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為什麼解放戰爭打的不好
⑴ 都說孫立人厲害,是東方的隆美爾,但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交手,即失敗,為什麼!
其實不光是看交手記錄,還要看他的資本,即當時交手時擁有多少資源。孫立人曾經和陳明仁痛擊四野,確實厲害。
⑵ 新一軍在解放戰爭中戰鬥力為什麼不及74師
糾正一下樓上的錯誤
整編74師抗日是以軍為番號
在其第二任指揮者王耀武時達到巔峰
全軍近5萬人 屬於有4個師的加強軍
內戰時國民黨對其部隊進行了所謂的「整編」
軍對外一律稱為整編師
74師仍有3個作戰旅 共計3萬2千與人
至於樓主
新一軍是遠征軍淬煉出的王牌
又有一個美式155榴彈炮團 共36門
其戰力相比74可謂只高不低
樓主知道不?
現在已編入歷史書的中國遠征軍救出英美聯軍
7000人便是新1所為
其軍長孫立人也贏得了個「東方隆美爾」
的稱號 連英國女王都給他親自授勛
而張靈甫抗戰時是從團長做起
一步一步爬至軍長的
自然不能與孫相提並論
解放戰爭初期 新1由鄭洞國掛帥
全軍指戰員因孫軍長不在而作戰不積極
張在抗戰時表現也稱得上一位英雄
但還未到與孫相提並論的程度
⑶ 解放戰爭勝敗的本質原因
主要原因:
1、國軍兵力不足,如果能再多二十萬,就不會佔領長春後就停止進攻吉林與哈爾濱。
2、蘇聯干預,蘇聯把繳獲的關東軍大量的武器裝備都交給了四野,蘇軍因制式不同,用不上。國軍佔領長春後就停止進攻吉林與哈爾濱也有怕蘇聯干預的因素。
3、接收政策失誤,拒絕接收安置40滿洲國偽軍,結果被四野接收,軍力劇增。
4、蘇聯協助在渾春、大連(當時蘇聯佔領)建立兵工廠,用軍艦保護從大連轉向北朝鮮再到山東的軍火運輸線。有軍事常識的人們就知道:武器裝備可以繳獲,彈葯就無法靠繳獲了,不然抗日、抗美援朝怎麼不能靠繳獲呢?當然,蘇聯的支援不是無條件的,代價就是蒙古。http://..com/question/77185580.html
5、土改政策:會忽悠
政治比的是誰更擅長欺騙,誰更狠毒!
農民以血淚代價參與合夥搶劫後,所獲得的土地等不動產十年後又被強制「合作化」收回了!民國政府還未來得及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到台灣後才實行。
對知識界先用m主來忽悠,一旦政權穩固後,再來個三反五反、反右,秋後算帳。真正能看穿其本質的也就胡適、梅貽琦、錢穆(歷史學家)等真正的大家。
同樣是這個學說,在北歐諸國經過改良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公正、最廉潔的幾個國家(都自稱社會z義)。
發達國家的人民深知:如果沒有程序上的合法性,自己沒有真正的政治權利,今天給與你的,明天就可能被奪走!
最關鍵的還是最初階段的前4條,剛開始時,東北軍民還是真心實意歡迎國軍的!土改是後來的事。
大興軍工: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秘訣
發信人: blueseasea (不厄菩提),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背後
發信站: 兩全其美網 (Sat Mar 17 11:43:57 2007), 本站(lqqm.net)
⑷ 客觀的比較,孫立人的新一軍和張靈甫的74師戰鬥力哪個更強
轉自孫立人吧
首先,就軍事才能而言,孫立人比張靈甫有過之而無不及。張靈甫在孟良崮一戰中犯了重大錯誤,導致74師是五大主力中第一個被全殲的。而孫立人一生中沒有打過一次敗仗,也從來沒有過指揮失誤的時候。
再次,就戰鬥力而言,新一軍也決不在74師之下。淞滬會戰,孫立人率領的稅警總團在溫藻濱,大場,蘇州河血戰兩周(此地是整個淞滬會戰中雙方爭斗最為慘烈的地方,被日本人稱為「血肉磨坊」),擊退日軍7次進攻,日本人稱孫立人的稅警總團是在華以來所遇到的抵抗力最強的部隊。
仁安羌一役,新38師一個團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1200餘人,是整個抗戰中為數不多的我軍傷亡小於敵軍(取得了小於1的作戰交換比)的戰役之一。
人們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質疑新一軍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為新一軍是第一個接受美式裝備的部隊(蘭姆伽整訓)難免會讓人覺得「新一軍是裝備出來的」。但是以上兩場戰役,新一軍均未接受美式裝備(淞滬會戰時還未正式成軍),仍然打得非常出色。而74軍雖然勇猛兇悍,但是今本上每一次都要靠重大傷亡(傷亡數字絕對要比敵軍多很多)才能取得勝利。因此,只能說,單論勇猛,74師恐怕是第一。如果要對比綜合戰鬥力,74師肯定是不如新一軍的。
再者,退一萬步講,就算新一軍沒有接受美式裝備,同74師一樣,在條件艱苦異常的國內戰場抗戰,以它的綜合戰力,仍然不會比74師差。因為孫立人非常會練兵(他有一套自己的「孫氏操典'),由他親手訓練出的部隊,不單是戰鬥力強,單兵素質,文化水
平也普遍較高,而這對於打仗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孫立人訓練出的部隊,不論在什麼時候接受軍政部的檢閱,戰鬥力均名列全軍第一,超過其他任何主力軍(從稅警總團就開始了)。以上兩場戰役,新一軍之所以顯示出了超強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孫將軍平日的嚴格訓練。
