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為什麼物價便宜
⑴ 上個世紀六十年伐初期中國的物價水平是怎樣的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的物價水平是非常低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很低的
⑵ 六十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呢
60年代,我們生產隊有一個特能幹特憨厚的社員,春節了,隊長給他一塊錢讓他到鎮上玩兒,一塊錢隨便花。等他回來以後,隊長當著很多社員的面,讓他算一算怎樣花的這一塊錢。一塊錢也是錢,要報賬的。這個社員說,吃碗面條一毛五,洗澡一毛五,剃頭一毛五。生產隊會計在一邊撥弄著算盤,問,才四毛五了,還干什麼啦?這個社員老實,但也有點兒私心。他說,又喝完面條,又洗洗澡,又剃剃頭!社員們鬨堂大笑。隊長說,吃面條可以吃兩碗,洗澡也可以洗兩次,你怎麼能剃兩次頭呢?老實人,想貪污都沒有本事。這個小笑話,能折射出那時物價便宜,消費便宜。一塊錢如果要打理一下自己,還真能節約兩碗面條錢呢!
1:生活用品。
比如火柴,二分一盒,兩毛一包,一塊錢能買5包。食鹽,8分1斤,一元錢買10多斤。醬油一毛五1斤(散裝),肥皂一毛五一塊。
收入低,工資低,不完全決定當時的物價就低。當時決定物價的是計劃經濟。無論什麼價格,國家都控制,要想漲價是很不容易的。那個時代,老百姓生活雖然苦一點,但是社會非常穩定。社會的穩定,大概也有物價穩定的貢獻吧。
⑶ 一元多錢在20世紀60年代能買什麼
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塊錢人民幣的「強大購買力」,中國乒乓球傳奇名將李振恃,就有刻骨銘心的記憶。1962年,這位未來的世乒賽冠軍只有十三歲,全家人在上海就靠母親一人的工資維持生活。為了能買一副新球拍,他和哥哥想方設法攢下了一元錢。母親吃驚地問「哪來的錢」,小李振恃一句話就叫母親流淚了:「我們倆(李振恃與哥哥)一個星期沒吃菜,把菜錢省下來了。」
一元錢,就是當時兩個正長身體飯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個星期的菜錢。
以作家陳煜的考證,同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當時青年男女結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錢。倘若在農村呢?要參加農村的婚宴,吃一頓有白菜豬肉的「半葷素酒席」。「禮金」往往是四五毛錢就可以,能出到一兩元禮金的,就是當地的有錢人。一塊錢在這類場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當時的物價水平,就更可知一塊錢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鄭州,精粉兩毛六一斤,標粉一毛七一斤,精米兩毛錢一斤,小米一毛錢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豬肉一斤八毛四。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這些價格,就是當時全國物價的縮影。
以這物價水平看,手裡拿著一塊錢逛一圈,理論上真能豪氣買買買。「六十年代東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輕朋友們憧憬。但問題是,這一塊錢,當時真這么好拿?
同樣說一塊錢的購買力,還得看看當時的工資。以《中國統計年鑒》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閑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這個收入水平,即使對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價,也真是不富裕。特別是在當時的農村,一塊錢,更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錢。
而且,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也並非所有的物品都「便宜」。比如雞蛋,1961年鄭州的雞蛋價格,就是一塊一毛八一斤。比比今天確實「便宜」,但放在當時,李振恃哥倆一個星期的菜錢,還買不來一斤雞蛋。那時雞蛋的金貴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曉聲在其反映六十年代東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輪》里,城裡趕車老頭的嘆息:「我都忘了雞蛋是圓的還是方的了」。
那個時代,就算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個雞蛋,都算是絕對幸福的時刻
⑷ 60年代的一元五角是什麼相當於我們現在多少
六十年代的工人平均日工資在1元左右,農民每個勞動日折算大概在5角到一元之間,一元五角相當於當時一天多到兩天的收入,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四五百元左右。
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經濟失策等原因,中國正處在「困難時期」。當時市場商品短缺,為保障供應、控制銷售,國家對主要商品全面實行按計劃憑票供應制度,而且定量較低。老百姓攥著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應站門口通宵排「長龍」搶購年貨的場面,曾是春節前的一道景觀。
困難時期過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普通人家在春節期間也勉強能備下像樣的一桌菜來招待客人了。
(4)60年代為什麼物價便宜擴展閱讀:
說起20世紀60年代,從初期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蘇聯專家的撤退,到國民經濟的衰退以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國家那段時間遭受了不小的波折。「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並且拍成了電影。
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記得,片頭有一段觀眾入場的鏡頭,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衣著服飾都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社會真是蒸蒸日上了。
⑸ 有人說在六十年代,二塊錢就能吃大餐,當時的物價有多低
有人說在60年代,二塊錢就能吃大餐,當時的物價是比較低的,可能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0塊錢。
最後,現在的物價雖然變得這么高,但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畢竟物價雖然高了,老百姓的收入與消費水平也相應的變高了,所以也沒什麼。
⑹ 60年代物價
60年代末的物價與如今物價得比較:
(人民幣10元)
60年代末可買最好的大米可以買58斤(0.171元一斤)。
如今最好的大米100多元一斤,一兩買不到,我還見到過598.75元一斤的保健米。
60年代末可買大閘蟹12斤。
如今的陽澄湖大閘蟹598元一隻,6條腿都買不到。
60年代末可買最大的帶魚 30斤 (0.3元一斤)。
如今可買帶魚一條(40元一斤)。
60年代末可買布匹 1丈余 (1尺)。
如今可買一塊小手絹。
60年代末可買青菜 500斤(0.02元一斤)。
如今可買青菜2斤(5元一斤)。
60年代末可買豬肉13斤。
如今可買豬肉1斤。
60年代末可買小餛飩100碗。
如今可買小餛飩2碗。
60年代末可繳納小學學費 6元。
如今可以買一隻低檔文具盒。
60年代末可看電影(學生票)200場。
如今場外聽聲音,如今的學生票60元一張是最低價。
60年代末可買中擋皮鞋一雙(7.68元),還可以買一隻鞋油和一把鞋刷。
如今可以買一付鞋帶。
60年代末可買棒冰250根。
如今可買棒冰10根。
60年代末可買高級奶糖4斤。
如今可買高級奶糖4粒。
60年代末可買菜湯面500碗。
如今可買菜湯面2碗。
60年代末可買牛肉麵100碗。
如今可買牛肉麵2碗,我看到康師傅面館的頂級牛肉麵108元一碗。
60年代末可買500公里的汽車票一張。
如今打的起步費都超過10元了。
60年代末可買酒席2桌。