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人的私德不好
A. 嚴私德是什麼意思
「嚴私德」意思是獨處的時候要有自律,「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指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為核心。
學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
1、個人的恩惠。
《商君書·錯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功立而富貴隨之,無私德也。」
宋·王安石《周沆右諫議大夫制》:「朕率是道,進退百官,故於邇臣,無有私德。」
2、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現的道德品質。
清·陳天華《絕命書》:「其尤不肖者,則學問未事,私德先壞。」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中國文人的私德,實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一動也不敢動。」
許地山《銀翎底使命》:「黃先生說:『我們先看看里頭寫的是什麼,不必講私德了。』」
B. 為什麼總說「文人誤國」呢
我們中國一直有一個詞語叫「窮酸秀才」,不少飽讀詩書的人,經濟實力都很一般,就有了這個詞的由來,最主要的是有的人書讀多了,人就變得非常的清高,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很多讀書人,社會經驗不足,只是理論比較豐富,他們的一些想法根本沒有辦法實施,可是又喜歡發表意見,這個時候很多初出茅廬的學生就會聽從他們的呼籲,會做一些比較沒有理智的事情,給公職人員加大工作難度,只要國家陷入這種與淪中,內憂外患自然很容易就容易被入侵,這就是為什麼總說文人誤國的原因。
C. 歷史上有哪些人品低下的文人呢
一、鍾會
鍾會這個人大家應該都聽過,三國演義里他和鄧艾兩路伐蜀,之後構陷鄧艾並將之殺害,此後又夥同假意投降的姜維起兵造反,結果很快就被平滅。嚴格上說鍾會雖然是政治家軍事家,但他也算一個文人,精通文賦、玄學、書法等。除了譖害鄧艾和起兵謀反外,他還曾經構陷過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只因為他結交嵇康未果而心懷怨恨,結果一代名士嵇康就這樣被他害死了。
東漢、唐中晚期和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太監權力極大的三個時期,太監們大多沒什麼文化,於是他們只能在文官中尋找政治代言人,因此這三個時期投靠太監的文人,也都是卑劣不堪的。東漢的兩次黨錮之禍將文人的風骨禁錮沒了,剩下的大多都是趨炎附勢之徒;唐朝中期以後,太監權勢熏天,甚至可以廢立謀害皇帝,因此有文人投靠也就就不奇怪了;明朝從明英宗時期的王振開始,太監再次登上歷史舞台,最高峰當屬「九千歲」的魏忠賢,自成一黨,把持朝政,時人稱之為「閹黨」。
D. 私德包括什麼、什麼等。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指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
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為核心。一般生活中「私德」包括加強修養,自尊自愛;助人為樂,奉獻愛心;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寬容大度,與人為善;友好交往,禮貌文明等。
公德和私德作為道德行為,我們往往注意的是作為道德主體的精神狀態,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與信念。但是公德與私德不僅僅是倫理觀念問題,還包含著公共輿論、包括著社會的公私域狀態,以及相應的制度。
道德的功能: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E. 為什麼說文人迂腐
文人迂腐:是指過分地依賴規章制度漸言漸行,拘泥於陳舊的和固定的模式。不懂得變通,更不可能知道什麼是『隨機應變』,什麼是靈活多變了。比較突出的優點是:文人迂腐是迂腐,但不會以個人的私慾謀害第二者或是第三者。
迂腐:指人的言談、行事陳舊死板,不合時宜,多用於人和人的言行舉止,適用范圍較小。形容人就是只知道一味的恪守陳規,不懂得抬起那渾濁的眼看世界,就像沙漠中明知沙塵暴來了卻只是將頭埋在沙礫中的駱駝。
(5)為什麼文人的私德不好擴展閱讀:
迂腐之人慘敗的宋襄公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
當時楚強宋弱,但戰爭開始時,形式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條,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殆誤戰機,慘遭失敗。
F. 私德是什麼意思
簡而言之,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指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為核心。
學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
1.個人的恩惠。《商君書·錯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功立而富貴隨之,無私德也。」 宋 王安石 《周沆右諫議大夫制》:「朕率是道,進退百官,故於邇臣,無有私德。」
2.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現的道德品質。 清 陳天華 《絕命書》:「其尤不肖者,則學問未事,私德先壞。」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 中國 文人的私德,實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一動也不敢動。」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 黃先生 說:『我們先看看里頭寫的是什麼,不必講私德了。』」
G. 文學:文人具有軟弱性為什麼
個人分析:
中國自古以來,統治者就一直崇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求學上進者採取高官厚祿的懸賞,或是以政府出面補貼生活來源的做法,甚至採取斷其後路的態度(尤其是在清初,要求八旗子弟不許稼穡,不許從商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所以當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從文的知識分子,即「文人」,缺乏獨立經濟基礎,一下子喪失政府補貼,文筆又不能保證衣食,就不得不依附於改朝換代者或底層自食其力的市井小民,這就形成了文人的軟弱性。
俗話里也有「秀才舉兵,十年不成」等說法,用以說明文人的軟弱性。
當然,文人的引導或號召能力也是很驚人的,所以無怪乎歷朝歷代統治者都要努力籠絡利用文人作宣傳服務,鞏固統治,這也說明文人並非一無是處,他們對社會影響也蠻大的。
H. 我們為什麼會因為偉人的私德不好而感到失望
因為偉人應該是完美的。
公和私是相背的,成功的人都是有成就於公德的,所以私德都不和咋樣舉個例子,你數一數三國裡面排名前一百的人,有幾個私德好的正因為歷史給予壞人的好處從來不見得比好人少,所以我們總是說:「歷史太殘酷啦」。
司馬懿在空城面前看到諸葛亮悠然端坐彈琴而疑竇頓生,原本信心滿滿的他竟然因害怕上當而喪失進取的勇氣,下令退兵!結果功敗垂成,錯失了活捉諸葛亮的大好機會!
韓信:
韓信從項羽那跳槽到劉邦門下,一開始頗不得意,就連夜當了逃兵,幸虧有個蕭何,夜下追韓信,對其進行政策攻心,不然歷史不會記住這個人,如果韓信足夠自信的話,會那樣一走了之嗎?
在楚漢之爭那段時間,韓信本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自立為王,鼎足六合,最後一統天下。但是他沒有做帝王的勇氣,只滿足作個諸侯,甘心依順劉邦。最後連諸侯也沒混上,反倒落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偉人,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某個領域或幾個領域,通過自身和團隊的奮斗,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偉大業績。這些業績對當時或者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國家、民族乃至於全人類有益的。
只有真正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受到大多數人的敬仰的人才能列入偉人行列。也有認為「偉人」是一個稱號,與「英雄」之類概念。
I. 公德指什麼私德指什麼
公德一般是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
私德是指存在於小於社會大眾的小群體或個人中間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