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可憐的人處處占你的便宜
⑴ 為何有的人總愛佔便宜
可能是因為家庭教育素質比較低,然後家庭也沒有很富裕,或者是言傳身教,從父母那裡學來了這種愛佔便宜的小心理。
⑵ 愛佔小便宜的人
喜歡佔便宜的人,就是他的命不好。因為他會養成一種習慣,你看凡是捨得的人,他福氣都很夠;凡是捨不得的人,他都沒什麼福氣。這是他內心的需求,你經不起吃虧,就一定要佔便宜,那你就沒有那個能量和智慧。
在一般人看來,好福氣就像財貨一樣,需要越積累才能越多。
為什麼曾仕強教授反而說「喜歡佔便宜的人,往往命不好」?
其實,我們要帶著辯證思想去看問題,不是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不利的一面。
正所謂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人生當中的許多福與禍都是可以互相轉變的。
那些佔到便宜的人,不一定會有好福氣,反而會有更大的禍害。
為什麼這么說呢?
第一:因小失大
有兩只公羊,為了爭奪配偶而打鬥,雙方都用犄角拚命頂撞,搞得地上流了不少血。一隻豺狼走了過來,高興壞了,想著自己可以「漁翁得利」。
但是這只豺狼又想先去舔地上的血,嘗嘗鮮,再去吃羊肉。
沒想到,這兩只羊又撞到一起,而這只豺狼只顧舔血,沒來得及躲開,被羊頂死了。
縱觀歷史,不少人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最後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吳國的太宰伯嚭深度吳王夫差的賞識與信任,但是他有個致命的弱點——貪財好色。
越國的文種便抓住這個弱點,給伯嚭送去金銀財寶和絕世美女,成功離間吳國君臣,繼而幫助勾踐滅吳稱霸。
伯嚭想著自己對勾踐有恩,准備投靠勾踐,當越國臣子。
令伯嚭沒有想到的是,勾踐卻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的罪名,將其誅殺了。
伯嚭貪財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因小失大,落得悲慘下場,還留下千古罵名。
楚懷王因為貪圖秦國的商於之地,輕信張儀,在外交上絕齊親秦。最後,他去秦國赴約,沒想到當場被扣押,客死異鄉。正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趙孝成王因為貪圖韓國的上黨之地,跟秦國決戰,結果導致趙軍長平大敗,45萬趙軍精銳部隊被白起坑殺。與此同時,趙孝成王也以小失大,失去了統一中原的資本。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人性的一個致命弱點,而且根深蒂固,難以鏟除。
因此,人們很難從歷史中吸取經營和教訓,相同的悲劇總在不斷上演。
第二:貪吝是心毒
一個人如果喜歡佔便宜,用佛家用語來說,就是此人「貪吝之心」太重了,業障深重。
貪、嗔、痴三者殘害人的身心,是人們為惡的根源。
當我們內心充滿貪吝的時候,其實也說明心上有毒,早晚也會引發不好的一面。
《太上感應篇》開篇便說:人的禍福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一樣,絕不差錯。
愛佔便宜的行為,雖然只是一種小惡,但是積小成大,惡有惡報,早晚會遭受更大的報應。
《菜根譚》有雲:「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
這些話都是古人用血的教訓告誡世人:貪了小便宜,早晚要吃大虧。
人生在世,屬於自己的福氣,順其自然。
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福氣,卻硬要搶奪,或者占他人便宜,就是屬於非份之舉,要承受大的禍患。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關於猴子的小故事:
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晚上分給四升」。
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
猴子們聽了後,都高興得跳了起來。
其實,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但是猴子的喜與怒卻發生了變化,真是愚笨啊!
眼睛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喜歡佔便宜的人,往往會被利益懵逼雙眼,喪失應有的理性,最後智慧膚淺。
就如古語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凡外重者內必拙。
魚因為短視,只見食物而不見鉤;人也會因為短視,愛佔便宜,見利而不見害,佔小便宜吃大虧。
所以說,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表面上得了香油,實則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真正聰明的人,在小事上面,往往能糊塗就糊塗;
真正糊塗的人,往往在小事上,卻表現得十分精明。
許多商家喜歡打著免費或者低價的幌子,吸引消費者,特別是老年用戶喜歡去購買,或者參加某活動,最後發現「只有買錯,不會賣錯」,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例子也特別多。
當別人找我們借錢,我們或許是因為貪圖對方許諾的高利息,最後人財兩空,本金也拿不回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你貪圖別人的利息,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多麼痛的領悟啊!
