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地說的話都不一樣
『壹』 為什麼各個地方的方言都不一樣
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話」,是在某個或大或小的地區通行的交際工具。方言是民族語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分化出來的地域性變體。所謂地域性變體,自然是相對於民族共同語而言。漢語方言自然是相對於普通話來說的。普通話通行於全國,是國家通用語言;方言通行於某幾個省、或某個省、或者更小的一個地區,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語言。普通話為全體漢族人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服務,而方言只能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務。從組成語言的要素(語音、詞彙、語法)來看,方言之間、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是兄弟姊妹的關系,都是同一古老語言歷史發展和分化的結果。方言產生的機理,主要是:1、移民;2、發展變異;3、民族融合。對於漢語的八大方言區而言,這三種情況都有。八大方言區:1、北方方言區,2、吳方言區,3、閩北方言區,4、閩南方言區,5、粵方言區,6、湘方言區,7、贛方言區,8、客家方言區。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閩南、閩北應該合稱一個大方言區,其中再細分次方言區。另外,山西晉方言區本來是次級方言區,現在有學者認為應提升為大方言區。屬於北方方言區的江淮方言區,也是次級方言區,也有人提出要升級,但是還沒有達成共識。這八大方言區,基本上,七個方言區在南方,北方方言區則包括江淮方言、西南官話,大致上顯示出南北對立分布。這是中國歷史造成的。現代漢語可分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廣義的官話),流通在我國中原、東北、西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北方方言還可以再分為4大次方言:1.華北東北次方言(狹義的北方話):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2.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話):覆蓋山西、內蒙古西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自治區;3.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話):覆蓋重慶、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廣西西北部等省、自治區、直轄市;4.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話):覆蓋安徽省內長江兩岸、江蘇省的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鎮江的兩岸沿江地區。第二是吳方言,即江浙話,分布在江蘇省的江南地區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話以上海話為主要代表。第三是贛方言,即江西話,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東部以及湖北省的東南部。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主要代表。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話,分布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主要代表(舊時以雙峰話為代表)。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話、客話。客家話分布比較分散,比較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省東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與湖北、廣東、福建接壤的地區,以及四川、廣西和台灣等地。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有很多說客家話的。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主要代表。第六是粵方言,又叫粵語、廣東話、廣府話、白話,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廣西自治區的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和北美華人社區。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主要代表。第七是閩方言,即閩語,分布很廣,包括福建省大部、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和西部的雷州半島、海南省、台灣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閩方言在東南亞華人社區流行很廣。閩方言內部分歧很大,大概來說,閩南片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片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片以建甌話為代表,閩中片以永安話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話為代表。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話分布最廣,其分布地域大約佔全國面積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漢語人口的70%左右,其餘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總和大約只佔漢語人口的30%。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內部差異較小,主要差異是語音,語音的主要差異是每個聲調的調值不同。調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區分北方方言各地差異的主要標志之一。同南方方言比起來,北方方言內部的一致性很強,所以北方的黑龍江人同大西南的雲貴人交談,可以互相聽懂對方的大概意思,保證最基本的交際需要。方言之間的分歧主要體現在語音差異,但是詞彙之間的差異也十分可觀。
『貳』 方言的來歷為什麼都是人.怎麼不同的地方說的話都各不一樣呢
出現在社會分裂之時。假設,比如黃帝原來有25個兒子,說話沒有大的差異,但後來因為生活,眾人分開,時間久了,缺少交流,共同點日漸減少,不同點得到發展,方言就產生了。
『叄』 為什麼每個地方方言不一樣
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話?
--談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免會懷念起自己家鄉來,互相談論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祖國各地的風光。接著,也常常會談論到各地的方言,並互相為一些特殊的方言詞語及其奇異的發音而鬨笑起來。笑聲過後,也許有人會突然發問:為什麼各地方會有這樣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樣造成的呢?
