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為什麼教學都不一樣
❶ 這個架子鼓識譜教學是不是有錯 我在網上查了很多 除了軍鼓 其他大多都跟這本書講的不一樣。
所以說鼓譜的標准還不是很統一,只能按照每本書(幾乎都有)的註解來解讀該作者的意圖。
按照你的說法,比上圖更「標准」的寫法是:嗵一、嗵二、地桶分別在四間、四線、二間,底鼓在一間;踩鑔在上加一間,開鑔在踩鑔的X的符幹上方加open的O,不是在X的周圍;吊鑔在上加一線、上加二間、上加二線。此外,上圖缺少叮叮鑔的鑔帽、踩鑔微開鑔、軍鼓幽靈音等。
就拿guitar pro來說,目前仍沒辦法區分雙踩的兩個底鼓,比如右腳寫在一間,左腳寫在一線,踩鑔開鑔的O也是寫在X的周圍而不是上方。
所以看多了自然比較不會困惑。
❷ 架子鼓一共由什麼部分組成我看視頻他們的架子鼓都不一樣。究竟正式的架子鼓是怎樣的
Hi,這邊跟您介紹最"基本"的配置"
從鼓手的方向看過去~
從左而右的是
踩擦(hi-hat)小鼓(snare drum)碎擦(Clash)左中鼓(left tom)右中鼓(right tom)底鼓(Bass)落地鼓(Floor tom)定音擦/吊擦(side cymbac一般也會說"叮叮")
其它會因歌曲的不同~而增加其它的設備,例如double bass阿~
或是tom tom的音域在增加~
Clash會因尺寸而不同增加14"/16"/19"
或是增加China 等等之類的~
❸ 新手如何學習架子鼓
新手學習架子鼓的技巧有熟悉鼓棒、打啞鼓。
1、熟悉鼓棒
新手學鼓的第一步就是 找鼓棒的感覺。知道握鼓棒的正確姿勢,新手一般是推薦用拇指和食指扣在鼓棒三分之一處其餘三指順勢握緊鼓棒,主要以拇指和食指用力,手背朝上。注意打鼓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而是甩出去,找到甩鞭子的感覺。
2、打啞鼓
如果想學真本事,至少前三天老師一定會讓你打啞鼓墊而不是碰真鼓。打啞鼓是學習架子鼓的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練扎實了,真鼓打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打啞鼓時要把啞鼓墊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建議是與肚臍平行,打的時候一定要開節拍器從60開始練。
(3)架子鼓為什麼教學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學習架子鼓的好處
1、架子鼓沒有音高限制,最容易讓孩子接受,可以滿足孩子好玩的好奇心
2、通過學習打擊樂練習雙手和雙腳的相互配合,對孩子的左右腦進行開發和訓練。
3、增強孩子自信心,磨練孩子性格,充分開發孩子潛能,訓練孩子擁有一技之 長電鼓不同於其他器樂,適合孩子的天性,孩子會感到敲鼓就是娛樂,易於接受,興趣高,提高快。
❹ 架子鼓有幾種記譜法怎麼不是完全一樣呢
記法只有一種。就是五線譜法。
但是有的教材會把某一條沒有鼓的那個格間去掉。有時候會變成3條線。但是前面會有標注,打哪個鼓。
❺ 架子鼓教學入門基本功
架子鼓最重要的就是在擊打過程當中的擊打運動,擊打的運動是否能夠平均代表的也是擊打的時值是否准確。能否擊打的時值准確,又取決於抬手腕和擊打下去的這一次運動是否能夠做到完全平均。當然這是一個練習過程,由一開始的不習慣到熟練掌握是需要時間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重點練習的就是這個運動的平均性,這一點很重要。運動的平均意味著時值得准確,假如連時值都保證不了,那麼無論多麼有難度的技巧都只能是空談了。
在平均運動的基礎之上,展開一些四肢肢體的協調關系變化,通過四肢的協調關系組合,演變成例如重音移位等一些譜子或者是音符的聲音,是這樣的一個練習順序,而不是一上來就先入為主的從音符或者譜子的角度去進行死磕練習。
當然我們最後的擊打會在回到譜子當中反應出來,但是需要經歷一個練習過程和標准建立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在啞鼓墊上練習的主要原因,在鼓墊上,沒有其他音色的干擾,只需要集中精力練習好擊打的運動協調關系就可以了。
❻ 架子鼓班裡老師是怎麼教學的