因此,還是那句話,單論勇猛,74師恐怕是第一。但如果要對比綜合戰鬥力的話,74師肯定是不如新一軍的。
========
74師知名度高,就是因為他在國內打了很多的硬仗惡仗。可以說,國軍發動的許多重大戰役(比如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常德戰役,雪峰山會戰),74師幾乎都參加過,立下的戰功也比其他的部隊要多,當然,自身傷亡也很慘重。
74師論綜合素質,不如孫立人的新一軍。
⑸ 淮海戰役為什麼不讓孫立人指揮
從資歷和職位來說都不大行。孫立人27年才參加軍隊,淮海部隊中比他有資歷的將軍大有人在。孫立人只是新一軍軍長,而淮海的80萬國民黨軍是以軍團為作戰單位的,這些軍團長軍銜都在其之上。
從能力上講,也是不行的。蔣介石並非無識人之能。孫立人能帶領一個軍打硬仗,但是缺乏大軍團作戰經驗,把握全局的能力未經考驗過。
淮海戰役需要一個有地位、有資歷、有能力的帥才。孫立人顯然不能成為候選人。
⑹ 抗日名將薛岳和孫立人,為何解放戰爭中沒什麼表現
薛岳在初期擔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半年多時間多次戰敗,損失慘重,因此被撤職,從此閑置。直到後期,指揮近十萬人駐守海南島,被四野擊敗,去了台灣。
孫立人在東北,作為一個軍長,和上司杜聿明不和,多次對抗,因此被調走
⑺ 歸納總結出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國民黨潰敗的原因
1. 逆歷史潮流而動
抗戰結束,人心思穩,大家都想過上安靜日子。都不願意打仗。但是這傢伙非要打。
國民皆盼望民主,憤恨獨裁,渴望民主政治。但是他非要搞三個一(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成為「獨夫民賊」。
2. 得罪了所有的人
老蔣不善於團結人,卻特會得罪人。
農民恨他,因為他沒給農民好處,反而苛捐雜稅;農民是埋葬蔣氏王朝的主力軍。蔣最大失誤就是得罪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
工人恨他,因為他從來沒關心這一群體;
資產階級恨他,因為他只會搜刮他們;
軍人恨他,因為他們的家鄉,父老鄉親被壓迫、剝削和蹂躪。
3. 個人品質極差
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心狠手辣,特務活動,脾氣暴躁,蠻不講理,人人對其畏而遠之,已成過街耗子,落水狗。
4. 心術不正
林彪的部隊四平失利,損失慘重。孫立人將軍率大軍乘勝追擊,趕到松花江邊。但是蔣不願意看到死敵白崇禧指揮的戰役露臉,不顧李宗仁的堅決反對,下令停止追擊。這樣的例子很多。。明知共軍圍點打援,非要把精銳部隊送進去。
6. 重用庸才
湯恩伯、陳誠、顧祝同.....,因為他們效忠老蔣,所以軍權許之,而且把精兵交給他們指揮。而「小諸葛」白崇禧,剛鐵將軍孫立人,足智多謀的杜韋明等,一直得不到重用。
7. 麾下草包多
雖有軍統中統等特務機關,但是卻被對手打入各個領導層,分化瓦解。最高消息還沒傳達到前線部隊將領,對手已經知道並做好部署。
8.不會總結經驗教訓
遼沈戰役,幾十萬東北軍化做烏有,但是卻不吸取血的教訓,反而又與解放軍進行了淮海、平津2大戰役,結果國軍精銳全失。
9.腐敗
毛主席淋漓盡致地抨擊過他們:
「八曰取締貪官污吏,抗戰以來,有發國難財至一萬萬元之多者,有討小老婆至八九個之多者。舉凡兵役也,公 也,經濟之統制也,災民難民之救濟也,無不為貪官污吏藉以發財之機會,國家有此一群虎狼,無怪乎國事不可收拾。人民怨情已達極點,而無人敢暴露其兇殘。」
面對有亡國亡黨之危險的腐敗,做為最高領袖的蔣不是徹底解決,而是一方面大肆中飽私囊,一方面當立牌坊的婊子,還搞什麼無關痛癢的「新生活運動」。當小蔣在上海發起轟轟烈烈的打虎運動觸及其連襟孔祥熙時,他堅決喊剎車。因為惹火了孔,他的老底就會被揭露出來。
10.心狠手辣
搞特務政治,實行恐怖統治,槍殺愛國人士,如李公朴聞一多等。
1938年10月武漢陷落後,蔣介石決定毀滅長沙,實行「焦土抗戰」,於11月12日午夜,放炎焚燒長沙,熊熊大火燒了七天七夜,有52萬人口,83萬居民的長沙城化為灰燼,至少萬餘人葬身火海,1938年6月6日日軍攻陷開封,蔣介石下令炸開黃河大堤,洶涌黃水居高臨下,一瀉千里,堤腳下四個村莊,瞬間被沖得蹤影全無!據當時報紙報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間向南泛濫,水勢所至,廬舍盪然,罹難民眾,不知凡幾。」另據「行政院善後統計署」統計:「計有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3911345人外逃,893303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09176萬元。另據報道,總計受災人口超過6000萬。
讓人民群眾付出如此巨大而慘重的代價,結果僅使日軍暫時停止西攻鄭州,將武漢的淪陷時間至多推遲了一兩個月而已。
⑻ 孫立人為什麼沒有指揮海南島戰役
孫立人由於有在美國接受軍事教育的背景,表現上相對親美,而且他在軍隊資歷淺、人脈少,和國軍大部分將領格格不入,尤其是與杜聿明為首的蔣介石嫡系將領不和,所以受到了黃埔系的猜忌和排擠。第三次四平之戰後,孫立人就逐漸被架空脫離了軍隊實職。
