。左殼稍大、稍凹,而右殼略小、略平。牡蠣生長在港口的石頭表面,很小,很多密密麻麻堆積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