朋友A為人精明,喜歡佔小便宜,就算是去餐館吃頓飯,也要拿一大包免費的衛生紙,她認為這種便宜,不佔白不佔。
但就是她這種愛佔便宜的性格,讓他因小失大,吃了大虧。
熟人找她借幾萬塊錢,用以資金周轉,並許諾高於銀行幾倍的利息,她覺得有利可圖,便答應了。
沒想到,他人只付了半年的利息,就玩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還將朋友A拉黑了。
不得已,朋友A走司法程序,起訴借款人,讓對方成為了老賴,但是至今沒有拿回一分錢。
朋友A後悔不已,叫苦不迭,發誓再也不借錢出去了,但是她估計也很難改變自己愛佔便宜的性格,因此命運到現在也不是很好。
第三:輕財得以聚人
有個媽媽曾經對我自豪地說:我家孩子精得很,在外面一點虧都吃不了!
聽完這番話,我反而更加擔憂這個孩子的未來。
因為這種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看似是精明能幹,實則是「人奸沒飯吃」,在朋友眼中的人品與口碑也會越來越差。
最終,他們必然是失道寡助,人緣越來越差,朋友越來越少,人生路越走越窄,形成作繭自縛的局面。
反之,與朋友相處的時候,懂得「輕財」,絲毫不佔朋友便宜,這樣才能凝聚更多人心,成就更大的事業。
正所謂是:小舍小得,大舍大道,不捨不得!
有一次,曾國藩寫信告訴幾位弟弟說:
我不肯輕易受別人的恩惠,情願別人占我的便宜,決不能去占別人的便宜。以後凡事不可以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易受人錢財,切記切記!
為什麼曾國藩如此反對佔人便宜?
就是因為他看透了佔人便宜是格局小、境界低的行為,更是深知「輕財足以聚人」的道理。
正是因為曾國藩這種大度的處世之道,周圍人更願意與他打交道,最後他結交的真心朋友也越來越多,他的人生路也越走越廣。
綜上所述,愛佔便宜的人,往往命不好。
曾仕強教授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⑶ 為什麼心眼小,愛佔便宜的人。在與人相處當中,處處惹人反感
愛貪小便宜的人在心理上有較強烈的佔有欲,這種佔有欲在得到一次小便宜時,便會產生相應的滿足感。如果這種慾望日益膨脹,就會影響朋友、同事、親戚及周圍人的相互關系。
與人相處, 總想占他人便宜, 必然會引起他人的警惕和反感,久而久之,受人排擠。由於輿論和道德的限制, 佔便宜的慾望往往得不到滿足,容易使自己處於一種不愉快的心理狀態中。
愛佔便宜的心理還會使自己的心胸無大志, 難以成為對人類有作為的人才。因為有作為的人,普遍對於他人和社會是要有所奉獻的,如近年許多「老虎」被打事件,他們就是貪圖短期的利益,最後落得人仰馬翻的局面。
曾有人說中國人有最頂級的大腦,卻將精力花在了對規則的百般鑽營上,中國人不是不聰明,而是不智慧,沒有大局觀念。一個愛佔小便宜的社會很難建立起信任,而一旦沒有信任,再有智慧的群體也不會形成強大的競爭力。這種「病症」還具有擴張的趨勢, 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⑷ 為什麼有的人老想占你便宜
有的人會想占你便宜,他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喜歡佔便宜的人,平時就喜歡這邊佔一點小便宜,那邊占點小便宜,他覺得這些都是無關大雅的事兒,所以他就老想占別人的便宜。
一次兩次,我們可能會覺得無所謂,但是次數多了,我們就會很討厭這種人。比如說他看到一個打火機很好看,然後直接拿走了,也不問你,直接拿走這種行為其實跟偷沒什麼區別,我們需要打火機的時候,我們卻找不到打火機,所以我很討厭這種佔小便宜的人,雖然說打火機沒有多少錢,但是你真正需要的時候,它卻不在身邊,那是不是就會很生氣?
難道他拿了一個打火機就能發財了嗎?我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想的,就喜歡這邊拿一點東西,那邊拿一點東西,又不能讓自己發財,又會讓自己惹人厭,何必呢?
⑸ 為什麼人越窮越愛佔小便宜
1、窮怕了
在農村,越貧窮的人越是花每一分錢都很仔細。他們深知賺錢的不易,更不會輕易得多花一毛錢,甚至,有些時候他們會把一毛錢當兩毛錢花,也就是剛剛我說的那樣。
2、缺乏教育引導
現在,在有些地方的農村,不止是大人愛佔小便宜,甚至有些小孩子也學會這樣了,而且是留守兒童居多。
3、幾十年如一日,習慣了
對於一些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他們精打細算習慣了,平常趕個集買個菜、去超市買個東西都想講講價格,占個小便宜,這種消費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扭轉他們的這種消費習慣已經很難。
⑹ 為何越是軟弱無能的人、經常被人佔便宜的人越是招人煩,不受待見
那是因為他(她)沒有正常人本擁有的勇氣,不能學會保護自己,總是會被其他人佔便宜,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她)很可憐,但是我們並不能幫助他們,因為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這么軟弱的人,總會被稱為白蓮花或者弱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