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為什麼口徑統一不好
『壹』 為什麼在很多國家使用的子彈中,彈頭都是不一樣的
之所以很多國家使用的子彈彈頭不一樣是為了避免在雙方交戰時,自己的敵人、對手可以使用自己的彈葯,畢竟彈葯是屬於很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為了防止自己的彈葯被敵人利用而用來傷害自己,在製作子彈時要稍稍改變一下彈頭,不和其他國家的彈頭一樣。
生產子彈就意味著可能有戰爭的爆發,多希望這個世界上可以不用生產子彈個彈葯,這樣人們受到戰爭的傷害就會小一些,畢竟子彈和炸葯無情,人們在這些東西面前太渺小了。這些子彈要是用在戰爭上還算是用在了正途上了,可是要是被不法分子份子利用,那可是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恐慌的。
『貳』 槍械統一口徑有什麼好處和壞處中國搞5.8mm統一口徑好嗎
好處在於簡化後勤,原則上只要攜帶同一口徑的重彈和輕彈即可
如果戰事緊張,在不考慮槍械保養的情況下,可以將重機槍使用的5.8毫米重彈配給自動步槍使用,也可以將自動步槍使用的輕彈配給重機槍使用(但是彈道性能會受到影響)
但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這種彈葯是一種折中的結果,無法充分有效解決不同武器的威力問題
看看老美和毛子就知道了,老美仍舊裝備使用7.62*51彈葯的M249通用機槍作為連一級的支援火力;毛子則保留了使用7.62*54的PK通用機槍
昔日老美在巴拿馬作戰時,曾有部隊抱怨,手中的武器(M16\米妮米輕機槍)使用的都是5.56毫米子彈,威力不足。日後在撤裝M60機槍的時候,部隊更是大加抱怨,只能使用M249通用機槍作為替代
反觀我們這邊,全部統一到5.8口徑後會遇到活力不足的問題,5.8毫米重彈在400-600米距離上的威力明顯不如全威力子彈
結果將是88式狙擊步槍和通用機槍的火力無法壓制住對方,作戰的靈活性受影響
『叄』 為什麼子彈口徑不是整數(5毫米,7毫米)
關於槍炮的口徑尺寸,在西方工業革命前期,當槍炮還基本上是滑膛兵器的時分,一般以每發炮彈的分量(火炮)或每磅鉛能夠鑄造的圓形彈丸數量(槍支)來表明槍炮的口徑(所以我們常常能夠見到18 19世紀的西方戰艦上配備xx磅大炮xx門之類的表述)。管式火器進入線膛時代之後,以槍(炮)膛的內徑(不算膛線的突起)來表述兵器口徑的做法就逐步替代了以彈丸分量來表述兵器口徑的做法。
在二戰之前,各首要列強都有自己的一套兵器系統規范,並且各個國家的規范不完全相同;同時,西方國家又分為首要以英美為代表的運用英制計量單位的國家和以法、德等為代表的運用公制計量單位的國家。
運用英制計量單位的國家,不只槍炮口徑為英制,其國內日常日子中皆廣泛運用英制單位,比方,在美國,汽油是論加侖(而不是論升)來賣的,轎車里程錶的單位是英里,表明轎車的油耗水平的最簡單為人們了解的表述不是xx升/百公里,而是1加侖汽油能夠跑xx英里(這樣的表述如果不換算成xx升/百公里,我信任絕大多數我國人都難以了解。
而最有名的,就是為許多國內司機常常掛在嘴邊的表明轎車速度的「邁」,其實那應該是「英里/小時」的意思(國內司機常常說相似「我在高速上開得並不快,也就是100邁吧」的話,許多時分說這話的人並不知道,依照他這樣的表述,他的車速已經是160公里/小時了,還說不快?)。這種類型的國家除了美英之外,還包含某些英聯邦國家,以及一些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以英語為母語,受英國的影響很深)。
在英美,兵器的計量單位首要是英制,比方0.3吋步槍,6吋火炮,等,換算成公制(1吋=25.4毫米),就是7.62毫米步槍,152.4毫米火炮(一般表述時小數點和後邊的數就被省了,說成152毫米炮);不只如此,樓主如果是軍迷,應該還知道比方454公斤炸彈這樣的表述,其實在英美那裡,那是1000磅炸彈的意思(1磅約等於454克)。