架子鼓教學不跟你講4/4 4/3 ,架子鼓是節奏型樂器,跟你講的是鼓譜,也是最容易學習的樂器。教學的時候會從架子鼓的基本功開始循序漸進,中間會適當的用不同風格和速度的音樂來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更好的運用及練習。至於用的音樂得根據學習的進度選擇合適的音樂來練習。(很多用一些兒歌或者是幾首流行音樂用來做教學的練習或者完全以教歌的形式教學是糊弄式的教學,不會有什麼效果)
❼ 剛買的架子鼓聲音不對是怎麼回事
需要調音。
-[鼓手教學]爵士鼓的調音
1.任何鼓如果桶身(Shell)不圓,或者與鼓皮接觸面之桶身邊緣(Bearingedge)不平均的話是無法調音的。
2.通常下皮比上皮鬆,但是如果加上共鳴音長短與音高(Pitch)考量的話,又不是絕對。一般來說,桶身較短之小鼓與TomTom其下皮比上皮鬆,桶身較長之Floor Tom其下皮比上皮緊,音色(Tone)比較甘潤。
3.共鳴:發聲體就是一個振動體。它在空氣中造成的聲波,也可以使另一個物體發生振動,如這物體的固有頻率接近或相等於聲波的頻率,就發生共振,使這個物體的振動幅度很大,因而也就發出了相當大的聲音來。這種發聲體的共振,叫做共鳴。
4.鼓聲一定要有共鳴,音色才會圓潤傳得遠,所以上下皮緊度相差正負10%大致上能獲得較佳共鳴音。
5.不同粒鼓的共鳴音的時間長短最好要調成一致,可將下皮調緊,或貼上厚膠帶,可縮短共鳴時間,但是得花一番功夫才調得好。
6.大鼓收音孔最好不大於8吋,否則收音只有鼓皮聲,而沒有上下皮共鳴。PS.沒有收音孔亦可以收音。
7.先調下皮,再調上皮為佳,但不是絕對。
8.調音的時候左手食指輕壓鼓正中心,右手拿鼓棒敲擊4周離鼓框(Hoops)約1吋的地方。調鼓的過程必須使用鼓鎖每次增加1/2轉微調的方式進行,調好一個螺絲接著調對角螺絲。
9.鼓與鼓的音程依歌曲的要求5、1、3或1、3、5或6、1、3都有人調,有人用調音器將12吋TomTom 調為基準C3或A3,其餘鼓與鼓間各差3~5度。有些教材提及小鼓調A(440Hz),Tom Tom 調C大調的G、E、C或 C、G、G,上皮與底皮的音程可一致或差 3 ~ 5度。
10.鼓與鼓之間的音高(Pitch)不可太接近,否則會引起共振干擾(10吋TomTom 與小鼓常常會共振干擾)。
11.在大場地演奏時,如果加弱音環,鼓聲會傳不遠、共鳴短、鼓點不清楚,打擊反彈力減少。
12.鼓的音階不是絕對音,大多數小型調音器測不出鼓的音高(Pitch)。
13.鼓的構造、木料、配件、吊掛系統加上鼓皮厚薄、材質關系音色音質甚鉅,而音色對打擊方式與曲風更加影響深遠。
14.鼓皮最好不要貼東貼西來調音,這可是不得已、非用不可的下策。
15.鼓的音色是隨各人主觀喜好、套鼓的材質、鼓皮的厚薄、音樂性質的需求等等都會影響音色。
16.爵士鼓手在演奏時聽到自己的鼓聲與在聽眾席所聽到之聲音不同,特別在鼓有收音的時候,以在聽眾席之音色為標准來調音,所以爵士鼓的調音通常需要兩個人來完成。
-[鼓手教學]爵士鼓調音深入篇
一: Tom Tom和Floor Tom的懸吊系統
由於錄音技術的日趨精進,和制鼓技術的提升(尤其在鐵器-hardware的部份),爵士鼓音色在共鳴度(resonance)的完整呈現上,日趨重要. 源此,如何懸吊Tom Tom或Floor Tom,將完整頻率和完美音色精確呈現,就成了現代制鼓工藝重點所在,世界各大鼓廠也陸續研發了許多不同的懸吊系統. 以YAMAHA,PEARL和SONOR三大知名廠牌為例,研發各式懸吊系統目的,都大致希望達到最大的dynamic range和sustain以及最飽和的共鳴(resonance)度. 各大鼓廠採用的系統如下簡介:
Yamaha
採用YESS(Yamaha enhanced Sustain System)系統.
Pearl
採用I.S.S(Integrated Suspension System)
或O.S.S(Optimount Suspension System)系統
Sonor
採用A.P.S(Advanced Projection System)
搭配T.A.R(Total Acoustic Reconance System)
根據使用經驗,Tom Tom或Floor Tom在採用各式但大同小異的懸吊支撐系統後,都可達到預期的成果.整個爵士鼓懸吊的研發也因此朝向最小的接觸點(懸吊系統和鼓木料的接觸)和最大的共鳴度進行.
二: 大鼓的懸吊和調音
大鼓前端兩側的固定支架在增大直徑和材料改善後愈加穩定. 但增加大鼓的厚實感和共鳴度仍需靠下列方法達成:
1: 大鼓前端稍高呈10度左右向鼓手傾斜,作用在於減少接觸面增加共鳴度.
2: 大鼓內減震材料如布,枕頭,毯子不易過量. 材料過量則空氣在大鼓內的流通會受影響,低頻會缺乏厚實感.
3: 前緣鼓皮(共震面)需保持自由震動狀態,減震材料勿靠於共震面鼓皮上.