1947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同年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台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台灣訓練新兵。孫立人就此基本脫離「稅警團系」老部隊。
1948年底,孫立人兼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和台灣防衛司令。1949年8月,他升任台灣防衛總司令。制定實施台澎防衛計劃,構建全島防衛工事體系,整訓潰軍。1950年3月他當上了陸軍總司令。隨著孫立人地位的提升,他開始受到美國人的重視,並開始逐漸淪為美國人的棋子,因此引起蔣介石的強烈疑忌。1954年6月黃傑任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改任總統府參軍長,失去兵權。次年因兵諫事件辭職。1950年3月海南島戰役爆發時,孫立人剛剛履新陸軍總司令,身為總司令丟下台灣犯險跑到海南去進行戰地指揮是不可能的。
⑼ 請問:孫立人將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有哪些戰績
46年的孫立人1946年1月,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由於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在四平被攻陷前夕從鄭洞國手中接過新一軍的指揮權,正面攻擊四平,時值新六軍廖耀湘部在杜聿明指揮下迂迴攻佔塔子山,即將切斷四平守軍的退路,林彪見戰況不力,先下令撤退,再給軍委打電話報告。杜聿明接到投降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提供的准確情報後,確定共軍戰力已失,命令所屬5個軍進行超越追擊,孫立人一路的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致使184師因孤立無援而投共,因為美蘇的秘密協定,美國勢力不進入北滿和美國希望在中國推行兩黨制,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休戰。國軍部隊追擊到松花江南岸為止,但蔣介石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個團渡過松花江,佔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杜聿明明知此地地形低窪,防守困難,但是是老頭子指定的,不好反駁,就把皮球踢給孫立人,孫就派非嫡系的新五十師派一個團執行這個任務。
1947年,林彪為打破杜聿明的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先後發動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1947年1月5日,孫部新38師1個營被共軍第3師包圍,孫立人命113團主力解圍,結果在其塔木被全殲,113團團長趙狄被擊斃。新50師150團從德惠出援也被擊潰,這是孫立人第一次見識共軍圍點打援的威力。2月21日,1縱、2縱、6縱和一些獨立師共12個師,突然二下江南,殲滅城子街新一軍新38師89團,佔領九台和農安。民主聯軍原想乘勝對德惠發起攻堅,卻久攻不下,新五十師一四九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孫立人和陳明仁立即指揮4個師北上解圍德惠,杜聿明打開了小豐滿水庫,使松花江江水大漲。企圖截斷民主聯軍的退路,迫使民主聯軍在松花江南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東北民主聯軍卻迴避決戰,撤到松花江北。隨後在三下江南作戰中,陳明仁的71軍又有兩個師被全殲,師長陣亡。新一軍和新六軍也各被殲滅一部。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指責其作戰不力,驕橫跋扈。蔣介石明升暗降其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堅守德惠成名,黃埔出身的新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以其老部隊新50師使用新一軍番號,而把孫的新38師改為新七軍命其駐守長春,最後在長春圍城後在他老部下李鴻帶領下繳械投降,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已經惡化,孫立人及時退出東北,對他個人而言是幸運,保全了他的名聲。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台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台灣訓練新兵,在台灣建立新軍。早在1945年緬甸反攻勝利,孫立人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有記者采訪了共軍總司令朱德,問他怎麼看待新一軍的戰績。朱德回答: 「是的,他們打的很好,但那是在異域,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有美國人的全力支持,如果他回到國內這個環境,我不認為他能長期保持這種態勢,制度總是比人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