據說,在宗教故事裡有過一個荒誕的解釋,說:天下的語言本來都是一樣的,後來,人類進化了,互相商量著把燒透了的磚當石頭,把石漆當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頂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華上帝怕了,他說:「看吶,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言語,召集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於是,他便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產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亞,對這個問題還流傳過一個神話,說:東方住著個很兇惡的老太婆布魯利,在夜晚的時候,她帶著粗棒沿著道路漫步,搗毀了周圍睡著人們的篝火。後來凶惡的老太婆死了,人們都很高興,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種族那裡,通知他們這件可喜的事。然後,紀念老太婆死亡的節日是從吞食屍體開始的,列明傑拉爾種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說起人們不懂的話來;以後來到的其他幾個種族,嘗了老太婆的腸子,也開始說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後到的北方種族,吃了老婦屍體的殘余部分,又開始說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話來。據說,這樣就產生了語言的分歧了。
這兩個荒唐的故事,當然不能解決這樣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的,誰都會對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兩個故事倒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即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思索這個語言問題了,並對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末,語言是怎樣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許有人會從地理環境上來尋找解釋,說:蘇南和蘇北由於隔了一條長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別。但是,試想:同一條長江為什麼沒有把湖北話和四川話再分別成兩種不同的方言呢?可見,自然條件不是造成語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從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尋找答案。從這方面看,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一,古代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一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一致性。於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一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第二,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動盪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一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於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後,定居在閉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一方面又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徵。」
總之,就具體的各別的語言和方言來說,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產生地方性分歧,原因當然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該語言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造成的;至於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時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從自然條件上來尋找根據,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的。
『肆』 為什麼都是中國人,說出來的話會不同,為什麼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方言的來歷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的異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二者的相同點:第一,都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體現;第二,都沒有全民性特點,社會方言通行於某個階層,地域方言通行於某個地域,當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圍內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語言的材料構成。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分布在北南文化線(通州縣東-南通市東-長江-靖江縣北-長江-鎮江市東-丹陽縣西-金壇縣西-溧陽縣西-溧水縣南-高淳縣北-廣德縣-郎溪縣-宣城市-蕪湖縣北-繁昌縣-南陵縣東-銅陵縣-銅陵市東-青陽縣東南-石台縣北-彭澤縣-湖口縣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長江-黃石市-武漢市南-長江-臨湘縣-常德市-沅江-懷化市-靖州縣-通道縣-永州-郴州-桂林東-賀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漢族居住區。
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⑴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京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陝西、甘肅等省和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東南角咸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
使用這一方言的人約佔中國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北方話中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官話一般分為六大區,即北方官話、秦晉方言、蘭銀官話、中原官話(中部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北方官話內部又分為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冀魯官話分布在河北省、山東省西部、內蒙古寧城縣;北京官話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官話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
秦晉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由於該方言區歷史上一直漢族與阿爾泰民族雜居的地方,所以秦晉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痕跡。戰國時期,該方言佔領了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西部地區,1722年該方言又佔領了內蒙古的河套地區。
『伍』 為什麼河南、山東、安徽、江蘇說的方言都差不多
中國的方言有很多,而每個方言又分片,比如河南商丘用的是「中原官話-商阜片-商丘話」而每個片的讀音又有可能不一樣,所以有一些地方音調與河南話有些相似。
江淮官話在中國分布於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湖北局地、河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等地,江淮官話使用人口大約為7000萬,其中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之間。
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其中以洪巢片占絕大多數。以前把南京話作為江淮官話代表語音,現一般把揚州話作為整個江淮官話的代表語音。江淮「官話」保留了其他「官話』裡面都已經消亡的「入聲」音,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方言。