4: 共震面的麥克風孔若太大則大鼓共鳴聲會減少,大小以6吋左右為宜.
三: 小鼓的調音和使用
小鼓是流行音樂的靈魂,歌曲風格定義之所在. 也因此,小鼓音色的調整和運用便成了爵士鼓調音中最重要的一環. 基本上,小鼓由於打擊力道大,過緊(tight)或過松(sloppy)的鼓皮無法承受重擊,且音色不夠悅耳,通常不受一般鼓手青睞. 而小鼓在材料,尺寸,設計上均有長足進步,不同種類的小鼓呈現出的音色差異頗大,職此,鼓手應同時擁有多顆小鼓便成常態. 通常一個錄音通常需要多顆小鼓才能挑選到最適合的音色. 下列一些小鼓調音上的訣竅要和你們分享.
1: 使用新小鼓前先將響弦(string)鎖緊.
2: 基本上,上下鼓皮的松緊,pitch約略相同.適中的鼓皮鬆緊度可容易呈現出鼓的原始音色(tone).
3: 當當的鼓邊聲(rim)是金屬制小鼓的特色所在,不喜歡則改用木頭小鼓代替,盡量不要用」過量膠帶」貼滿鼓面. 膠帶是美妙聲音的兇手.
4: 打擊方式的變化是音色的關鍵(課中詳述).鼓棒尖和尾的互換使用也會影晌音色.
四: 上下鼓皮的調音關系(batter and resonance side)
1: 以我的經驗,基本上,上鼓皮和touch關系較大,下鼓皮和pitch較有關聯.
2: 固定touch(上鼓皮的松緊)較重要,因為事關手感和運棒的技巧. Pitch可藉調整下鼓皮調音索(tuning rod)來達到大致需要的音準.
3: 先調snare,再調Tom1,Floor Tom,後調Tom2.
4: 一般說來,每顆鼓都有一個最佳共鳴度,因此,調音最理想的狀況即在於找出每個單獨鼓的最佳共鳴度,不互相干擾音色並能統合至互有關聯.
影響爵士鼓調音三要素
1:音樂風格的需求
音樂史上特定的音色形成特定風格。Jazz音樂中18吋大鼓的緊綳音色。70年代極乾的小鼓、tom tom音色。90年代至今Rap音樂極度壓縮的小鼓音色。演奏者在面對不同音樂風格的音色調整上,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
2:硬體的特性
各種不同類型鼓皮、爵士鼓材質、配件(鐵器)的整體配合,影晌了演奏者的調音
3:演奏者對音色的主觀感受
每位演奏者的音樂背景養成、所受影晌、和對頻率的感受多少會有差異,緣此,同樣的硬體,每位演奏者調出來的音色一定會有所差別。
鼓皮選擇的兩大重點
1:先檢查外表,有無折損
2:指尖輕敲鼓皮中心點,有均勻共振則為良品
決定鼓音色的三要素
1:Shells + components(鼓筒所用木料和鼓筒上的各式配件)=Timbre(音質)。
2:Head + tuning of the head=tone(音色)。
3:suspension system(鼓的懸吊系統)。
附註 Timbre= the color of the sound, the nature of the sound。即使換了鼓皮,Timbre sound仍應可清晰分辨出來。
調音前的檢查
1: 換鼓皮前先用手輕磨鼓的木框邊(bearing edge),若圓滑平整則屬良品,可均勻承受鼓皮調音後的張力。
2:置於鼓皮上的鐵圈(rim)也須置於平整地板上或?房流理台上檢查是否平整。
3:檢查鼓皮(見title 6)
2-key調音法(雙鼓鎖調音法)
A:優點
1:節省時間
2:調音鎖(tension rod)置入調音節(tuning lug)後的轉圈數也較精準(小鼓通常有8或10個 tuning lug。Tom Tom有6個或8個)
B:步驟(針對小鼓和Tom Tom)
1:新鼓皮置於鼓上,調音鎖(tension rod)鎖進調音節(tuning lug)含上即可。
2:將2個鼓鎖置於對角的兩側,順時針轉到開始咬合即停止。
3:順時針略過一個調音節,重復步驟2。
4:重復步驟3。
5:開始對角鎖緊每一個咬合在調音節內的調音鎖(漸序,勿一次即定位)。
6:鎖至非常緊狀態,然後開始放鬆調音至適當音高和彈性(touch)。
7:下鼓皮保持適中松緊,保持共振(resonant)。
建議:原則上,上下鼓皮的音高(pitch)可調成一致。上鼓皮(打擊面-batter)通常調緊些,以呼應現代音樂的潮流。
C:步驟(針對大鼓)
1:大鼓內置放適中毛毯或弱音布料靠於打擊面。
2:打擊面調松則低音產生。
3:大鼓共振面反映音高(pitch)和音色(tone),非常重要。弱音材料勿靠於共振面鼓皮。
4:大鼓、tom tom、floor tom 調音有其一致性和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