前面說過,在二戰前,首要列強都有自己的規范,並非是美英的一致天下。比方,有名的日本38槍和歪把子是6.5毫米的,王八盒子是8毫米的,92式重機槍是7.7毫米的(後期的99式輕機槍也是7.7毫米的),日本陸軍最常見的大口徑榴彈炮是150毫米的(而不是6吋),水兵重巡洋艦上的主炮是200毫米的(而不是8吋),戰列艦上的主炮是360毫米(而不是14吋)、410毫米(而不是16吋)和460毫米(而不是18吋),航空機槍的口徑是7.7毫米,等等;再如,德國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280毫米(而不是11吋)和380毫米(而不是15吋),步槍和機槍的口徑是7.92毫米(而不是0.3吋),等等;這樣的比如還有許多。
在舊我國,因為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兵器彈葯大多靠進口,在軍閥割據混戰的政治形勢下,不同的軍閥從不同國家進口不同的兵器,因而戎行兵器雜亂無章,各種口徑、制式的兵器稠濁在一起,互不通用,這個問題國民黨戎行直到在大陸完全失利都沒有處理。我國近/現代化戎行第一次完結全國意義上的配備制式化,是由解放軍在新我國樹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完結的(這從另一個視點說明晰近現代以來我國的落後)。
因為在二戰中軸心國失利並別離被盟軍占據控制,同盟國內部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東西方兩大軍事力量中心,因而分歸於這兩大集團(北約和華約)的戎行在實行盟軍兵器制式一致的過程中,即別離形成了以美蘇為中心主導的東西方兵器配備系統。在槍炮口徑上,蘇聯及之前的沙俄是歐洲大陸上運用英制計量口徑最多的國家,而美國不用說,傳統上就運用英制,因而,在戰後,世界上首要的輕兵器和適當一部分重兵器口徑都在實際上選用的是英制口徑單位(7.62毫米步槍——0.3吋,152毫米炮——6吋,等等),直到20世紀60年代步卒兵器小口徑化時代的到來才開端分道揚鑣。
我們國家在新我國建立後的開始10年採納的是與蘇聯結盟、在軍事上全面師法蘇聯的政策,解放軍開始完結兵器配備的制式化也是以蘇式兵器進行的。因為大批引起蘇制兵器,也就必須跟從蘇聯的制式,因而直到今日,首要的槍支口徑之一仍然是0.3吋(7.62毫米)。而到了小口徑時代,通過自己的研討,信任5.8毫米的口徑值是最佳數值,因而又選用了不同於北約(5.56毫米)和華約(5.45毫米)的世界上第三種小口徑槍支系統
『肆』 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中國的子彈口徑總是和
這是為了防上在交戰中,我方的彈葯被敵人得到了用來打我們。
中國戰略總體上是非擴張性的,中國軍隊在自己家門口作戰,不怕彈葯補充不上,而敵人如果到我們家門口來打仗,如果中國截斷其後方補給,敵人可能彈盡糧絕,如果再沒有辦法使用我們的彈葯,敵人的處境就更加絕望。
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國的口徑不是比北約小,而是略大一點,比如北約是5。56毫米,中國新型小口徑是5.8毫米,中國的槍裝北約子彈可能射程什麼威力要下降,但是還是能湊合用的;而北約槍用中國的子彈根本就無法射出槍口,卡在槍管里可能引發 炸膛。
『伍』 為什麼多數子彈口徑都是千篇一律的5.56和7.62
方便補充和便於生產,子彈的口徑太大無法發射,太小射程和精度不夠,所以起碼要精確到百分位
『陸』 為什麼子彈的彈頭直徑與口徑不一樣
因為他們的用途不一樣,比如步槍子彈射程遠,子彈直徑小了打不遠,而手槍子彈為了裝進手槍設計所以肯定不能設計太大而且射程也比較近,它們的用途不一樣所以彈頭直徑也就不一樣了
『柒』 為什麼子彈口徑都不是整數

說到底槍械最初是由英國發明的,子彈口徑就是用英國單位來規定的,有一些本來是整數的,但是轉換成我國單位計算就有小數點了。如果槍械最初是由我國發明的,那麼子彈口徑就會按照我國的單位來規定,子彈口徑肯定都是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