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三型為什麼不好觀察
❶ 細菌有哪三大類八大種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類,球菌、桿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圓球形或近似圓球形,有的呈矛頭狀或腎狀.單個球菌的直徑約在0.1.2um左右。
由於繁殖時細菌細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後細菌粘連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
1、雙球菌(Dipl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成雙排列,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
2、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鏈狀排列,如溶血性鏈球菌。
3、四聯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個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聯加夫基菌。
4、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個菌體重疊呈立方體狀,如藤黃八疊球菌。
5、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幾個不規則的平面上分裂,則菌體多堆積在一起,而呈葡萄狀排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細菌中的一大類.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又稱為化膿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桿菌(Bacillus)
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1.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
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根據菌體彎曲程度,可分為:
1、弧菌(Vibrio)菌體只有一個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後者引起食物中毒。
2、螺菌(Spirillum)菌體有數個彎曲.如鼠咬熱螺菌.彎麴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 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麴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麴菌和腸道彎麴菌.前者引起急性腸炎,較為常見;後者是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的機會致病菌,較少見。
(1)細菌三型為什麼不好觀察擴展閱讀:
並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桿菌)。
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為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其中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
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
❷ 顯微鏡觀察細菌時,視野不能全部清晰,總有部分處於模糊,為什麼
部分細菌的位置不在焦距上
❸ 細菌形態與結構的實驗步驟是什麼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細菌(Bacterium)是屬於原核型細胞的一種單胞生物,形體微小,結構簡單。無成形細胞核、也無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體外無其他細胞器。在適宜的條件下其相對穩定的形態與結構。一般將細菌染色後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可識別各種細菌的形態特點,而其內部的超微結構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細菌的形態對診斷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細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觀察細菌常用光學顯微鏡,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為測量它們大小的單位.內眼的最小分辯率為0.2mm,觀察細菌要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類,球菌、桿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圓球形或近似圓球形,有的呈矛頭狀或腎狀。單個球菌的直徑約在0.8~1.2um左右。
由於繁殖時細菌細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後細菌粘連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
(一)雙球菌(Dipl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成雙排列,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
(二)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鏈狀排列,如溶血性鏈球菌。
(三)四聯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個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聯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個菌體重疊呈立方體狀,如藤黃八疊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幾個不規則的平面上分裂,則菌體多堆積在一起,而呈葡萄狀排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細菌中的一大類。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又稱為化膿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桿菌(Bacillus)
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3~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3~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菌體彎曲,可分為:
(一)弧菌(Vibrio)菌體只有一個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後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體有數個彎曲。如鼠咬熱螺菌。彎麴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麴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麴菌和腸道彎麴菌。前者引起急性腸炎,較為常見;後者是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的機會致病菌,較少見。
細菌形態可受各種理化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在生長條件適宜時培養8~18小時的細菌形態較為細菌形態較為典型型;幼齡細菌形體較長;細菌衰老時或在陳舊培養物中,或環境中有不適合於細菌生長的物質(如葯物、抗生素、抗體、過高的鹽分等)時,細菌常常出現不規則的形態,表現為多形性(Pleomorphism),或呈梨形、氣球狀、絲狀等,稱為衰退型(Involutionform),不易識別。觀察細菌形態和大小特徵時,應注意來自機體或環境中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細菌形態變化。
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結構對細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細菌的結構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為:表層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莢膜;內部結構包括細胞漿、核蛋白體、核質、質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習慣上又把一個細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細菌通常具有的結構稱為基本結構,而把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結構稱為特殊結構。
一、基本結構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
(一)細胞壁(Cell wall)細胞壁為細菌表面比較復雜的結構。是一層較厚(5~80nm)、質量均勻的網狀結構,可承受細胞內強大的滲透壓而不破壞。細胞壁堅韌而有彈性。
1.細胞壁主要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粘肽(Mucopetide)。細胞壁的機械強度有賴於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醯葡萄糖胺和N-乙醯胞酸兩種氨基糖經β-1.4糖苷鍵連接間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醯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肽鏈之間再由肽橋或肽鏈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機械性很強的網狀結構。各種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側鏈的組成及其連接方式隨菌種而異。
革蘭氏陽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側鏈氨基酸由D-丙-D-谷-r-L-賴-D-丙組成。初合成的肽鏈末端多一個D-丙氨酸殘基。肽橋是一條5個甘氨酸的肽鏈,交聯時一端與側鏈第三位上賴氨酸連接,另一端在轉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條五肽側鏈末端D-丙氨酸脫去,而與側鏈第四位D-丙氨酸連接。從X光檢查可見肽聚糖的多糖鏈是一條較硬而又呈螺旋狀捲曲的長桿,由於其呈螺旋狀,連接在其上的肽鏈才伸向四方,使交聯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鄰近的肽鏈才可交聯。但葡萄球菌的肽橋較長,有可塑性,使遠距離的肽鏈間也可交聯,交聯率達90%,形成堅固緻密的三維立本網狀結構。
而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的四肽側鏈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鏈直接與相鄰四肽側鏈中的D-丙氨酸相連,且交聯率低,沒有五肽交聯橋,形成二維平面結構,所以其結構較革蘭氏陽性的葡萄球疏樺。
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能
❹ 高倍鏡下我們觀察到的細菌有三種形態,它們是___、___、___.
根據形態呈球形的細菌叫球菌,呈桿形的細菌叫做桿形菌,呈螺旋形的細菌叫做螺旋菌.
故答案為:球形; 桿形; 螺旋形
❺ 通過觀察細菌的形態來判斷細菌的類型
(1)從圖中可以看出,根據形態呈球形的細菌叫球菌,呈桿形的細菌叫做桿形,呈螺旋形的細菌叫做螺旋菌.
(2)細菌都是單細胞個體,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大多數細菌是異養,但也有一少部分細菌是自養生活.
故答案為:(1)球菌;桿菌;螺旋菌;(2)單細胞;分裂生殖;異養;
❻ 為什麼用肉眼看不到細菌
肉眼解析度沒有那麼高,特別小的物體其兩端反射出來的光線,看起來就像一個點,這就沒法看出其兩端差異來,也就沒法和環境分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