『陸』 為什麼每個地方說話都不一樣呢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相繼在北方地區建立政權。原來統治北方地區的司馬氏政權南遷江南,大批漢人也因社會動亂而不斷南遷。在北方地區,漢語和異族語發生了融合,引起漢語面貌的重大變化;在南方地區,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漢語帶到江南,跟當地的漢語方言相互影響和滲透,從而使這一時期的漢語出現"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顏氏家訓·音辭篇 》)的混雜局面。社會的變動,人民的遷移,民族關系的發展等因素都會推動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這在魏晉南北朝急劇的社會變動時期更為明顯。客家方言、閩方言乃至贛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就跟中古以後發生的人口大規模集體遷移密切相關。根據歷史記載,客家先民第1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他們自河南並州、司州、豫州等地南遷,定居在江西中部一帶今贛方言區域;第2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起義的戰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漢人以及已經南遷江西的移民繼續往南遷移,到達閩西及贛南一帶;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瀕亡之際,中原漢人隨著抗元義軍繼續南遷,到達粵東和粵北一帶。這三次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遷,語言學家認為是形成漢語客家方言的主要社會原因。今天的閩方言地區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但人數尚少。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當時中國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播遷於大江東西、五嶺南北、入閩的漢人比較集中地定居在閩北以建甌為中心的建溪、富屯溪流域,閩東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以及閩南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流域。經過這次大規模的南遷,漢人進一步成了福建境內居民的主體,他們帶來的當時河南中州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漢人所說的漢語乃至異族人所說的語言發生接觸,逐漸地形成了閩方言。今天所謂"十五音"系統的閩方言,它的源頭或許就是東晉中原漢人入閩後逐漸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贛方言的歷史形成,因限於史料,目前還難以作準確的論斷。江西在春秋時代位於吳、越、楚三國的交界處,在漢代則介於荊州、揚州之間。據此推測,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當時所使用的漢語,很有可能包括在吳語和楚語的范圍之內,或者跟吳語和楚語有很密切的關系。魏晉以後,隨著中原漢人幾次大規模的南移,江西為必經之地,當地的原有漢語方言跟被帶進的北方方言互相影響、滲透和吸收,導致形成既不同於吳、粵方言又不同於北方方言的贛語。由於長期受四周方言的影響,贛方言的語言特徵不夠突出,分布的地域也不很明確,就現代贛語主要的語音特徵看,贛方言跟客家方言比較接近,因而有的語言學者把二者合稱為"客贛語"或"客贛方言"。漢語存在著方言差別的同時,也一直存在著共同語,共同語的書面形式自秦代以來都是統一的。這種漢語共同語在春秋時代叫做"雅言"。《論語·述而篇》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平時大概說山東方言,但在讀《詩》、讀《書》、行禮的時候,則用當時的共同語"雅言"。漢語共同語往後發展,至漢代揚雄在《方言》里稱之為"通語",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里稱之為"天下通語",明代張位在《問奇集》里稱之為"官話",辛亥革命以後稱之為"國語", 現在稱之為"普通話"。由"雅言"、"通語"、"天下通語"到後來的"官話"、"國語"以至現在的"普通話",其發展過程是一脈相承的,反映了漢語共同語在兩千幾百年間發展的大體過程。漢語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基礎方言及其中心地帶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上古時期的秦晉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響最大,可以把它看作當時漢語共同語的基礎方言。漢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魏、晉、南北朝長時期的社會變動,漢語發生了重大變化,共同語的基礎方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它的中心也逐漸由陝西、山西東移至河南汴洛中州以至江蘇金陵一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中談論當時的審音標准時,認為"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遼、金、元、明、清各朝近千年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逐步東移,漢語共同的基礎方言的通行區域不斷擴大,達到東北和西南各省,基礎方言的中心也進一步東移至北京一帶。漢語共同語隨著基礎方言的擴大、變化而變化。作為統一的漢語共同語的書面語,也由古老的文言文發展到現代的白話文。
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封建社會,薄弱的經濟基礎使社會處於不夠統一的狀態,因而使漢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北方話始終不能完全取代方言而實現漢語的高度統一。正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條件下,漢語方言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特點並不斷發展,甚至由於各地方言的不同演變,造成新的方言分化;另一方面由於漢族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統一,漢語方言又要服從自己所從屬的漢語共同語的發展趨勢而繼續作為漢語的方言。因此,漢語的各大方言盡管分歧很大,仍是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而不是與共同語平行的不同語言。
『柒』 為什麼各個地方的人說話口音都不一樣
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為古代在 人發源的時候可能是講同樣的話,然後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有的去了北方,有的來到了南方,於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有些音就發生了變化,加上受環境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多名詞是之前沒有的,於是各自按照各自的口音給一樣的東西起了不一樣的名字,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認的交流也比較閉塞,於是在這個小圈子裡代代相傳,然後又有人圍了生存遷移去別的地方,同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形成了中國的方言,若你自己可以發現其實地域比較進的地方,方言是很相似的,這就是我之前說的道理
『捌』 為什麼南方人說話口音跟北方人說話口音不一樣
南北口音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一聽就能區分出,特別是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口音與其他省有著很大的不同,幾乎一聽就知道是這兩省的人。
平時也有很多人惡搞福建人和廣東人說話,而且現在有很多腦殘人士喜歡學這兩省的口音,我沒有貶低福建和廣東,因為我是福建人。
北方講究字正腔圓,所以口音上更加接近普通話,而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與普通話相差較大,所以南北口音自然而然就有很大的不同,所謂南腔北調單從字義上理解,可以看出南方的方言不同之處在於腔,顧名思義也就是同一個字在南方很多省份的方言種發音可能完全不同,我這里方言「要不要的要」發音是「弟」廣東和浙江的發音可能就完全不同。
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方言不同之處在於調,顧名思義同一個字的發音不同之處只在於調上,沒有根本上的區別,說白了就是口音不同但是基本可以聽懂,比如四川話和重慶話,它們的不同只在於調,也就是口音大家互相可以聽懂而且可以交流,而這種情況在中國東南或者正南完全不可以存在,比如福建的閩方言
閩北話
閩東話
莆田話
閩南話
客家話
這五個方言完全無法直接交流,它們的不同之處都在於腔上而不是北方的調。
『玖』 為什麼各地人說話口音不一樣
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各地和各地之間都隔著山,交通不方便,就形成了各各地方的人說的口音不一樣,向浙江分很多中的方言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